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2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凝重性:稳重有余,灵活不足,保守有余, 开放不足
四、农耕经济与中国人 1、看不懂的中国人 一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复杂丰富 李泽厚:人是文化的积淀 金紫千:人是文化的灵魂 有学者说:人是文化的载体
二是因为中国学术的早熟 梁漱溟在《东方学术概论》里说: 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一是人对物的问题——产生自然科学 二是人对人的问题——产生社会科学 三是人对己的问题——产生宗教
2、农耕经济与中国人 首先,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方式,导致国人 先天缺乏合作意识 其次,农耕经济与国人的保守精神 其三,农业靠天吃饭,导致国人 其四,农耕经济与国人的务实精神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二大特点:
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 统 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其四:表现为重“人治”,轻“法制”,而 “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以身训人是谓之教,以身率人是谓之化”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 义则妇不顺”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
2、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 政治型范式 首先:二千多年一贯制的“思想大一统” 其次:专制主义政治理论高度发达与早熟 再次:知识阶层“入世”态度、“经世”抱 负与君主专制政治对知识阶层笼络、利用、 恫吓镇压之间的统一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中国文化的产生 人体形态:早猿—晚猿—早智—晚智—现代人 婚姻形态:杂婚—同辈婚—族外婚—对偶婚—父权 婚 社会形态:原始群——血缘家族——氏族——国家 工具形态:天然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 文化形态: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的转移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满 族等 以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为中介 结论: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数千年的相互 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
2、私学兴起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齐国的稷下学宫 3、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杂、兵 儒的醇厚: 儒学是一种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 修养、既守旧又维新、既复古又开明的学说。 以礼为行为规范、 以仁为思想核心 以义为价值准绳、 以知(智)为认知手段
3、宗庙祭祀制 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 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五庙”: 考庙——父庙 王考庙——祖父庙 皇考庙——曾祖父 显考庙——高祖父 太祖庙——太庙(供始祖及始祖以 下、高祖以上祖先) “左宗右社”
二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孔子“学而优则仕”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三是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责任感及严格的道 德自律: 如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 “朝闻道,夕死可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 义者也”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 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由氏 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宗 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 的一种等级制度。
主要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2、封邦建国制 实质是确立“天下共主”的国家观念,天下 分而治之
4、人口 历史上中国人口变化的三个特点: (1)人口众多 (2)人口分布不均衡 (3)人口迁徙频繁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疆域的辽阔,带来了中国文化中心经常 转移 (2)中国文化具有独立完成的特点 (3)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4)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5)地理环境与开放与闭关的关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华夏文明(上古文明) 这是人类创建文明并寻找光明的伟大时代: 初创了国家机构,创制了文明体制,形成了 主体民族,出现了文化中心,建立了民族传 统,并培育了民族精神。
1、巫史文化的勃兴 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巫史 从事的活动: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 药 巫史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是学术与政治纠缠 二是神学与科学交织 三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 四是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三、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的 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性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术 区域上,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 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民族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 对外关系上,吸收外来文化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秦汉: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元:二府制 明清: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清)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治民”就是“制民” “奔之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 成伦理型范式 首先:表现为对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 其二:表现为浓烈的“孝亲”情感 其三:表现为对传统的极端尊重(文统、 家法、师法)
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 制时间漫长 “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唐武帝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曾进行过一系列土地 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如 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 北魏均田制、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明朝 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
3、农耕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4、内敛性的海洋贸易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其特点: 一是土地国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二是土地不得自由买卖 三是农业生产以集体劳作为主——井田制
2、东周以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 演进 其特点: 一是土地国有、私有并存,如屯田、占田、 均田等 二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千年田,八百主” 三是单家独户经营,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占主 导地位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有依附性,缺乏独 立性
(5)隋唐:隋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实行道 州县三级制,唐后期设节度使 (6)宋:路府州县四级制 (7)元朝:行省制度 (8)明朝:全国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9)清朝:分省府县三级,全国有十八个省、 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和内外蒙古旗 盟
3、民族 华夏族 汉族 中华民族 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二、宗法制度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部家族统治史 2、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广泛实行 3、封国制度不断 4、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祠堂 家谱 族田
5、家国同构 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 同性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家国同构的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中国自然地理环境 1、气候 中国气候的三个特点: 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 三是大陆气候强 温度的变化: 湿度的变化:
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是气候与节气文化 二是气候与中医文化 三是气候与诗词 气候与其它文化方面的影响,如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气候的寒冷对我国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文化的产生也有影响,如生活中很多人和事, 都冠上了“寒”字:寒士、寒俊、寒舍、寒 门、寒窗、寒衣、寒暄、心惊胆寒、尸骨未 寒等
道的超逸:是最哲学化的一个学派 “道”是万物的本源 “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 柔弱胜刚强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差异:一是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 之抗衡,而中国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 二是欧洲是多元经济结构,人们的民主意识强;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得以发扬光大。 三是欧洲的君主专制形成较晚,在维护封建贵族 利益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的 君主专制出现的早,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 商业的发展。
2、地形、地貌: 特征: (1)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的风格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 五是秀丽,如峨眉山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
“三大阶梯” (3)三面是山,一面临海; 中国的地形地貌对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富 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中国的地形地貌,使中国文化更多地讲 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人文地理环境 主要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 1、疆域
2、政区 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 (1)夏: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芒芒禹迹, 画为九州” (2)周:分封制——“封邦建国”,“受民 受疆土” (3)秦:郡县制 (3)西汉:汉初是“郡国并行制”,汉武帝 时实行“州郡二级制” (4)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2、文字的创造 帕默尔:“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汉字具有“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 3、青铜器与青铜文化 饕餮
4、宗法结构与礼乐制度 夏是“尊命文化”,殷是“尊神文化”,周 是“尊礼文化” 5、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三部曲:争霸、变法、兼并 1、“士”阶层的崛起 “士”形成了鲜明的群体品格: 一是博大的胸怀与开放心态: 如Leabharlann Baidu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4、父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 物质文化上:一是石器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 红铜器 二是农产品种类增加、产量提高 三是轮制陶器和制玉出现 四是出现了物与物的交换 婚姻状态:出现了父权婚
5、神话传说时代:英雄时代 6、上古文化分布 三大文化集团: 一是华夏文化集团:黄帝、炎帝 二是东夷文化集团:后羿、嫦娥 三是苗蛮文化集团:伏羲、女娲
1、原始群时期: 元谋人 婚姻状态是杂婚 2、血缘家族时期: 中国文化的曙光是从这时开始的 三大成就: 一是石器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反映 了人类创造文化能力的提高 二是火的使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 三是出现了弓箭:扩大了人类杀伤的范围和力量 婚姻状态是同辈婚
3、母系氏族社会 黄河流域:半坡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几项成就: 一是农业的发明 二是畜牧业的出现 三是磨制石器的使用 四是陶器的制作 精神文化有了发展: 三大崇拜:对自然的崇拜、生殖—祖先的崇拜、图 腾崇拜 婚姻状态是:从族外婚到对偶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