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简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氏论翻译的代表作是196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是以长期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 教授语音学与语言学并于1944 年成为英国第一任语言学教 授弗斯(Firth)为首的语言学派。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 斯基的“情景意义”思想是伦敦语言学派的思想源泉,弗 斯的情景语境理论是伦敦语言学派存在的基础,韩礼德系 统功能语法理论是对伦敦语言学派的语言学思想的发展。
John Catford
约翰 · 坎尼森 · 卡特福德是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和 翻译理论家,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特福德于 1917年3 月 26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 ,先后就学于 爱丁堡皇家高中和爱丁堡大学(1935一1939) 。战后 他在英国的伦敦大学研修俄语和其他斯拉夫语以及东 方语言和非州语言(1948-1952) ,于1952年获文学硕 士学位。他多年来一直从事语言的教学和研究 ,能流 利地使用法语 ,比较熟练地掌握除俄语和现代希腊语 , 还略懂德语、梵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 土耳其语和印度尼西亚语等多种语言 ,是一位颇有影 响的语言学家。卡特福德的学术著作主要是语音学方面。
(2) 范畴转移
(2)词性转移( class - shifts) 根据各个语言的不同习惯,一些词若 想翻译为目的语言须改变其词性。词性转 移常包含在结构转移之中。例如:
Eng. a medical student = un etudiant en medecine Fr.
英语中的形容词medical 在译成目的语时 变为法语的名词medecine。
(2) 范畴转移
范畴转移主要有四种: (1)结构转移(structure - shifts) 它是所有等级翻译中最频繁出现的。结构转移常发生在 句子级别上。卡特福德以英语和盖尔语为例: English: The man is in the boat. 主 谓 状 Gaelic: Tha an duine anns a’bhata. 谓 主 状 这说明由于其内在的句子结构不同,在寻找等值成分时, 就要进行相应的结构转移。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语义翻译比交际翻译复杂精细,较笨拙晦涩,重在再现原 文作者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他的意图,倾向于过译,即选用 的词是比原文的词更专的特指词,为了表现意义的细微 差别,译文词汇往往增添了原文没有的意思。
• 交际翻译则更通顺、简朴、清晰、直接、更合乎译语 习惯,采用的语域与原文一致,倾向于欠译,即遇到难译 的词便使用包罗万象的泛指词。交际翻译的译文通常 比语义翻译的译文长,因为后者没有帮助读者理解的多 余词汇。同时,语义翻译以较小的单词、短语或者从句 为翻译单位,交际翻译以段落为翻译单位。
关于翻译类别与规则
• 纽马克把翻译主要分成四类:交际性翻 译,语义性翻译,直译,死译(逐行逐字对 照翻译)。 翻译规则:纽马克认为翻译是有规则可 循的。要使原作内容和译文内容等同,译 文中所采用的比喻、谚语、成语、俗语、 词项、司法结构、语序在语言的使用频率 上应与原文等同。
翻译标准
纽马克认为翻译标准必须能够衡量某种翻译方法 是否准确,是否最大限度地重现原文的意义。
Hans Vermeer
人物介绍:弗米尔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是莱 斯的学生,也是海德堡大学的翻译教师。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是目的与 功能理论的基础概念,目的论成为该理论的核心。弗米尔提出的“功能翻 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翻译行动论:翻译行动论是霍斯曼斯特于8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把 翻译示威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动。翻译理论好 比环环相扣的链条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译文的形式并非照搬原 文模式,而是取决于其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的为其功能服务。 出版的著作:(1)《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成为目的论的基础。(2)1984年,弗米尔和 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
该流派的中心概念: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 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也就是说 伦敦语言学派更多地注意到语言出现的情境,从社会学的 角度去研究语言,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 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在他自己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中给翻译作 了如下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语言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 文本材料。 他在概念里提到了等值。他指出翻译等值关系并不取决于原语和 译语单位具有相同的语言意义,而是取决于它们与该语境具有相同特 征的关系。据此,卡特福德提出翻译等值关系的定义如下:当原语文 本或文本中的单位与译语文本或文本中的单位对该语境相同(或至少 部分相同)的特征相关时,就发生翻译等值关系。 我们可以在两种语言的语法等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范畴或单 位之间观察到等值关系。这就是翻译转移。转移就是在原语言向目的 语言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上的偏离。它主要有两种类型:层次转移和 范畴转移。
(1) 层次转移:语言有不同层次的分类,如:音位,字形,语法及 词汇等。卡特福德在翻译的定义中用到文本材料这个词旨在强调, 翻译决不是,或者说不可能是原语文本全部被译语文本中的等值成 分所替换。仅仅限于一个层次如音位层次上的翻译是可能的,音位 翻译是用等值的译语音位单位去替换原语的音位单位,但原语的词 汇和语法保持不变。 (2) 范畴转移:范畴转移包括等级限制翻译和无限制翻译。 等级限制翻译是指原语言的内容一定要用目的语中相同等级的 内容来替代,如原语中一个名词只能被从目的语中选出的一个名词 来替代。总的来说,等级翻译常会造成翻译不当。 无限制翻译则不受这种限制,它可以从任何等级中选择合适的内 容进行翻译。通常情况下,都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等级翻译。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共同点
•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二者往往有重合而不能绝对地区 分开来。 • 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不带文化特性,信息内容的重 要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而译文读者的 知识水平和兴趣又与原文读者相当,就可以同时采用语 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该说这是最“理想”的翻译,因为 可以同时照顾到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比如翻译重要 的宗教、哲学、艺术、科学文献,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 都会产生彼此相似的效果。 • 在翻译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同一篇作品中,有的部 分须采取语义翻译,有的部分须采用交际翻译,二者相辅 相成,互为补充。因此,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或绝对的 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一
