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舞蹈、音乐、戏曲、民俗、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展示了陕北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陕北地区的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舞蹈包括坠子舞、皮影舞、汉人板子舞等多个形式。
坠子舞是陕北地区独有的舞蹈形式,以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舞曲而闻名。
皮影舞则是一种结合皮影戏和舞蹈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人板子舞则是汉族民间舞蹈,通过板子的击打声和舞者的舞蹈动作,展现了陕北地区汉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音乐领域,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陕北民歌、陕北调、陕北红色歌曲等多个形式。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广泛传承的民歌形式,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而闻名。
陕北调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音乐调式,有着独特的音域和音色。
陕北红色歌曲则是记录了陕北革命斗争历程的歌曲,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历史价值。
陕北地区的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梆子戏是陕北地区特有的戏曲表演形式,以其悠扬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而闻名。
陕北梆子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陕北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传统。
陕北的婚俗、葬俗、节庆等民俗活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陕北地区的婚俗注重礼仪和传统,婚礼上的各种仪式和习俗体现了陕北地区婚姻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
陕北地区的葬俗也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仪式,反映了陕北地区人们对死者的敬仰和纪念。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庆活动还包括灯会、皮影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展现了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风采。
陕北地区的手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以陕北剪纸、渭北泥塑、石鼓文化等闻名于世。
陕北剪纸是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剪工和精美的图案而著称。
渭北泥塑则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通过选材、捏塑、上色等工艺制作出各种具有陕北地区独特文化特色的泥塑作品。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舞蹈、音乐、戏曲、技艺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1. 舞蹈
陕北的舞蹈非常多样,其中以“秧歌”最为著名。
“秧歌”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
体的舞蹈,既可以在春节、元宵节等民间节日中跳,也可以在婚礼、宴会等场合中表演。
“秧歌”分为“狮子秧歌”、“大秧歌”、“小秧歌”等多个种类,每一种秧歌都有着丰
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音乐
陕北的音乐也非常丰富,其中以“陕北大鼓”最为著名。
“陕北大鼓”是一种传统的
民间打击乐器,可以用来伴奏各种舞蹈及小曲。
此外,陕北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音乐,如“陕西梆子”、“锣鼓”等等。
3. 戏曲
陕北的戏曲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以“秦腔”最为著名。
“秦腔”是陕西省主要
剧种之一,以唱腔起助听作用,以表演起传达艺术,有“陕西大戏”之称。
其特点是富有
陕西方言、自然、朴实、富有情感、旋律流畅、动静结合。
4. 技艺
陕北的技艺非常丰富多彩,其中以“院子里、小跑堂”最为著名。
“院子里、小跑堂”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绣花、剪纸、刺绣、编织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包括一些堆绣、绫
罗等技艺。
这些技艺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是陕北的一大特色。
总之,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陕北的文化传统,让这些传统
得以延续下去。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包括榆林、商洛、延安等地,这一地区集中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口头、书面等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艺术、民间传统体育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凝聚了陕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音乐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代表性的有陕北民歌、秧歌、大鼓等。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代表性音乐形式,它以纯朴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为特色,既有独奏,也有合唱,是陕北地区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秧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通常在春节和其他重大节日中演出,它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舞蹈动作,是陕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大鼓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通过敲击大鼓和演唱歌词来演绎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二、民间舞蹈陕北地区的民间舞蹈种类丰富,代表性的有秧歌、腰鼓舞等。
秧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它起源于民间劳动生活,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农民劳作的场景和生活情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腰鼓舞是陕北地区的另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以舞者围绕着腰鼓跳舞为特色,舞者通过鞭打腰鼓和舞蹈动作来表现个人的力量和活力,是陕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三、民间戏剧陕北地区的民间戏剧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皮影戏、秧歌戏等。
皮影戏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它通过皮影和灯光来表现故事情节,在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影响。
秧歌戏是陕北地区的另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它融合了秧歌和戏曲的元素,通过演唱、舞蹈和表演来表现故事情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方特色。
