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实用版4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篇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通常分为以下几步: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待测电器件和测量工具,例如卡尺、游标卡尺、万能测长仪等。
2. 测量电气间隙:将电器件放置在测量台上,使用卡尺或游标卡尺测量电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即电气间隙。
通常,电气间隙的测量需要考虑工作电压和绝缘等级等因素,以确保安全可靠。
3. 测量爬电距离:使用万能测长仪或类似工具,在电器件表面测量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在特定电压下,电器件表面出现的电晕放电现象所引起的电荷积累距离。
通常,爬电距离的测量需要考虑污秽等级、工作电压和绝缘等级等因素。
4. 计算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根据测量结果和相关标准或规范,计算出电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计算时需要考虑绝缘材料的介质强度、电晕放电现象的影响等因素。
5. 确定绝缘等级:根据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计算结果,确定绝缘等级。
绝缘等级是指电器件的绝缘能力,通常用等级指数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并确保测量工具的精度和可靠性。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篇2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待测电器件和测量工具,例如卡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 测量电气间隙:将电器件放置在测量台上,使用卡尺或游标卡尺测量电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即为电气间隙。
3. 测量爬电距离:使用千分尺测量电器件表面的磨损、毛刺等,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
然后,使用卡尺或游标卡尺测量电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即为爬电距离。
4. 计算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电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计算公式通常为:电气间隙= 测量距离-爬电距离。
5. 确定绝缘等级:根据电器件的使用环境,确定绝缘等级。
通常,绝缘等级越高,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就越大。
6. 选择电器件:根据计算结果和绝缘等级,选择适合的电器件,以确保电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符合要求。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两个重要的参数,用于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检测方法和观察结果。
电气间隙是指充电电路或电气设备中两个相邻的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用于防止电弧放电和电击等安全问题。
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电气间隙的要求通常是根据产品的功率大小、电压等级以及工作环境来确定的。
对于高电压和高功率的产品,电气间隙要求较大,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电气间隙的检测主要是通过人工观察和测量实施的。
人工观察电气间隙的方法是将待测产品放置在规定条件下(如规定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等),然后通过肉眼观察产品内部的相关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
观察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来辅助。
观察时,需要注意导电部件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接触或短路现象,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间隙大小。
除了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来确定电气间隙。
测量时,使用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光电尺等)来测量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
测量结果需要与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对比,以确定电气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爬电距离是指电气设备绝缘表面上两个不同电位间的最短距离,用于避免绝缘击穿和电弧放电带来的安全隐患。
爬电距离的要求主要根据产品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环境来确定。
对于高电压和潮湿环境下的产品,爬电距离要求较大。
爬电距离的检测主要是通过绝缘试验来实施的。
绝缘试验是将产品的绝缘表面置于指定的电压下,通过观察电气设备绝缘表面是否发生击穿来确定爬电距离。
试验时,需要根据产品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环境确定合适的试验电压。
试验电压可以是直流电压或交流电压,具体选择取决于产品的特点和要求。
在试验过程中,需要观察绝缘表面是否出现电弧放电或击穿现象,并记录试验电压与观察结果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检测方法和观察结果可能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标准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电子产品检测时,需要参考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什么是电气间隙?在电力系统中,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最小距离,用于防止放电和绝缘故障。
正常情况下,两个导体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发生火花放电或击穿现象。
为什么需要测量电气间隙?测量电气间隙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设备和系统的安全运行。
如果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过小,可能会导致放电现象,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
另外,过大的电气间隙可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或降低系统效率。
因此,准确测量和控制电气间隙对于维护设备和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如何测量电气间隙?测量电气间隙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和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测量方法:1. 卡尺测量法卡尺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测量工具之一。
