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鲁迅论文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摘要:本论文以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为主题,通过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鲁迅的作品,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该论文分析了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措施,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鲁迅作品,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正文:一、引言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并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处境和历史前途的深入反思。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鲁迅的作品,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鲁迅作品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他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压力和人民的苦难,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人类的命运。

因此,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生感悟。

三、鲁迅作品教学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学习法鲁迅作品的教学要以启发式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自己去思考、去理解。

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摆脱既定的思想,拥抱真善美,使其逐渐对鲁迅的作品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2、比较法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比较鲁迅和其他作家的作品。

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感受到鲁迅的思想、写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四、鲁迅作品教学的教学策略1、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2、个案研究法鲁迅的作品是富有思想性和深度的,学生对鲁迅的作品的重要理解和评价可以用个案研究法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用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思想、文化、人物等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并提高文学素养。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鲁迅的相关论文(2)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鲁迅的相关论文(2)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鲁迅的相关论文(2)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鲁迅的相关论文篇二《鲁迅的生命关怀》摘要:“生命”是鲁迅的一个基本概念,对生命的关爱是鲁迅文章的基本底色。

鲁迅说,“博大的诗人”是必定“感得全人世间,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

”本文主要论述鲁迅文章中的幼者本位和弱者本位思想以及关于人之父的使命来发现鲁迅的“生命之爱”。

关键词:鲁迅;生命;幼者本位;弱者本位1 “救救孩子”――幼者本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首先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这真叫我怕,教我纳罕和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孩子是幼小者和“被吃者”,鲁迅发现他们是被成人社会以文化的名义吞噬的对象。

长者对于幼者,在鲁迅那个年代,“父为子纲”依旧占有主导地位,“他们(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而这些儿童又是受到怎样的成人世界有意识无意识的影响呢?例如鲁迅《示众》中的儿童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

各种各样的儿童,胖小孩,小学生,被老妈子抱着的小孩,戴硬草帽的学生等等,都加入到成人看客的行列中,甚至是乐在其中。

正卖着馒头,为了看热闹,“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

”成人裹挟着孩子,使他们的人生第一课就是接受看客教育。

这种情况又是一代又一代地因袭着。

但是另一方面,鲁迅发现曾经是如此快乐自由的少年被生活的痛苦、社会的压迫压垮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鲁迅忧虑那些淳朴天真的少年长大后会不会变成第二个闰土呢?“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小编整理了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欢迎阅读!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篇一我看鲁迅一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

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

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 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有大抚慰。

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

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

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分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

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作“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摘要: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近现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通过探讨鲁迅先生的身世,文章,思想来揭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

前言鲁迅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什么意义?甚至,按某些一心要否定鲁迅的人们来说,问题的提法更可以是:鲁迅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吗?我在这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完全肯定的;不仅如此,同时还要强调地指出:在新的世纪里,由于社会生活的深刻演变、国民性格与民族文化的重新构造,鲁迅的伟大献身精神、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极具独创性的艺术创作以及其代表中华性格的人格典范,都具有迫切而深刻、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因此,我们今天还特别需要读鲁迅、学习鲁迅、理解鲁迅。

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从鲁迅的身世,鲁迅的文化思想,鲁迅的文艺观,等方面对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本论一、鲁迅的平生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起用的笔名,“鲁”取自母姓。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

1936年10月19日凌晨辞世于上海。

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的经历,直接地促成了他从小就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其一,家庭的变故使鲁迅目睹旧社会的腐败,对上层社会产生了极端的憎恶;其二,鲁迅从小就与农民亲近,与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熟悉农民的生活,并同情他们的不幸;其三,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一方面使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社会,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另一方面则更激起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鲁迅从小受到祖母、母亲和“长妈妈”的影响。

于7岁开蒙,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

在南京,鲁迅学习到了新鲜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了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

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姓名:李晖娟(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362063060005 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内容摘要:鲁迅小说语言表现与结构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人物分析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讽刺象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技巧,简约而不失严峻的语言、辛辣的笔调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本文试就鲁迅小说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1、艺术形象高度概括。

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时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他自己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所说的“拼凑”,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等一个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

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

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

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

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鲁迅作品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论文毕业论文

