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理学菌核病

合集下载

白菜类菌核病又称菌核性软腐病

白菜类菌核病又称菌核性软腐病

总结词
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资源,培育抗病品种
详细描述
通过基因工程和传统育种方法,将抗病基因导入白菜品种中,培育出具抗病性的 新品种,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生物农药及拮抗菌的研究
总结词
利用生物农药和拮抗菌防治病害,提高白菜产量和品质
详细描述
研究生物农药和拮抗菌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开发出有效的生物农药产品,以替代化学农药,减轻对环境 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同时,拮抗菌的研究也有助于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提高白菜的产量和品质。
要点二
实验室检测
采集发病的白菜叶片或茎部组织,进行实验室显微镜观 察和诊断。通过观察菌丝体和菌核的存在与否,以及测 量菌核的大小和形状等特征,可以确定是否为菌核病。
与其他病害的鉴别
与细菌性软腐病的鉴别:细菌性软腐 病是由欧氏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主要 危害白菜的叶柄和茎部。症状表现为 植株萎蔫、叶片黄化、茎基部腐烂发 臭。而菌核病则主要侵染成熟叶片和 茎部,不引起萎蔫和黄化。
白菜类菌核病又称菌核性软 腐病
2023-11-06
contents
目录
• 概述 • 病原 • 症状识别 • 诊断和识别 • 防治方法 • 研究进展
01
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白菜类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 性病害,也被称为菌核性软腐病。
VS
症状
在白菜上,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部,也 可危害根和种荚。受害部位初期呈水渍状 ,后期逐渐腐烂,并产生大量白色絮状菌 丝。在潮湿环境下,菌丝会集结成黑色或 深褐色的菌核。这些菌核可以存活多年, 并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通过风、雨、 灌溉水等传播途径进行再侵染。
喷洒药剂
在发病初期,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 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 性粉剂600倍液等杀菌剂,每隔7-10 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茎用芥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茎用芥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传播方式
当有伤口出现在芥菜茎上时,如机械损伤、昆虫咬伤、病害等,菌核 病真菌就可以侵入伤口,并在里面迅速繁殖,导致组织腐烂,产生黑 色菌核。
环境条件
在潮湿、低温、寡日照的环境下,菌核病的发生和蔓延更为严重。
危害程度
经济损失
茎用芥菜感染菌核病后,会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 失。
跨学科合作
加强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农药学、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解决茎 用芥菜菌核病等植物病害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与产业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与农业产业界的合作,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 品质量安全水平。
损失率
另一个评估指标是芥菜植化,可以进一步评估防治措施的经济效 益。
采样检测
通过采集芥菜植株和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了解 菌核病的实际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为后续防治提供科学 依据。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 茎用芥菜菌核病的症状和危害:茎用芥菜在感染菌核病后,初期在近地表的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逐 渐扩展至整个茎部,并向上蔓延至叶柄和根部。病部组织腐烂,表面形成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该病主要 危害芥菜的茎基部,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
传播。
易感作物
茎用芥菜类蔬菜容易感染此病 害。
症状表现
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 扩大并转为白色或褐色,最终 导致茎基部软腐,叶片腐烂。 在湿度大的环境下,病斑上会
长出白色菌丝。
03
传播途径及危害
传播途径
01
病原体
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这种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也可

保护地油菜菌核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要点

保护地油菜菌核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要点
传播途径
菌核病主要通过油菜的残叶、花和果实进行传播。特别是菌核落在土壤中, 可以存活多年,遇适合条件即萌发,产生子囊盘,弹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 播。
发病条件与规律
发病条件
油菜开花期和成熟期是菌核病发生的高峰期,因为这时候油菜田湿度大,温度适 宜,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发病规律
油菜地连作、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条件下,菌核病 的发病率会明显提高。
02
03
轮作
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 ,特别是已发生菌核病的 地块,更应采取轮作措施 。
种子处理
播种无菌基质进行育苗, 以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措施
使用生物农药
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可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
以菌治菌
利用有益菌群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化学防治措施
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01
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但需注意使用量和频率,避免产生
药害和环境污染。
精准用药
02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作物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方
式。
混合使用
03
可以将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混合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但需
注意配比和使用方法。
04
防治实践与效果
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实践应用
保护地油菜菌核病的危害
保护地油菜菌核病的危害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品质下降:病害会导致油菜等蔬菜 的外观和营养价值下降,影响其市 场价值。
产量下降:病害严重时,油菜等十 字花科蔬菜的产量可下降30%以上 。
传播速度快:该病害可以通过风雨 、灌溉水等途径迅速传播,难以控 制。
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必要性
保护地油菜菌核病 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要点