• 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 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 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 去行动,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 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 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 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但语义翻译也不能忽视向读者传 达信息,因此,原文如果不是现代作品,也要用现代语言 来翻译,以使译文更接近读者。 • 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 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 为此,译者可对原作进行修正,但这并不等于说译者可以 不尊重原语文本,毕竟原文本是翻译的唯一源泉。
目的论
•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规则就是“目的规则”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 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 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 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翻译方 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 的为参照。弗米尔把原文只是看作是一种“信息供源”,仅提供翻译 委托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或最高标准,译者有权 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其中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篇际一致是由翻译 目的来决定的,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翻译位于两极之 间——遵循目标文化的行为与预期,与用目标文化的方式来表达源语 文化的特征,这两极间存在多种可能性,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 可能性。翻译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取决于目标文化的条件,而不是源语 文化。委托只是间接依赖源语文化,因为翻译不得不涉及到原文本, 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目标文化与源语文本 的关系。
Peter Newmark
Peter Newmark是20世纪英国二战后主要翻译理论 家之一,同时也是是英国翻译研究界的元老。他在其成 名之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 译”聚集了他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对翻译 类别、原则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诸方面较全面地从理论 的高度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提出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以及这两种翻译问的共性和区别,令人耳目一新,开拓 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 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他的另一本代表作《翻译教科书》(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成了世界各地许多大学的翻译教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 的宣言。在书中,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 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 语言中去的活动。并且提出了翻译的具体准则: • (1)译文决定其目的。 • (2)译文为目标语文化社会提供信息,把源语言文化信息转化成目标 语言文化信息。 • (3)译文不能提供模棱两可的信息。 • (4)译文必须自圆其说。 • (5)译文不得与原文相违背。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二
•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 • 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 保留原文的谐音效果。如果原文语言偏离了原 语文体规范,译文也应体现出来,即译文语言也 应偏离译语的风格规范。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 发生矛盾时,语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 翻译则重效果而轻内容。 • 以Wet Paint!为例 • 语义翻译会译为“湿油漆!”,传达了信息内容,但 效果显然未译出交际翻译的译文“油漆未干,请 勿触摸!”之意。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比较
•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 原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 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 交际翻译的定义与等效翻译的定义如出一辙;同时,“尽量等同”,“尽可 能准确”还说明了翻译中不可能做到完全绝对的等同。纽马克认为只 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能达到翻译准确性和简洁性之目的。二者有相 同和相异之处。 • 语义翻译与直译的区别是:前者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后者却不考虑使 用场合。与忠实翻译的区别是:语义翻译必须更多地考虑原文的审美价 值,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折衷的手段,只译出部分意义。 • 忠实翻译不采取折衷办法,比较呆板,而语义翻译则比较灵活,允许一定 的创造性,较多地为译文读者考虑。
•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比较笼统:准确(accurate,内容 准确,事实准确,风格准确)和简洁(economical) • 认为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能达到这个目 的。译文是否准确可通过回译(back translation) 来检验。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语义翻译中 ,译者应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 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 下文的意义。 • 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 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 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 能为读者所接受。
