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_姚文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脑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姚文敏朴翔宇
【摘要】脑神经胶质瘤是由大脑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年发病率约为3~
8人/10万人口。目前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疗法配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但生存率极低,在传
统的治疗方法外,还有免疫学疗法和疫苗等诸多新兴治疗方法,所以脑神经胶质瘤已经成为神经科学与肿
瘤学的研究交叉热点,本文就脑神经胶质瘤的分类学,分子发病机制,多种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分子发病机制;治疗
Progress in glioma YAO Wen-min*, PIAO Xiang-yu. *Graduate School,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PIAO Xiang-yu, Email: piao_2288@
【Abstract】Brain glioma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brain tumor, the tumor is generated by the brain glial
cell carcinogenesis. Th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the disease is about (3-8)/106 people. Now, the treatments of
cerebral glioma are operation therapy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but the survival rate is
extremely low, except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immunological therapy, vaccine and many other new
methods of treatments are on the study. So the brain glioma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interaction focus of
neuroscience and oncology science, the thesis reviewed brain glioma many areas, such as the disease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pathogenesis, and effects of a variety of treatment methods.
【Key words】 Glioma; Molecular pathogenesis; Treatment
脑神经胶质瘤是由大脑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1],是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混合性胶质细胞肿瘤和室管膜肿瘤。其中星形细胞瘤是胶质瘤中最常见者,WHO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将其分为Ⅰ~Ⅳ级。即1997年分级标准[2]:Ⅰ级: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好发年龄为8~13岁;Ⅱ级: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LGA),占所有神经胶质瘤的25%,好发年龄为30~40岁;Ⅲ级:退变型星形细胞瘤(AA),易转化为Ⅳ级;Ⅳ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好发年龄为45~60岁[3]。恶性星形细胞瘤(MA)主要包括AA及GBM,其中GBM占50%~80%。
一、脑神经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
如同其他肿瘤(疾病)一样,胶质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以及结节性硬化疾病等,为脑神经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其脑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会,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此外,一些环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
(一)基因变异与脑神经胶质瘤
Viotti等[4]的科研小组利用基因敲除小鼠实验发现,脑神经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24.142
作者单位:116600 辽宁省,大连大学研究生学院(姚文敏);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一科(姚文敏、朴翔宇)
通讯作者:朴翔宇,Email: piao_2288@ 胶质瘤与P53存在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实验结果证实,脑神经胶质瘤的发生与肿瘤抑制因素TP53及由PARK2编码的Parkin 蛋白有关联,当Parkin的基因突变或缺失时,该蛋白与TP53的联系就会中断,导致脑神经胶质瘤发生,此外,该实验证实在肿瘤发生过程中,Bax和Bcl2分别与P53发生负相关和正相关。Sjöström等[5]的研究小组发现,人巨噬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与脑神经胶质瘤也存在一定相关性。有研究通过统计学证实,脑神经胶质瘤的发生与遗传有关,不同民族的发病率存在很大差距[6],该实验采用SIR数据统计,发现德国(SIR=0.64),东欧(SIR=0.62),亚洲(SIR=0.71),智利(SIR=0.34),和非洲移民(SIR=0.52)。另外增加罹患脊髓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风险的国家有:德国(SIR=3.66)、前南斯拉夫(SIR=8.89)。
(二)表观遗传学变异与神经胶质瘤
目前有人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表观遗传学方面,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DNA序列以外的调控机制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更为普遍,该理论对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研究也起到重要作用[7]。胶质瘤亦是如此。在胶质瘤中,因异常的DNA甲基化所导致的抑癌基因的失活,几乎可见于每一个遗传学致瘤途径中,作为经典的“二次打击”理论的补充方式,与遗传学改变如突变与缺失一道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在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甲基化异常与脑神经胶质瘤:早在1983年Gama-Sosa 等[8]采用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