茎用芥菜病害菌核病

茎用芥菜病害菌核病
茎用芥菜病害菌核病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菌核病的概述 • 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 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 菌核病的科学研究 • 菌核病的实践应用
01
菌核病的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属真菌引 起的植物病害,主要侵害茎用芥 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特性
菌核病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可 在多种蔬菜和农作物上发生,造 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鉴定
经过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证实茎用芥菜菌核病的致病菌 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研究进展
抗性鉴定与遗传基础研究
研究者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和基因组学手段,对茎用芥菜的抗性进行鉴定,并对其抗性基 因进行定位和克隆。
抗病机制研究
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深入研究了茎用芥菜对菌核病的抗性机制,发现了一 些关键的抗病相关基因和蛋白质。
熏蒸防治
在密闭的温室或大棚中使用杀 菌剂进行熏蒸防治,提高防治
效果。
土壤消毒
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死土 壤中的菌核。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菌
筛选对菌核线菌等,用于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菌核病,如 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
增强植物免疫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品 种,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 。
02
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发病条件
01
02
03
温度
菌核病适宜在较低温度( 5-15℃)和高湿度的条件 下生长和繁殖。
湿度
持续高湿度(相对湿度高 于85%)有利于菌核病的 传播和侵染。
土壤
排水不良、土壤黏重、地 下水位高的地块容易发生 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较为严重的危害。

这种病害不仅能使种子和子叶发生腐烂,还能引起幼苗死亡,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要想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就需要全面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一、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1. 真菌侵染: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这种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病原菌,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入植物体内,并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迅速繁殖。

2. 大气湿度:油菜菌核病对湿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真菌更容易在植物体内繁殖,导致病害的发生。

3. 高温多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多雨和高温的天气,这种气候条件会使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升高。

4. 土壤条件:土壤中的病原菌最初是通过种子或植株残体等途径在土壤里繁殖,而后再通过空气、水流等方式传播给健康植株。

二、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油菜病核病抗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

2. 合理密植:适当增加油菜的栽培密度,减少空气流通量,降低空气湿度。

3.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蒸汽消毒,能够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4.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适度施用有机肥,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

5. 清除枯萎植株:及时清除田间的枯萎植株和残茬,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6. 喷施农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就要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施,能够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7. 合理灌溉:控制灌溉水量和频次,避免过多地浇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8. 防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对防治其他病虫害也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减少局部病害发生上升。

以上就是对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

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提高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芹菜菌核病不用愁防治芹菜菌核病的技术要点

芹菜菌核病不用愁防治芹菜菌核病的技术要点
发病部位多从芹菜心叶或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初期呈水渍状坏死斑 ,后迅速扩展,呈黄褐色或灰白色,病斑上有少量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 可见白色菌丝体,后期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原与传播途径
病原
核盘菌是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
传播途径
病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 ,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
VS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选 择适合的品种,确保其适应性良好。
培育无病壮苗
采用无病种子,并进 行种子消毒处理,以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在定植前进行一次彻 底的检查,淘汰有病 的幼苗。
采用营养丰富的土壤 进行育苗,加强苗期 管理,培育出壮苗。
实行轮作制度
与其他蔬菜进行轮作种植,避 免与葱、蒜等易感染菌核病的 作物连作。
感谢症状,包括褐色病斑、腐烂等现象,以及湿度较大时出现的白色菌丝体,这些 都是判断芹菜菌核病发生的重要依据。
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芹菜品种,合理 密植,增加通风和光照,降低湿 度,以及及时清除病残体等措施

化学防治
使用常规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百 菌清等,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 2-3次。同时也可以使用生物防
轮作时间至少为2年以上,以降 低土壤中的菌核病菌源。
在轮作期间,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 的传播途径。
01
防治芹菜菌核病的实践经 验
确定发病时期
芹菜菌核病主要发生在芹菜生长中后期,也就是每年的12月上旬至2月上旬。在这个时期,病原菌通 过侵染芹菜茎杆和叶片,导致组织腐烂,严重影响芹菜的产量和质量。
物理防治
使用地膜覆盖栽培,阻止病原菌传播。

