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生活情景中感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情景中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着好奇。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比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

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
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将现实生活中的“0”与数量联系起来思考既体会了数的含义,又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的意识。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21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1÷5=4……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4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

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剩3人;或一条船上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个人等多种方案。

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三、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就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
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例如,在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

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计算耗油量的、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有设计路线的。

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

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五、在练习运用中巩固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

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

特别是在新授课过后,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之后,可组织学生玩扑克――算“24
点”,四人一组,各出一张牌,谁算得快牌就归谁,最后牌多者为胜。

学生玩兴极高,我想这比算枯燥无味的计算题要强得多,并且在娱乐中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数感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这样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