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及苯甲酸钠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及苯甲酸钠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及苯甲酸钠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

一.药物简介

阿司匹林并不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而是最早于1898年由德国的侯菲立人工合成的。而合成的原料之一水杨酸,则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即用柳树皮提取物治疗发烧、疼痛和疲劳,这些提取物的活性成份就是——水杨酸。由于水杨酸对胃粘膜的刺激性大,对心脏也有不良影响,通过改变化学结构合成了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1)抗凝血:阿斯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心。此中枢会监视血液的温度,及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阿斯匹林因此有退烧的作用。它也可产生发汗、毛囊竖立和最重要的血管收缩或扩张作用。(2)消炎:阿斯匹林常用来治疗风湿症,减轻炎症反应。类风温性关节炎病人血中前列腺素的浓度比正常人高出甚多,使得关节滑液改变,阿斯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

(3)解热:阿斯匹林作用在血小板上,降低血液凝固的能力,因此外科手术前一周不可使用阿斯匹林。但是它对凝血引起的血栓症具有疗效。

副作用:

1 过敏反应

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这种现象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这些人对阿司匹林具有特异的药理反应。

2 胃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多数患者服中等剂量阿司匹林数天,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服用本药者溃疡病发率高。笔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热口服阿司匹林0.6g/次,每日2次,3日后呕血500ml。除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损伤外,注射用药亦可发生。阿司匹林能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于是胃酸就可逆地弥散到组织中损伤细胞,致毛细血管破损而出血。近来发现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证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3 肝损害

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损害,在国内报道较少,有资料表明:当血清阿司匹林浓度下降后,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药物引起肝损害可能与肝细胞中毒或过敏反应有关。

4 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

阿司匹林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能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或者近期有脑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药。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在早产儿中常出现脑损害如脑出血等,因此,孕妇在分娩前2~3个月应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笔者曾见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者,服用本品4h后全身发痒,7h后鼻衄、牙龈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红细胞系明显受抑,经对症治疗,10天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

5 肾损害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

6 神经精神症状

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有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

总之,随着阿司匹林老药新用的日益深化,对它的副作用应有足够的认识,在临床使用中要提高警惕,不可滥用。

二药物性质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针状或颗粒状结晶,无臭

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湿气即缓缓水解成水杨酸与醋酸。难溶于水,水溶液曾酸性反应。易溶于乙醇,溶于乙醚、氯仿,在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碱或碳酸碱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它的熔点在132~135℃之间[1]。分子结构式为:C9H8O4

分子相对质量:180.16

2化学性质

阿司匹林能发生水解,在一个阿司匹林分子中,有一个苯环,一个羧基,一个酯基,并且羧基和酯基连接在苯环的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

阿司匹林结构中含有羧基,因此阿司匹林具有酸的通性。阿司匹林分子中又有一个酯基,因而它又可以在无机酸或碱的催化并微热(水浴)条件下,水解生成水杨酸和乙酸CH3COOH。生成的水杨酸结构中由于有游离的酚羟基,因而可以和起显色反应。有的阿司匹林片有醋酸臭味,就是因为阿司匹林在保存过程中,贮存不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缓慢发生水解作用,生成了醋酸CH3COOH。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06766140.html,/z/q163402384.htm

三实验内容

一阿司匹林酸碱滴定法:

直接滴定:方法:取本品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20ml,溶解,加酚酞指示液3d,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滴定液相当于18。02mg 的C9H8O4

两步滴定法:取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片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加中性乙醇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加酚酞指示液3d,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至溶液显粉红色。加定量过量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40ml,置水浴上加热15min并时时振摇,迅速放冷至室温,用硫酸滴定液(0.05mol/l)滴定剩余的碱。根据消耗的滴定液体积及滴定度计算含量

水解后剩余滴定;取本品1.5克,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0.5mol/l)50ml,混合,缓缓煮沸10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剂,用硫酸滴定液(0.25mol/l)滴定剩余的氢氧化钠

二阿司匹林制剂的电极法测定

仪器与试剂:电极电位和溶液酸度测试均使用pHs—loC型数字式酸度离子计;参比电极为232型饱和甘汞电极;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经高锰酸钾处理后蒸馏而得。

电极制备:将载体物质三苄基锡辛酸酯20mgl聚氯乙烯(PVC)0.33g和增塑剂邻硝基苯基辛醚o.65g溶解于四氢呋喃(THF)3g中,搅拌澄清后将其倾倒于40 mm×40 mm的水平玻璃板上。待THF挥发完后(约需l 2h)即得到具有弹性的PVC膜。用打孔器切下直径10 mm的圆片并用含5%PVC的THF溶液粘于PVC电极杆端,放置数小时,晾干后电极杆内充以0.1mol/L的水杨酸钠溶液作为内参比溶液并以Ag/AgCl丝作为内参比电极导出至离子计。电极使用前需于0.01mol/l水杨酸钠溶液中浸泡2h进行活化处理。电极及备用膜长期不使用时可洗净后.置于氮气氛围下保存。在此条件保存,电极的各项性能指标至少可于5

个月内维持稳定。

阿司匹林制剂的分析:待测样品的处理:阿司匹林易水解得到水杨酸根离子,且反应定量。因此,通过对水杨酸根离子的测定即可得出样品中的阿司匹林含量。阿司匹林片(A)和复方阿司匹林片(B)均处理如下:将适量药品(10片)研制成粉状,精密称取1—1.5g.在0.5mol /L NaOH溶液25m1中加热回流1h后过滤,定容至250 ml。吸取lOm1滤液,用稀硫酸调至pH 5.5,再用PH 5.5的磷酸盐缓冲液定容至100 mI作为待澜液。使用所配电极通过标准溶液法和样品加入法.分别测定药品A和B经前述处理后所得试样中的水杨酸根离子浓度,通过换算得出药剂中阿司匹林的含量

三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

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10mg),置100m1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适量,超声使阿司匹林溶解,放冷至室温,加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1,置25m1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格匀,取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0.1mol/l 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l m1中约含阿司匹林20ul的溶液,取20ul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四总结:针对上述方法,阿司匹林酸碱滴定法在操作及实验室里应用较多,测定其含量也比其他方法来得简单。

五实验所需器材及试剂:

方法一:1.阿司匹林0。4g,中性乙醇20ml,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2.阿司匹林本品10片,中性乙醇20ml,酚酞指示液,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硫酸滴定液(0.05mol/l),3.阿司匹林1.5克,氢氧化钠滴(0.5mol/l)50ml,酚酞指示剂,硫酸滴定液(0.25mol/l)。

