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脏腑之外,构成人体还有“五官”(目、 舌、口、鼻、耳) 、 “五体”(皮、肉、筋、 脉、骨).
4.近代与现代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 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 存的趋势:
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 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 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 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 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 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 的代表作。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华 医学
四大 经典
1.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中药材
是指采集后经过产地加工(或称采收加工), 具有一定原材料意义的中药.
中药饮片
是将完整的中药材切制加工成片、 丝、块、段等形状以及经水、火、辅 料处理或特殊加工后的中药.
中成药
是指根据中医用药理论,以中药材 (或饮片)为原料经制剂加工而成,可供 内服或外用的药物.
绪论
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起源---理论的确立---发展 •名著 •名家
2.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等理论。 针灸技术的发展
Fra Baidu bibliotek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 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 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 ——
学晋
专
著王
叔
和
《 脉 经 》
编 撰 了 我 国
第
一
部
脉
灸晋
· ——
学
专皇
著甫
谧
编
《 针 灸 甲 乙 经 》
撰 了 我 国 最 早 的 针
候因隋
· ——
论病
》机巢
证元
候方
学编
专撰
著了
我
国
《 诸 病 源
第 一 部 病
·
述部和唐 ,医《 开学千孙 中百金思 国科翼邈 医全方编 学书》撰 伦。,了 理他可《 学对称千 之医我金 先德国要 河的第方 。论一》
先 血展》士
生 辨的,,
证规阐号
。律明香
,了岩
创温)
,
薛雪(字生白), 著《湿热条辨》,对湿 热病的病因、症状、传 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 了简要的阐述。
吴瑭(字鞠通), 著《温病条辨》,创 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 证理论。
瘀血理论的发展
王清任(字勋臣),著 《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 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 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 在 心(而)在脑”,并发展了 中 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 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 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 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 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 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 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的
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
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 之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 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立热著叶
清 了病《桂
叶 香 岩
卫发温( 气生热字 营发论天
中药与中药调剂 (上、下)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熟悉中 医基础知识,掌握各类常用的中药 的识别、功效和应用 ,熟悉方剂与 中成药的基础知识 ,掌握中药处方 调配的技能,初步具有一定的问病 荐药的能力(针对社区常见病、多
发病)。
绪论
•几个基本的概念 中药 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究, 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 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 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 亲》。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 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 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
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 常
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
3.明清时期
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 《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 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 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 论的总结。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 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 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 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第二节 中医理论简介
一.中医怎样认识人体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
上焦:膈以上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 下焦:脐以下
合称“三焦”
•三焦里分布着五脏、六腑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三焦本身也是一腑).
心、肺属上焦 脾、胃属中焦 肝、肾、胆、膀胱、小肠、大肠属下焦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 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 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 趋势:
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 规范;
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 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 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 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 展、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