包心芥菜菌核病

包心芥菜菌核病

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对菌核病的发病也有影响。例如, 连作容易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从而增 加病害的发生率。而轮作可以减少病原菌的 积累,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05
CATALOGUE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
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可与 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原菌
的积累和传播。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菌核病抗性较强的包心芥菜 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 播;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 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种子消毒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浸种,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用70%甲基硫菌灵可 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进行抗病品种 的培育
通过将抗病相关基因导入芥菜细胞中,获得具有抗病性 状的转基因植株。这种方法能够快速获得抗病品种,但 需要解决基因安全和生态问题。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研发新型生物农药和抗生素
通过研究病原菌的侵染机制和生活习性,发现新的生 物农药和抗生素,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 污染。
苗床发病
发病轻时,幼苗呈立枯状;发病重时,幼苗全部死亡。
成株期症状
01
02
03
叶片发病
叶片出现不规则形的淡黄 色水渍状斑,在空气湿度 大时,病部出现白色棉絮 状菌丝。
茎部发病
在空气湿度大时,病部出 现白色棉絮状菌丝,并生 出黑色鼠粪状菌核。
根部发病
植株基部或根表出现黑色 鼠粪状菌核。
后期症状
叶片枯死
使用生物农药如木霉菌、井冈霉素等,对包 心芥菜菌核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白菜类菌核病 (又称菌核性软腐病)

白菜类菌核病 (又称菌核性软腐病)

白菜类菌核病(又称菌核性软腐病)
症状主要危害白菜类植株根茎。

幼苗期植株病轻时无明显症状,病重时,根茎腐烂,产生明显白霉。

在开花、抽薹、结荚期受害最重,可使茎表皮腐烂,呈剥离状,茎部中空,有白色丝状物,上有黑色鼠粪状菌核。

该病害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受害轻的造成烂根,致发育不良或烂茎,进而植株矮小,产量降低;发病重的可导致茎杆折断,整株枯死。

发生特点病原真菌菌核在土壤中、种株上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越夏,春秋气候适宜时,经初侵染后,靠气流传播,在田间靠植株相互接触扩展与蔓延。

多雨潮湿、温度偏低时,该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

可用10%食盐水或10%硫酸铵溶液漂洗种子,支除杂物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后再播种。

或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

也可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实行轮作、深翻土地。

增施磷、钾肥。

合理密植。

(4)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药剂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可粉剂1000倍液,湿度大时,可用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每亩250克加细土15千克,撒于行间地面上。

另外,定植时,用菜丰宁
100克水15升蘸根,防治效果良好。

植物病理学-rape

植物病理学-rape

油菜菌核病
叶片:
下部叶片 先发病,初暗 青色水渍状斑 块,圆或不规 则形大斑。病 斑中部黄褐, 外缘有黄色晕 圈。
杆部:初水渍状椭圆斑---扩展成长条形或
环茎扩展大斑,病斑略丝,灰白色---腐烂。
花瓣:
患病花瓣变色,易脱落,白色菌丝体。
角果:
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可形成菌核,种
子患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 或成秕粒。

药剂:
40%乐果乳油1000倍;
50%灭蚜净4000倍;
2.5%敌杀死乳油2500倍; 2、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复壮; 3、适时播种和移栽,尽量避开蚜虫迁飞盛 期; 4、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
第四节 芝麻茎点枯病
Sessame stem wilt
主要发生在湖北、江西等芝麻种植区。 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一般发病率达10--20%,重者达90%,后期发病常使籽粒干秕,失 去光泽,发油率下降4—12%. 又称茎腐病、炭腐病、立枯病、黑根 疯、黑秆疯等。
有时叶片皱缩;
黄斑型:病斑黄褐色,Φ1-5mm,园形或不规则,
中央为黑色枯斑;
枯斑型:病斑褐色,正反面组织坏死,病斑周围
呈油渍状;
2、茎杆: 病斑呈梭形或长条形,紫黑褐色,重病 株的茎杆病斑常纵裂; 3、株型: 早期惑病,植株明显矮化,果轴和角果 弯曲畸形,上生黑色斑点;
(二)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 花叶状、皱缩、明脉; 苗期感病,植株矮化,叶片丛集,黄化 皱缩,果轴和角果弯曲;
一.症状(Symptom )
主要为害芝麻幼嫩或衰老的组织,多在 苗期和开花结果期发病。 苗期由下往上发,茎上产生许多小黑点, 花期多从根部发病,叶片变黑枯死,根茎 基部变褐。 严重时,病部以上茎秆枯死,蒴果呈黑 褐色干枯,病种子上生有小黑点状菌核。