鲁迅论文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鲁迅及其文学探讨姓名:学号:性别:专业:年级:指导老师:年月日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中文摘要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关键词:鲁迅; 文学;思想;影响;学习。

目录中文摘要 (ⅰ)目录 (ⅰ)1.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 (2)2.鲁迅先生的深刻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 (2)3.对鲁迅的文学作品分析及评价 (4)4.他对当时生活强烈的的期望与他坚韧顽强的灵魂 (5)5.鲁迅及其文学创作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6)6.崇尚伟大的精神和他所具有的价值 (7)7.鲁迅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7)参考文献 (8)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从古至今,多少关于文学的言论,甚至传说,准确的说: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辉煌的色彩。

一、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也是新文化涌动的倡导者。

鲁迅生活在一个无言语自由、黑暗、有反动派的社会里。

因此,他一生中就以写文章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感情和对民族灵魂的深切期望。

鲁迅小说的毕业论文

鲁迅小说的毕业论文

鲁迅小说的毕业论文鲁迅小说的毕业论文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而著称。

在他的小说中,他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压迫。

鲁迅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社会批判和呼唤改革的声音。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的主题、文学手法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探讨鲁迅小说作为毕业论文的价值。

首先,鲁迅小说的主题广泛而深刻。

他的小说涉及到社会、人性、人生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例如,《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记录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矛盾,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而《阿Q正传》则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自私。

这些主题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深刻的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因此,选择鲁迅小说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鲁迅小说的文学手法独特而精妙。

鲁迅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象征等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他的小说更加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他的思想。

例如,《孔乙己》通过对一个酒馆里的酒保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歧视和压迫,以及底层人物对这种压迫的无奈和反抗。

这种独特的文学手法不仅丰富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通过对鲁迅小说的文学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对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进行探索。

最后,鲁迅小说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鲁迅的小说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在后来的时代,鲁迅的小说作品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因此,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鲁迅在其中的地位。

总之,选择鲁迅小说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不仅可以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通过对其小说的分析和解读,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关键词:鲁迅小说孤独意识人格塑造摘要: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内向抑郁型的,其中充满着强烈的孤独意识。

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这种孤独意识无处不在。

正是这种孤独意识,鲁迅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鲁迅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偏执和入木三分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意识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鲁迅正是在“黑暗”与“虚无”、“孤独”与“悲凉”、“希望”与“绝望”的纠葛中走向孤独,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一鲁迅创作的年代正是旧中国最黑暗的年代。

政府的昏庸,社会的黑暗,国民的愚昧,使鲁迅深感孤独、无望。

他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说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

……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1}在鲁迅看来,真正真实的只有“绝望的抗战”。

从“黑暗与虚无”的实有状态到“绝望的抗战”再到“终于不能证实”,这一过程蕴含的正是“反抗绝望”“反抗孤独”的人生哲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表明了鲁迅面对现实人生的态度。

鲁迅心灵的“黑暗”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

那时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2},所有这些都形成了少年鲁迅的心灵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了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

坎坷的遭遇使鲁迅从小便用带有阴郁、怀疑、憎恶的眼神看待眼前这个世界,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内向、孤僻又略带偏执的性格。

鲁迅的青年时代,也同样和“黑暗”伴随在一起。

那时他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便毅然东渡日本去寻求救国之道。

在留日期间,他亲身体验了民族被歧视的耻辱,遂弃医从文,要疗救国民的灵魂。

鲁迅研究论文

鲁迅研究论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使命意识和孤独意识内容提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和极强的使命意识、内向抑郁的气质和强烈的孤独意识对小说《阿Q正传》的影响。

关键词:《阿Q正传》个性气质使命意识孤独意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堪称现代中国的脊梁、现代中国的灵魂。

他的精神、他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的作品及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警醒着一代代中国人。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鲁迅用犀利的笔法彰显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与强烈的使命意识、内向抑郁的气质与浓厚的孤独意识,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一、鲁迅的个性气质及生命意识人的个性气质及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他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不久父亲病逝,迫于生计,他随母亲到绍兴乡下皇甫庄舅父家避难,被视为乞食者。