使用卡尺时,将其放置在两个导体之间并记录其长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的电气间隙,但对于较大的间隙则不太准确。
2. 量规测量法量规是另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
通过将量规放置在两个导体之间并读取刻度,可以准确地测量电气间隙的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大小的电气间隙。
3. 高压测试法高压测试法是一种更复杂和精确的测量方法。
它涉及将高电压施加在两个导体之间,并观察是否发生击穿现象。
通过测量施加高压时的电流和电压,可以计算出电气间隙的大小。
4. 激光扫描法激光扫描法使用激光仪器来扫描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并计算出电气间隙的大小。
这种方法非常精确且快速,适用于各种复杂形状和曲线表面。
测量结果分析与应用根据测量得到的电气间隙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和应用:1.判断设备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根据设备设计要求或标准规范,对测得的电气间隙数据进行比较,判断设备是否满足安全要求。
如果电气间隙过小或过大,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或维修。
2.预测设备寿命:通过定期测量电气间隙,可以监测设备的磨损和老化情况。
当电气间隙逐渐变小时,可能意味着设备寿命即将结束,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
3.优化设备运行:通过测量和分析电气间隙数据,可以找出导致间隙变小或变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设备运行。
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
测量步骤与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05
清洁被测零部件表面: 确保表面无灰尘、污垢 等杂质,以免影响测量 结果。
使用测量尺测量零部件 之间的直线距离。
使用显微镜观察绝缘材 料表面,确保无裂纹、 气泡等缺陷。
根据需要使用高压探棒 进行模拟测试,以评估 绝缘材料的性能。
注意事项:在测量过程 中要保持安全,避免直 接接触高电压部件,以 免发生触电事故。同时 ,要确保测量工具和设 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电器产品的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应 予以处罚或禁止销售。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涌现,电器产品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 建议相关机构和学者持续关注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的更新和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对于小型电器产品,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以 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
产品结构
产品的设计、尺寸和组装 方式也会影响电气间隙的 需求。
测量工具与设备
测量尺
用于测量电气间隙的尺寸。
高压探棒
用于模拟高电压情况下的电场分布。
绝缘电阻测试仪
用于检测绝缘材料的性能。
测量步骤与注意事项
步骤 1. 断开电源,确保产品处于无电状态。
2. 使用测量尺或探棒进行初步测量。
测量步骤与注意事项
针对问题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 措施,如优化产品设计、加强生 产过程控制等,以提高产品的安 全性能。
05
CATALOGUE
结论与建议
测量结论总结
1
经过对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我 们发现大部分产品的测量值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要求。
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 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 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 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 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 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 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 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爬电距离的测量:主要考虑因素为正常使用中预期会出现的电 压,、污染等级、材料组别
一)X值的选取
1)GB4943,GB19212.1,GB15092.1 中从污染等级的角 度规定了的 X宽度是相同的
污染等级
X宽度
1
0.25mm
2
1.0mm
3
1.5mm
注:如果涉及到的电气间隙小于 3mmm,则沟槽宽度 X最 小可减小到该距离的1/3。
二)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 Ⅱ组材料,Ⅲa 组材料, Ⅲb组材料。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 假定材料为Ⅲb 组) 确定污染等级; 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 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的要求值: 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
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测量路径。 a)所考虑的路径包括一个具有任一深度而宽度≧Xmm的平行边
沟槽。 b)所考虑的V形沟槽路径在 GB4943,GB8898,GB19212.1 包
括内角角度,而宽度大于 Xmm。 在 GB15092.1 开关中路径包括宽度大于 Xmm,对角度没有作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认证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认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认证导语:在现代工业、电力以及电子领域中,电气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认证则是评估产品或设备的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认证的概念、原理、测试方法以及其在各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认证的概念及原理1. 爬电距离概念及原理爬电距离指的是两个不同电位的导体之间所能承受的最小电压而不会发生漏电、击穿或电弧放电的距离。
爬电距离能力认证是通过将被测试物放置在特定环境下,施加规定的电压,以测量其所能承受的最小电压值,从而评估产品或设备的安全性能。
2. 电气间隙能力认证概念及原理电气间隙能力认证是评估电子产品或电气设备之间能够通过的最小距离。