黄瓜病害大盘点之黄瓜菌核病

黄瓜病害大盘点之黄瓜菌核病
阴雨天气
连续阴雨天气或雨后转晴,棚内 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土壤环境因素
土壤带菌
土壤中带有菌核病病原菌,是病害发 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黄瓜的 生长,同时也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 传播。
种植管理措施不当
连作重茬
连作重茬地块病原菌逐年积累, 病害发生严重。
施肥不当
过量施用氮肥,植株生长过旺,抗 病能力下降,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05
科研进展与技术前沿动态关注
科研机构与专家团队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该所拥有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黄瓜病害的研究。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和 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该学院在植物病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拥有一批优秀的专家和学者。他们针 对黄瓜菌核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治疗性药剂
在病害发生后使用药剂进 行治疗,控制病害的蔓延 。
注意事项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注 意药剂的浓度、使用方法 及安全间隔期,避免对环 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04
实践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介绍
选用抗病品种
生物防治
选择对黄瓜菌核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 种,从根本上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利用生防菌剂如木霉菌等生物制剂进 行拌种或喷雾,减轻病害发生。
最新研究成果分享
黄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通过对黄瓜菌核病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科研人员发现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 ,他们也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黄瓜菌核病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利用
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科研人员成功鉴定了多个与黄瓜菌核病抗性相关的基因。这些抗性 基因的鉴定和利用,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油菜菌核病知识点总结

油菜菌核病知识点总结

油菜菌核病知识点总结一、病原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类病原体白粉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在亚洲、美国、欧洲等地均有发生。

白粉菌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在其白粉孢子侵染寄主时,往往通过子实体(菌丝块)和子实体释放的子实层破碎碎片感染植物,此时的病原性是最高的。

白粉菌能侵染近500余种植物,其中包括蔬菜作物、豆类植物和油料作物等。

因此,白粉菌是一种经济意义很大的植物病原真菌。

二、寄主油菜菌核病的寄主主要是油菜以及其它十字花科植物,如萝卜、芸薹、芥菜等。

三、症状1. 植株发病初期,病斑为淡黄色的散在斑点,随着发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展,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浅黄色或浅褐色病斑,叶片上也会形成白色的风干菌丝块。

2. 油菜病叶的病变以交叉位置的扩大和融合为主要特点。

在十字花科植物上,病叶的病变特点是出现许多洁白的鳞片状的子实体,形成了典型的菌核。

3. 油菜菌核病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同时也会影响植株的开花结果和产量。

四、危害1. 白粉菌寄生在油菜叶片上形成的病斑,会导致叶片凋萎、生长迟缓,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降低植株的抗逆能力。

2. 油菜菌核病还会造成叶面积减小,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对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 如果油菜菌核病发生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植株凋萎死亡,降低产量,造成经济损失。

五、发病条件1. 湿度:白粉菌对高湿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湿润的环境有利于白粉菌侵染寄主植物。

2. 温度:白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高温和低温都会影响病原菌的侵染能力。

3. 酸碱度:白粉菌在pH为5.6-7.0的环境中生长最为适宜。

4. 土壤:土壤中的残留菌核和菌丝体可通过种子、病株残体和土壤波播侵染油菜。

六、防治措施1. 合理灌溉:油菜的生长期间,要适度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度湿润的环境促进白粉菌的生长。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油菜产量和品质的病害,其主要发病期在油菜生育期间的
花芽分化到蕾期。

病害主要表现为植株上出现许多直径约为1-2毫米的黑褐色斑点,斑点
上有类似疣状凸起的黑色粉状小颗粒,其内部包含病原菌。

严重感染还会导致花蕾萎缩,
最终导致减产。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流行于菜田土层中的十字花科病原菌所引起。

这些病
原菌在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相适宜时,普遍地感染油菜,尤其是在早春与秋季易发。


感染路径主要是通过病源菌从土壤中往根部进入,最终侵染至茎内,形成类似疣状的黑色
菌核。

1、选种抗病品种:在种植油菜时应优先选择高抗病品种,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侵染,降低发病率。

2、深耕除草:油菜田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深耕,并保持菜田清洁,清除田间杂草,减
少病原菌的栖息环境。

