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cf189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6.png)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在日常教育中,小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还会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对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对策。
一、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小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上课不听讲、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或逗弄同桌等。
2. 指手画脚、乱动、四处看、走神或打盹。
3. 大声喧哗、随意吵闹或讲究。
4. 丢书包、乱扔物品或故意干扰他人。
5. 不认真思考考试题目、抄袭他人答案或作弊等。
二、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原因分析1. 认知能力有限。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为有限,很难像大人一样持续保持注意力。
长时间的听课在他们的心理负担比较大,因而容易出现走神等现象。
2. 个性特点不同。
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有的孩子喜欢随意闲聊,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容易焦虑心情受到影响,这些特点都会对课堂纪律形成影响。
3. 家庭教育不当。
在生活中,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比较大。
如果家长不注重学生的礼仪、对叛逆情绪的引导不当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4. 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
在一些班级中,或者是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面,往往会带给学生很多的压力,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
三、改善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方法1. 强化教育管理。
对于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需要采取严厉的管理和教育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纪律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安静听讲,懂得礼仪。
2. 优化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等不同特点,采用更加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的焦虑感,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3. 注重家庭教育。
学生的行为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家长的引导。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规范行为,和帮助孩子调节心态,提高身体素质等。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e8a51d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0.png)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上课时展现出的一些令人不悦的行为现象,如爱说话、上课玩耍、捣乱闹事、无礼视讲师等,这些行为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秩序,影响深远。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1、对课堂环境的不满学生在遇到一些令人不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时,很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并表现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例如,当学生觉得上课环境太吵、太闷无聊时,他们就会采取一些行为来让自己感到舒适,这些行为就可能会干扰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秩序。
2、对教学内容的不愿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或不够理解而表现出一些不合适的行为。
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看不懂教材而缺乏学习兴趣,也可能会因为教学内容太过枯燥而觉得无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做出一些无意义的行为,来引起老师或其他学生的注意。
3、对讲师的不满学生可能会因为讲师态度不好、对学生管理不当或教学能力不足而表现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有时候,学生也可能会因为讲师对学生的要求太高或课堂讲解模式太枯燥而不满,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不停地说话、打断讲师的话、无礼地视讲师等行为。
三、应对策略1、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要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应该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室应该有现代化的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也要加强课堂上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要求学生遵守。
2、改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教师应该多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3、与学生进行沟通对于一些学生因对教师态度不满或其他原因而表现出不当行为的情况,教师应该尝试与他们进行沟通,让学生更加珍惜上课的机会,并且要求学生尊重其他学生的学习空间,遵守课堂纪律。
四、结论课堂问题行为是学校教育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从重视课堂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方式和与学生进行沟通等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纪律性,控制住课堂的行为行为,维护好课堂的教学秩序。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25f5127915f804d2b16c1a9.png)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是指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扰乱课堂进行的行为,教师在这一时期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学生的行为问题,其中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是行为问题中较为突出的实际问题,这一问题的处理影响着班集体的学风、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等方面,教师找到学生违纪行为的原因,由此解决问题是十分关键的。
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原因应对策略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主要是指处于六七岁~十二三岁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了有违《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干扰课堂教学正常实施不利于学生正常学习的行为。
例如,上课顶嘴、撒谎、恶作剧、扰乱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不遵守作息时间其中也包含隐蔽性违纪行为(课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等等)。
违纪行为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普遍存在于小学生中,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违纪行为的起因是学校对学生自然成长过程横加干预,这种行为具有普遍性,不仅是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而且是非常敏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它,这一系列问题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违纪行为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违纪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人、学校、学业和家庭因素都会对小学生违纪问题的产生影响,因此,小学生违纪问题的发生是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大量违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学生的个人原因,遗传因素尤为重要,儿童出生前母体环境的因素例如母亲的情绪,疾病史,年龄等等都将决定了儿童的气质类型,也决定了儿童处理问题的方式。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意识较幼儿时是有所发展但是其水平依然不能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控。
在进入学校学习这一新阶段学生会面临挫折、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要求不适应等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的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为学生违纪行为。
