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及其“家园感”意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自然观及其“家园感”意蕴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对机械论自然观的否定,也是对机械论自然观的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与生态学的发展紧密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在对生态概念和自然观概念的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明确生态自然观的概念,阐明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同时,生态自然观的“家园感”意蕴为我们审视当代社会的流离感和焦虑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字】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家园感

自从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中初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后,以生态学的维度来重新审视自然,深入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也日益受到哲学界的关注,大有成为继流行于西方的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之后的哲学新宠之势。一方面,从哲学的社会现实根源看,这可归结于智者们对环境的日益恶化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从哲学乃是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的内在品性看,生态自然观乃是人们对人类存在命运的思考的一个当代维度。

一、何谓生态?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英语ecology是由希腊语词汇οικοθ(居住在同一家庭中的人)

和λογοθ(学科)组成的,意思是“研究居住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学科”,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①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

如果说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那么,在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基础的学科定律,也将在这个意义上是属于哲学的。不仅哲学思维对生态学自身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而且对生态学的反思也必将上升到哲学层面,才能进一步使生态学达到科学知识的体系性和严密性,而不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片面的知性反思上。但是我们说,哲学也不是神一下子扔出来的,哲学要达到对自身的把握,也必须经历经验开展的过程。因此,从通俗的观点来看,生态学也能成为哲学的经验材料,这不是指生态学可以成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指,通过生态学这样的一个维度,哲学能返回自身。

生态学虽然属于实证科学,但是其内在精神却是根植于哲学,从生态学研究生物与自然关系的内容以及一种联系、整体的原则来看,这与哲学都是同根同源的。哲学上“生态的”,指的就是这种同根同源性。因此生态自然观乃是立足于生态学科学,但又高于生态科学的新的哲学自然观。

二、“自然”的嬗变

这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所谓自然,就是一种由于自身而不是由于偶性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运动和静

止的最初本原和原因。”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然是存在于事物中的“最初本原和原因”。这就表示“自然”不是“自然物”,也不是指自然物的整体,虽然无疑一切自然都必将在自然物中开展出来,自然指的正是这种“开展”,希腊语φυσι按海德格尔的诠释,就是自然的“涌现”。

但是笛卡尔改变了哲学的思维方式,随着他那个著名的命题cogito,ergo sum而来的,是近代哲学的开始,黑格尔说,“勒内.笛卡尔事实上是近代哲学的真正的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原则的...思维是一个新的基础。”③近代哲学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就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人是认识的主体,而自然就成了被认识的客体,自然被分解僵化成了一个一个的物。

现代哲学有一个很大的特征便是对近代主客二分思维范式的否定,生态自然观就是以生态学整体、系统、有机联系的思想对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否定,以返回古代朴素自然观为哲学趣味,从哲学自身进路来说,这是哲学向自身更高阶段的返回。

三、生态自然观以及生态伦理转向

作为一种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重要性,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视角,将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存在行为。从关注自然界本体的天然天然自然观到现代对人工自然观的反思,对自然环境的生

态化思考成了必然的趋势。在新的对自然的反思中,固然有不少是出于实用主义的理由,但作为哲学的生态自然观更多的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来审视自然。

从生态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出发,通常认为生态自然观有如下几种与传统机械论自然观截然不同的特点:1.系统性;

2.自组织性;

3.先在性;4;同质性。

生态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是有机整体。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单独的存在,没有孤独的部件。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网络,自然界各组成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每一组成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了变化,都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破坏整个生物圈的平衡。西方哲学从古希腊、斯宾若莎、新黑格尔主义、怀特海、海德格尔都有着一种生态整体观。就环境观念来说,生态整体观将人类所居住地环境看成一个生态整体,在这个生态整体中,人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相连,人类的生命与其他所有物种相联系,所有的物种都与无机界相连为一个生态整体。这里所谓的“联系”,在一些持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家看来,大致有以下几点意思。第一,最基本的,最外在的,时空上的一致性,即同时处于一个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但这也是最为空洞抽象的联系。第二,生态上的共生共求。第三,“元素”或者“物质”流转、循环交换的一个环形场所。第四,从更深的生命观来看,万物皆有生命,万物都将追求

自身的显现,万物之生命都是一体的。基于以上几点生态整体观的逻辑框架,生态自然观相应地提出了其伦理观、新的“家园感”的观念。

在伦理观念上,传统的伦理所规范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而生态自然观要求将伦理所规范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态整体。伦理观从“我对别人应该怎么样”转到了“这个生态整体应该怎么样”。在这样的生态整体中,每一物都占有着必要的一环,因此每一物都具有着“内在价值”。而人类中心主义却强调价值的属人性,认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而其他物即“非人类”都只有“工具价值”。生态自然观将存在所具有的价值归结为整体主义的生态整体的和谐和稳定的内在要求,而不只是着眼于人的需求和满足。

四、生态自然观的“家园感”意蕴

人在世上的存在不是一个不断使用工具,进而征服自然,满足欲望的过程。人所存在的环境不是作为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反之,我们应看到环境对人的存在所具有的始源性意义。从最抽象也是我们最熟知的观点看来,人从环境中来,最终又将回到环境中去。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人类来说有一种“家”的意义,为我们的生存提供庇护。但是“环境”又不是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似乎直到今天我们才头一次意识到一样。从物质元素上讲,人是由环境中的元素构成的,并时时在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元素交流,“元素不断从这一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