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著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3.定型期(秦汉)——制度化,模式化,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

4.强化期(宋明)——哲理性,思辨性,代表人物是朱熹

5.转型期(清—“五四”)——新旧杂成,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

在秦汉以前,儒道墨三家思想基本囊括中国全部思想体系。儒家赋予礼乐哲学的解释,道家追求一个超越礼乐的境界;到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又笼罩着中国的文化思想。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治治理上的共同秘诀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儒学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作为华夏民族血脉的延续,我们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人,其对儒学的开创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强调突出政治;二.根植血缘基础;三.着眼伦理本位;四.发挥主体能力;五.侧重抑制个体。在孔子之后,他的继任者们如孟子,荀子等都极大的丰富了儒学的内容,为儒学增添了新的血液。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三纲八目”说一直作为社会主流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至善,即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八目。

道家文化同样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在仕途无望时都将自己的理想抱负生活希望寄托在道家思想里。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它解释了宇宙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头,即为道。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经历了全盛,但是在宋朝之后由盛转衰。汉传佛教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四谛”:即“苦谛”,四谛中的关键和基石,预设人生是痛苦的,具有精神的逼迫性;“集谛”,讨论痛苦的原因,消灭贪欲;“灭谛”,无痛苦的状态,不追求现实,灭除人间一切杂念;“道谛”,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和途径。

四.中国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于中国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在学术界也无定论。一部分史学家认为义与力和力与德是主要问题,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核心内容有三:“天人合一”,“变易之学”,“汇通之学”——“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天人合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重人事,轻天道。(二)天道自然,天人相分。(三)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四)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变易之学”:

(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二)关于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的观点。(三)关于矛盾对立双方必然有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汇通之学”:

(一)各思想流派之间既相互排斥也相互吸收。(二)中国哲学善于吸收来自其他门派的观点和思想成果。(三)中国哲学思想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五.新儒家学派

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陈旧的思想已经不适应文化发展潮流,我们需要不断给中国哲学注入新的血液。例如新儒家学派,他是相对于先秦原始的儒家和宋明时期的新儒家而言的。在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崩溃,面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面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们感到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