方法二:电极电位和溶液酸度测试均使用pHs—loC型数字式酸度离子计;参比电极为232型饱和甘汞电极;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经高锰酸钾处理后蒸馏而得。三苄基锡辛酸酯20mgl聚氯乙烯(PVC)0.33g和增塑剂邻硝基苯基辛醚o.65g,40 mm×40 mm 的水平玻璃板,0.5mol/L NaOH,稀硫酸,PH 5.5的磷酸盐。

方法三:高效液相色谱仪;CLASS—LC工作站。色谱柱:ODS C18色谱柱(150mm x 4.6mm,填料:Kromasil,粒度:5um)。试药阿司匹林对照品,甲醇(色谱纯试剂),冰醋酸、盐酸(分析纯试剂)。

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一、简介

1、苯甲酸钠Sodium benzoate 又称安息香酸钠:。CAS:532-32-1 产品规格:工业级、食品级,[用途]:化学分析用试剂;用于医药工业和植物遗传研究。

苯甲酸又称为安息香酸,故苯甲酸钠又称安息香酸钠。在使用中多选用苯甲酸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性状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

2、药理作用:本品中苯甲酸钠为消毒防腐剂,薄荷油、桉叶油、茴香油有促进血液循环及消炎、止痒、止痛之作用。

3、副作用:苯甲酸钠是用于内服液体药剂的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用量过多会对人体肝脏产生危害,甚至致癌

4、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06766140.html,/view/11245.htm#2

二、性质

分子式:C7H5NaO2 分子量:144 结构式:

物理性状: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无气味,有甜涩味,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有收敛性;稍溶于醇,能溶于水,水溶液呈微碱性。在空气中会潮解,化学性稳定。易燃。低毒。

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苯甲酸钠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缩合反应,从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

化学性质:

能形成盐、酯、酰卤、酰胺、酸酐等,都不易被氧化。苯甲酸钠的苯环上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得到间位取代产物。 最初苯甲酸钠上的苯甲酸是由安息香胶干馏或碱水水解制得,也可由马尿酸水解制得。工业上苯甲酸是在钴、锰等催化剂存在下用空气氧化甲苯制得;或由邻苯二甲酸酐水解脱羧制得。苯甲酸及其钠盐可用作乳胶、牙膏、果酱或其他食品的抑菌剂,也可作染色和印色的媒染剂。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06766140.html,/view/11245.htm#2,https://www.360docs.net/doc/906766140.html,/question/98580777.html?an=2&si=1

三、鉴别试验

1电位滴定法

原理:苯甲酸钠水溶液呈碱性。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由于滴定产物苯甲酸不溶于水,影响滴定终点的正确判断,因此,加入乙醚提取苯甲酸至有机相,使其不干扰水相的滴定。随着滴定剂盐酸的不断加入被测物苯甲酸钠与盐酸发生反应,溶液的pH在不断变化。在计量点附近,电池电势随溶液pH的突变而突变,从而确定滴定终点。

方法:0.5mol/lHCI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量筒定量量取浓盐酸4.2ml与适量水中,置于1000ml带玻塞试剂瓶中,加入约1000ml纯水,塞上玻塞,充分摇匀,待标。称取约0.5g无水碳酸钠与100ml 烧瓶中,加水溶解,将此溶液定量转入2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定容摇匀,用标定盐酸浓度。

样品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约0.5g的样品与100ml烧瓶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后加入15ml乙醚,放入搅拌子。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插入电极,开动搅拌器搅拌,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记录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和相应的pH。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06766140.html,/view/48d9c1ec4afe04a1b071de93.html

2双相滴定法

方法:取本品1.5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约25ml,乙醚50ml与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既得,每1ml的盐酸滴定液相当于72.06mg的C7H5NaO2 。本品按干

燥品计算,含C

7H

5

O

2

Na不得少于99.0%

3中和滴定法

原理:供试品置分液漏斗中,加水25mL,乙醚50mL与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的橙红色时停止滴定,读出盐酸滴定液使用量,计算苯甲酸钠含量。

方法:取本品约1.5g,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25mL,乙醚50mL与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的橙红色。每1mL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72.06mg的C7H5NaO2。

注1:“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3.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V D)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磷酸盐缓冲液(取0.05mol/L的磷酸二氢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 值至3.0±0.1)(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苯甲酸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测定法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苯甲酸钠5mg),置50ml量瓶中,加水适量,振摇,使苯甲酸钠溶解,再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105℃干燥至恒重的苯甲酸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用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1mg的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06766140.html,/view/ae7ce521dd36a32d737581c6.html

五、总结

内容:对上述内容比较,总结较好的鉴别方法。

七、实验所需仪器试剂

方法一:量筒,浓盐酸4.2ml,适量水,1000ml带玻塞试剂瓶,0.5g无水碳酸钠,100ml烧瓶,250ml容量瓶,0.5g的样品,15ml乙醚,烧杯,磁力搅拌器,电极。

方法二:苯甲酸钠1.5g,分液漏斗,水约25ml,乙醚70ml与甲基橙指示液2滴,盐酸滴定液(0.5mol/l),具塞锥形瓶,锥形瓶。

方法三:水,乙醚,盐酸滴定液(0.5mol/L),甲基橙指示液:取甲基橙0.1g,加水100mL使溶解,即得。

八、组内成员分工情况

苯甲酸钠的测定

1绪论 1.1苯甲酸钠的作用 苯甲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防腐剂,在食品中具有防腐的作用。苯甲酸钠的化学式为C6H5COONa,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4.00,俗称“安息香酸钠”,并且英文名为Sodium Benzoate。苯甲酸钠的防腐作用在在酸性和碱性的条件下有很大不同。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苯甲酸钠没有杀菌抑菌的功效。相反在酸性条件下,苯甲酸钠是防腐剂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苯甲酸钠在PH是2.5-4.0时防腐效果最强。 苯甲酸钠和苯甲酸都是较好的防腐剂,二者也有密切的关系。苯甲酸钠在酸性条件下能转化成苯甲酸。虽然如此,它们也不完全相同,苯甲酸钠的溶解度比苯甲酸的溶解度强。例如,苯甲酸是在1870年,由H. Fleck在试验中尝试用一种酸来代替以熟知的水杨酸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新物质的存在,那就是苯甲酸并且发现了它的具有防腐的特殊作用。苯甲酸虽然是一种酸,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并不能大量生产,所以还不能替代水杨酸。因此,直到近代才开始投入使用。一经使用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从此,苯甲酸作为防腐剂在食品中的使用居于前几位。苯甲酸具有很多优点,其中它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价格便宜、效果好。 由于水果在自然条件下储存时间短,不易运输。人们为了延长时间,用苯甲酸钠来做水果的保鲜剂。因为苯甲酸钠有杀菌作用,对细菌,霉菌和发酵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除了水果,在一些果汁,果酱,牛奶,果冻中苯甲酸钠也常被使用。善于观察的人会发现化妆品和护理用品的保质期都在两年到三年之间,这都是防腐剂的神奇功效。 1.2测定苯甲酸钠的方法 1.2.1高效液相色谱法 方法: 标准曲线制备:分别取不同量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糖精钠标准贮备液制成混合标准系列,样品制备:样品制备:吸取1.0mL样品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甲

