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辨析题和案例分析题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考点总结

1.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混淆、教育的本质(人独有)P2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P4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P26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P36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平均发展P41

6.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P54

7.教学相关:

①教学的含义——双边(教师教、学生学)P78

②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跟德育混淆)P79

③教学的任务——双基+德智体美(传授知识)P79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8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9.注意的品质P117

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分配

10.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P136

11.负强化和惩罚概念混淆P147

12.“学习”相关

①学习的实质(练习和反复经验、比较持久、改变)P137

②有意义学习的实质P151

13.先行组织者概念P152

1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P158

15.学习迁移概念缩小;学习迁移种类概念混淆(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P162

16.气质、性格有无好坏之分(气质P188性格P190)

17.场独立和场依存的概念混淆(P192)

18.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P195)

19.心理健康的概念缩小内涵P206

20.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21.德育相关:

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P221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多端性、反复性

22.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缩小概念

辨析题练习题及答案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不具有延时价值。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世家影响,促使他们朝希望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所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

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2.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与智力的发展成正比,因为从掌握知识到促进认识

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应该努力使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但是并不是知识越多智力就越高。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3.上课听讲、师傅带徒、母鸡带小鸡都是教育现象。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本能活动不属于教育,教育是人类独有的,动物没有教育。在题目中,上课听讲、师傅带徒弟是教育现象,母鸡带小鸡是动物的,属于动物的生存本能,不属于教育现象

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4.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除了教学,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5.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要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的形成不仅受到道德认识的影响还受到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影响。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题考点汇总

一、教育学部分:

教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P90P94

德育—德育原则、德育方法P239P243

教师成长的历程和途径P290P291

德育发展的一般规律P236

二、心理学部分

中学生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P159P160

学习心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P158

学习迁移理论P163

学习策略分类P166

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五章)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P198)

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P183

人格:

气质类型的特征及教育P189

认知风格的特征及教育P192

动机冲突P185

中学生心理健康(考试焦虑)P208

案例分析题练习题及答案

王老师在教《再别康桥》的过程中,向学生提问:“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告别母校时的感想,题目却用了‘再别’而不是‘告别’。这是否文不对题?题目是否该改一改?”王老师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活跃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肯定“再别康桥”这个题目不能改,整首诗虽没明显体现出“再别”,但这首诗是诗人故地重游因物是人非有感而发的诗篇。“再别”一词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