3、施肥定量:在施肥上要遵循有机肥、化肥有机配合的原则,施肥要恰当、定量,
以减少菌核病病害的发生。

4、合理轮翻:合理轮作可以帮助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
播。

5、化学防治:当油菜农作物出现严重的菌核病症状时,可以进行化学防治,选用具
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总之,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深耕除草,
施肥定量,合理轮翻,化学防治等多种综合手段,才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并避免不必要
的经济损失。

芹菜菌核病

芹菜菌核病

芹菜菌核病(一)发病症状。

芹菜菌核病在芹菜全生育期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靠近地面的叶片叶柄基部、茎,受害部位初期呈水渍状褐色病斑,在潮湿的条件下呈软腐状,表面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后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

(二)病原及诱因。

芹菜菌核病是真菌病害。

由子囊菌亚门核盘属的真菌侵染致病。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种子间越冬。

在适宜的条件下,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气流等传播,湿度适合时,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

植株间以菌丝侵染传播。

菜菌核病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发生严重。

适温为5~20℃,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密植、地面潮湿或积水,易诱发芹菜菌核病。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法(1)深耕改土。

深翻病田,将表面菌核深埋10㎝以下的土中,加速菌核腐烂,使其不能萌发。

(2)合理轮作。

芹菜应与其它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换茬,促进蔬菜的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恶化菌核的生存和生长的环境,抑制菌核的发生和发展。

(3)种子处理。

在无病田块留种,在播种前用10%盐水选种,并用清水反复冲洗,晾干后播种。

(4)加强田间管理。

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而避免用有菌核病的根、茎、叶去积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减少传病的机会;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合理密植,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的湿度;科学灌溉,及时排除积水,既保证芹菜的生长发育,增强芹菜的抗病性,又改变菌核的生存环境,抑制了芹菜菌核病的发病。

2、化学防治法(1)喷雾法。

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可用杀菌剂如下: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上药剂之一,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

四、参考书:农业植物病理学董金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油菜菌核病分级标准

油菜菌核病分级标准

油菜菌核病分级标准
油菜菌核病是由菌核菌引起的油菜病害,会对油菜种植产生较大的危害。

下面是油菜菌核病的分级标准:
1. 无损叶:指油菜植株上没有任何菌核病症状。

2. 菌核初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小型菌核,直径不超过1毫米。

3. 菌核中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中型菌核,直径1-2毫米。

4. 菌核晚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大型菌核,直径大于2毫米,带有明显的弯曲形态。

5. 菌核合并期:指油菜叶片上出现多个菌核,相互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菌核。

6. 菌核表土期:指菌核表面出现白色或黑色真菌丝层,或者菌核表面呈现光滑、亮白的状态。

7. 菌核干燥期:指菌核开始干燥并裂开,出现菌核病形成后期的症状。

以上是油菜菌核病的分级标准,通过及时识别油菜菌核病的不同病情等级,可以更准确地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保证油菜的正常生长和收获。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多菌灵
对油菜菌核病也有很好的防治 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多菌
灵容易产生抗药性。
菌核净
专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药剂 ,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方法
喷雾法
将药剂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配制成适当的浓 度,然后使用喷雾器对油菜进行喷雾。
熏蒸法
对于一些密闭的油菜田,可以使用熏蒸剂进行熏 蒸,以达到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的作用
01
天敌昆虫可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天敌昆虫的种类
02
如寄生蜂、寄生蝇等。
天敌昆虫的繁育与保护
03
可人工繁育天敌昆虫,提高其数量和活性,同时保护其生存环
境。
生物多样性利用
1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资源之 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遗传资源 。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2023-11-07
目录
•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及危害 • 病原菌及发病条件 • 农业防治措施 • 化学防治措施 • 生物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措施
01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及危害
症状识别
叶片
出现褐色或深褐色的水渍状病斑, 并逐渐扩大,湿度较大时出现白色 绵毛状菌丝。
茎部
茎部受害后,表皮开裂,后期皮层 腐烂,病茎易断倒。
灯光诱杀
总结词
灯光诱杀是通过设置光源来吸引昆虫并集 中处理的方法,可以减少菌核病的发生。
详细描述
在油菜田内设置光源,通常使用黑光灯或 紫光灯,这些光源可以吸引昆虫,如夜蛾 、金龟子等,并集中处理,从而减少病原 菌的传播和感染。
人工病感染部 位的物理防治方法。
02
病原菌及发病条件