在工业和电力领域中,充电器、电源、电气控制盒等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电气间隙不足的情况,导致电弧放电甚至设备故障。
通过电气间隙能力认证,能够评估设备是否具备良好的电气绝缘能力,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认证的测试方法1. 爬电距离测试方法爬电距离测试可采用标准指定的环境条件和实验设备进行。
通过在不同的介质和电压条件下,将被测试物体暴露在电压电场中,以确定其能够承受的最小电压值。
测试方法包括板状爬电距离、棒状爬电距离以及浸入剂法等。
2. 电气间隙测试方法电气间隙测试可采用标准指定的测试装置和电流条件进行。
通过施加特定电压,测量产品或设备之间能够通过的最小距离。
测试方法包括电气间隙放电试验和接触性电弧试验等。
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认证的意义和应用1. 电力领域电力设备具备良好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不利环境因素以及减少电弧放电的可能性,保证电力网络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2. 工业领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类电子设备和电源都需要保证良好的电气间隙能力,防止电弧放电引发事故,确保工作现场的安全。
3. 电子领域在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中,通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力认证,能够为产品增加安全保障,符合国内外安全标准,并且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摘要: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2.爬电距离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与应用1.测量方法2.应用领域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2.设计原则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2.确保安全防护五、结论正文: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与应用1.测量方法: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法、电容法、电感法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测量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应用领域: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开关电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们用于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电气性能,降低故障率。
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在某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替代爬电距离,例如在设计高压输电线路时,通过增加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来提高其耐压性能。
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能相互替代,如在低压电气设备中,需要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以防止击穿。
2.设计原则: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应根据工作电压、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般情况下,电气间隙应大于等于爬电距离,以确保绝缘性能稳定和安全。
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合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确保设备的电气性能稳定,降低故障率。
2.确保安全防护:在高压电气设备中,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防止电弧闪络、击穿等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及不确定度的评定
丝杠的整体设计即可完成。
综上,此种设计的铣削动力头适用于铣削加工各种参数的
内齿轮。设计制造内齿轮铣齿机,经过对样机调试,进行了现场
铣削齿轮试验。通过对齿轮的各项技术指标测试,精度符合要
求,说明该机床设计方案合理,系统稳定、可靠,能够满足生产实
际的需要。HK
68 河南科技 2010.7 上
DB)的测量比较,可知路径(AC+DB)最短,故选择路径(AC+DB) 为最佳路径。
……
……
……
表 1 不确定度汇总表
标准不 确定度 分量 ui
不确定 度来源
类 型
误差量 (或不确
定度)
概率 分布
分布 系数
标准不 灵敏 不确定 确定度 系数 度贡献 u(x)i Ci u(i y)
游标卡 u1 尺示值 B 0.01mm 正态 K=1.96 5.10μm 1 5.10μm
误差 游标卡 u2 尺对线 B ±0.01mm 三角 K= 6 4.08μm 1 4.08μm 误差 测试卡 u3 示值误 B 2.3μm 正态 K=1.96 1.17μm 1 1.17μm
η=tgγ/tg(γ+ψ)。
(6)
式中,γ为螺旋升角取 2°19′,ψ为摩擦角取 10′,滚动摩擦系
数为 0.003~0.004。
η=tgγ/tg(γ+ψ)=tg2019′/tg(2019″+10′)=0.92。
要求机床动力头传动效率η在 90%~95%之间,所以选择该
丝杠符合要求。
已知垂直进给脉冲当量δp=0.01mm / 步,滚珠丝杠导程 L0= 8mm,初选步进电机步矩角 0.75°,可计算出传动比 i:
二、测量方法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一般用卡尺、千分尺、塞尺、读数显微 镜和数显投影仪等工具进行测量。对于临界数据,还需要反复 测量,有时还需对其作出不确定度的评定。 不确定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它,在本文 中,笔者以螺钉与凹槽(图 2)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不确 定度评定过程为例,来加深对不确定度的理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报告模板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报告模板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报告模板篇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爬电现象: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如空气湿度大,接连阴天霉雨季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金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生象水纹样电弧沿着外皮爬的现象,也有点象闪电一样.爬电原理: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绝缘部分表面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气潮湿发生爬电。
