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高考化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北京高考化学试卷
5.(2008年理综北京卷)据报道,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氢氧燃料电池车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服务。

某种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液为KOH溶液。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B.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不变
C.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D.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LCl2(标准状况)时,有0.1mol电子转移[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电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了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解液酸碱性的变化以及电子转移的简单计算。

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LCl2(标准状况),即生成了0.1mol Cl2,有0.2mol电子转移。

6.(2008年理综北京卷)对H2O
A.B.C.D.
[答案]C。

[解析]本题看似只是考查了酸、碱和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其实还考查了电子式、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结构式的知识。

A中氯化氢抑制水的电离,B中Fe3+因水解而促进水的电离,D中CH3COO-因水解而促进水的电离。

7.(2008年理综北京卷) 1mol过氧化钠与2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
A.Na2CO3B.Na2O2Na2CO3
C.NaOH Na2CO3D.Na2O2NaOH Na2CO3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碱金属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了碳酸氢钠的分解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关键是弄清楚反应的顺序。

2mol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1mol的碳酸钠、1mol的二氧化碳和1mol的水。

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存在时,相当于二氧化碳先与过氧化钠反应,1mol的二氧化碳恰好和1mol的过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排出气体物质水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只有Na2CO3。

8.(2008年理综北京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阴离子都只有还原性
C.与强酸、强碱都反应的物质只有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D.分子晶体中都存在范德瓦耳斯力,可能不存在共价键
[答案]D。

[解析]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应Fe+2FeCl3=3FeCl2属于化合反应,而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A错误。

高锰酸根、铬酸根等阴离子具有氧化性,选项B错误。

弱酸对应的酸式盐、铵根与弱酸形成的盐、氨基酸等都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选项C错误。

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中,只存在范德瓦耳斯力,而不存在共价键,选项D正确。

9.(2008年理综北京卷) 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①KOH Na2SO4 AlCl3 ②NaHCO3 Ba(OH)2 H2SO4
3
26
M
③ HCl NaAlO 2 NaHSO 4 ④ Ca(OH)2 Na 2CO 3 BaCl 2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综合性较强。

互滴加,观察到的现象不同可鉴别出KOH 和AlCl 3;和其他两种溶液反应均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为Ba(OH)2溶液,能使其中一种白色沉淀溶解的溶液为H 2SO 4溶液,另一种为NaHCO 3溶液。

10.(2008年理综北京卷)X 、Y 均为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m X a+与n Y b-,得m+a=n-b
B .X 2-的还原性一定大于Y -
C .X 、Y 一定不是同周期元素
D .若X 的原子半径大于Y ,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X 一定大于H n Y
[答案]B 。

[解析]本题是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考查,考查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项A 应为m-a=n+b ;由X 、Y 两元素所带的电荷数可知,X 、Y 处于同一周期,且X 在Y 的右边,即X 的非金属性比Y 弱,所以选项B 正确,C 错误;若X 的原子半径大于Y 且都存在氢化物,则X 、Y 应处在同一周期,且X 在Y 的右边,所以H n Y 稳定性强。

11.(2008年理综北京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稀硫酸中,当溶液pH=7时,c (SO 42-)>c (NH 4+)
B .两种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 1和c 2,pH 分别为a 和a+1,则c 1=10 c 2
C .pH=11的NaOH 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D .向0.1mol/L 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32(OH )(NH H O)
c c ⋅增大 [答案]C 。

[解析]这四个选项考查的知识点都是电解溶液这一部分的易错点,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 项中溶液pH=7,由电荷守恒可得c (NH 4+)=2 c (SO 42-),即c (NH 4+)>c (SO 42-)。

B 项中由叙述可判断c 1>c 2,对弱酸来说,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所以c 1>10c 2。

pH=11的NaOH 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所以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选项C 正确。

D 项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c (NH 4+)增大,抑制
了氨水的电离,,则溶液中-32(OH )(NH H O)
c c ⋅减小。

12.(2008年理综北京卷) 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SiCl 4(g)+2H 2(g)=Si(s)+4HCl(g );△H=+QkJ/mol(Q >0)
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应(此条件下为可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SiCl 4的转化率
B .若反应开始时SiCl 4为1mol ,则达平衡时,吸收热量为QkJ
C .反应至4min 时,若HCl 浓度为0.12mol/L ,则H 2的反应速率为0.03mol/(L ·min)
D .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25QkJ 时,生成的HCl 通入100mL1 mol/L 的NaOH 溶液恰好反应
[答案]D 。