香菜菌核病防治和治疗技术

香菜菌核病防治和治疗技术

香菜菌核病防治和治疗技术汇报人:日期:•香菜菌核病概述•香菜菌核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香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香菜菌核病的治疗技术目•防治和治疗技术的实践应用及效果•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录01香菜菌核病概述香菜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香菜的根茎部。

定义植株发病后,会出现根茎腐烂、叶片枯黄、花腐、果实畸形等症状,病株最终会死亡。

症状定义和症状病原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侵染香菜的根茎部,使植株发病。

香菜菌核病的发生会对香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绝收。

此外,还会降低香菜的食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传播途径和危害危害传播途径防治意义和治疗重要性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轻香菜菌核病的危害,保障香菜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种植效益。

治疗重要性及时发现和治疗香菜菌核病可以避免病情扩散和加重,减少经济损失。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可以积累经验和数据,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02香菜菌核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香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真菌引起的。

病原菌核盘菌属真菌能够侵染多种植物,包括香菜、芹菜、胡萝卜等。

它们在寄主组织中扩展,破坏细胞和组织,导致植物发病。

致病性病原菌和致病性发病条件香菜菌核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湿度高、温度适宜(15-25℃)且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此病。

此外,连作地块、管理不善、植株长势弱等也容易导致病害发生。

传播途径核盘菌属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风雨、灌溉水等可传播菌核,引起再侵染。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病理变化香菜菌核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茎上。

叶片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并变黄褐色。

茎部受害,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皮层腐烂,病部表面产生白色绒状霉层(菌丝和菌核)。

症状表现香菜植株感染菌核病后,初期症状表现为叶片萎蔫,逐渐黄化、枯萎。

茎部受害,初期呈水渍状斑,后皮层腐烂,产生白色绒状霉层。

十字花科蔬菜 菌核病 抗病品种

十字花科蔬菜 菌核病 抗病品种

十字花科蔬菜是一类广泛种植的蔬菜,包括了白菜、芥菜、花菜、西兰花等。

这些蔬菜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广阔,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蔬菜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菌核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上常见的一种病害。

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病害,该病害主要侵染植物的地下部分,对蔬菜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菌核病的病原体主要以分泌毒素和产生繁殖子实体的方式侵入植物,使植物组织发生腐烂、溃烂等病变。

当菌核病严重侵染十字花科蔬菜时,不仅会导致蔬菜的减产,甚至完全丧失产量,还会传播其他病原体,对蔬菜种植业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解决菌核病对十字花科蔬菜种植的影响,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研究中逐渐培育出了一些抗菌核病的蔬菜品种。

这些抗病品种在抵抗菌核病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性,对蔬菜种植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以及抗病品种的研究进展成果。

一、菌核病病因及症状表现菌核病主要发生在十字花科蔬菜的地下部分,如根部和块茎等部位。

受菌核病侵染的蔬菜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株出现萎缩症状,生长势下降,叶色变黄;2. 根系发生腐烂、质地变软,甚至出现溃烂现象;3. 植株表面出现黑褐色的病斑,带有一定的毒性。

以上症状表现会严重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株逝去。

菌核病的病原真菌会通过病原子实体和植物残体等途径长期保存并在土壤中传播,是导致蔬菜连作难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抗菌核病蔬菜品种的培育为了解决菌核病对蔬菜产量的影响,科研人员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十字花科蔬菜进行选育和杂交,培育出了一些抗菌核病的蔬菜品种。

这些抗菌核病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性状,对蔬菜种植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已经培育出了一系列抗菌核病的蔬菜品种,主要包括了抗白菜菌核病品种、抗花菜菌核病品种、抗西兰花菌核病品种等。

这些抗病品种不仅在菌核病抗性方面表现出了优势,还在产量、口感和品质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黄瓜病害大盘点之黄瓜菌核病