四、民间艺术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代表性的有刺绣、剪纸、麦秸画等。
刺绣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丝线和针法为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刺绣工艺来表现图案和花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传统。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深厚而丰富。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传统民俗、曲艺表演、手工艺制作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承载着陕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对当地的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以此展示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传统民俗陕北地区的传统民俗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传统节日、祭祀仪式、民间习俗等。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陕北地区的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春节活动,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辞旧迎新。
在陕北地区的一些乡村,还存在着一些传统的祭祀仪式,例如祭祀土地神、祭祀祖先等,这些都是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
二、曲艺表演陕北地区的曲艺表演源远流长,代表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表演艺术。
陕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曲艺形式,如评弹、河床大鼓、挂碁弦子等,这些曲艺表演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陕北地区独有的艺术表现方式。
这些曲艺表演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更是陕北人民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陕北地区的文化立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三、手工艺制作陕北地区的手工艺制作技艺精湛,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陕北地区的手工艺制作包括了陶瓷、剪纸、刺绣、编织等多个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代代相传。
陕北地区的陶瓷制作技艺悠久,具有独特的传统工艺特色;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制作更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代表,这些手工艺制作不仅在工艺水平上非常高,更是对陕北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节、举办传统文化表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途径,力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包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歌舞、传统医药和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传统民俗活动陕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非常广泛。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陕北大地上的“晒秋”,这是陕北区域内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晒秋通常在二三十年代之后开始兴起,主要是在秋收季节期间进行。
陕北地区以淀粉饭、苹果饼和麻花等美食来喜迎秋收。
秋收后,人们会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宝贝”来晒车,向乡亲们炫耀自己的收获。
晒车活动不仅是一种盛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除此之外,陕北地区还有许多专门为纪念节日和纪念死者而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例如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等。
二、民间艺术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有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其中著名的有陕北梆子、秦腔、坠子、尤琳琳等。
陕北梆子是陕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之一,它不但在陕北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还在各地区的文化圈内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力。
陕西、山西和甘肃等地区都有陕北梆子的演出团队和追随者。
陕北梆子的表演方式独特,非常富有特色,它在演出过程中结合各种元素:唱、念、打、舞、做,使得观众能够在观看中同时欣赏到其中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三、陕北歌舞陕北地区的歌舞非常有代表性,风格独特。
其中代表性最强的是拍手歌艺术。
拍手歌艺术凭借旋律优美、歌词简洁、动听易唱等特点赢得了观众的无数喝彩。
拍手歌艺术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歌词和曲调都非常简单明了,适合普通百姓的口味。
它不但可以作为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作为陕北地区生活的内容和它自身特有的文化气息的象征的体现。
四、传统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医药在陕北地区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陕北地区盛产中药材,特别是巴戟、山茱萸、黄芪和天麻等名贵药材品种。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陕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和习俗等方面介绍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民俗文化。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陕北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千家宴来庆祝元宵节。
在这一天,村民们会互相拜年、祭拜祖先,并准备丰盛的饭菜供客人品尝。
陕北还有独特的赛龙舟活动。
当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来临时,人们会到河边欣赏龙舟比赛,并举行踏青活动。
这些活动凝聚了陕北人的情感,代代相传,成为了陕北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也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陕北木版年画和腰鼓艺术。
陕北木版年画是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美术项目,以其装饰性和艺术性而闻名。
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技艺需要经过多个工序:首先需要用筛子将桑木粉筛成粉末,然后将其与其它颜料混合,制作成丰富多彩的颜料。
接下来,画家会将颜料涂抹在木版上,配合刻画出丰富而独特的形象。
腰鼓艺术是陕北地区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表演者通常会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手拿腰鼓,在欢快的节奏中跳舞。