学生个人的饮食结构也将影响学生违纪行为发生,如摄入的食物脂肪量偏高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过分活跃、扰乱课堂,等等。
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39953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9.png)
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 缺乏专注力和耐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相对较低,容易分心或者失去耐心,从而导致产生问题行为。
2. 过于兴奋或者紧张: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可能
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严肃的学习环境,因此会感到很兴奋或者紧张。
这种情绪反应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问题行为。
3. 缺乏自控能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缺乏自控能力,不能很好
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当他们遇到困难或者不满意的情况时,
可能会产生问题行为。
4. 不理解课堂内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许多概念和知识都
不是很理解,当老师讲解教材时,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而
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5. 家庭环境影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导
致他们产生问题行为。
例如,如果学生在家中经常看电视玩游戏,
缺乏学习和集中注意力的机会,就可能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不能专注
于学习,产生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1989af87cd184254a353583.png)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
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2dc0b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6.png)
感谢 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小学生课堂问题 行为的产生原因 及应对措施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02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 03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措施
04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05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xx
PART ONE
小学生课堂问题 行为的表现
及时与家长沟通
教师应在发现问题行为后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背景,共同探讨解 决方案。
家长和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共同监督和引导 学生的行为。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行为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 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家长和教师需要相互信任和支持,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
生长发育问题:如 多动症、注意力缺 陷等,可能影响学 生的行为表现
心理原因
好奇心: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段,对 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可能会在课堂上表现出过度 的好奇心,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提问过多等问题。
情绪波动:小学生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家 庭、朋友、同学等,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课堂上的 问题行为。
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 他同学学习
无故哭泣或大笑
无故哭泣或大笑 随意插话或打断他人发言 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故意发出怪声或做出怪动作
xx
PART TWO
小学生课堂问题 行为的产生原因
生理原因
睡眠不足:影响 学生情绪和注意 力
饥饿或饱腹:可 能导致学生分心 或行为不当
身体不适:如感冒、 头痛等,可能导致 学生无法集中精力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18451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6.png)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分析
小学生上课中常常会出现不专心听讲、课堂嬉闹、拖延时间、激动不定、走神等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造成的:
1.认知能力不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尚不完善,在课堂中经常会走神或者难以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
2.兴趣不高:小学生在遇到没有兴趣的课程时,容易干扰其他同学,表现不良。
3.家庭教育不当: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小学生对教师的话语缺少足够的尊重和听从。
4.身体状况问题:有些小学生可能身体不适,需要离开教室,导致教室内的干扰。
二、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小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鼓励和引导课堂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例如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搭配适当的幽默和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2.提供个性化教育:如果孩子对某个科目没兴趣,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并与课程结合,让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更高涨。
3.加入游戏元素:在课堂环节中加入游戏元素,通过各种方式
让孩子愉悦的学习,提高孩子听课的效率。
4. 回归教育本质:儒家思想有“义”的概念,引导小学生认识
到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懂得遵守规矩、
努力学习,这是孩子需要培养的气质。
5. 翻转课堂模式实践: 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导者,增加了学生听课积极性和参与度,帮助老师有效控制课堂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应该耐心理解并提供
有效的方法解决,不断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水平,为小学生的成
长奠定健康的基础。
教育案例分析个案(3篇)
![教育案例分析个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3e1e6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9.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课堂行为问题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以某小学五年级一名学生为例,对其课堂行为问题进行个案研究,旨在探讨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二、个案介绍(一)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姓名:小明(化名),男,12岁,五年级学生。
(二)家庭背景小明的家庭结构完整,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父母对小明较为关心,但教育方式较为严厉,对孩子的期望较高。
(三)课堂行为问题表现1. 课堂上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2. 与同学发生争执,不懂得尊重他人。
3. 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现象严重。
4. 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师和其他同学。
三、成因分析(一)家庭教育因素1. 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小明的父母对他的要求较高,时常以批评、责骂的方式对待小明,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
2. 缺乏亲子沟通:小明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较少,父母不了解小明的内心想法,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学校教育因素1. 教学方式单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灌输式为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管理不善: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小明在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个人因素1. 心理素质较差:小明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无法有效应对。