爬电的本质:绝缘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发生爬电的环境:发生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面积大小、空气湿度、电压高低因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现象有影响电气间隙Clear ance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IEC60950、GB4943-2011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而安全距离又包括电气间距和爬电距离两种。
对于开关电源主要需要保证最小安全距离的地方有以下两个方面:1、一次侧电路对外壳(保护地)的安全距离。
2、一次侧电路对二次侧电路之间的安全距离。
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两个导电体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而最小电气绝缘间隙主要由表格2J、2K和2L来确定。
具体查表方法如下:1、根据交流电网电压有效值和过电压类别确认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由附录Z和表2J确定);表2J 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2、首先确定污染等级,再根据实测两点峰值工作电压B和上述确认的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值可确定最小电气间隙为C1(由表2K确定);表2K 一次电路绝缘以及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之间绝缘最小电气间隙(海拔2000m以下)3、确定污染等级后,再根据实测两点峰值工作电压B和电网电源瞬态电压确认附加电气间隙C2(由表2L确定);表2L 一次电路的附加电气间隙(适用于海拔2000m以下)4、如果B大于交流电网峰值则最小电气间隙为C1+C2,如果B小于或等于交流电网峰值则最小电气间隙就等于C1。
爬电距离爬电距离是两个导电体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而最小爬电距离只由表格2N来确定;具体查表方法如下:1、确定污染等级;2、再根据实测工作电压有效值和绝缘材料的材料组别确定最小爬电距离(由表2N确定)。
表2N 最小爬电距离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之间的电压测试方法以ZLG的某电源产品为例,假如开关电源输入有L、N和PE则测试图如下图所示:假如开关电源输入只有L、N则测试图如下图所示:实例分析实测100~240VAC输入开关电源初次级最大电压波形如下图所示,工作电压峰值为500V,工作电压有效值为265V,根据表2J可知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为2500V。
电气间隙计算:按照污染等级2的基本绝缘要求可知:即最小电气间隙的基本绝缘为C1+C2=2.34mm(由于峰值电压500V大于输入电压峰值),加强绝缘为4.68mm。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
----GB7251-97(附录F)
基本原则 例1~例11规定的槽宽度X基本适用于以污染等级为函数的所有实例, 如下表: 污染等级 槽宽度X的最小值,mm
1 2 3 4
0.25 1.0 1.5 2.5
如果有关的电气间隙小于3mm,凹槽最小宽度则可以减小至该电气间隙的三 分之一。 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方法在下面例1~例11中示出。这些例子使得在电 气间隙与槽之间,或在各种绝缘形式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 ——假定任意角被宽度为Xmm的绝缘连接件在最不利的位置下桥接(见例3 ); ——当横跨槽顶部的距离为Xmm或更大时,应沿着凹槽的轮廓测量爬电距离 (见例2); ——在相对运动的部件处于最不利的位置时,测量这些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 和爬电距离。
例7
条件:爬电距离路径由未浇合的接缝以及一边宽度小于X mm而另一边宽度等于或大于X mm的槽。 规则: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路径如图所示。
例8
条件:穿过一条未浇合接缝的爬电距离小于通过隔板顶部 的爬电距离。 规则:电气间隙是通过隔板顶部的最短直接空气路径。
例9
条件:应将螺钉头与凹壁之间,足够宽的间隙考虑在内。 规则: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路径如图所示。
例10
条件:螺钉头与凹壁之间的间隙过分窄小以至不必考虑。 规则:当距离等于X mm时,测量爬电距离是从螺钉至槽壁。
例11
C′移动部件
规则:电气间隙是通过筋顶的最短直接空气路径。爬电距离沿
着筋的轮廓。
例5
条件:爬电距离路径包括一条由未浇合的接缝及每边宽度 小于X mm的槽。 规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途径是如图所示的“虚线”的距离。
例6
条件:此爬电距离路包括一条未浇合的接缝以及每边宽度 等于或大于X mm的槽。 规则:电气间隙为“虚线”的距离。爬电距离路径沿槽的轮廓。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电子产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而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则离不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本文将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可以为您更好地了解电子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一些帮助。
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概念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指在电气设备或产品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气导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隙距离,以防止电气击穿和闪络的现象发生。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最小距离,而爬电距离则是指在导体表面沿着表面爬行的电气击穿路径的最小距离。
二、影响因素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条件:例如湿度、温度、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等环境条件都会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材料特性:导体材料的特性,例如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导电性能等,会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设备结构: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也会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导体布局、连接方式等。
4. 工作电压:不同的工作电压要求不同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三、测量方法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测量方法:1. 直接测量法:利用相应的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导体之间的距禽。
2. 模型试验法:将实际情况模拟成实验模型,通过实验模拟测量得出相关数据。