这种形式的表演不仅能够展示陕北人民的风土人情,还能够传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陕北的习俗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陕北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婚嫁风俗。
在陕北农村地区,举行婚礼时通常都会有门头红的习俗。
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村民会在新娘的家门口悬挂一对鲜红的门柱,表示喜庆和吉祥。
陕北的丧葬仪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人们通常会举行丧事,为逝者送行。
在送葬的过程中,村民们会穿着黑色的衣服,前后排列成行,吹奏乐器,高声疾呼,以表示对逝者的缅怀和祝福。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北部,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为载体的文化形式,这些传统文化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人民创造与发展的结果。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社会实践、表演艺术等多个方面。
口头传统方面有地方戏曲、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等;社会实践方面有传统节庆、习俗、民间工艺等;表演艺术方面有秧歌、大秧歌、社火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丰富多样,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表达,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传承。
在口头传统方面,陕北地区的地方戏曲有晋剧、二道沟戏、陇剧等多个剧种,其中以晋剧最为著名。
晋剧是陕西省的重要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曾被誉为中国戏曲“百戏之祖”。
陕北地区的民歌也非常丰富多彩,尤其以延安地区的《延安民歌》最为著名,这些歌曲多以农民劳动、情感表达为主题,歌声悠扬,情感真挚。
民间故事传说也是陕北地区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说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
在社会实践方面,陕北地区保留着丰富的传统节庆和民间习俗,如过冬节、踏青节、祭山节等,这些节庆习俗多以庆祝丰收、纪念历史事件为主题,融合了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是当地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体现。
陕北地区的民间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刺绣、剪纸、泥塑等技艺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表演艺术方面,陕北地区的秧歌、大秧歌、社火等形式在当地非常盛行,这些表演形式多以庆丰收、驱邪避祸为主题,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秧歌在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的秧歌风格各具特色,有的激昂奔放,有的婉转柔美,但都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陕北地区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是陕北地区的手工艺品。
陕北地区的手工艺品以陕北窑器、紫砂壶和印章等为代表。
陕北窑器是指陕北地区所产的各种陶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中著名的有文思窑、广胜窑、曹镇窑等。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茶具之一,陕北地区的宜川、黄陵等地盛产紫砂壶,制作工艺独特,被誉为“宜川、黄陵紫砂壶,堪比清官窑”。
陕北地区的印章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重要文化载体。
陕北地区的手工艺品代表了陕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智慧,是陕北人民的骄傲。
其次是陕北地区的传统音乐。
陕北地区有着独特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是腰鼓、楞子舞和秧歌等。
腰鼓是陕北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民间乐器,它在陕北地区是各种庆典和宴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配乐。
楞子舞是陕北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舞蹈,它以激烈的舞步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为特点,能够充分展示出陕北地区人民的豪放和开朗的性格。
秧歌是陕北地区农民在秋收和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的一种舞蹈,它既有丰富的戏剧性,又富有浓厚的农民的饱满情感,是陕北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
陕北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陕北地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有守望冤魂、黄粱梦、敦煌彩绘等等。
守望冤魂是陕北地区最有名的传说之一,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女子看守一个破坏山寨的冤魂的故事,充分展现了陕北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
黄粱梦是陕北地区非常有名的民间故事之一,故事中讲述了一位贤良妇女在梦中与一个仙人结婚,并在醒来后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艰辛的故事。
敦煌彩绘是陕北地区非常著名的一种壁画形式,色彩艳丽、构图独特,形成了陕北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陕北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位于中国的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多种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力。
以下文章将介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腰鼓舞。
腰鼓舞是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腰鼓舞是一种由男女老少共同表演的舞蹈,舞者们手拿着腰鼓,随着节奏摇摆起舞,舞姿矫健、优美,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腰鼓舞的舞蹈动作源于农民劳作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和乐观的精神面貌。
腰鼓舞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了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除了腰鼓舞,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
剪纸艺术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剪纸艺术是一种利用剪刀在纸张上剪出各种形状图案的艺术,这些图案多为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剪纸艺术不仅在装饰方面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在民间节庆和婚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陕北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艺、纺织等,这些手工艺技艺在陕北地区的农村民间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更是在保护和传承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丰富的民俗节庆。