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是以长期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 教授语音学与语言学并于1944 年成为英国第一任语言学教 授弗斯(Firth)为首的语言学派。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 斯基的“情景意义”思想是伦敦语言学派的思想源泉,弗 斯的情景语境理论是伦敦语言学派存在的基础,韩礼德系 统功能语法理论是对伦敦语言学派的语言学思想的发展。
John Catford
约翰 · 坎尼森 · 卡特福德是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和 翻译理论家,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特福德于 1917年3 月 26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 ,先后就学于 爱丁堡皇家高中和爱丁堡大学(1935一1939) 。战后 他在英国的伦敦大学研修俄语和其他斯拉夫语以及东 方语言和非州语言(1948-1952) ,于1952年获文学硕 士学位。他多年来一直从事语言的教学和研究 ,能流 利地使用法语 ,比较熟练地掌握除俄语和现代希腊语 , 还略懂德语、梵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 土耳其语和印度尼西亚语等多种语言 ,是一位颇有影 响的语言学家。卡特福德的学术著作主要是语音学方面。
(2) 范畴转移
(2)词性转移( class - shifts) 根据各个语言的不同习惯,一些词若 想翻译为目的语言须改变其词性。词性转 移常包含在结构转移之中。例如:
Eng. a medical student = un etudiant en medecine Fr.
英语中的形容词medical 在译成目的语时 变为法语的名词medecine。
(2) 范畴转移
范畴转移主要有四种: (1)结构转移(structure - shifts) 它是所有等级翻译中最频繁出现的。结构转移常发生在 句子级别上。卡特福德以英语和盖尔语为例: English: The man is in the boat. 主 谓 状 Gaelic: Tha an duine anns a’bhata. 谓 主 状 这说明由于其内在的句子结构不同,在寻找等值成分时, 就要进行相应的结构转移。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语义翻译比交际翻译复杂精细,较笨拙晦涩,重在再现原 文作者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他的意图,倾向于过译,即选用 的词是比原文的词更专的特指词,为了表现意义的细微 差别,译文词汇往往增添了原文没有的意思。
• 交际翻译则更通顺、简朴、清晰、直接、更合乎译语 习惯,采用的语域与原文一致,倾向于欠译,即遇到难译 的词便使用包罗万象的泛指词。交际翻译的译文通常 比语义翻译的译文长,因为后者没有帮助读者理解的多 余词汇。同时,语义翻译以较小的单词、短语或者从句 为翻译单位,交际翻译以段落为翻译单位。
关于翻译类别与规则
• 纽马克把翻译主要分成四类:交际性翻 译,语义性翻译,直译,死译(逐行逐字对 照翻译)。 翻译规则:纽马克认为翻译是有规则可 循的。要使原作内容和译文内容等同,译 文中所采用的比喻、谚语、成语、俗语、 词项、司法结构、语序在语言的使用频率 上应与原文等同。
翻译标准
纽马克认为翻译标准必须能够衡量某种翻译方法 是否准确,是否最大限度地重现原文的意义。
Hans Vermeer
人物介绍:弗米尔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是莱 斯的学生,也是海德堡大学的翻译教师。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是目的与 功能理论的基础概念,目的论成为该理论的核心。弗米尔提出的“功能翻 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翻译行动论:翻译行动论是霍斯曼斯特于8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把 翻译示威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动。翻译理论好 比环环相扣的链条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译文的形式并非照搬原 文模式,而是取决于其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的为其功能服务。 出版的著作:(1)《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成为目的论的基础。(2)1984年,弗米尔和 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
该流派的中心概念: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 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也就是说 伦敦语言学派更多地注意到语言出现的情境,从社会学的 角度去研究语言,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 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在他自己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中给翻译作 了如下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语言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 文本材料。 他在概念里提到了等值。他指出翻译等值关系并不取决于原语和 译语单位具有相同的语言意义,而是取决于它们与该语境具有相同特 征的关系。据此,卡特福德提出翻译等值关系的定义如下:当原语文 本或文本中的单位与译语文本或文本中的单位对该语境相同(或至少 部分相同)的特征相关时,就发生翻译等值关系。 我们可以在两种语言的语法等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范畴或单 位之间观察到等值关系。这就是翻译转移。转移就是在原语言向目的 语言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上的偏离。它主要有两种类型:层次转移和 范畴转移。
(1) 层次转移:语言有不同层次的分类,如:音位,字形,语法及 词汇等。卡特福德在翻译的定义中用到文本材料这个词旨在强调, 翻译决不是,或者说不可能是原语文本全部被译语文本中的等值成 分所替换。仅仅限于一个层次如音位层次上的翻译是可能的,音位 翻译是用等值的译语音位单位去替换原语的音位单位,但原语的词 汇和语法保持不变。 (2) 范畴转移:范畴转移包括等级限制翻译和无限制翻译。 等级限制翻译是指原语言的内容一定要用目的语中相同等级的 内容来替代,如原语中一个名词只能被从目的语中选出的一个名词 来替代。总的来说,等级翻译常会造成翻译不当。 无限制翻译则不受这种限制,它可以从任何等级中选择合适的内 容进行翻译。通常情况下,都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等级翻译。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共同点
•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二者往往有重合而不能绝对地区 分开来。 • 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不带文化特性,信息内容的重 要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而译文读者的 知识水平和兴趣又与原文读者相当,就可以同时采用语 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该说这是最“理想”的翻译,因为 可以同时照顾到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比如翻译重要 的宗教、哲学、艺术、科学文献,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 都会产生彼此相似的效果。 • 在翻译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同一篇作品中,有的部 分须采取语义翻译,有的部分须采用交际翻译,二者相辅 相成,互为补充。因此,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或绝对的 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一