生物学综合实验雪碧中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含色谱知识

高压液相色谱测雪碧中苯甲酸的含量 实验原理:高压液相色谱仪主要有进样系统、输液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 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核心部分为分离系统,其机理是在高压的条件下根据被分离的组份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的平衡将不同的组份分离的一种技术。从分析原理上讲高效液相色普法和经典液相色谱法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它采用了新型高压输液泵、高灵敏度检测器和高效微粒固定相,使经典的液相色谱法焕发出新的活力。高压液相色谱的优点是明显的,如:分离效果好、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分离速度快等。 实验步骤:(1)实验仪器的准备:高压液相色谱仪未使用时柱子内充满了纯 甲醇,需要先使柱子内充满5%的甲醇和95%的水,然后再使柱子内的流动相换成5%的甲醇和95%的乙酸铵水溶液,当看到基线稳定时,仪器待用。 (2)雪碧的前处理:超声脱气法脱去雪碧中存在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用0.45微米的滤膜抽滤雪碧,稀释样品待测。 (3)标准品的准备:把标准品稀释成不同的浓度,分别为5,10,20,50,100这五个浓度待用。 (4)样品的测定:样品测定前先测定标准品的浓度,确定保留时间(被分离样品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该组分浓度极大值时的时间,也即从进样开始到出现某组分色谱峰的顶点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此组分的保留时间)。测定不同浓度的标准品,进样针需要润洗三至四次。上样品:用样品润洗进样针5-6次,每次需完全润洗,但不能把样品针拔出,润洗完成后,缓慢吸取样品,达到最大刻度处,中间不能出现气泡;打开上样阀门,进样针缓慢插入进样孔指顶部,有阻力后继续前进,至不能前进,把进样针中的样品缓慢推入到样品孔中,拔出进样针,关闭上样阀门。待测定结果出现后,保存测定结果,测下一样品。直至测定结束。 (5)实验仪器的关闭:需要先使柱子内充满5%的甲醇和95%的水,然后再使柱子内的流动相换成纯甲醇溶液,关闭仪器,关闭计算机。 实验结果: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现在也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其历史悠久,所以至今已经有许多对于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例如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2010版中中国药典中主要记载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关键词:阿司匹林,含量,体内,体外 正文: 一. 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1. 体外: 1.1 直接滴定法: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0.4g,精密称定,加入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振摇,完全溶解后,加3滴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直接滴定。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的滴定度T为18.02mg/ml,即每1ml 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滴定至溶液从无色变成淡粉红色即为滴定终点。记录滴定液的消耗量V。 含量(%)=(V*T/W)*100% = (V*18.02/(0.4*1000))*100% 1.2 水解后剩余滴定法:[1]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1.5g,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50.0ml 混合,缓缓煮沸10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剂,用硫酸滴定液(0.25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相当于45.04mg的C9H8O4。 含量(%)=(V0—V)*F*T/W*100% =(V0—V)*F*18.02/(0.4*1000)*100% (V0为空白实验消耗的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V为样品测定时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W为阿司匹林样品的取样量(g);F为硫酸滴定液的浓度的校正因素;T为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滴定度。) 1.3 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 以C18柱(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0.2%庚烷磺酸钠—乙腈(85:15)(用冰醋酸调PH至 3.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流速;

实验三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两步滴定法复习课程

实验三阿司匹林的 含 量测定-两步滴定法

阿司匹林片的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酸碱滴定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基本方法及有关计算; 2. 熟悉两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原理 3. 了解片剂分析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中国药典》现行版采用两步酸碱滴定翻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 程式如下: INciOHM SO. -^Xa SO +H0 二、实验药品及仪器 实验药品:阿司匹林片10片,中性乙醇,酚酞指示液(取酚酞 100mL使溶解),氢氧化钠滴定液,硫酸滴定液; 具体反应方 (jtOHJCOOH C OOH ^H a COON* + 3NaOH —> 3H-O^- 用返滴定法测定时; + NaOH 0.2g,加乙醇 C7I.COOII+ NMH t CH. COONa+ IL O nr K i3OCOCHs

实验仪器:移液管,研钵,分析天平、锥形瓶、称量纸、玻璃棒、酸式滴定 管、碱式滴定管,水浴锅。 四?试验内容及步骤 1. 取阿司匹林片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0.3g-0.4g,置锥形瓶中; 2. 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加酚酞指示液3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至溶液显粉红色; 3. 再精密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40mL,置水浴上加热15分钟并时时振摇,迅速放冷至室温,用硫酸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红色消失为终点。 4. 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即得。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O.1mol/L)相当于18.02mg 的C9H8O4。 五?操作注意事项 1.加中性乙醇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由于片剂中赋形剂的存在,溶液仍显白色混浊。 2.第一次中和应迅速,但不可剧烈摇荡,否则引起酯键水解, 影响测定结果。近终点时,应轻轻震荡中和至溶液呈粉红色并持续15秒不退色为准。长时间震荡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红色又消失。 3.实验温度应保持在98~100摄氏度。水浴温度不够或加热时间短均可因水解反应不完全而使含量偏低。 六?实验数据记录及含量的计算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现在也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其历史悠久,所以至今已经有许多对于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例如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2010版中中国药典中主要记载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关键词:阿司匹林,含量,体内,体外 正文: 一. 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1. 体外: 1.1 直接滴定法: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0.4g,精密称定,加入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 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20ml振摇,完全溶解后,加3滴直接滴定。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的滴定度T为18.02mg/ml,即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滴定至溶液从无色变成淡粉红色即为滴定终点。记录滴定液的消耗量V。 含量(%)=(V*T/W)*100% = (V*18.02/(0.4*1000))*100% 1.2 水解后剩余滴定法:[1]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1.5g,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50.0ml 混合,缓缓煮沸10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剂,用硫酸滴定液(0.25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相当于 45.04mg的C9H8O4。 含量(%)=(V0—V)*F*T/W*100%