2. 缺乏自律意识:小明对学习缺乏责任感,不能自觉遵守纪律。
四、解决策略(一)家庭教育方面1. 改善教育方式:父母应采取民主、宽容的教育方式,关注小明的内心需求,尊重他的个性。
2. 加强亲子沟通:父母应多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为其提供正确的引导。
(二)学校教育方面1. 改进教学方式: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 加强课堂管理: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纪律,确保教学秩序。
(三)个人因素方面1. 培养心理素质:小明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b4a21d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c.png)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一、引言语文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各种问题行为,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因此,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
二、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1.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们容易分心或者走神,无法持续关注老师的讲解内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不积极回答问题许多小学生习惯性地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时态度消极,缺乏自信心,这种行为使得他们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3.缺乏思考训练在语文课堂上,许多小学生总是倾向于依赖老师给出的答案,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他们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4.缺乏合作意识很多小学生对于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或团队活动缺少积极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导致团队讨论的效果不佳。
5.学习压力过大由于学业竞争激烈,不少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到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不佳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1.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包括理性科学的课堂布置和教具使用,以及提供大量有趣的语文教学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游戏、实践、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鼓励思考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简单的铺垫式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与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4.鼓励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机制、课堂活动和小组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自信心。
5.疏导学习压力教师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适时进行疏导和激励。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fdad7b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2.png)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注意力分散、打闹扰乱、无礼指责等。
这些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因此需要认真探索其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产生原因1.个体因素:小学生身体发育不完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发展差异,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更难集中注意力。
此外,个体的特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也会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2.教学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吸引人、教学节奏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行为表现。
3.家庭因素: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等因素,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4.同伴因素: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小学生可能因为受同伴的影响而表现出问题行为,如打闹、讲话等。
二、应对措施1.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装饰课堂、挂墙报、设置课堂角落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游戏、小组合作等,提高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设置有效的学习任务: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任务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4.个别辅导和关爱: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积极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个体差异和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和关爱,帮助学生改善课堂问题行为。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准备课前材料等。
这些良好的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和学习效果。
6.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自参与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ab96549b14e852459fb570d.png)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本文中,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纪律以及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效率的不良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有很多种,大致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扰乱课堂秩序,例如喧嚣、推搡、低声私语、随便讲话等;一种是学习效率低,例如走神、意志力薄弱、抄袭、厌学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一)扰乱课堂纪律1.大声说话,引起教师和同学注意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喜欢在班级很安静的时候发出大声、怪声,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思路,分散其他同学听课的注意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采取训斥的方式,意图制止在课堂上大声说话的学生,但是有时会发现适得其反。
学生在遭到训斥后,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扰乱课堂秩序。
2.侵犯他人,影响同学学习“老师,XX拿我橡皮!”“老师,XXX打我!”这是小学低年级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状况。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等各方面都还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打扰别人的动作,不但自己没有学到知识,还会影响他人学习。
3.动作亲昵,交头接耳在班级里,一位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
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自己稍不留神的时候,就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种状况经常发生在女生中。
教师发现后一般都会适当提醒,有的学生会停下来,但过一会儿发现教师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时,又会忍不住小声嘀咕。
4.摆弄物品,吸引周围同学注意小学生有时会把小玩具、小布偶带到课堂上摆弄,其他学生会容易被这些新鲜物品所吸引。
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的玩具或是漂亮的彩笔,都要比上课学知识有意思得多。
自控力稍差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把玩具拿出来,趁教师不注意在下面摆弄,更糟糕的是,在其周围的同学也会受到影响,课堂纪律遭到破坏。
5.自我约束能力差,课上随便说话小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的情况,很容易受其他学生影响。