在家道中落的过程中,他目睹族人之间的倾轧,饱尝了世态炎凉。

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可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此后他对社会人生总是一种阴郁的把握方式。

然而从野孩群中获得的那种“野兽性”[2]又偏偏使他不向黑暗势力和封建礼教低头,外力与内力的相互作用使一种鲜为人知的惆怅与悒郁、痛苦与悲伤的孤独情绪油然而生。

青少年时期的人生际遇给鲁迅留下了寂寞与孤独的精神印记。

[3]后留学日本,在异域受到的白眼和轻蔑,尤其是“幻灯片事件”使这位来自贫弱中国的留学生亲自体验了民族歧视的耻辱,这一切在鲁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叔本华、尼采悲观主义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他精神中的寂寞与孤独。

鲁迅出生没落大家,从小受到包括儒家正统文化及佛、道等非正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南京和日本求学期间,大量阅读了西欧近代文学、哲学、自然科学著作,又使他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识与超人学说、基尔凯郭尔、施蒂纳的非理性主义对孤独个体生命形态的体认。

鲁迅革命历程[论文]

鲁迅革命历程[论文]

鲁迅的革命历程探析摘要: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一种文化革命的探索。

本文试图透过鲁迅的生活经历,梳理其对于光明的追寻历程。

展现时代因素对于这种追寻的压抑,以及鲁迅对于革命信仰的执着。

关键词:鲁迅经历革命历程翻开鲁迅的履历表,我们看到了一个四处奔袭的流浪者,一个背负着压迫与苦闷的“逃荒人”。

然而这种“逃荒”,却并不是源于一种物质上为生活压力的驱逐,而是源于一种精神上对于革命的追寻。

18岁的鲁迅告别故土绍兴,告别同龄人所不曾感悟的少年丧父,家族中落和世态炎凉。

“但是,那里去呢?······总得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1]44。

带着这种追寻,鲁迅来到了南京,从“雷电学堂”到“矿路学堂”,和无数封建礼教下的士族一起,学习洋务,探索强国之路。

然而,毕业后的爽然若失,让其再次陷入迷茫。

正如自己所写:“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

”[1]48从22岁由南京去日本到29岁由日本回老家,期间日本留学的岁月,鲁迅从懵懂少年走向成熟。

感悟着民族的歧视与压迫,体味着对故国的嘲弄和自责,终于弃医从文,终身致力于对中国国民性的救治。

游子返乡,故土重见后的破败萧瑟,乡人久别重逢后的麻木不仁,让鲁迅再次茫然若失,然而带着“人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2]100的一丝希冀,鲁迅奔向北京,去那里寻找祖国的明天,去那里完成“唤醒国民”的第一声呐喊。

然而,如果说辛亥革命的失败让其沉默数年,那么呐喊后的彷徨则让其哑口无言。

正如王晓明对鲁迅一生的总结:“在原来的地方碰了壁,可到新的地方之后,又大碰其壁。

他不断的夺路而走,却又总是遇上新的穷途和歧路,说的严重一点,你真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走投无路的一生。

”[3]124然而,鲁迅的一生是怀疑的一生,犹豫的一生,是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重构的一生。

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

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

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鲁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近代作家,下面就是本文库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一作为汉语的“这一个”,鲁迅无疑是使用汉语写作的典范,无论是情境还是社会文化语境,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制约着他,这也与他的生存习俗及其生存模式息息相关。

作为汉语的“这一种”,鲁迅的小说文本,无论是叙事策略还是叙事审美形态,无疑都渗透了这种文化语境乃至意境理念的“基因”.比如,鲁迅笔下的鲁镇,就是一个渗透了鲁迅自身文化审美观念的意中之象(即意象),被鲁迅“意中”的这个鲁镇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环境,鲁迅笔下诞生的每一个典型性格都与鲁镇的文化血肉相连,无论阿Q生存的未庄还是“我”与吕纬甫、魏连殳,以及车夫遭际交往的S城,也都被覆盖在鲁镇文化的“麾”下,鲁镇的文化语境业绩也就决定了鲁迅笔下的人物性格差不多都被“定格”在“鲁镇化”的语境之中。