黄瓜病害大盘点之黄瓜菌核病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使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防治黄瓜菌核病。
增加有益菌群
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群,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05
案例分析
某地区黄瓜菌核病的发生情况
发生情况
某地区黄瓜种植过程中频繁出现 黄瓜菌核病,导致大量叶片和果 实受损,严重时甚至整株枯死。
生物学特性
菌核具有耐高温、低温、高湿的特点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萌发,产生 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发病条件
温度
发病适宜温度为15-25℃ ,在20℃左右最适宜菌核 萌发。
湿度
湿度是菌核病发生的重要 因素,当湿度超过80%时 ,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 扩散。
土壤
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偏 施氮肥等情况下,容易发 生黄瓜菌核病。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温汤浸种法进行种子消毒,消灭潜伏在 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土壤消毒
用溴甲烷或氯化苦等药剂进行土壤消毒,消灭土壤 中的病原菌。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温室通风良好,降低湿度,避免 过度浇水。
防治效果
采取上述措施后,温室黄瓜菌核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病 情得到有效控制。
某品种黄瓜对菌核病的抗性表现
抗性鉴定
某品种黄瓜经过田间抗性鉴定,发现其对菌核病具有较高 的抗性。
抗性机制
该品种黄瓜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产生抑制病原菌繁殖的 化学物质、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空间、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 。
推广应用
为了有效防治黄瓜菌核病,推广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非常重 要的手段之一。该品种黄瓜的抗性表现和抗性机制为其在 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黄瓜病害大盘点之黄瓜菌核 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丝生长温限0-30℃ ,适温20℃ 。
-菌核萌发适温15℃ ,在50℃经5分钟致死。
*湿度对病菌的影响:相对湿度高于85%子
囊孢子才能萌发,也利于菌丝生长。
在棚内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早春有 3天以上连阴雨病情加重。
茄果类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深翻:使菌核不能萌发。 *对土壤进行日光能高温处理
茄子菌核病病茎后期产生菌核
茄子菌核病病茎内部生有菌核
茄果类蔬菜菌核病初侵染源
*越冬场所: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种子中越
冬或越夏,一般存活1-3年。
*北方:菌核在3-5月萌发。
*南方:菌核在2-4月和10-12月萌发。
茄果类蔬菜菌核病病菌传播侵入途径
*传播途径:菌核遇适宜条件萌发形成子囊
盘,放射出子囊孢子随风雨传到寄主上。
核盘菌属
1. 茄果类蔬菜菌核病
甜(辣)椒菌核病 番茄菌核病 茄子菌核病
辣(甜)椒菌核病
*苗期染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斑,后 变棕褐色,迅速绕茎一周,湿度大时长出白色 棉絮状菌丝或软腐,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 病苗呈立枯状死亡。
*花、叶、果柄染病:呈水渍状软腐致叶片脱 落。
*果实染病:果面先变褐色,呈水渍状腐烂, 逐渐向全果扩展,有的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扩 展至整果腐烂,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 黑色不规则菌核。
西葫芦菌核病的初侵染源
*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以菌核遗留在病
残体、土壤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越夏。