每年的春节,陕北地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庙会、表演、游行等民俗活动,其中不乏一些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
这些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承载着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人们了解陕北地区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些传统民俗节庆,也能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是中国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代表性:1. 陕北民歌: 陕北有着独特的民歌文化,如宝塔山下的《马骝歌》、阳山河畔的《二泉映月》等,这些歌曲描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2. 报关勾儿: 报关勾儿是陕北传统的器乐演奏形式,用一对勾儿敲击铜盘,发出特殊的节奏和音响效果,常用于祭祀和庆典活动中。
3. 陕北灯会: 陕北的灯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庙会之后开始,陕北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人们在灯会上观赏各种形状的彩灯和民间艺术表演。
4. 魂灵板面: 魂灵板面是陕北传统的民间艺术,以纸板为材料,用彩纸和颜料粘贴制作而成,通常用于祭祀祖先或追悼先人。
5. 陕北皮影戏: 陕北有着悠久的皮影戏传统,这一艺术形式通过光影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同时也传承了陕北文化的精髓。
6. 窑洞建筑: 陕北地区的窑洞是当地人民独特的居住方式,是以黄土为主要材料,以山体为背景修建的房屋。
窑洞既可以保持房屋的温暖,又具备防水、抗震等优势,是陕北地区独特的建筑遗产。
7. 水车: 陕北人民自古以来就利用水力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水车是他们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陕北的水车造型独特,常常用于引水浇田和磨面等农业生产活动中,是陕北地区农业文化的象征。
8. 跳滚力戏: 跳滚力戏是陕北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表演形式,表演者在特制的木板上跳跃和滚动,从而展示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展现了陕北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陕北人民独特的文化标志,为我们了解和传承陕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介绍:一、梆子梆子是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明、清两代和现代。
梆子以话剧为主要表现方式,结合武打、唱词、舞蹈等形式,常常表演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梆子艺术丰富多样,言辞诙谐幽默,表演形式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是陕北地区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二、秦腔秦腔是陕西省西安市一带的古老戏曲剧种,被誉为陕西戏曲四大名腔之一。
秦腔起源于元代,经过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秦腔以其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音乐悦耳的特点而闻名,常常表演历史剧、古代传说等。
秦腔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歌唱、对白、动作、舞蹈等,能够全面展现剧情和人物形象。
三、刺绣陕北地区的刺绣技艺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陕北刺绣以纹样繁复、色彩鲜艳、线条细腻等特点而闻名,常常被用于制作衣服、壁挂、锦盒等。
陕北刺绣有许多代表性的样式,如唐装刺绣、韩服刺绣等,每一种刺绣风格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义。
四、苹果酒陕北地区的苹果酒是当地一种传统的酒类,以其甘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
制作苹果酒的过程需要精细的工艺,包括挑选苹果、榨汁、发酵、陈酿等。
陕北的苹果酒多采用传统的手工酿造方式,使得苹果酒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特点,成为当地的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
五、绣球舞绣球舞是陕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明、清两代和现代。
绣球舞以其舞姿轻盈、动作流畅、形象悦目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喜爱。
绣球舞常常在节庆活动、婚庆仪式等场合表演,是陕北地区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上所述只是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是陕北人民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在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来,以保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不仅体现了陕北地区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还展示了陕北人民勤劳善良、勇于创新的精神。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辽阔的歌词内容而闻名于世。
陕北民歌既有激情豪放的作品,也有温婉柔情的作品,充分展示了陕北人民的坚毅和热情。
在陕北的山区,人们常常借助民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歌唱着他们的生活、梦想和希望。
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一脉相承的舞蹈传统。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农民在庆祝丰收和农忙结束时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
秧歌舞动而有力,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陕北地区人民乐观向上、积极向上的表现。
陕北秧歌不仅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也在其他地方得到了推广和传承,成为陕北文化的一张名片。
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戏剧和民间艺术形式。
梆子戏是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梆子戏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浓厚的陕北地方特色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除了梆子戏,陕北地区还有其他类型的戏曲剧种,如二人台、大鼓等,各具特色,在陕北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陕北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陶艺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在陕北地区流传已久,是陕北地区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剪纸是陕北地区人民在节日和婚庆等场合常见的装饰艺术形式,通过剪纸可以看到陕北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刺绣是陕北地区妇女们常见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陕北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技艺。
陕北的陶艺以黄土制作的土罐和陶花等为代表,展示了陕北人民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体现了陕北人民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陕北地区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三秦大地的非遗文化
