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总论讲解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 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 、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 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 为中医临床基础。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 (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临床举例:
中西结合
对某些急症或中西医单独处理目前 仍有一定困难的病,可考虑力争以 中西互补为前提,在相同或不同阶 段发挥中西各自优势。
临床举例:
五、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 一、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


就是说在辨证时,不仅要看到病证,还必须重视病人的整体和不同病人的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只有从整体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 疗瘿病。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 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 白虫;谷皮治脚气。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痹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 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 、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 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 学科。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杂医” 等内容,它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 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 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 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先中后西
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一般首先考虑 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但不排除中医确 实无效后,要改用或加用西药;或由于 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临时用西 医方法处理。
临床举例:
能中不西
指 对西医疗效不肯定的病,能用 中医处理力争使用中医,但对某些急 病不排除先用西医方法处理,若先用 了西医处理而疗效不佳的,可停用西 药改用或加用中医药。
观念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取得比较符合实际的辨证结论。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中医内科病证,可分为外感时病(包括伤寒温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二者各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应按其寒热虚实、隶属脏腑的不同进行辨证。
(四)形成(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中医治病的基本指导思想。证在横的方面涉及到许多中医和西医的病,如咳嗽,就是感冒、哮喘、肺痨、肺胀等许多肺系疾
病常见的主证;胃脘痛是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痉挛、胃下垂等病的主证。通过辨证就能够突出疾病的主要矛盾,给予相应
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 老一辈纯中医 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 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 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
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 西学中或中学西 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 中西结合以中 医为主。
四、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现代医学--西医
中西结合医
世界医学
中西结合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辨证录》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三、现代中医内科学 队伍构成
五、现代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诊断原则
西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据中医证“分型”
治疗原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治病宜早 2.标本缓急 3.扶正祛邪 4.脏腑补泻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泻表安里、开里通表、 清里润表。
5.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6.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在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证,称为“同病异证”。如感冒一病,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

不同的病又可以有相同的证,称为“异病同证”。如水肿、腰痛、癃闭等不同的病证,均可出现“肾阳虚弱”的相同证候


中医内科学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均以证为名,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体系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本精神,体现了
传统医学--中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之内涵
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以中为主 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 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 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 超出中医;以“古为今用” 与“洋为中 用” 为指导,按“先中后西” 、“能中 不西” 与 “中西结合” 的原则,进行临 床、教学与科研的当代中医内科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