3. 计算分析法:利用数学方法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进行计算分析。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是保证电子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如果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设计不当,可能会出现电气击穿和闪络的现象,导致产品发生故障甚至造成火灾等危险情况。
对于电子产品来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对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予以高度重视。
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应选择有品牌、有质量保证的产品,避免购买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观察项目之一。
这两个参数能够直接影响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验证。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通常用于防止击穿和爬电现象的发生。
而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表面之间沿着绝缘材料表面最短路径的最小距离。
这两个参数的确定是为了保证电子产品在正常使用和异常情况下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在进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时,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
1. 视觉检查:通过裸眼或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观察产品中导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沿着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路径,检查是否存在任何异常情况,比如可能导致击穿或爬电的缺陷或污染等情况。
2. 使用测量工具:可以使用卡尺、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对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进行精确测量,以确定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3. 使用测试仪器:例如绝缘电阻测试仪、高压电流测试仪等,对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性能进行测试,以确定其在正常使用和异常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4. 实验验证:可以通过模拟或实际的电气击穿、爬电实验,对产品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进行验证,以确定其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需要参考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标准,比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客户的技术规范要求等,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能符合要求。
电子产品的安全性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是保证产品安全性能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严格的检测和验证,可以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和异常情况下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避免因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合格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
线性变压器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
线性变压器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线性变压器是一种重要的电气设备,由于其结构复杂性以及使用环境的不确定性,它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
这两个参数对于变压器性能和安全性都至关重要,因此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线性变压器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及其重要性。
一、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电气间隙是指变压器中两个接触的金属表面之间的电阻值。
电气间隙越小,变压器的性能就越好,因为电气间隙会导致电路中的电流流失,从而使变压器的效率降低。
然而,电气间隙过小也会导致太高的局部放电和过热等问题。
因此,准确测量电气间隙是非常重要的。
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的测量包括两个步骤:测量分合闸间隙和测量接触电阻。
1.测量分合闸间隙分合闸间隙是指两个可分开的导体之间的距离。
测量分合闸间隙需要使用外部仪器,例如卡尺或微调器。
首先,需要在开放状态下测量两个接触表面的距离,并记录。
然后,模拟分合闸间隙并再次测量距离。
最后,两种距离之差就是分合闸间隙。
2.测量接触电阻接触电阻是两个金属表面之间的电阻。
测量接触电阻需要使用万用表或电阻表。
首先,确保变压器已切断电源。
然后,将电阻表连接到两个金属表面上,并记录电阻值。
接下来,需要连接一个可调电源和一个小电流表来测量交流电流(如1A)通过接触处的电流。
注意,需要使用对称交流信号进行测量,以便在两个电极中传输电流。
最后,将测量的电阻值和由小电流表测量的电流值结合起来,即可得出接触电阻值。
三、爬电距离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爬电距离是指隔离材料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使得在给定的电压下,在这个距离上不会发生电气放电。
爬电距离越小,就越容易发生局部放电,从而产生火花和爆炸等安全问题。
因此,准确测量爬电距离非常重要,以保证变压器的操作和安全。
四、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爬电距离的测量可以通过两个步骤完成:测量绝缘介质强度和计算爬电距离。
1.测量绝缘介质强度绝缘介质强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时间条件下,绝缘介质可以承受的最大电场强度。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方法实用解析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方法实用解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结合典型情况与实际测量项目,分析汇总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和要点。
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标签:X值;80°;路径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属于电工电气产品安全距离的两种形式,在灯具、信息技术设备、音视频设备以及家电类产品的安规检验中均不可或缺。