=(V0—V)*F*18.02/(0.4*1000)*100% (V0为空白实验消耗的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V为样品测定时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W为阿司匹林样品的取样量(g);F 为硫酸滴定液的浓度的校正因素;T为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滴定度。) 1.3 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 以C18柱(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0.2%庚烷磺酸钠—乙腈(85:15)(用冰醋酸调PH至3.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流速; 1.0ml/min ;理论塔板数按阿司匹林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取阿司匹林样品30mg精密称定,置于50ml的容量瓶中,用稀释液(乙腈——甲酸(99:1))溶解超声并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记录色谱图;另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约25mg,精密称定,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稀释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C=A*Co*D/Ao C为样品浓度(mg/ml);A和Ao分别为样品和对照品溶液的峰面积;D为稀释倍数(ml)。 二. 阿司匹林制剂的含量测定 1. 体内: 1.1 HPLC-MS/MS法[3]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C18柱(4.6mm*100mm,5μm);流动相0.05%甲酸的乙腈溶液-10mmol/L甲酸铵溶液(PH3.5)(40:60);流速1.5ml/min(分流比为1:9);柱温40?;进样量10μl。 质谱条件:扫描方式选择多反应监测(MRM),离子化方式选择电喷雾(ESI) ASA(阿司匹林)、AS、4-ABS(内标物)的母/离子源;电离模式选择负离子;。 子离子对的质荷比(m/z)分别为;178.9?136.8,136.9?92.8和162.9?118.9. 标准品和样品的制备:取含氟化钠5mg/ml的空白人血浆,加入ASA标准溶

食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测定数据处理

图-1标准物质色谱图 表-1标准物质色谱图积分结果 积分结果 序号峰名称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高相对峰面积相对峰高样品量 min mAU*min mAU % % 1 2.780 1.436 8.774 0.87 3.99 n.a. 2 3.090 0.068 0.304 0.04 0.14 n.a. 3 3.893 0.069 0.267 0.0 4 0.12 n.a. 4 山梨酸钾11.583 59.573 94.722 36.17 43.02 0.1556 5 苯甲酸钠16.460 103.564 116.092 62.88 52.73 0.1553 总和: 164.710 220.159 100.00 100.00 表-2 标准溶液的测定 峰面积(单位:mAU*min) 0.02mg/ml 0.04mg/ml 0.08mg/ml 0.16mg/ml 0.32mg/ml 山梨酸钾 5.771 14.91 28.717 59.573 123.639 苯甲酸钠10.277 24.129 52.067 103.564 214.488

山梨酸钾 图-3 待测物质色谱图 表-4 待测物质积分结果分析 积分结果 序号峰名称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高相对峰面积相对峰高样品量min mAU*min mAU % % 1 1.683 2.843 3.058 4.00 0.57 n.a. 2 2.24 3 5.267 93.777 7.41 17.38 n.a. 3 2.290 14.12 4 174.078 19.88 32.27 n.a. 4 2.360 13.416 115.601 18.89 21.43 n.a. 5 2.630 1.363 17.059 1.92 3.1 6 n.a. 6 2.69 7 0.562 11.160 0.79 2.07 n.a. 7 2.830 0.243 3.887 0.34 0.72 n.a. 8 2.933 1.076 10.714 1.51 1.99 n.a.

阿司匹林地合成及熔点测定

标准文档 2013-2014(2) 基础化学开放实验(有机化学) ——阿司匹林的合成及含量测定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赵超王凤艳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第一章前言(概述) 1.1理化性质 (4) 1.2水杨酸的性质及应用 (4) 1.3阿司匹林的功效 (4) 第二章实验部分及数据处理 2.1阿司匹林的合成 2.1.1仪器及试剂 (4) 2.1.2实验步骤 (5) 2.1.3实验结果 (5) 2.2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 2.2.1实验仪器和试剂 (5) 2.2.2实验步骤 (5) 2.2.3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5)

2,3阿司匹林的熔点测定 2.3.1实验仪器和试剂 (6) 2.3.2实验步骤 (6) 2.3.3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6) 第三章结果及讨论(含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摘要: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由水杨酸和乙酸酐酯化反应合成的白色晶体。这反应涉及到水杨酸的酚基在浓硫酸为催化剂条件下的乙酰化。通过实验学习制备阿司匹林的原理和方法,进而了解乙酰水杨酸的应用价值。采用酸碱直接滴定法测定实验合成的阿司匹林的纯度及产率,并且学会用熔点法鉴定阿司匹林。 关键词:阿司匹林重结晶浓硫酸直接滴定法熔点鉴定

第一章前言 阿司匹林,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英文名称: 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其中文俗名有: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1.1理化性质 阿司匹林色、态、味: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先微苦后转辛。 阿司匹林分子式:C 7H 6 O 3 结构式:C 6H 4 OHCOOH 分子量 138.12 相对密度:1.44, 熔沸点:熔点157-159℃,在光照下逐渐京变色,沸点约211℃/2.67kPa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可缓缓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而略带酸臭味,故贮藏时应置于密闭,干燥处,以防分解。 1.2水杨酸的性质及应用 水杨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在医药工业中,水杨酸本身就是一种用途极广的消毒防腐剂。作为医药中间体。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状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Salicylic取自拉丁文Salix,即柳树的拉丁文植物名。水杨酸具有优秀的去角质、清理毛孔能力,安全性高,且对皮肤的刺激效较果酸更低,因而成为保养品新宠儿。水杨酸可以淡化色素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等效果 1.3阿司匹林的功效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形成这些主要功效。所以它适合用于疼痛,而伴有炎症的疼痛效果又会更好,例如头痛和短暂的骨骼肌肉疼痛或者是牙疼关节疼之类的。还有就是对提问过高或者持续性发热有减低体温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使急性风湿热患者短时间(两天内)内退热,关节红肿疼痛减缓。还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三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中与滴定法 一. 实验目的 学习药品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该药的纯品(即原料药)与片剂分析方法的差异。 二. 实验原理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就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就是有机弱酸(pKa=3、0),结构为 摩尔质量为180、16g·mol-1,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在NaOH或Na2CO3等强碱性溶液中溶解并分解为水杨酸(即邻羟基苯甲酸)与乙酸盐: 由于它的pKa较小,可以作为一元酸用NaOH溶液直接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为了防止乙酰基水解,应在10 C以下的中性冷乙醇介质中进行滴定,滴定反应为: 直接滴定法适用于乙酰水杨酸纯品的测定,而药片中一般都混有淀粉等不溶物,在冷乙醇中不易溶解完全,不宜直接滴定,可以利用上述水解反应,采用反滴定法进行测定。药片研磨成粉状后加入过量的NaOH标准溶液,加热一定时间使乙酰基水解完全,再用HCI标准溶液回滴过量的NaOH,以酚酞的粉红色刚刚消失为终点。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根据滴定液使用量,计算阿司匹林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瓷研钵,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 试剂:阿司匹林药片,HCl溶液:0、1 mol·L-1,NaOH溶液:0、1 mol·L-1,无水乙醇,酚酞指示液(取酚酞0、2g,加乙醇100mL使溶解) 四、实验步骤 1、取供试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阿司匹林0、3~0、4g,置锥形瓶中; 2、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完全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至溶液显粉红色,记录下所用氢氧化钠的体积数V1 、