三秦大地的非遗文化
三秦大地,即陕西,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秦腔:这是陕西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被誉为“华夏正声”。
秦腔的演出舞台具有浓郁的大西北风情,能够生动地展现黄土地上的故事。
2. 华县皮影戏:这是一种流传在陕西华县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其表演形式独特,制作工艺精细。
华县皮影戏从市井走向世界舞台,一代代皮影手艺人用行动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热爱。
3. 延川布堆花:这是陕西延川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以布块堆叠成各种图案和形象,通常用于装饰和制作工艺品。
延川布堆花以其朴实到华美的艺术蜕变,展现出粗犷、浑厚中的精巧和雅致。
4. 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这是陕西岐山地区的一种传统工艺,主要涉及青铜器的仿制和复原。
这种技艺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匠人们对智慧和文明的追求。
除了以上列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陕西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项目,如西安鼓乐、安塞腰鼓等。
这些非遗项目是陕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是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个地域名称,相对于陕南而言。
陕北地区涵盖了宽阔的山西黄土高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有许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本文将简要介绍陕北地区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是陕北地区的莜面食文化。
莜面是一种由莜麦制成的食物,在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陕北人民利用野生莜麦,将其种植和加工成莜面,然后用莜面制作各种面食,如莜面饸饹、莜面馍等。
莜面食品制作过程繁琐,需要将莜麦磨成细面粉,然后和水充分搅拌,使其成面团,最后再进行发酵和蒸煮等工序。
莜面食品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在当地人民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是陕北的民间艺术表演。
陕北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如秧歌、快板、大鼓等。
秧歌是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多数以农耕劳作和民间传说为题材。
秧歌舞蹈动作优美热烈,旋律欢快,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快板是一种口头表演形式,表演者通过打板子和说唱的方式,讲述一系列的故事和笑话。
大鼓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演奏者利用大鼓和梆子等乐器,演奏出富有节奏感的音乐。
这些民间艺术表演在陕北地区的宗教仪式、庆典活动和娱乐场合中非常流行,已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陕北地区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宝坻竹和土家印染工艺。
宝坻竹是一种传统的编织工艺,利用当地特产的竹子制作成各种用品,如筐、篮子、帽子等。
宝坻竹制品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独特、精致美观,被誉为"山中之玉"。
土家印染是一种特殊的纺织工艺,通过将色素涂刷在织物上,再利用特定的工艺处理,使织物呈现出独特的花纹。
土家印染工艺在陕北地区的服饰制作中非常重要,许多当地的传统服装都采用了土家印染技艺。
除了以上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陕北地区还拥有许多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画、裱画等。
黄画是一种特殊的壁画形式,以鲜艳明快的颜色和夸张的造型为特点。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区。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的音乐文化非常独特。
这里有着悠久的汉族民歌传统,尤其以边塞曲艺和秦腔而闻名。
边塞曲艺是陕北地区独有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演唱和伴奏上都有独特之处。
演唱时,歌手以高亢的喉音和富有感情的唱腔,表达音乐中的欢乐、忧愁和豪情。
伴奏方面,则以“豆”、“走”、“把”等打击乐器为主,使得音乐节奏独特而有力。
秦腔是中国北方戏曲中的一种,陕北地区是秦腔的发源地之一。
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而闻名,被誉为“魔琴百戏”。
陕北的舞蹈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陕北民间舞蹈以“秧歌”最为著名。
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
陕北的秧歌舞蹈形式多样,有男女同台的舞蹈,也有男女分开的舞蹈,以及集体舞蹈和独舞等。
这些舞蹈动作优美、灵动,富有民族风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手工艺方面,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陕北的刺绣技艺精湛,尤以华县刺绣最为著名。
华县刺绣以其细腻、繁重的刺绣线迷人,被誉为“活的画”。
华县刺绣以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图案而受到广泛关注,被列为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陕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陕北地区的历史、民俗和生活方式,对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展示了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弘扬陕北地区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瑰宝延续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陕北民歌,主要流传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民歌历史形成时间较早,如民歌信天游即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核心乐器之一,在苗族音乐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功能已不限于普遍的乐器,因承载社会文化功能的多样性,而形成独特的芦笙音乐。
2008年6月14日,芦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八蝴蝶又名彩蝶迎春,浙江省永康市传统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十八蝴蝶源于宋代方岩胡公庙会的娱神活动。
1946年秋,村民王春山等人从蚌壳舞演员背挂蚌壳道具的张合动作中得到启发,制作出蝴蝶道具并将之用于精心编排的舞蹈队形,由此形成绚丽多姿而又别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4、黄龙戏,吉林省农安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黄龙戏的雏形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末,因农安县在辽、金时期曾是黄龙府,1959年据此正式将该剧种定名为黄龙戏。
5、巴郎鼓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县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藏语称“莎姆”、“沙目”),故汉语称巴郎鼓舞。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独有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璀璨夺目,拥有数以千计的传统技艺、习俗和民间文化传承。