由于涉及到对产品的结构性认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困难。
文章主要研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定方法以及测量中的难点。
1 基本概念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两者概念上的区别在于沿介质的不同,电气间隙是沿空气测量,爬电距离是沿绝缘表面。
而两个概念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在遇到凹槽,转角时,空气中距离一定是小于等于沿面路径的,也就是说爬电距离不能小于相关的电气间隙,因此最短的爬电距离有可能等于最短的电气间隙,利用这一关系可以用来简单判定测量值的正确性。
2 测量步骤和典型实例在实际进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时,通常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1)根据检验项目和样品确定测试对象,对需要测试的点位进行标记,在这一步时要特别注意样品内部的结构,注意很多元件可能是相连且等电势的。
(2)根据样品分别确定电气间隙的测试路径与爬电距离的测试路径,如果样品结构简单,可以直接确定测试路径,可以不建立相关几何模型,否则为保证测量准确性,需准确测量样品尺寸后建立几何模型。
(3)根据确定的测试路径,通过使用爬电距离测试卡和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或者根据建立的几何模型间接计算得到具体数值。
例:测量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不同极性的载流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第一步,样品在端子不接导线、螺钉拧至最底端的测试情况下,A、C、E 三点在该状态下是导通的,同理B、D、F,而A、C、E三点中任意一点与B、D、F中任意一点在该状态下都是开路的。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爬电现象: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如空气湿度大,接连阴天霉雨季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金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生象水纹样电弧沿着外皮爬的现象,也有点象闪电一样.爬电原理: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绝缘部分表面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气潮湿发生爬电。
爬电的本质:绝缘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发生爬电的环境:发生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面积大小、空气湿度、电压高低因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现象有影响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子产品检测中非常重要的参数,用于判断电器设备的安全性能和防护能力。
本文将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进行详细介绍。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极性的电导体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应保持的最小的物理间隔。
在电子产品中,电气间隙主要是用来防止电弧放电和电火花放电,保证电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电气间隙的确定观察通常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定义电气间隙的测量点:电气间隙的测量应根据标准规定的位置和方法进行。
通常会选择不同部件和电极之间的间距进行测量,如插座和插头之间的间距、电源线和电器设备之间的间距等。
2. 进行间隙测量: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单纯卡尺等)进行间隙测量。
对于平行间隙,可以将测量工具放置在间隙两侧并插入间隙中,然后读取测量结果。
对于非平行间隙,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3. 测量结果的判断:根据标准规定的要求,比较测量结果与规定值之间的差异。
如果测量结果小于规定值,则可以认为电气间隙符合要求;如果测量结果大于规定值,则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如调整部件位置、增加隔离物等,以保证电气间隙的符合要求。
爬电距离是指电极之间的最小绝缘面积,用于防止电弧放电沿绝缘材料表面爬行。
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通常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定义爬电距离的测量区域:根据标准规定的要求,选择绝缘材料表面的测量区域进行观察。
通常会选择距离最短的路径上的最窄间隔进行测量。
2. 进行爬电距离测量: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放大镜等)进行测量。
根据标准要求,将测量工具放置在绝缘材料表面,测量两个电极之间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是电子产品检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保证电器设备的安全性能和防护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在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时,电子产品才能达到相关的安全认证和合格标准,保障用户的使用安全。
电子产品制造商和相关检测机构都应高度重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工作,确保产品质量和用户安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3、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4、一次电路:一次电路是直接与交流电网电源连接的电路。
5、二次电路:二次电路是不与一次电路直接连接,而是由位于设备内的变压器、变换器或等效的隔离装置或由电池供电的一种电路。
二.从GB4943-2001 中2.10 条款定义理解:在GB4943;2.10 条款中指出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
爬电距离的的尺寸应使得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起痕)。
由此可以看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防范对象和考核目的不同。
电气间隙防范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而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能力。
从对一次电路二次电路的名词定义可以看出,二次电路可能是安全可触及的,也可能是危险带电的;一个设备内可能同时存在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例如预定与电网电源直接相连使用的电源适配器;一个设备也可能本身就是二次电路,例如采用一台发电机或电池供电的设备。