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验证性试验 实验十二 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相滴定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原理。 2.掌握苯甲酸钠含量测定的方法与操作。 二、仪器与试药 1.仪器 Mettler AL204电子天平 分液漏斗 规格:250mL 塞锥形瓶 规格:250mL 酸式滴定管 规格:25mL 量筒 烧杯 2.试药 苯甲酸钠原料 乙醚 甲基橙指示液 盐酸滴定液 (0.5mol/L) 蒸馏水 三、实验原理 苯甲酸钠为有机酸的碱金属盐,显碱性,可用盐酸标准液滴定。 COO Na + H C l COOH +N aC l 在水溶液中滴定时,由于碱性较弱(Pk b =9.80)突跃不明显,故加入与水不相溶混的溶剂乙醚提除反应生成物苯甲酸,使反应定量完成,同时也避免了苯甲酸在瓶中析出影响终点的观察。 四、实验内容 取本品1.5g ,精密称定,置分液漏斗中,加水约25mL ,乙醚50mL 与甲基橙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 (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分取水层,置具塞锥形瓶中,乙醚层用水5mL 洗涤,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 ,继续用盐酸滴定液(0.5mol/L)滴定,随滴随振摇,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即得,每1mL 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72.06mg 的C 7H 5O 2Na 。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C 7H 5O 2Na 不得少于99.0% 计算:苯甲酸钠%= V:供试品消耗盐酸滴定液的体积(mL ); F :盐酸滴定液浓度校正因数; T :滴定度; W: 供试品取样量(g ); 五、注意事项 1.滴定时应充分振摇,使生成的苯甲酸转入乙醚层。 2.在振摇和分取水层时,应避免样品的损失,滴定前,应用乙醚检查分液漏斗是否严密。 六、思考题 1.乙醚为什么要分两次加入?第一次滴定至水层显持续橙红色时,是否已达终点?为什么? 2.分取水层后乙醚层用5mL 水洗涤的目的是什么? 七、参考文献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321,化学工业出版社。 V T F 100%W ???

阿司匹林的合成鉴定与含量的测定

应用化学实验二准备实验卡

实验 容 1.乙酰水酸的合成 在干燥的100 mL锥形瓶中加入3.2 g干燥的水酸,8mL新蒸的乙酸酐和5滴浓H2SO4,旋摇锥形瓶使水酸全部溶解后,在水浴上加热5~10min,控制水浴温度在85~90o C,冷至室温, 即有乙酰水酸结晶析出。如不结晶,可用玻璃棒磨擦瓶壁并将反应物置于冰水中冷却使结晶 产生。加入50mL H2O,混合物继续在冰水中冷却使结晶完全。减压过滤,用滤液反复淋洗锥 形瓶,直至所有晶体被收集到布氏漏斗,用少量冷H2O洗涤结晶,继续抽气将溶剂尽量抽干, 称量,粗产物约2.8g。 将粗产物转移到150mL烧杯中,在搅拌下加入25mL NaHCO3饱和溶液,加完后继续搅拌几分钟,直至无CO2气泡产生。抽滤,副产物聚合物应被滤出,用5~10 mL H2O冲洗漏斗, 合并滤液,倒入预先盛有5 mL浓HCl和10mL H2O配成溶液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即有乙酰 水酸沉淀析出。将烧杯置于冰水浴中冷却,使结晶完全,抽滤,再用少量冷H2O洗涤2次, 压干,将结晶移到表面皿上,取少量晶体放入100℃烘箱中干燥30分钟。后取几粒结晶加入 盛有5 mL H2O的试管中,加入1~2滴1%FeCl3溶液,观察有无颜色反应。若出现颜色反应, 须再进行精制。 2.产物中乙酰水酸含量的测定紫外光谱法 产物用稀NaOH溶液溶解,乙酰水酸水解生成水酸二钠。该溶液在296.5 nm左右有个吸收峰,测定稀释成一定浓度乙酰水酸的NaOH水溶液的吸光度值,并用已知浓度的水酸的NaOH 水溶液作一条标准曲线,则可从标准曲线上求出相当于乙酰水酸的含量。根据两者的相对分 子质量,即可求出产物中乙酰水酸的浓度 板书 设计 一、实验原理 COOH OH +(CH3CO)2O H2SO4 △ COOH OCCH3 O +CH3COOH 二、实验步骤及方法 (一)乙酰水酸的制备及鉴定 1.乙酰水酸的制备 2.粗产物纯化 3.乙酰水酸的精制及鉴定 (二)产物中乙酰水酸含量的测定 1.绘制标准溶液曲线 2.测量及计算乙酰水酸含量 三、实验观察与结果 四、思考题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 开放分类:化学品医学科学自然科学药品 ?新知社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QQ空间网易微博开心001天涯飞信空间MSN移动说客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又名安息香酸钠,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易溶于水,为一种酸性防腐剂,是苯甲酸的钠盐。苯甲酸钠是很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在世界各国均被广泛使用。由于具有毒性,有些国家如日本已经停止生产苯甲酸钠,并对它的使用作出限制。 编辑摘要 苯甲酸钠- 简介