说得更确切一点,这种“定格”就是一种文化习俗、生活模式的“定格”,也是一种“集体习惯”的“定格”,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滋生什么样的文化性格,这似乎也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及其规范。

不过意象之于本象是一种超越,虽然鲁镇就是绍兴的代名词,但我们以文学的规范说法,鲁镇又不等于绍兴,他是经过作家思考、沉淀以至命名,是被艺术化、理想化了的一个世界,他虽然魂系绍兴,却又是梦中的绍兴、模糊的绍兴,是被形而上思维高度抽象化了的一个边缘无限宽泛、却又要“收取门票”的特定世界,不是什么人想进来就能进来的世界;既然是“意中之象”,凡是能进来的人物形象也应该是作家艺术世界中的意中之人,诸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以及吕纬甫、魏连殳、包括那个车夫等都是作家的意中之人,作家往往不请自到。

鲁镇是江南水乡,又是两千年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一个“封地”.它是鲁迅独有的意象的生产“基地”,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是艺术的天堂,又是生活中的“黑暗王国”.你无论是从孔乙己走进鲁镇,还是从祥林嫂走进鲁镇,似乎都能领略到“咸丰酒店”的虚荣以及鲁府、赵府、钱府等大同小异的风格及其某种象征意味。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鲁迅作品论文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给予了无数人深刻的思考与触动。

本文将围绕鲁迅的作品展开论述,探索大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影响。

一、《狂人日记》中的社会批判《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疯狂日记,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在这个作品中,他以讽刺与讥讽的笔调,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大学生们通读《狂人日记》,会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痛心疾首,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绝望。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对此更有共鸣与思考。

这部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激发了我主动去改变社会的动力。

二、《阿Q正传》中的人性思考《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力作,也是对封建社会的谴责。

通过描写反派人物阿Q,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

阿Q的孤独、无力和懦弱,凸显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一个人是如何形成的,是环境的塑造?还是人自身的选择?鲁迅通过《阿Q正传》的写作方式,激发了我对人性的思索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呐喊》中的压抑与解放《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描写了大量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些作品以鲁迅独特的写实手法,揭示了人们在受压抑的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与冲突。

在我读完《呐喊》后,我深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现状的勇敢呐喊。

这些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思,并激发了我为改变社会秩序努力的欲望。

四、《药》中的现代主义呈现《药》是鲁迅的一篇现代主义小说,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通过幽默的文笔和夸张的手法,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的反思。

阅读《药》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加深了我对鲁迅的独特创作风格的理解。

这一作品激发了我对文学形式多样性的追求,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与表达方式。

五、鲁迅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深刻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 论鲁迅先生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 论鲁迅先生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论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的著作中批判社会不公,铸造革命理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他一生不懈地奋斗着。

他的思想和精神,至今仍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鲁迅先生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鲁迅先生的著作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民族危机。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当时中国封建旧制度下的种种荒唐,以及中国国民在面对危机时的无奈和绝望。

他的散文《中国小说史略》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文学界的种种虚伪与媚俗。

鲁迅先生以深沉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国家的民族危机,引起了中国人民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迫切期盼。

鲁迅先生的著作坚定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和自信。

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底层人物——阿Q,以嘲讽的笔法揭示了当时中国人的自卑和软弱。

而他的《呐喊》则启迪了人们对立起来的信念。

鲁迅先生以无可挑剔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唤起了中国人民对自身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和自信。

鲁迅先生的著作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烈渴望。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是个中国人,我并不相信任何神仙。

”他在《呐喊》中写道:“我并不悲观,我只是说真话。

”他的言论和著作中流露出的种种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他们明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责任。

鲁迅先生用他的笔触和思想,在中国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烈渴望。

鲁迅先生的著作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民族危机,坚定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和自信,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烈渴望。

鲁迅先生的思想与精神,至今仍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他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先驱,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楷模。

希望我们能够秉承鲁迅先生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现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懈地奋斗着。

关于鲁迅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作文600字

关于鲁迅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作文600字

关于鲁迅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作文600字
鲁迅大老儿,那可真是个硬汉子啊!他可不是那种坐而论道的伪君子,而是一个行动派、实干家。

要知道,在那个旧社会黑暗的年代,他可是挺身而出,勇敢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买办阶级的丑陋嘴脸。