• 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 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 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 去行动,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 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 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 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但语义翻译也不能忽视向读者传 达信息,因此,原文如果不是现代作品,也要用现代语言 来翻译,以使译文更接近读者。 • 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 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 为此,译者可对原作进行修正,但这并不等于说译者可以 不尊重原语文本,毕竟原文本是翻译的唯一源泉。
目的论
•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规则就是“目的规则”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 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 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 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 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翻译方 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 的为参照。弗米尔把原文只是看作是一种“信息供源”,仅提供翻译 委托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或最高标准,译者有权 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其中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篇际一致是由翻译 目的来决定的,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翻译位于两极之 间——遵循目标文化的行为与预期,与用目标文化的方式来表达源语 文化的特征,这两极间存在多种可能性,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 可能性。翻译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取决于目标文化的条件,而不是源语 文化。委托只是间接依赖源语文化,因为翻译不得不涉及到原文本, 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目标文化与源语文本 的关系。
Peter Newmark
Peter Newmark是20世纪英国二战后主要翻译理论 家之一,同时也是是英国翻译研究界的元老。他在其成 名之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 译”聚集了他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对翻译 类别、原则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诸方面较全面地从理论 的高度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提出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以及这两种翻译问的共性和区别,令人耳目一新,开拓 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 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他的另一本代表作《翻译教科书》(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成了世界各地许多大学的翻译教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 的宣言。在书中,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 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 语言中去的活动。并且提出了翻译的具体准则: • (1)译文决定其目的。 • (2)译文为目标语文化社会提供信息,把源语言文化信息转化成目标 语言文化信息。 • (3)译文不能提供模棱两可的信息。 • (4)译文必须自圆其说。 • (5)译文不得与原文相违背。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二
•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 • 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 保留原文的谐音效果。如果原文语言偏离了原 语文体规范,译文也应体现出来,即译文语言也 应偏离译语的风格规范。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 发生矛盾时,语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 翻译则重效果而轻内容。 • 以Wet Paint!为例 • 语义翻译会译为“湿油漆!”,传达了信息内容,但 效果显然未译出交际翻译的译文“油漆未干,请 勿触摸!”之意。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比较
•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 原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 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 交际翻译的定义与等效翻译的定义如出一辙;同时,“尽量等同”,“尽可 能准确”还说明了翻译中不可能做到完全绝对的等同。纽马克认为只 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能达到翻译准确性和简洁性之目的。二者有相 同和相异之处。 • 语义翻译与直译的区别是:前者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后者却不考虑使 用场合。与忠实翻译的区别是:语义翻译必须更多地考虑原文的审美价 值,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折衷的手段,只译出部分意义。 • 忠实翻译不采取折衷办法,比较呆板,而语义翻译则比较灵活,允许一定 的创造性,较多地为译文读者考虑。
•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比较笼统:准确(accurate,内容 准确,事实准确,风格准确)和简洁(economical) • 认为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能达到这个目 的。译文是否准确可通过回译(back translation) 来检验。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语义翻译中 ,译者应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 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 下文的意义。 • 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 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 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 能为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