苯甲酸钠用作防腐剂 苯甲酸钠又称为安息香酸。苯甲酸钠在常温下难溶于水,在空气(特别是热空气)中微挥发,有吸湿性,大约常温下0.34g/100ml;但苯甲酸钠溶于热水;也溶于乙醇、氯仿和非挥发性油。在使用中多选用苯甲酸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性状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 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苯甲酸钠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缩合反应,从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1] 1870年,英国科学家H.Fleck在寻求一种酸来代替熟知的水杨酸时,第一次描述了苯甲酸的防腐作用,他确立了这种物质的防腐作用,由于当时对于苯甲酸钠的安全性研究并不深入,而且生产技术不够成熟,直到20世纪初才首次用于食品防腐,此后因为价格低廉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多的防腐剂之一。[2] 苯甲酸钠- 理化性质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大多为白色颗粒,无味或微带安息香气味,味微甜,有收敛性;PH在8左右;苯甲酸钠也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 苯甲酸钠易燃。相对密度1.2659。熔点122.4℃,沸点249℃,折射率1.504。蒸气易挥发。闪点(闭杯)121-123℃。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溶于乙醇、甲醇、乙醚、氯仿、苯、甲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和松节油。 在100℃时迅速升华,能随水蒸气同时挥发。苯甲酸常以游离酸、酯或其衍生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例如,在安息香胶内以游离酸和苄酯的形式存在;在一些植物的叶和茎皮中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在香精中以甲酯或苄酯的形式存在;在马尿中以其衍生物马尿酸的形式存在。[3] 警惕饮料中含有苯甲酸钠

实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鉴别

实验三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 一、目的要求 1.复习并掌握比色法检查阿司匹林片剂中游离水杨酸的实验原理。 2.复习并掌握两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片剂含量的实验原理。 3.掌握水杨酸类药物的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的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鉴别(三氯化铁反应) 阿司匹林为水杨酸酯类药物,加热水解后产生水杨酸,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适宜pH为4.0~6.0),会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堇色的铁配位化合物。 (二)检查——游离水杨酸 阿司匹林为水杨酸酯,不能直接与高铁盐作用,而其杂质游离水杨酸含酚羟基,可与高铁盐反应显紫堇色,因此,将适量阿司匹林供试品溶液与一定量水杨酸对照品溶液生成的色泽对比,即可控制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的含量。(三)含量测定——两步滴定法 片剂中除了加入少量酒石酸或枸橼酸稳定剂外,制剂工艺过程中又可能有水解产物(水杨酸、醋酸)产生,因此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而采用先中和供试品共存的酸,再将阿司匹林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测定的两步滴定法。 第一步为中和: COOH O O CH3+NaOH COONa O O CH3 +H2O 第二步为水解与测定 +NaOH COONa OH +CH3COONa COONa O O CH3 2NaOH + H2SO4 →Na2SO4 + 2H2O (剩余)

三、仪器及试药 电热恒温干燥箱,万分之一分析天平,托盘天平(精度0.01g),称量瓶,称量纸,药匙,量筒(10ml、50m1、100m1),电炉,研钵,烧杯(25m1),胶头滴管,容量瓶(100 m1),玻璃漏斗,滤纸,纳氏比色管(50m1),锥形瓶(250m1),酸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水浴锅,温度计,阿司匹林肠溶片,纯化水,乙醇(分析纯),水杨酸(分析纯),酒石酸(分析纯),中性乙醇(分析纯),三氯化铁(分析纯),盐酸(分析纯),硫酸铁铵(分析纯),酚酞(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试剂),硫酸(分析纯),无水碳酸钠(基准试剂),甲基红(分析纯),溴甲酚绿(分析纯)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鉴别(三氯化铁反应) 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二)检查——游离水杨酸 取本品5片,研细,用乙醇30ml分次研磨,并移入100ml容量瓶中,充分振摇,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立即滤过,精密量取滤液6ml,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3ml,摇匀,30秒内如显色,与对照液(精密量取0.01%水杨酸溶液4.5ml,加乙醇3ml,0.05%酒石酸溶液1ml,用水稀释至50ml,再加上述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3ml,摇匀)比较,不得更深。 (三)含量测定——两步滴定法 取本品30片,研细,用中性乙醇70ml分数次研磨,并移入100ml容量瓶中,充分振摇,再用水适量洗涤研钵数次,洗液合并于100ml容量瓶中,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滤液10ml(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3g),置锥形瓶中,加中性乙醇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加酚酞指示液3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至溶液显粉红色,再精密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40mL。置水浴上加热15分钟并时时振摇,迅速放冷至室温,用硫酸滴定液(0.05 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实验校正。每l 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 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04。

阿司匹林中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荧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荧光法测定药物中的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方法。 2.掌握970CRT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 3.加深对荧光光度法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荧光光度法原理 (1)常温下,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一定的紫外可见光的辐射能成为激发态分子,激发态分子通过无辐射跃迁至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跃迁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比吸收光波长长的光而产生荧光。在稀溶液中,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I F 与物质的浓度c 成线性关系: 即Kc I F (这是荧光光谱法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2)荧光光谱 激发光谱: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最多,荧光强度最大。 荧 光强度 波长