他的巨著《狂人日记》就像一记重重的棒喝,把人们从迷梦中彻底惊醒了过来。

别看鲁迅平时斯文扭捏的,一副斯文败类的模样,但他骨子里可是条硬汉子!当年他可是怀着一腔热血,奔赴日本留学,学习新思想新知识,然后回国后就投身于革命事业,和同志们并肩战斗。

有人说鲁迅是个悲观厌世的人,我可不这么看。

是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水深火热让他愤怒,让他悲痛,这怎么能怪他呢?
就拿我们小县城来说吧,要是没有鲁迅先生,恐怕我们还活在黑暗社会,被土豪劣绅压榨剥削。

可是有了鲁迅先生的著作启蒙,我们终于看清了社会的黑暗面,开始觉醒过来,勇敢地站起来反抗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清了真理。

所以说,鲁迅先生啊,您可是我们的革命导师,我们的启蒙老师!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让我们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只要大家都像鲁迅先生那样,满怀正义感和同情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园就一定能够走向光明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阿Q正传》看鲁迅
【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是不朽的文学名著。

直至今天,《阿Q正传》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依然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反思
和研究。

要研究鲁迅先生,《阿Q正传》是不得不读的。

本文就是通过解读
《阿Q正传》,如“精神胜利法”、阿Q革命等来了解鲁迅先生的政治主张以
及其深刻内涵。

【关键词】鲁迅、阿Q、封建制度、国民劣根性、精神胜利法。

一、解读《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写于
1921年。

小说共分为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丰满,他是一个备受地主豪绅剥削压榨和封建意识毒害,最后被所谓“革命党”无辜枪杀的农村雇农形象,是辛亥时期“代表没落
农民的典型”。

阿Q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流浪汉,他没有家,没有亲人,仅仅是
靠着帮有钱人家做些散工维持生计。

鲁迅在小说第一章的序里列了四点来告诉
读者他为阿Q写传的原因,以及阿Q这个名字的由来。

在我们看来,为这个无
名无姓、无家可归的人作传似乎毫无价值,但鲁迅先生写的这个序绝不是废笔,透过阿Q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发展的轨迹。

阿Q有着极为复杂的性格内涵,其性格主线是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同于一般农村雇农的特殊性格——“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即在现
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地位,但又不能正确直视社会现实,所以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等心理暗示法来自欺
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的病态心理之中。

简言之,就是精神上
用虚幻的胜利来掩饰生活中的失败。

在《阿Q正传》第二章的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的续优胜记略里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阿Q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

与别人发生口角时,阿Q会瞪着
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因为进过几回城里,阿Q就更自负,看不起没进过城的乡下人,但同时又鄙薄城里人,展现了
他性格里的矛盾性。

当阿Q被别人打了之后,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未庄的人
们知道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后,逼着阿Q承认自己是虫豸,但是被打后阿Q却
又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感到心满意足。

由此可以看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实质上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

在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下,“精神胜利法”便成了觉醒和前进的极大障碍,使
社会底层的人民既不能看清现实社会的本质,又不能和反动统治者进行有效地
斗争,因而也就摆脱不了悲剧的奴隶命运。

在之后阿Q闹革命的情节里,他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是他却不了解革命。

他的革命畅想曲是——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
设计、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

对“威福、子女、玉帛”的
追求反映了农民阶级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男
人们的最高理想。

但阿Q的结局是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小说通过对阿Q悲剧人生的描写,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就是民众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同时讽刺了封建制度对民众思想的毒害。

二、《阿Q正传》体现出的鲁迅思想。

《阿Q正传》是以偏喜剧的方式写成的悲剧,大力地抨击了当时的封建礼
教对人们的迫害。

我们通过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不难发现,《阿Q正传》的创
作手法并非是鲁迅创作作品的个例,鲁迅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沉重悲凉的基调,以
揭露社会黑暗为主。

而鲁迅的这种创作风格又是和他不幸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的。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父亲是周伯宜,母
亲是鲁瑞。