以下是介绍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代表性内容。
一、皮影戏皮影戏源于古诸侯国,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
陕北皮影戏以其独特的手法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北皮影戏的内涵深厚,不仅有传统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还融入了现代生活和时事政治等元素,寓意深刻思想,增加了艺术魅力。
二、渭南民间艺术渭南地区民间艺术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秦腔》和《七爷珂子哼》。
《秦腔》是陕西渭南一带流传广泛的地方戏剧,历史悠久,唱腔优美动听,表演形式多样,由于历史的变迁,《秦腔》的流派也越来越多,但无论是哪一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人文内涵。
《七爷珂子哼》是一种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以珂子、草喇叭和铜鼓等乐器为伴奏,发出深沉婉转、凄美动人的音乐声,是表达陕北人民情感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陕北少数民族文化陕北地区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之一,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文化,包括回族、苗族、彝族、壮族等。
回族文化是陕北较为独特的文化之一,回族的传统习俗、饮食习惯、婚礼仪式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苗族、彝族和壮族则有着独特的服饰、音乐与舞蹈,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烙印。
四、陕北传统手工艺陕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包括木雕、陶艺、编织等多种工艺。
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华县窑、铜墉箭等。
华县窑是中国最古老的青瓷窑之一,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高超的制瓷技术,是陕北陶瓷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铜墉箭是中国古代的兵器,有着千年历史,陕北地区的铜墉箭制作有独特的技法,制出来的铜墉箭工艺精美,造型美观,是陕北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总之,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北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世人展现了陕北地区独特而魅力的文化,值得人们深入了解与传承。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又称“陕北三边”,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包括榆林、延安、宝鸡三市以及渭南北部一带。
这里因其地理位置偏远,历史悠久,自然环境独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诸多方面。
一、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源远流长,自西汉以来就有吟唱之风。
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歌,既有清新明快的山歌,又有豪放激昂的旱苗情歌,又有深情婉约的大调赞歌,更有漫长琐碎的劳作乐歌。
陕北民歌因其多样性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方式而享誉全国乃至海外,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陕北山歌》,被誉为“陕北民俗的一个小百科全书”。
二、陕北皮影戏陕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其历史悠久,已有瓦刻塑影、纸雕塑影等种类,唐代就已经流传开来。
皮影戏所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的事物,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人物、道具和背景融入了戏剧的化学元素,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人们了解民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陕北戏曲陕北戏曲是隶属于中国戏曲门类中的一个小分支。
它是以陕北地区的方言为基础,通过遵循基本流程,进行角色、音乐及服饰上的地域性修改,以适应当地人民的欣赏。
陕北戏曲早期以诸葛街、黑珠街等四大草台为代表,后来又发展出安陵山、白水洋等多种流派。
其曲目以历史题材和英雄故事为主,演唱方式韵律悠长,表现力强。
四、陕北火塌坑民居火塌坑民居是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因其独特的结构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大奇观。
它是若干仓库分散拼凑而成的各式建筑,取名为“塌坑”即因多数建筑的半埋地下,外表只露出一层墙的缘故,古朴而大气,呈现出浓厚的陕北土特色。
五、陕北美食陕北素以其美食而闻名天下,其中的代表性菜品有“臊子面”、“擀面皮”、“糖葫芦”、“潼关肉夹馍”等。
这些菜品不仅具有本地特色,口味浓郁,而且营养丰富,深受当地人民和游客的喜爱。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
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俗节庆、口头传统和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
传统技艺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传统技艺包括剪纸艺术、刺绣艺术、陶艺、木雕、银器制作等多种类型。
这些传统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融合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仪式、节庆庙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也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器乐等多种形式,其中以赵州大鼓、陕北民歌、秧歌舞等最为著名。
民间音乐以其朴实、质朴、富有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
民间舞蹈则包括秧歌、大秧歌、社火等多种类型,这些舞蹈形式多具有劳动、祭祀、节庆等丰富的内涵,是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陕北地区还有悠久的戏曲传统,代表作品有《华阴老腔》、《汉调》等,这些戏曲作品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文化风格。
陕北地区的民俗节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民俗节庆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多个传统节日,每逢节庆之时,人们都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例如跳大秧歌、社火表演、赛龙舟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头传统和民间信仰也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口头传统主要包括俗谚、民谣、神话传说等,这些口头传统内容流传甚广,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民间信仰则包括祭祀活动、宗教仪式等,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陕北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保护和传承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陕北地区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钟鑫伍杨阳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4期