*土中菌核:在第二年早春,适宜的温
湿度条件下,土中的菌核大量萌发产生子 囊盘及子囊孢子。
*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在播种时随
着种子带入田间。
西葫芦菌核病的传播途径
*菌核:菌核可随种子、粪肥或流水传播菌
核病。
*子囊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
后在冷水中浸 3 小时,再催芽播种。
加强栽培管理
*深翻:对病地要进行深翻,使菌核深埋
土中不能萌发出土。
*高畦栽培:采用高畦或半高畦铺盖地
膜栽培,以防子囊盘出土;
*中耕:发现子囊盘,可进行中耕,及
时铲除子囊盘,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防治菌核病的一般药
发病初期可喷施这两种药
防治菌核病的复配药
两种药的主要成分均为扑海因,对菌核、灰霉病均为特效。
甜椒菌核病幼苗田间受害状
甜椒菌核病前期病苗
甜椒菌核病后期病苗
甜椒菌核病叶面病斑
甜椒菌核病叶背病斑
甜椒菌核病病株
甜椒菌核病中期病茎
甜椒菌核病中后期病茎
甜椒菌核病病茎解剖
甜椒菌核病后期病茎和病果
辣椒菌核病病叶
辣椒菌核病枝杈处最易发病
辣椒菌核病病茎
大暴雨后辣椒茎部分叉处产生菌丝
*侵入途径:子囊孢子由伤口或自然孔口
侵入。该菌在寄主体内分泌果胶酶,致病部 组织腐烂,使病菌致病力明显增强。
*再侵染:在棚内或田间病株与健株接触,
或病花、病果软腐后落在健部均可引致发病, 也可通过染病的灰菜等杂草传播。
茄果类蔬菜菌核病发病条件
*温度对菌核菌的影响:
-子囊孢子萌发温限0-35℃,适温5-10℃ 。
*轮作,培育无病苗:未发病的棚室忌用
病区培育的幼苗。
*覆盖地膜:塑料棚内覆盖地膜可阻止子
囊盘出土,减少菌源。发现子囊盘出土,及 时销毁。
*通风排湿:注意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
寒流侵袭时注意加温防寒以防植株受冻,诱 发染病。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
防治菌核病的一般药
发病初期可喷施这两种药
防治菌核病的复配药
*湿度:菌丝不耐干燥,菌核萌发需较高的土壤湿度。
*栽培管理:偏施氮肥、通风透光差的发病重。
西葫芦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控制越冬菌核数量 *降低田间相对湿度 *提高植株抗性 *及时施药保护
种子处理
*从无病株上采种
*汰除菌核:可用10%盐水淘除浮上
来的菌核,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种子。
*温汤浸种:用55 C温水浸种15分钟,
番茄菌核病病菌(子囊盘的子囊测丝)
番茄菌核病病菌(子囊及子囊孢子)
番茄菌核病病菌(菌核剖面)
茄子菌核病病果初生白色棉絮状菌丝
茄子菌核病分杈处皮层变褐
茄子菌核病分杈处产生菌丝和菌核
茄子菌核病病茎干燥后菌丝呈灰白色
茄子菌核病保湿后病部密布菌丝
茄子菌核病后期病株
茄子菌核病茎基部发病症状
*田间传播:在田间主要以菌丝通过病
健株或病健组织的接触进行再侵染。
西葫芦菌核病的发病条件
*病菌:越冬的有效菌核数量越多,初侵染的子
囊孢子就越多,发病就越严重,反之就轻。
*环境条件:对病害发生影响最大的是花期的雨
日、雨量和温、湿度。温度在20 C左右,相对湿度 80%以上菌核病发生重。
*温度:菌核萌发适温15C,子囊孢子萌发适温5-10C。
辣(甜)椒菌核病成株期症状
*主要发生在距地面5-22厘米处茎部或茎分 杈处,病斑绕茎一周后向上下扩展。
*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后茎部皮层霉烂,髓部解体成碎屑,病茎表 面或髓部形成黑色菌核。
*菌核鼠粪状、圆形或不规则形。
*干燥时,植株表皮破裂,纤维束外露似麻状, 个别出现长4-13厘米灰褐色轮纹斑。
两种药的主要成分均为扑海因,对菌核、灰霉病均为特效。
防治菌核病的特效药
西葫芦菌核病
主要危害幼瓜、茎蔓和叶片。
西葫芦菌核病田间危害状
西葫芦菌核病初期病瓜
西葫芦菌核病初期病蔓
西葫芦菌核病后期菌核
西葫芦菌核病初期病叶
西葫芦菌核病中后期病叶柄
西葫芦菌核病干燥状态病斑
西葫芦菌核病与灰霉病并发症状
结球莴苣菌核病病苗
结球莴苣菌核病幼株症状
结球莴苣菌核病成株茎基部症状
结球莴苣菌核病后期病株
结球莴苣菌核病顶腐初期症状
结球莴苣菌核病顶腐中期症状
防治菌核病的特效药
黄瓜菌核病病蔓上长出白色菌丝
黄瓜菌核病幼瓜褐变长出菌丝
黄瓜菌核病病瓜变褐形成菌核
黄瓜菌核病病瓜上的黑褐色菌核
迷你黄瓜菌核病病茎
冬瓜菌核病症状
苦瓜菌核病症状
西瓜菌核病症状
叶菜类蔬菜菌核病
*结球莴苣菌核病 *油麦菜(香麦)菌核病 *茼蒿菌核病 *芹菜菌核病
结球莴苣菌核病田间受害状
辣椒菌核病后期菌丝形成菌核
辣椒菌核病病果
辣椒菌核病病茎外部形成的菌核
辣椒菌核病病茎内部形成的菌核
甜(辣)椒菌核病菌核萌发和子囊盘
番茄菌核病叶片症状
番茄菌核病病茎产生菌丝和菌核
番茄菌核病病果产生的菌丝和菌核
番茄菌核病病茎
樱桃番茄菌核病病果
樱桃番茄菌核病病茎
番茄菌核病病茎解剖
樱桃番茄菌核病储藏期病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