[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及简单计算、外界条件对
化学平衡的影响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若增大压强,则反应有利于向逆反应方向进行,SiCl4的转化率降,选项A错误。

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为1mol SiCl4完全反应时吸收热量为QkJ,而反应开始充入1mol SiCl4时,SiCl4不能完全反应,吸收热量小于QkJ,选项B错误。

反应至4min时,若HCl浓度为0.12mol/L,则反应掉的H2按浓度为0.06mol/L,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应为0.015mol/(L·min),选项C错误。

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25QkJ时,生成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1mol,选项D正确。

25.(2008年理综北京卷,16分)菠萝酯是一种具有菠萝香气的食用香料,是化合物甲与苯
氧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

(1)甲一定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8 g甲完全燃烧可产生0.3 mol CO2和0.3 mol H2O,甲蒸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是29,
甲分子中不含甲基,且为链状结构,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苯氧乙酸有多种酯类的同分异构体,其中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且有2种一
硝基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是(写出任意2种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
菠萝酯的合成路线如下:
①试剂X不可
..选用的是(选填字母)____________。

a.CH3COONa溶液
b.NaOH溶液
c.NaHCO3溶液
d.Na
②丙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反应Ⅱ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③反应Ⅳ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羟基
(2)CH2=CH-CH2-OH
(3)
(答对其中任意两个均给分)
(4)①a c
②ClCH2COOH 取代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官能团和结构简式的推出,还考查了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

(1) 甲可与有机酸发生酯化反应,则甲中必然含有羟基。

(2) 甲蒸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是29,则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5.8 g 甲的物质
的量为1 mol 。

即1 mol 甲完全燃烧可产生0.3 mol CO 2和0.3 mol H 2O ,可推出甲的分子式为
C 3H 6O n ,结合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出n=1,甲中含有碳碳双键。

再由“甲分子
中不含甲基,且为链状结构”可得出其结构简式为CH 2=CH-CH 2-OH 。

(3) 能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有2种一硝基取
代物,说明两侧链处在对位。

(4) ①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与CH 3COONa 和NaHCO 3反应;②从右向左可推出丙的
结构简式。

26.(2008年理综北京卷)(13分)通常状况下,X 、Y 和Z 是三种气态单质。

X 的组成元素是第
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Y 和Z 均由元素..R .
组成,反应Y+2I -+2H + I 2+Z+H 2O 常作为Y 的鉴定反应。

(1)Y 与Z 的关系是(选填字母)_______。

a.同位素
b.同系物
c.同素异形体
d.同分异构体
(2)将Y 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品红溶液,都能使品红褪色。

简述用褪色的溶液区别二者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出实例说明X 的氧化性比硫单质的氧化性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CN )2与X 化学性质相似,也能与H 2反应生成HCN (其水溶液是一种酸)。

①HCN 分子中含有4个共价键,其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KCN 溶液显碱性,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热条件下,足量的Z 与某金属M 的盐MCR 3(C 为碳元素)
完全反应生成CR 2和M m R n (m 、n 均为正整数)。

若CR 2质量为ω1g ,M m R n 质量为ω2g ,M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则M m R n 中m:n =_____________(用含12ωω、和a 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c
(2)加热褪色后的溶液,若溶液恢复红色,则原通入气体为SO 2;若溶液不变红,则原通
入气体是O 3
(3)2Fe+3Cl 2 2FeCl 3 Fe+S FeS (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4)①H-C ≡N ②CN -+H 2O HCN+OH - (5)1612144)a ωωω-:(
点燃 ∆
[解析]本题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由“X的组成元素是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可知X
为氯气;由反应“Y+2I-+2H I2+Z+H2O”,可知Y中含有氧元素,结合Y和Z均
是由元素
..R.组成气体单质可推出Y和Z分别为臭氧和氧气。

(2)二氧化硫的褪色原理是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受热会分解复
原;臭氧的褪色原理是氧化有色物质,受热不复原。

(3)能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单质的氧化性强的反应有:氯气置换得到硫、与变价
金属反应金属所得价态等。

(5)根据题意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2
(n-m)O2+mMCO3=mCO2+M m O n,然后根
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m:n的值。

27.(2008年理综北京卷,17分)X、Y、Z、W为含有相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均由原子序数小于10的元素组成,X有5个原子核。