发射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选最大激发波长), 化合物发射的荧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固定发射光波长进行激发光波长扫描,找出最大激发光波长,然后固定激发光波长进行荧光发射波长扫描,找出最大荧光发射波长。激发光波长和发射荧光波长的选择是本实验的关键。 2. 荧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通常称为ASA 的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水解即生成水杨酸(SA )(如下式)。而在阿司匹林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水杨酸,用醋酸—氯仿作为溶剂,然后用荧光法可以分别测定其含量,少许醋酸还可以增加二者的荧光强度(本次实验只测定阿司匹林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在1%的乙酸—氯仿中乙酰水杨酸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如图所示:(为了消除药片之间的差异,可以取几片一起研磨,然后取部分由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析)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970CRT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及附件;容量瓶:1000mL 2只,100 mL 2只,50mL 8只;l0mL 吸管2支;铁架台;研钵;称量瓶;玻璃棒;烧杯;定量滤纸;电子天平。 试剂:冰醋酸;氯仿;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丙酮。 四、实验步骤: 1. 接通电源,打开氙灯,再打开主机,然后打开计算机启动工作站并初始化仪器,预热30min 左右。 (CH 3CO)2O H 2O (ASA) (SA)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和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结构,学习UV-2501的操作。 2. 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甲酸钠的吸收光谱图。 3. 掌握标准曲线法测定样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为了防止食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腐蚀、变质,常在食品中添加少量防腐剂。防腐剂使用的品种和 用量在食品卫生标准中都有严格的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钾盐是食品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主要防腐剂之 一,根据GB2760- 1996规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允许最大使用量为0.2g/kg。 苯甲酸具有芳香结构,在波长225nm和272nm处有K吸收带和B吸收带。根据苯甲酸(钠)在225nm 处有最大吸收,测得其吸光度即可用标准曲线法求岀样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501 (日本岛津),1.0cm石英比色皿,50ml容量瓶。 2. NaOH 溶液(0.1mol/L ) 3. 苯甲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 (1) 苯甲酸钠标准贮备液(1.000g/L ):准确称量经过干燥的苯甲酸钠 1.000g (105 C干燥处理2h)于1000mL 容量瓶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该贮备液可置于冰箱保存一段时间。 (2) 苯甲酸钠标准溶液(100.0mg/L ):准确移取苯甲酸钠储备液10.0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 稀释定容。 (3) 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分别准确移取苯甲酸钠标准溶液 1.00mL、2.00mL、3.00mL、4.00mL和5.00mL 于5个50mL容量瓶中,各加入0.1mol/L NaOH溶液1.00mL后,用蒸馏水稀释定容。得到浓度分别为 2. 0 mg/L、4.0mg/L、6.0mg/L、8.0mg/L 和10.0mg/L 的苯甲酸钠系列标准溶液。 4. 雪碧(500mL ) 5. 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吸收曲线的绘制 (2)吸收曲线的测定 用某一浓度较高的标准液如4号或5号溶液,于210nm~3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即的苯甲酸钠的吸收 曲线。 (3)由吸收曲线上找岀最大吸收波长X nax。 2. 工作(标准或校正)曲线的绘制 按溶液由稀到浓的顺序分别测定他们的吸光度A,然后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求岀 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

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科技的高度进步, 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开发出来并且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 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所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屡见不鲜, 成为最近人们众说纷纭、持续关注的话题。现在以苯甲酸钠为例,对苯甲酸钠的定义、使用的相关要求以及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1、苯甲酸钠的定义及其相关性质 1.1苯甲酸钠的定义 苯甲酸钠(化学式:C6H5CO2Na),又名安息香酸钠,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易溶于水,为一种酸性防腐剂,是苯甲酸的钠盐。苯甲酸钠是很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在世界各国均被广泛使用。然而近年来对其毒性的顾虑使得它的应用受限,有些国家如日本已经停止生产苯甲酸钠,并对它的使用作出限制。 1.2苯甲酸钠的性质 苯甲酸在常温下难溶于水,在空气(特别是热空气)中微挥发,有吸湿性,大约常温下0.34g/100ml;但溶于热水;也溶于乙醇、氯仿和非挥发性油。在使用中多选用苯甲酸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性状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 苯甲酸钠大多为白色颗粒,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味微甜,有收敛性;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苯甲酸钠也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 缩合反应,从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 2、苯甲酸钠的防腐机理和作用 苯甲酸类防腐剂是以其未离解的分子发生作用的,未离解的苯甲酸亲油性强,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干扰霉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内的苯甲酸分子,酸化细胞内的储碱,抑制微生物细胞内的呼吸酶系的活性,从而起到防腐作用。苯甲酸是一种广谱抗微生物试剂,对酵母菌、霉菌、部分细菌作用效果很好,在允许最大使用范围内,在pH值4.5以下,对各种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主要如下: (一)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也用于制药物、染料等。 (二)用于医药工业和植物遗传研究,也用作染料中间体、杀菌剂和防腐剂。 (三)抗微生物剂。 (四)苯甲酸钠也是重要的酸型食品防腐剂。使用时转化为有效形式苯甲酸。此外,也可作为 饲料的防腐剂。 (五)该品用作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医药工业的杀菌剂、染料工业的媒染剂、塑料工业的 增塑剂,也用作香料等有机合成的中间体。 (六)用作血清胆红素试验的助溶剂、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医药工业的杀菌剂、染料工业 的媒染剂、塑料工业的增塑剂,也用作香料等有机合成的中间体。 3、苯甲酸钠的具体应用 苯甲酸钠是我国用量最大的食品防腐剂。主要用于酱油、醋、酱菜、碳酸饮料等产品的防腐防霉。我国人口众多, 调味品及酱菜类的消费量很大。 3.1 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的测定-比较实验

阿斯匹林含量的测定(方法比较实验) 一、关于开设比较两种实验方法的实验的说明 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课教学密切配合,教给学生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现有的分析化学实验在测定方法、实验原理等方面与理论课中各章对应的原理有很好的配合。但是如何将数据处理一章的有些内容与实验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是实验教材中应该加以考虑的。但至今实验内容中基本是以测定样品中组分含量为目的的,能涉及到数据处理的很少。特别是数据的检验部分。为此,我们认为适当安排一些能进行数据检验的实验很有必要。这样通过分析实验学生既学习了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又学会运用数据检验的方法,这种实验能拓宽分析化学实验的应用面,也能增强学生的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验的必备素质。这里,我们选择的实验是“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二、阿斯匹林含量的测定(方法比较实验) 阿斯匹林是一种常用药,因为它是一种有机弱酸(pKa=3.5),近年来多种实验教材都选它为酸碱滴定的测试对象。据我们所知可以用 一种直接滴定法和两种返滴定法进行测定。这些都是在实际中应用的方法,方法间是否有差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加以比较。 1、实验原理 阿斯匹林是解热镇痛药,即乙酰水杨酸,它属于芳香酯类药物,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在溶液中解离出一个H+,故可作为一元酸(pKa=3.5),用NaOH 标液直接滴定测其含量,用酚酞为指示剂,其反应为: COOH OCOCH 3+ NaOH 10O C 以下COONa OCOCH 3+O H 2 由于阿斯匹林的乙酰基很易水解生成醋酸和水杨酸(pKa1=3.0,pKa2=13.45), +COONa OCOCH 3+ O H 2COOH OH CH 3COOH 所以用NaOH 滴定时分析结果将偏高。但阿斯匹林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为防止乙酰基水解,直接滴定时需控制温度在10℃以下,在中性乙醇中用NaOH 标液滴定。 由于阿斯匹林中乙酰基在NaOH 或碳酸钠等碱性溶液中能够定量水解: COOH OCOCH 3 ++ COO- O-CH 3COO —+2H 2O 3OH — 所以也可以先中和羧酸的H +后,定量加入过量的NaOH 标液,加热使其水解,冷却后用标准 HCl 滴定剩余的NaOH ,通过测乙酰基的量测定阿斯匹林的量。 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返滴定阿斯匹林的羧基和乙酰基的含量,此时阿斯匹林与NaOH 反应为1:2关系。即直接向试样中加过量NaOH 标液,加热反应完全,冷却后用标准盐酸滴定剩余的NaOH 。 以上3种方法均为测定阿斯匹林含量的常用方法。但有些文献[1]上认为直接滴定只适用 于纯乙酰水杨酸(晶体),而阿斯匹林片剂由于其中混有淀粉等不溶物,在冷乙醇中不易溶

