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土楼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它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它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

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徽州民居主要分布在皖南的黟县、婺源等地。

徽州民居的总体特点是: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

在外观上,徽派民居色彩讲究协调,如粉墙黛瓦的房屋,背景是青山绿水蓝天。徽派民居粉墙黛瓦,黑白相对,使黑色更黑,白色更白,在蓝天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素雅,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田园气息。马头墙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系在房屋山墙上加砌的高出屋面且随屋面斜坡呈阶梯状的墙体。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防火墙,这种高大的封火墙是在邻屋发生火灾时,能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为达到这样的使用目的,又使其在造型上具有艺术美感,古人将其设计成形如昂首长嘶的马头。这是一种由防火的初始目的演变而来的具有防火、防盗、防风、有利于邻舍粘连以节约用地等实用价值的建筑装饰,使原本单调的山墙变得富有层次感和韵律美。天井是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是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的面积很小的方形露天空间。天井檐口都有水枧,天井四周的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内,水枧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天井有很多的实用功能,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还具有排水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天井的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徽州古人的心理追求,表现出浓烈的哲学意识。

徽派民居不仅讲究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十分注意追求屋内的装饰,使之富丽堂皇,流光溢彩。砖雕、木雕和石雕,极大地丰富这种装饰美的内容。

徽州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传统的儒学意识深刻影响着徽州人的方方面面。而徽派民居正是徽州人思想观念的建筑外化。

合院式是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则典型。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

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门窗皆朝向内院,外部包以厚墙。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这种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并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可获得较充沛的日照,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沿南北轴线安排倒座房、垂花门、正厅、正房、后罩房。每进院落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将住房联在一起。大门开在东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轴线房屋及花园、书房等。住居按长幼、内外、贵贱的等级秩序进行安排,是一种宗法性极强的封闭型民居。“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干栏式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篾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房顶用草排或挂瓦。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我国现在壮族.布依族.怒族.傣族等等少数民族还有很多干栏式建筑。

各地的井干式房屋在结构和外形上又不尽相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居民们建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房屋,如新疆地区阿尔泰山以北地区农村中建的井干式房屋,均以平顶为主,同时把泥都抹在墙里,从外表还看出木楞的形状。在云南的大姚、姚安、南桦等地还有井干式与干阑式民居相结合的式样。此外,在贵州有的村庄,也有井干式房屋。

井干式建筑是一种古老的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应用。因为需要大量的木材,所以井干式建筑一般存在于林区茂密的地方。曾在中国的云南,四川,内蒙和东北地区都有分布。井干式建筑的特点是就地取材,加工简单迅速,若准备得当,一日即可建成一栋房屋。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木屋以圆木垒垛而就,古朴天成。建造时不用石基,先沿房框四边向下挖约30厘米的土沟,将圆木横卧四周,其上用圆木层层垒加,垛成木墙。拐角处,圆木的平头伸出墙外,纵横二木相交处,稍加斧削,使其紧紧咬嗑在一起。横木至门窗口时,圆木与圆木之间用“木蛤蚂”连结,使其稳固。在山墙中间位置,内外各立一木柱,紧紧夹住木墙,使其牢固。木墙的内外均抹以泥,以御风寒。如果用作仓房或牲口房,则不必涂泥。加工粗放。省时省力,建屋的木头不锯不雕,以圆木垒垛,甚至连树皮也不剥掉。这样的建造过程与构造连接方式正是原木古朴特征的最好表达。浓郁的原始风情使得掩映在群山密林的民居建筑有如北方人的性格,豪迈、粗犷、奔放。井干式木屋作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生活的自然形态,是当时人们生活自然场景的呈现,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