在理解和区分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的基础上,也就理解标准中为什么二次电路中也有对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等的电气间隙的要求。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子产品检测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观察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子产品检测中的两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估电子产品的绝缘性能和安全性能。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直线距离,通常用来评估电气绝缘的能力。
在电子产品中,不同的导电部件可能存在不同的电气间隙要求,例如插座和插头之间的间隙要求比较小,而继电器和电路板之间的间隙要求比较大。
确定电气间隙的方法通常是通过观察来进行。
需要准备测量工具,例如游标卡尺或者显微镜,用来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直线距离。
然后,将测量工具放置在两个导电部件之间,观察并记录直线距离。
在进行电气间隙观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观察时要保持仔细和谨慎,避免对电子产品造成损坏。
观察时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和光线条件,以确保能够清晰地看到间隙。
观察时要重复多次,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爬电距离是指电子产品绝缘表面上的最小可靠介质厚度,通常用来评估电子产品安全性能。
爬电距离表征了电子产品在高电压下绝缘性能的可靠性,较小的爬电距离意味着较好的绝缘性能。
确定爬电距离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
需要选择合适的介质并将其涂覆在电子产品绝缘表面上。
然后,在高电压下观察介质是否发生击穿或放电现象,并记录需要的电压。
通过观察击穿或放电的位置,确定爬电距离。
在进行爬电距离观察时,同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选择合适的介质,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绝缘性能。
要选择合适的电压,以确保能够观察到击穿或放电现象。
要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爬电距离的最小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第1页共1页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许春华
摘要:通过对安全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测量方法的探究,阐述各类标准的共同性及差异性,进一
步说明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在安全设计中的其重要性.
关键词: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一次电路,二次电路,开关,污染等级,材料组别,绝缘类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
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
种伤害.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
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
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
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
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3,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
离.
4,一次电路:一次电路是直接与交流电网电源连接的电路.
5,二次电路:二次电路是不与一次电路直接连接,而是由位于设备内的变压器,变换
器或等效的隔离装置或由电池供电的一种电路.
二.从GB4943-2001中2.10条款定义理解:
在GB4943;2.10条款中指出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
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爬电距离的的尺寸应使得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
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起痕).由此可以看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防范对象和考核目
的不同.电气间隙防范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而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
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能力.
从对一次电路二次电路的名词定义可以看出,二次电路可能是安全可触及的,也可能是
危险带电的;一个设备内可能同时存在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例如预定与电网电源直接相连
使用的电源适配器;一个设备也可能本身就是二次电路,例如采用一台发电机或电池供电的
设备.在理解和区分一次电路和二次电路的基础上,也就理解标准中为什么二次电路中也有
对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等的电气间隙的要求.
具体测量步骤步骤如下:
一)电气间隙的测量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
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
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
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
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二)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Ⅱ组材料,Ⅲa
组材料,Ⅲb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第2页共2页
组材料.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Ⅲb组)
确定污染等级;
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要求值:
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GB4943:2H和2J和2K,60065-2001
表:表8和表9和表10)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
4943使用附录G替换,60065-2001使用附录J替换.
爬电距离根据工作电压,绝缘等级及材料组别,查表(GB4943为表2L,65-2001中为表
11)确定爬电距离数值,如工作电压数值在表两个电压范围之间时,需要使用内差法计算其
爬电距离.
*GB4943中只有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减小,但必须满足标准5.3.4规
定的高压或短路试验.