苯甲酸钠

学年论文防腐剂之苯甲酸钠

论文提要

近日,零度可口可乐原液涉嫌防腐剂超标事件,不得不引起众人对相关碳酸饮料内禁止的物质渗入的忧虑,尤其是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食物中的防腐剂。同时,今年6月20日国家新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正式施行,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一些食品添加剂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中一种常见的添加剂——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

摘要:苯甲酸钠是一种防腐剂,但它也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影响人体的蛋白质的正常的生理机理。本文从苯甲酸钠的理化性质等方面想大家介绍了苯甲酸钠这种物质。 关键词:防腐剂苯甲酸钠理化性质安全性危害用途。 一、苯甲酸钠的简介 苯甲酸钠,英文名Sodium Benzoate,化学式C6H5CO2Na.相对分子质量为144.00.别名“安息香酸钠”。 苯甲酸钠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 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物化性质(1.含量:≥99.5% 2.外观:合格3.水不溶物:0.01 4.碱度:合格5.氯化物:0.01 6.硫酸盐:0.005;7.铁:0.0005 8.重金属(以Pb计):0.0005 )苯甲酸钠是用于内服液体药剂的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用量过多会对人体肝脏产生危害,甚至致癌。根据GB2760—1996国家卫生标准规定,在肉制食中不得使用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和苯甲酸的性状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在酸性食品中能部分转化为有火星的苯甲酸,防腐机理同苯甲酸。由于比苯甲酸更易溶于水,而且在空气中稳定,抑制酵母菌和细菌的作用强,因此比苯甲酸更常用。 二、理化性质及来源 1、物理性质:苯甲酸钠大多为白色颗粒状或结晶粉末,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 味微甜,有收敛性;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2、化学性质: 酸性防腐剂 3、来源: 工业生产苯甲酸钠是将苯甲酸和碳酸氢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反应而制得。 三、苯甲酸钠的用途、相关标准及应用现状 苯甲酸钠在食品中的酸性条件下(PH2. 5^-4. 0 )能转化为苯甲酸,但溶解度远远大于苯甲酸〔", 1870年,H. Fleck在寻求一种酸来代替以熟知的水杨酸时,第一次描述了苯甲酸的防腐作用,他确立了这种物质的防腐作用。但苯甲酸与水杨酸不同,在开始时它不能用合成法大量生产。因此,直到本世纪初才首次用于食品防腐。此后,它就大量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多的防腐剂之一,因为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价格低廉。 苯甲酸钠对多种细菌、霉菌和酵母菌都有抑制作用,故广泛应用于保藏高酸性水果、浆果、果汁、果冻、果酱、饮料、人造奶油、餐用油橄榄、糖浆、咸菜及其它酸性食品,同时还用作医药、化妆品的防腐剂、汽车的防冻液、钢铁的防锈剂以及塑料。

测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

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实验日期]:年月日——月日[实验操作人]: [实验地点]: [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双相滴定法进行饮料中苯甲酸钠的测定操作 2.学习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将测定结果与双相滴定法进行比较。 3.体会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在低含量测定中的优缺点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双相滴定法测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本实验选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并将结果与双相滴定法进行对照苯甲酸钠的测定可以使用HCl滴定,但因为生成的苯甲酸常温下溶解度很小,几乎不溶于水,由此造成滴定终点的pH突越不够明显,另外游离的苯甲酸附着在容器和液面表面会影响观察滴定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吸附少量的指示剂,不利于终点判断。而苯甲酸在常温下难溶于水(0.34g/100ml),在空气中微挥发,有吸湿性,溶于热水,也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苯甲酸钠常温易溶于水(53.0g/100ml,PH≈8)。综合考虑,在本实验中采用乙醚来吸收水相中的游离苯甲酸,将苯甲酸提取入乙醇溶液中,之后在乙醇溶液中使用0.01mol/L的标准NaOH溶液以PP为指示剂滴定碳酸饮料样品至显粉红色,根据滴定消耗的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1注:选作部分相关内容见后。 [实验仪器]: 50ml酸式滴定管,50ml碱式滴定管,250ml锥形瓶×3,500ml分液漏斗,1000ml 1 根据最新GB2760- 2003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碳酸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允许最大使用量为0.2g/kg。

烧杯,250ml容量瓶×n,25ml移液管,10ml量筒,100ml量筒,玻璃棒,表面皿,带橡胶塞的细口瓶×2,50ml具塞量筒×2,2ml吸量管,10ml移液管。 电子分析天平(0.0001g),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水浴锅(室温+5℃~99℃)。[实验试剂]: HCl溶液(1+1),40%NaOH溶液,草酸/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试剂,苯甲酸基准试剂,PP,无水硫酸钠(分析纯),乙醚(分析纯),NaCl(分析纯),乙醇(分析纯)。 雪碧碳酸饮料一瓶(备用样品:美年达碳酸饮料一瓶)。 [实验内容]: (一)实验预准备: (1)准备除去CO2的去离子水:在1000ml烧杯中加入800ml去离子水并加热至沸腾,沸腾3~5min,冷却至室温备用。注意在加热过程中,在去离子 水沸腾前加盖表面皿,以减少热量损失并缩短加热时间,加热刚开始时 烧杯外侧凝结的水滴要及时用滤纸片擦掉,以免受热不均烧杯炸裂。加 热至近沸时注意防止暴沸,可以从烧杯尖嘴处深入玻璃棒轻轻搅动。 (2)准备4%的NaCl溶液:1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4.0gNaCl固体,溶解摇匀。 (3)准备HCl溶液(1+1):按照体积比1:1的比例将25ml浓盐酸和25ml去离子水混合,摇匀。 (二)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配置NaOH标准溶液:在10ml量筒中量取2.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20mol/L),用500ml水稀释,置于橡胶塞细口瓶中振荡摇匀,使用25ml 移液管量取上述溶液于2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转 移至带橡胶塞的磨口细口瓶中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