【摘要】花馍文化作为陕西民间风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地域风格明显,历史悠久,在秦文化中已经传承了数千年。
尤其在陕西榆林地区,花馍更是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榆林人的重要节日中都存在着花馍的痕迹。
本文从陕西榆林花馍文化的内涵入手,从形状工艺、民俗学价值等方面对花馍文化逐一进行论述。
通过实地调查来进一步解析陕北地区花馍文化的传承现状,并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花馍文化提出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意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花馍文化现状;传承保护
一、花馍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花馍,又称“面花”,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在陕北大地上,花馍有着自己的历史底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途径白狄国(现陕西省子洲县淮宁河流域,古称重耳川),并在此地发展农耕,娶妻生子,度过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活。
两千七百多年来,重耳川民间不仅流传着介子推“割股啖君”的传奇故事,而且每逢清明、寒食节,民间盛行捏制“子推面花”的传统习俗。
花馍制作已经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时至今日,花馍已不再单单是大众的日常食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花馍的外形特征以及所运用的制作工艺更象征着陕北人品格深处的淳朴与坚韧。
二、陕北花馍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对待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淡薄,更不会花很多时间在其中,花馍等手工艺人也受市场所迫逐渐转型,花馍艺术已不如从前受到人们的推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通过走访及网络问卷调查,笔者发现陕北花馍在当地的传承形式以节日互赠和庙会展览的形式为主,传承主体则仅有民间大众。
陕北各地流行的唱戏、陕北说书、百人唢呐、扭秧歌等民间艺术活动,总是会与花馍一起出现在大众眼前。
当地政府也会不定期开展一些花馍文化的历史竞赛、制作竞赛等,让大众在了解花馍的历史渊源之余,也激励着人们学习并传承花馍工艺。
2013年陕西花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后,陕西各地政府也给予了花馍文化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比如成立了一些以花馍致富乡村的基地,让花饃在时代的洪流中得以稳健发展。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花馍地位的下降,它的历史价值在人们的心中已经逐渐淡泊。
三、陕北花馍的文化价值
陕北花馍这种黄河流域独有的象征性符号,潜藏着一种对于祥瑞、忠孝、伦理、至爱、向善、求美的执着。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花馍的艺术价值
陕北花馍是一种可以食用的工艺品,它的形状工艺有着丰富的内涵,传达着不同的情感。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
制作所需的工具为剪刀、筷子、菜刀等。
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
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为模型,妇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灵巧的双手所呈现出的艺术品。
样式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
不同用途、不同形态的花馍所展现的是花馍的造型艺术,传递着老百姓对于艺术的追求。
(二)花馍的审美价值
花馍的审美价值是指其外形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花馍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物质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的,但是花馍的特点一直以其外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面塑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具有一些共性:突出文官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武官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女性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
在一组面塑中,则注重场景气氛的营造,每个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分明,但却紧密围绕着情节,烘托主题。
对动物的塑造则突出起温顺可亲、喜庆祥和的一面。
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
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诚如日本著名民艺学者柳宗悦(1889- 1961)说的那样:“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
(三)花馍的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类的发展自然生成而不断发展演变。
陕西花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和世代相承的传统手艺。
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重视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花馍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至今在陕北榆林仍以一种礼仪文化的形态存在。
陕北花馍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辈们在劳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对欢忧、生死、礼仪、文化的表达,更是对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是满足人的饮食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传承价值不言而喻。
四、结论
陕北花馍有着黄河流域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是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豁达、慷慨与豪放气概。
但是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的要求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又快捷,传统手工艺在此中显得愈发的多余。
而花馍,这个曾经作为黄河流域农业文明进步的代表,在现代工业流水生产线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
我们常说要一边向前走,一边缅怀历史。
可是如果有一天,当陕北的花馍文化只能出现在影视剧或者书籍中时,这也未尝不是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场悲哀。
【参考文献】
[1]张烜. 山西闻喜花馍造型艺术及其文化特征研究[D].山西大学,2017.
[2]白晓旭.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闻喜花馍的饮食人类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黄秋双. 山西花馍审美元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朱浩. 闻喜县面塑的现状研究[D].鲁东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