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苏州是一座有着2520年历史记载的古城。
苏州是一座2520年没挪过窝的古城。
2520年的岁月积淀,苏州古城里的古典园林、古城墙、古河道、古街巷、古塔、古桥、古建筑群星罗棋布,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留下了保护的重任。
为了保护好这座古城,使之“传之后世,永续利用”,苏州市有关部门不断地探索、创新古城保护之路,在全国连创了六个率先:率先实施城市紫线管理,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率先将文保工作列入各市(县)、区政绩考核指标,明确一把手政绩与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挂钩;率先颁布政
府资金奖励引导办法,加快形成文物保护多元化投入机制;率先建立古建筑评估体系,使文物保护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化;率先出台文物维修工程准则,进一步规范文物维修行业;率先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古建筑完好率测评办法,并对各级文物和控保古建筑进行完好率测评。
法制化撑起了古城保护伞
【镜头】苏州古城保护令专家最为满意的是,苏州古城内没有高大建筑,登上北寺塔眺望,苏州古城风貌一览无余,视线未被阻挡。
这得益于苏州坚定地控制了古城区内建筑的层高。
按照保护规划,苏州古城区限高24米,在古城1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幢十层以上的高楼。
近年来,古城区内的新建筑,檐高更被限制在9米。
【理念】立法在先,依法行政。
【实践】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行“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
保护整个古城以及与古城有密切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和风景名胜区。
苏州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城市规划条例》、《苏州市区河道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苏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与现行文物保护大法相配套的、符合苏州实际的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
苏州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公布了首批控制保护古建筑。
2002年10月,苏州市出台了第一部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主要适用于控制保护古建筑的保护管理,针对性强,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四个特点:一是正式确立了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地位;二是加强了古建筑保护措施;三是加大了古建筑保护管理的奖励力度;四是对古建筑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予以积极的政策扶持。
2003年12月又出台了《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通过对各类文物遗存划定城市紫线,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化文物保护的权威地位。
苏州市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市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市长等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为切实落实文物保护管理责任,苏州市政府与各市、区政府,市文物局与各文物保护责任单位分别签订了保护管理责任书,明确保护要求和保护责任。
每年年底,由分管副市长带队,对各市、区的文物保护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苏州市
文物局还组织力量对市区各责任单位进行了年度考核,对各文保单位台帐工作进行评比,对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发展。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是最全面的。
科学化编织起古城保护网
【镜头】亲仁堂是建于清初的明式建筑,是苏州目前仅有的“两只半”明厅中的一只,因为年代久远,亲仁堂的两根扁作大梁榫头已断裂。
为了保持原貌,市文物部门邀请南京博物馆的古建专家会诊,通过内接钢筋、外拼榫头,将两根扁作大梁修原并安装于原位,精细的工艺使建筑在外观上保持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理念】善用专家智慧,科学地保护古城。
【实践】从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到古建专家陈从周、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古建专家罗哲文、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周士峙、建筑专家阮仪山等都被请来为苏州的古城保护出谋划策。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大批文物古建筑面临巨大的压力,而现行传统的文物保护与管理方式又存在一些弊端,譬如古建筑的价值如何评定?在历史街区,老房子的住户往往过于拥挤,而有些居民为了居住得舒适,擅加改造,致使一些古建筑已失去原有风貌,在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哪些房子该留?哪些房子该拆?由谁说了算?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从1996年开始,苏州文物部门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展《苏州市古建筑遗产评估体系》课题研究,2000年被列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
这一体系根据建筑的年代、居住人的身份、建筑技艺的高低及精细度、建筑保护的完好程度等,以打分的方式,对古建筑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作出评估。
这一研究成果前年和去年已在苏州拙政园、平江两个历史街区建筑评估中应用,文保专家走进历史街区,对每一处古建筑,按照标准进行背靠背打分。
专家们的评分表被汇总输入电脑,然后应用苏州古建筑评估体系软件系统进行区别分类、形成分值,以确定每幢建筑的保护价值,避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纷争。
市文物局以此开发的科研课题《苏南建筑遗产评估体系及应用研究》还获得了国家文物局 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今年,这一评估体系还将在怡园、山塘、阊门等三个历史文化街区推广应用。
社会化打造好古城保护链
【镜头】在我市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前夕召开的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史建华,喜气洋洋地从市长阎立手中接过了18万元政府奖,这是我市发放的首笔社会力量保护古建筑政府奖励金。
【理念】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元投入。
【实践】苏州市政府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文物维修和环境风貌整治,先后修复了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市文物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排出了49处险情严重、亟待抢修的古建筑名单,并研究制订了具体的抢修方案。
在49处重点古建筑抢修热潮的带动下,还有一大批古建筑得到了积极的维修保护。
三年来,全市共维修古建筑150余处。
维修资金既有政府投入,也有单位自筹和社会投入。
2003年苏州市制定了《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按照规定,经文物部门认定的民资介入古建筑保护有功者,政府将予以贷款贴息或奖励。
其中政府贴息额度为50%,总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奖励的最高标准为工程维修总额的10%,适用对象为目前已经公布的文保和控保单位;2004年,又制定了《苏州市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允许和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实行产权多元化、抢修保护社会化、运作市场化。
这些办法的实施,都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社会力量的参与,使一批险情严重的古建筑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抢救保护。
在苏州的大街与小巷连接处,你会看到这样的标志牌:“锦帆路:原名春秋时吴都子城的西城濠。
古称锦泛泾,又称锦帆泾。
相传吴王夫差携美女乘锦彩漆金花舟泛此泾中,故名。
现有国学大师章太炎故居、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等。
”这些古街巷标志牌说明文字采用中英文对照,介绍古街巷、名人故居及其邻近的主要文物古迹,苏州市民称之为立体导游图,既方便了外地游客,也向苏州市民宣传了古城历史,激发了他们爱护古城的热情。
与此同时,市文物部门还与当地主要报纸联合组织了“迎世遗会,古城寻宝大行动”近现代优秀建筑普查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上至年近90的老者,下至14岁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线索。
经专家组的现场踏勘、鉴定和评审,以及对社会的公示,市政府已将首批66处优秀近代建筑公布为苏州市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和第二批控保建筑。
去年在6·28苏州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系列活动中,市文物部门还联合当地电视台、民营天然水企业共同举办“苏州古城古井保护行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有些市民还直接加入古井保护志愿队中,积极协助文物部门做好古井的日常管理工作。
由企业出资的“苏州古井保护基金”已修复了市民评选出的“古城十大名井”。
今年市文物局招募古城保护志愿者,市民踊跃报名,至今已招募到300多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