通常状况下,W为无色液体。

已知:X+Y∆
−−→Z+W
(1)Y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态Z和W的电离相似,都可电离出电子数相同的两
种离子,液态Z的电离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图示装置制备NO并验证其还原性。

有下列主要操
作:
a.向广口瓶内注入足量热NaOH溶液,将盛有铜片的
小烧杯放入瓶中。

b.关闭止水夹,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塞好胶塞。

c.待红磷充分燃烧,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旋塞,
向烧杯中滴入少量稀硝酸。

①步骤c后还缺少的一步主要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红磷充分燃烧的产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步骤c滴入稀硝酸后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定温度下,将1 mol N2O4置于密闭容器中,保持压强不变,升高温度至T1的过程中,
气体由无色逐渐变为红棕色。

温度由T1继续升高到T2的过程中,气体逐渐变为无色。

若保持T2,增大压强,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

气体的物质的量n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温度在T 1-T 2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度在T 2-T 3之间,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保留1位小数)______________。

[答案](1)
(2)2NH 3
(l) NH 2-+NH 4+
(3) ①打开止水夹,通入少量氧气
②P 2O 5+6OH -=2PO 3
4-+3H 2O
③Cu 片逐渐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Cu+8H ++2NO 3-=3Cu 2++2NO ↑+4H 2O
(4) ①2NO 2 2 ②30.7
[解析]本题是推断题、实验题和化学平衡问题的综合,考查的知识的较多,属于较难的题目。

由“W 为无色液体且由原子序数小于10的元素组成”可推知W 为10电子的水分子;
由“X 有5个原子核和反应X+Y ∆−−→Z+W ”可推知X 为NH 4+、Y 为OH -、Z 为NH 3。

(3) 在瓶内点燃红磷的目的是消耗瓶内的氧气,避免了对产物NO 的干扰。

因要求验证NO 的还原性,所以当生成NO 后,打开止水夹,通入少量氧气,使其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 2。

28.(2008年理综北京卷,14分)由Fe 2O 3、Fe 、CuO 、C 、Al 中的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粉末,取样品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
(1)取少量溶液X ,加入过量的NaOH 溶液,有沉淀生成。

取上层清液,通入CO 2,无明显
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有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

(2)Z 为一种或两种气体:
①若Z 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 为饱和NaHCO 3溶液,则反应I 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Z 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试剂a 为适量水,则Z 中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向Y 中通入过量氯气,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填写离子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Y 中的溶液,调pH 约为7,加入淀粉KI 溶液和H 2O 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
生成。

当消耗 2 mol I -时,共转移 3 mol 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取原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若溶液中一定不会产生Y 中的红色固体,则
原样品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组合是(各组合中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l
(2)①24C 2H SO +(浓) CO 2↑+2SO 2↑+2 H 2O
②NO CO 2
(3)Cu 2+ Fe 3+ H +
(4)2Fe 2++3H 2O 2+4I -=2Fe(OH)3↓+2I 2
(5)CuO 、C ;CuO 、C 、Fe 2O 3
[解析]本题是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同时涉及了化学计算问题。

(1) 若混合粉末中有Al ,则加入酸后应生成Al 3+,再加入过量的NaOH 溶液,则生成
AlO 2-,通入CO 2,应生成Al (OH)3沉淀,所以样品中不含有的物质是Al 。

(2) 样品与浓酸反应可得两种气体,说明该酸是一种氧化性酸。

若该酸为硫酸,则两种气体为CO 2和SO 2,与饱和NaHCO 3溶液反应可得一种气体CO 2;若该酸为硝酸,则两种气体为CO 2和NO 2,与饱和NaHCO 3溶液反应可得两种气体CO 2和NO 。

(3) Y 中含有的红色固体应为铜,另一固体为铁,溶液中含Fe 2+,通入过量氯气,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有Cu 2+、Fe 3+、H +。

(4)Y 中含Fe 2+,加入淀粉KI 溶液和H 2O 2生成的红褐色沉淀必为Fe(OH)3,则参加反应的是Fe 2+、H 2O 2和I -,生成物为Fe(OH)3和I 2,再依据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将方程式配平即可。

(5)若溶液中一定不会产生Y 中的红色固体,即不产生铜,则原样品中一定不含Fe 、Al ;再根据题目中实验可知必含CuO 、C ,而Fe 2O 3可能存在。

故可能存在的物质组合是CuO 、C 或CuO 、C 、Fe 2O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