鲁迅基本上是在一种被压抑和沉重的氛围中度过他的童年时光的。

在鲁迅十二、三岁,正值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一场厄运无预兆地降临到他家。

1893年,周家的家长介孚公因犯“科场案”锒铛入狱,并在不久后被处死。


此周家便一蹶不振。

雪上加霜的是,此后不久,鲁迅的父亲又突发急症,两三
年后就离世了。

此时的鲁迅也就十几岁,但是作为长子长孙的他不得不过早地
分担家庭的重负,忍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冷眼相待和屈辱。

这个时期感受到的
世态炎凉,他曾经在他多个作品都有反映过。

在《呐喊·自序》里,他这样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
人的真面目。

这是一句非常沉痛的话。

鲁迅悲惨的童年生活不仅来自于家道中落,当时的封建制度也是导致他童年悲惨的另一重要因素,以至于他后来的作
品都表达了他对封建制度的极度憎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鲁迅的悲惨童年经历奠定了鲁迅的作品几乎
是沉重悲凉的,而鲁迅童年时遭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使他的作品取材和立意都
是抨击封建的制度。

而《阿Q正传》正是鲁迅创作手法展现的经典之作。

鲁迅曾经说过,他斟酌写这篇文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有二十年之久。

在《阿Q正传》里,鲁迅并没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评判阿Q行为的对与错,他只是平直地描述阿Q的行为和内心,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摆在读者
面前。

阿Q身上所具有的那个时代的“国民劣根性”是鲁迅所憎恨的,鲁迅通
过塑造这个人物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鲁迅主张因循守旧就要挨打。

上文说到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无名无姓、无家可归,而且常常受到别人的欺凌。

只能靠帮别人打散工谋生。

——“别人
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由此得知,阿Q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

而这种因循守旧的观念,这鲁迅看来是民众被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墨守
成规就会像阿Q那样挨打。

从鲁迅生平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学医出身,后弃医
从文,这在当时来说着实是很大的改变。

鲁迅作品多以揭露社会现实为主。

在小说中,鲁迅讽刺了当时辛亥革命的
失败。

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批判性色彩,认为未庄的革命运动可以看做是“辛
亥革命历史悲剧的喜剧式展现”。

我们知道,《阿Q正传》写于五四运动时期,鲁迅批判辛亥革命缺失彻底性有其历史意义。

因为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鲁迅通过未庄小
小的革命,以阿Q为牺牲品,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精神胜利法”是《阿Q正传》的核心内容,这也映射出这就是当时社会
上普遍存在的“国民精神”。

鲁迅用犀利的文笔深刻地批判了当时这所谓的
“国民精神”。

而这“国民精神”说到底也就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可见鲁迅
对推翻封建礼教的迫切心理。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
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

“见了狼,自己
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

处于
社会底层的阿Q长期被驯化、奴化,形成了这种奴才心理。

鲁迅还在小说中讽刺了思想麻木不觉醒的看客们。

不仅是在《阿Q正传》,在《孔乙己》、《药》和《示众》都生动地刻画了这些冷血麻木的看客。

如在《阿Q正传》中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十分得意的笑了,而看客们也九分得意
的笑了,可见看客的冷漠。

阿Q进城后回来给未庄的人描述砍头的情景,以及
之后到阿Q被斩首而引来的看客,也写出了看客的冷漠。

鲁迅用辛辣的笔法将
看客们的劣根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鲁迅看客形象的描写也是对“国民劣根性”
的强烈抨击。

《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国民性的结果,阿Q这个形象所
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并不是农民才有的,这在当时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透过
《阿Q正传》,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先生同情在黑暗社会背景下遭受到剥削压
迫的底层劳动人民,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呐喊,去唤醒沉睡的国民。

小说中
我们可以看出鲁迅通过阿Q,沉重控诉当时病态的国民精神,以及渴望推翻封
建制度。

鲁迅之所以憎恨封建制度,是因为他自小看透了封建制度对国民的毒害,他可以说是走在一代人之前的伟人。

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史
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呐喊》,鲁迅,长江文艺出版社。

[2]《论<阿Q正传>》,冯雪峰,《人民文学》1951年第6期。

[3]《阿Q是一个农民的典型吗?》,蔡仪,《新建设》第4卷第5期,1951.8。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栋霖,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