教师在忙于写板书时,往往一回头,会发现三五成群的学生聊了起来,那些本该认真看教师板书的学生在这段时间会被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影响,同时打断教师的思路。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aa3c2d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0.png)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不爱听讲、讲话打扰他人、无视纪律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会详细讨论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并提出一些矫正措施。
一、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1.不爱听讲小学生语文课程中,很多内容偏重于文字理解、积累词汇和理解文章的能力等。
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充分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理解和记忆。
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年幼的生理条件,他们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和集中,容易出现分心、玩弄文具等问题。
2.讲话打扰他人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与同伴交流,容易受外界环境刺激,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忍不住会在语文课堂上讲话,并且容易打扰到他人的学习。
讲话问题不仅干扰了课堂秩序,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忽视纪律小学生正处于对纪律的认知和理解的阶段,他们对纪律的理解不够深入,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视纪律。
比如迟到、随意走动、不按时完成作业以及无视课堂秩序等。
二、矫正措施1.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是矫正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1)设计有趣且互动的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创设有序的课堂环境,包括整洁的课桌椅、清晰的课堂规则和安静的学习氛围等。
(3)赞扬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建立规范的课堂纪律小学生对纪律的理解和遵守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课堂纪律,并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和说明。
以下是一些建议:(1)明确纪律要求,比如准时到课、不随意走动、安静听讲等,并定期复习和强化。
(2)建立奖励机制,为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表彰,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
(3)处理违反纪律的行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如口头警告或适当的体罚等。
3.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小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活动、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创造和探索。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0582c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2.png)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有助 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提供依据。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设立心理辅导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心理辅导相关书籍、培训心理辅导专业 人员等,确保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培训心理辅导专业人员:提高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有 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分心,无法专注于学习任务 类型:短暂性注意力不集中、长期性注意力不集中 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环境原因等 对策: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改善学习环境等
扰乱课堂秩序
随意讲话
打瞌睡
擅自离开座 位
打扰他人学 习
不参与课堂活动
类型: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心不在焉,经常发呆或做小动作 原因:缺乏学习兴趣或动力 对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心理干预对策
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干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 问题
预防和减少 小学生课堂 问题行为的
措施
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定期组织家长教育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共同制定应对措施。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学习态度不端正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 作业不认真完成或抄袭,甚至不交作业 对学习结果无所谓,成绩好坏无所谓
小学生课堂 问题行为的 原因分析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ea973a810a6f524ccbf85f6.png)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作者:刘丹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借助了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对问题的形成进行了原因分析,從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预防和应对此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小学生;策略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一)什么是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1.课堂的概念界定课堂指的是聚集了由教师(主导者)和学生(主体)及环境所组成的一个充满情境与交往的完整的有系统的教学组织单位。
2.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是:发生在聚集了由教师(主导者)和学生(主体)及环境所组成的一个充满情境与交往的完整的有系统的教学组织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的行为结果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而且还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二)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班级中的问题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普遍不好,许多学生不愿与老师沟通,认为自己就是老师认定的坏学生。
问题学生与同伴的关系也较差。
由于问题学生的一些行为危害到其他学生的利益,致使问题学生与同伴关系较差,很多学生不愿与他们成为好朋友。
因此问题学生的交友范围缩小,在选择同伴交往时,更倾向于选择和自己有相同处境的学生,他们抱着同病相怜的心理慢慢地来往、交流,反复强化自己的行为,逐步形成“亚文化群体”。
久而久之,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夹缝中生存”,继续任由自己不良行为的发展。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引起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有家庭、教师、社会环境等因素引起的。
(一)家庭因素1.家庭结构不完整再婚、离异单亲的家庭结构会使小学生遭受严重的心理伤害。
父母离婚之前必然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家庭冲突,家庭氛围不良。
对子女而言,他们不但要接受父母的新配偶(多数情况子女不能自主选择只能被动接受),还要和继父母处好关系,这无疑增加了子女的心理负担,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小学生课堂扰乱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小学生课堂扰乱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ff6c94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5.png)
美国学者威克曼最早进行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按照其主要倾向性分为扰乱性行为和心理性行为。
其中扰乱性行为是指违反课堂纪律,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等外在性的行为。
而心理性行为则表现为退缩、神经过敏等内在性的行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则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
”该观点可以理解为问题行为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外在的负面影响、能够对他人及班集体造成干扰的行为。
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
孙煜明教授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障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表现在课堂中可以分为外向型问题行为和内向型问题行为。
”外向型即攻击型,表现为做事不专心,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等。
