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艺术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史上,梅兰芳先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艺术大师。不仅使中国的京剧艺术在世界艺苑中独一无二,且当之无愧地与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理论倡导者和杰出代表。据说当年外宾到中国旅游,往往向外交部提出三点要求: 观光长城,浏览颐和园,访问梅兰芳。我国的京剧艺术成就了一代宗师梅兰芳,国剧艺术则在梅兰芳手中得以传承、实践创新乃至发扬光大。
一提起梅兰芳先生及其梅派艺术,不管懂戏还是不懂戏的人,都会用一个“美”字加以概括,其唱工、念白、身段等无一不美轮美奂。用欧阳予倩的话说,梅兰芳是“美的创作者”。
梅兰芳从8岁开始学戏,主工青衣,兼演刀马旦。他在广泛观摩旦角和其他各行角色演出的基础上,加之其自身长期的舞台实践经验,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有所革新和改造,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具有完备表演体系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对此,著名哲学家叶秀山曾作过较为精辟的论述: “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像唐诗、宋词那样是古典的、典范的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范例’。京剧在从‘时尚’成为‘古典’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大批艺术天才,而梅兰芳则是他们在艺术精神上的总代表。所以一提起京剧,必定要想到梅兰芳,就是很自然的事。”
或许当下的年轻人对最初京剧舞台乾旦(男性旦角) 形象的缘起有所不解,特别是无法想象梅兰芳还“将京剧的旦行艺术推到一个至今仍无人企及的高度,同时还被我国各个地方剧种的旦行视为楷模,形成了以他为标志、为中心的中国演剧体系,也就是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可以说,这是特定的社会生活所创造的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
(配视频)梅兰芳及其梅派艺术的产生,其实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晚清前后的京剧舞台,仍以老生表演为主流,而乾旦( 男性旦角) 本来只处于附庸地位,到了民国初年,男旦以柔克刚,后来居上,才渐渐取代了以谭鑫培为标志的老生时代。毋庸讳言,梅兰芳刚出道时同样面临着“相公”世风,当时许多人包养童伶,送去学唱男旦,模仿女性的娇羞,梅兰芳自然也曾不堪其扰。男旦表演的勃兴,在相当程度上是狎玩男优风气的延伸和变形。后因梅家慷慨仗义,也因梅兰芳自身的勤奋以及社会审美风气的转变,在谭鑫培和杨小楼的“力
捧”之下,梅兰芳迅速出头,在1917 年谭鑫培逝世前形成了“谭、杨、梅”鼎足三分的局面。其中,谭鑫培和杨小楼对梅兰芳的格外提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就曾经在多个公开场合说过: “65 岁的谭鑫培和19 岁的梅兰芳首次合作《桑园寄子》以及之后提携梅兰芳合作演出的《汾河湾》《四郎探母》等,给梅兰芳以后的成名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谭梅两家的渊源正是中国京剧史的缩影,谭在先、梅在后,这是历史。”虽说当下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年轻人更趋向现代京剧及戏歌的旋律,但当时特定的情势和受众的痴迷程度,却实实在在地足以表明梅派艺术的不可替代、不能撼动的霸主地位。尤其1919 年梅兰芳受邀、首次访问日本演出大获成功,更是奠定了其日后成为京剧艺术大师的舆论支持。当然,梅派自成体系更归功于梅兰芳及弟子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们不只是对一些旧戏进行价值观的改良,还从表演程式、舞台砌末、脸部化妆、唱腔的处理等方面予以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恰如日本的樋口功在《观赏梅兰芳的戏》一文中所言,梅兰芳的技巧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诚实和真挚,没有丝毫轻浮之气。如果稍微有一点轻佻浮华之意,或者是戏弄观众、刻意卖弄感情的话,即便技术再巧妙,也是非常令人扫兴失望的。梅兰芳的演技是天品,而且是匠心与功夫多年积累的成果。于是,在1927 年《顺天时报》评选出四大名旦之时,男旦行当就彻底取代了老生的头牌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梅兰芳”不是一个单数的某个人的专有名称,也不是复数的某一个共同体的共有称谓,而是一个审美场域的域名,他是与作为肉身的“梅畹华”既有联系、也相区分的。梅兰芳先生及其所代表的梅派,不只是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实践将京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使中国的京剧艺术在世界艺苑中独一无二,而且当之无愧地与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理论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梅兰芳大师对于艺术的贡献最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正面临着跨时代的革命浪潮。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8 年后,五四运动的展开又一次将中国的社会政治革新脚步推前,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自然也非同小可。许多以往难以接受的想法与创新,也能趁
着
这个时代革新而被人们接受。由于旦角地位的上升,让梅派艺术创造得到了肯定。然而历史长期的积淀也是梅派兴起的基础。梅兰芳大师的很多创新,实际上是在继承了王瑶卿的艺术革新之后的完善和修正。
(2)京剧梅派的继承与突破。京剧梅派的突破期确切来说,是在 1925年到1930 年之间。由于旦角地位的上升,京剧形成了“生旦并重”的局面,同时有了“四大名旦”的评选活动,让旦角成为了舞台上万众瞩目的新角色。出现了“无腔不新”的特征,“反四平调”“反西皮二六”“反二黄回龙”等新腔的出现,标志着梅派唱腔艺术的突破。
(3)京剧梅派的回归。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是京剧梅派艺术的回归时期。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梅兰芳举家南迁至上海,由此走向了他艺术生涯的最后一个时期。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大义成了现实面临的问题,梅兰芳先生在此期间编创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以反抗侵略和爱国主题为题材,充分变现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爱国情怀。在这一时期,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国人民陷入了更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梅兰芳先生甚至蓄须明志,退出了舞台长达八年,依靠卖画来维持生计。1945 年日本投降后,梅兰芳先生重返舞台。直到 1949 年的新中国成立,京剧梅派的艺术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有《贵妃醉酒》的成功改编,有《穆桂英挂帅》的广泛好评,唱腔的发展也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2. 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特点
(1)梅派唱腔艺术特点。不论何种派别剧种的艺术,唱腔都是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京剧艺术中,讲究的是“唱、念、做、打、舞”,其中唱腔排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京剧之所以能名满全国,为全国所接受,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兼容了昆、京、秦等多种声腔,让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的观众都能听懂,而京剧中的“念、唱”特别运用在梅派的唱腔之中,也独创了这种圆润、优美、平和的梅腔,并且歌舞并重,令人不禁眼前一亮。这种梅派唱腔令旦角们拥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2)浅谈三位梅派传人。这里以三位梅派传人为例,来说说梅派的表演、戏改。首先,是梅兰芳大师。梅派的表演有别于其他的派别,梅派表演是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