沉降观测专业技术设计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
————————————————————————————————作者:————————————————————————————————日期:
成都理工大学北校区教六楼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报告编写人:许世强
学号:2
指导老师:秦岩宾
目录
一、工程概况: (5)
二、编制依据 (5)
三、沉降观测方案 (5)
(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5)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7)
(三) 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8)
(四)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10)
(五)施测方法 (10)
四、沉降观测应提交的资料 (11)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一、工程概况:
第六教学楼位于成都理工大学主校区,北面依靠东风渠,南临砚湖,西靠第二教学楼,东至理工南苑教职工宿舍。是学校建筑面积最大,楼层最高,教学设施最完善的教学楼。其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主体分为A、B、C三个部分。其中A、B两栋教学楼为6层,C座共11层。现因需要对其进行沉降变形观测,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二、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
4、成都理工大学北校区六号教学楼1:500平面设计图
5、六号教学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
三、沉降观测方案
(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1)、观测精度
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
≤mm,
5.0
≤mm,(n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
3.0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 ; 前后视视距差:≤1.0m ; 视距累积差≤3.0m ;
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
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等 级 仪器 类型 视线 长度 (m ) 前后视 较 差 (m ) 前后视 累积差 (m ) 视线离地面最 低高度 (m ) 基辅或红黑 面读数较差 (mm )
基辅或红黑面 所测高差之差 (mm )
二
DS 1
50
1
3
0.5
0.5
0.7
等 级 每千米
高差全 中误差 (mm )
路线
长度
(km )
仪器
类型
水 准 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mm ) 与已知 点联测 附合或环 线 平地
山地 二
2
—
DS 1
因瓦
往 返 各一次
往 返 各一次
L 4±
—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
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
(1)参照设计图纸;
(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
(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工程的特点,教六楼共布设了26个沉降观测点(如下图)。另外,需在建筑物附近较隐蔽且土层较稳定的地方设置不少于3 个永久性的基准点,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判断选择稳定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变形观测的基准点选在远离该建筑物50米外的坚固地方,本次采用独立高程系统。
根据教六楼的建筑物的现状结构特点,可确定观测顺序如下:J3→J2→J1→J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J1。
(三) 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1、观测仪器:DS05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或同等精度水准仪和设备。
2、首次观测时,应观测二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3、精密水准仪应符合相应技术参数,尤其是i角的检验,校正,i角不大于
4秒,在观测前要对仪器进行检定,保证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参数均能满足观测要求。
4、每次观测应尽量做到仪器、标尺、测站、线路、观测人员五固定。
5、为了提高观测精度,视线长度宜为20~30m,比一般精密水准测量所固定50m短,视线高度不宜地域0.3m。
6、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1小时内;
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气温突变时;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