内向型即退缩型,细分起来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口讷少言,胆小退缩,落落难合,不易适应新环境;另一种是性格温顺,但过度敏感,烦躁不安,神经焦虑。
以上的相关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课堂扰乱性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狭义的角度,将课堂扰乱性行为定义为:直接违反课堂纪律,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干扰教师或其他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的行为。
课堂中25%~30%的学生都存在课堂问题行为。
我国学者鲁玲与杨艳平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课堂违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95%的小学生都认为自己有过课堂违规行为。
(2)以轻度违纪为主在小学课堂中,95%的扰乱性行为只是随意说话、接话、随意走动等轻度的问题行为,基本是由于教师及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没能满足学生在各发展阶段中的需求而导致的。
因此,只要家长、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成长多加关心和帮助,就能够改正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优良的品格。
2 小学生课堂扰乱性行为的成因学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问题行为是多样的,同样引起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也是多元的。
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123edf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e.png)
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被称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课堂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不仅妨碍了问题行为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对其他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不仅妨碍了问题行为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对其他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行为从预防、控制和矫正三个方面去提出应对策略。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和学生访谈,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
其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符的消极课堂行为。
二、影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通过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并进行归纳,可以将影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点: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
2.1学生自身因素2.1.1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小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得很快,但神经系统发育得还不完善,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因此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2.1.2小学生寻求关注的方式不科学。
需要时时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的天性。
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
没有信心能够通过获得优异成绩吸引注意的学生,则会选择通过学习以外的方式来吸引老师的关注。
2.1.3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满而产生的抵抗情绪。
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受到挫折或是认为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时,学生就会遇到的困难而苦恼,其行为就会表现得要么具有消极抵抗的情绪,要么具有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张光宇(成都市解放北路第一小学,四川,成都,610081)摘要: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题。
它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活动,更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科学有效的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课堂教学管理;对策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概念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我国的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研究把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例如: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类是内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指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构成直接威胁的一种退缩性行为。
例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等注意涣散行为,胡写乱涂、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胆小害羞、不敢主动提问、不敢回答问题的退缩行为等等。
虽然这种退缩性行为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的影响很大,而且对学生自身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一)主观原因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主要有:1、规范不能内化。
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能够领会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但总有些却不一定按要求做或者做不到。
其主要原因在于是他们不能把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中的要求转变为自身道德信念,不能从内心产生履行这些准则的自觉性。
他们的这种由知到行的转化受到了障碍。
因此这一类学生表现出了明知故犯的行为。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无节制地玩电脑游戏是不好的,但就是经不起诱惑,想方设法背着父母玩电脑游戏。
2、行为目标不明确。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够成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一般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都没有追求的目标,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例如,个别学生非常的贪玩,不爱学习,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而且还要父母的监督下才肯写作业,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
如果他的学习有了目标,比如学习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求知欲,为了兴趣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们也就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3、责任心不够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是他们的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同时还缺乏责任心。
比如,小学生仔做值日生工作时马虎应付、敷衍了事,经常忘带红领巾、学习用具等等。
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导致了这些问题行为的出现。
4、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①厌烦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者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重复,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其它新异的刺激,以示对课堂和老师的不满。
②挫折与紧张的发泄。
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学生会非常顺利地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经常面临失败的威胁。
挫折容易使学生感到紧张,当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异常甚至问题的行为。
③寻求注意与地位。
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当他们发现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时,常常以问题行为来取得教师和其它同学的注意,从而妄想争得自己在班级体中的位置。