三.从GB8898-2001中13条款定义理解:
在GB8898-001中13条款中电气间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电压,查图9来确定.(对
和电压有效值在220-250V范围内的电网电源导电连接的零部件,这些数值等于354V峰值
电压所对应的那些数值:基本绝缘3.0mm,加强绝缘6.0mm).
GB8898-2001其判定数值等于电气间隙,如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加强绝缘可减少2mm,基本绝缘可减少1mm.
1.这些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会受外力而减小,但它们不处在外壳的可触及导电零部件与危险
带电零部件之间;
2.它们靠刚性结构保持不变;
3.它们的绝缘特性不会因设备内部产生的灰尘而受到严重影响.
*注意:但直接与电网电源连接的不同极性的零部件间的绝缘,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
允许减小.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即使不满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只要短路该绝缘,
设备仍满足标准要求,则是可以接受的(8898中4.3.1条).
四.关于GB19212.1-2003中26条款的理解.
自2007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GB19212.5-2006《一般用途隔离变
压器的特殊
要求》,GB19212.7-2006《一般用途安全隔离变压器的特殊要求》,GB19212.18-2006《开关
型电源用变压器的特殊要求》.GB19212.1-2003作为通用要求和试验,在26条款中电气间
隙爬电距离的主要考虑因素为电压类别,污染等级,绝缘材料组别.对于采用浸渍,灌封或
者使用粘结胶带覆盖绕组来进行隔离的变压器,如果能满足GB/T16935.1-2007的4.1.1.2.1
的试验,爬电距离可有有相应的减小值,但应当按适用的情况进行附加的试验(见26.2条
中a),b),能通过相应的介电强度试验.
五.关于GB15092.1-2003中20条款的理解.
电气间隙的测量主要考虑因素额定电压,电压类别和污染等级,对基本绝缘,工作绝
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三种断开状态分别加以说明,另外对于基本绝缘及附加绝缘有必
要时可进行附录M脉冲电压试验以验证电气间隙经得起规定的瞬时过电压.
爬电距离的测量主要考虑因素为正常使用中预期会出现的电压,,污染等
级,材料组别.
对基本绝缘,工作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三种断开状态也分别加以说明
六.四份标准对测量路径的考虑.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第3页共3页
一)X值的选取
1)GB4943,GB19212.1,GB15092.1中从污染等级的角度规定了的X宽度是相同的
污染等级X宽度
10.25mm
21.0mm
31.5mm
注:如果涉及到的电气间隙小于3mmm,则沟槽宽度X最小可减小到该距离的1/3.
2)GB8898对直接与电网电源连接的,X值规定为1.0mm.对不直接与电网电源连接的,
且经过防灰尘和潮气侵入的封闭,包封或气密密封的设备,组件或元器件,X值规定为
0.25mm.如果涉及到的电气间隙(伴有相关的爬电距离)的要求小于3mm,则沟槽宽度X
最小可减小到该距离的1/3,但不小于0.2mm.
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测量路径.
a)所考虑的路径包括一个具有任一深度而宽度≥Xmm的平行边沟槽.
b)所考虑的V形沟槽路径在GB4943,GB8898,GB19212.1包括内角角度,而宽度大于Xmm.
在GB15092.1开关中路径包括宽度大于Xmm,对角度没有作出相关要求.
c)所考虑的路径包括肋.
d)所考虑的路径包括两边沟槽宽度≥Xmm的一个非粘合接缝.
e)所考虑的路径包括一个扩展边的沟槽.
f)在螺钉头与槽壁之间的空隙太窄
七.结束语.
在日常测量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不同的人往往结论有差异,首先要注意是否引入了过多的
人为误差,包括测试手段,测量时,一般使用卡尺\千分尺\塞规等,更进一步的手段有读数显
微镜\投影法,甚至极精细情况下,有电镜等手段.根据以上四份标准的对比,还可以看出不同
的标准对测量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考核角度,测量要求是有差异的.针对具体产品选用恰当
的标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主要参考文献:
GB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GB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的安全》
GB19212.1-2003《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试验》
GB15092.1-2003《器具开关第1部分:通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