(二)客观原因1、社会因素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小学生时刻都在受社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良的因素在社会中蔓延,在小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例如:电视镜头中的打打杀杀,粗鲁的言行举止中,小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潜移默化,以致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模仿这些粗鲁、暴力的言行。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生活港湾,小学生的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
因此,家庭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家庭的因素。
①隔代抚养现今的社会,年轻的父母们经常会因工作的原因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小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照料成为了年老的祖父们的职责。
祖辈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局限了他们的教养方式。
而且加上为隔代教养,他们对孩子时常娇惯、溺爱,纵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
就孩子而言,缺少了父母完整的爱,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易导致心理失调,表现出诸多问题行为。
②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的父母只注重小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完全不顾他们的心理感受。
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简单,动辄对孩子吼叫、批评,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有的父母在处理问题时,缺少说理,总是靠打来“征服”孩子的不当,结果小学生也用此方式去“征服”别人,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有的父母经常当众批评孩子,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自尊,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
有的父母采取放养式的教育,他们的孩子从小就“为所欲为”,没有一定的约束与管制,在学校大家庭中总不自在,容易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纪律。
③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言行举止和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例如有攻击行为的幼儿来说,他们的不良动机跟家长的错误引导有着很大关系。
当孩子受欺负后,家长会引导:“别人打你,你也还手,这样,以后就没人欺负你了。
”若孩子胆小怕事,家长更会帮着孩子报复别人。
家长的这种保护和袒护,使小学生有了一种心安理得的想法。
特别是在攻击中占了“便宜”得到“好处”的学生,更滋长了攻击的欲望。
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缺少心理养料的供给。
小学生尚小,他们的未来旅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坎儿。
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应把心理健康的目标仅仅定位在矫治、干预上,而应让他们学习并学会排除心理障碍的正确方法,给他们的成长注入自信、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养料。
这样小学生们长大后才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风雨和飘摇,才能快乐幸福的过一生。
3、教师方面的因素①教师的要求不恰当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的过于严格,学生忙于应付,稍不留意就违反了制度。
教师专断地严惩学生以此维护纪律,从而造成师生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
相反有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过低。
通常对学生,放任自流,只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就行。
这样的教育手段致使课堂涣散,学生行为无拘束,逐渐产生问题行为。
②教师滥用惩罚手段从表面上看,惩罚是迅速制止课堂内的问题行为的有效手段。
但是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师,更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有可能诱发出攻击性的问题行为,也有可能诱发出退缩性的问题行为。
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
当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产生激怒的情绪,严厉惩处,而很少引咎自责。
由于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更不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疏忽,从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情绪。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行为主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需要和权利。
这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据此,在制定课堂规则和纪律时,宜以民主的方式产生。
而这样产生的规则(纪律)更能得到大家的遵守。
三、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纠正(一)热爱学生,加深师生的信任度。
老师要对学生充满爱、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
我们既要爱优等生,更要爱那些问题行为的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他们受到鼓舞、感到温暖,对前途充满信心,从而积极向上。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只是空洞的进行说教,而应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
特别是对有问题行为或情绪不良的学生,爱可以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师生间若有了心灵感应,学生就会愈加信任老师。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有机结合。
很多老师都会利用家庭访问、家长会与孩子和家长一起沟通,但是这样比较正式的场合,始终不能达到情感的沟通。
因此,在这个方面,家长、孩子、教师可以共同参加夏令营或其他的非正式的社交活动沟通三者之间的感情,使之相互理解。
这是使师生间的感情、同学间的感情、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浑成一体溶为一片,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三)搭建平台,让学生适时释放郁气。
小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很多的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发育问题而产生的。
如果他们心中的积累的抑郁和怨气得不到释放,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严重时还会闹事、出走、轻生等异常或问题行为。
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行为倾向,可以给他们搭建一个个平台,让他们把苦闷及时尽情地释放出来。
如与学生谈心,发现他是由于和父母吵架导致心情不佳,上课不集中精力,老师可以让他们把对家长的不满通通抱怨出来,当学生释放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后,心情自然就会有很大的好转。
这样就从根源处杜绝了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四)委以工作,帮其转移压力很多问题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太集中于某件事或某个行为,像无节制地看电视、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
老师都可以运用积极的心理转移,使学生寻求一种比较理智的方法来排解胸中的块垒。
一种方法就是课堂上充分关注。
有问题优先请他回答,要朗读课文请他表演朗读,给同学朗读听写材料,请他做小老师,等等,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另一种则是课余时间委以重任。
早上到校他是“搬水工”,把纯净水从一楼的储水室抬到四楼教室;课间他是纪律监督员,负责把同学的不文明行为报告给老师;班上要出墙报了,他是张贴员;要大扫除了,他负责把整个教室拖干净;要开运动会了,要求他晨起练习跑步,争取短跑取得名次……通过这样的积极心理转移,学生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违规违纪的行为了。
因此教师对学生加强关注,委以各种工作,及时地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可以有效地矫正他的问题行为。
(五)表扬善举,适度冷淡问题行为在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强化”这个概念。
在学生具有良好行为时,要不断给予强化,使其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反,学生的有些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强化,要不予关注,不予理睬,使之渐趋削弱以致消失,这就是“消退”。
在消退问题行为的时候,过程会比较缓慢,而且在开始时效果时好时坏,老师要坚持下去,问题行为才会消除。
这种方法开始时可能使问题行为恶化,所以对于严重的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或严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老师一般还是没有用这种发发来改改善和纠治。
消退法一般适用于说脏话、发脾气、多动等较轻的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