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中的残留溶剂测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溶剂的引入
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特点 剂型、给药途径 处方 工艺 适应症 剂量、用药周期
残留溶剂研究原则
意义和目的 控制产品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与其他方面研究工作密不可分 进一步验证工艺控制的合理性 为确定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思考的出发点 有机溶剂的毒性 产品的合成工艺
前 言

残留溶剂的基本特征 特指有机挥发性化合物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过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应当去除而未除尽 种类相对固定,ICH规定了69种 在具体样品中具有不确定性 残留量相对较低,在痕量或微量范围 同一样品中不同溶剂的残留量相差较大
前 言
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已经通过了控 制药品中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将药品生产中常用的 69种有机溶剂按照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类,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测定
浙江省药品检验所 高素英
前 言
定义:药物中的残留溶剂( Residual Solvent )系指 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 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研究的性质:杂质研究的范畴 研究的目的:控制药物质量,保障病人用药安全。 在原料药合成中,溶剂的选择是合成中非常关键的因 素,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得率或决定药物的性质,如 晶型、纯度和溶解度,从而影响疗效。同时,在某些 特定的制剂生产中,其工艺也要求使用特定的溶剂。 但由于溶剂没有疗效,故所有残留溶剂均应尽可能除 去,以使产品符合其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 求 。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定量方法 • 外标法 • 内标法 • 标准加入法:利用加入该组分前后色谱峰响应信号的变 化而计算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测定供试品 测定供试品+对照品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其他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如测定吡啶)、Fra Baidu bibliotek子色谱法(如测 定N-甲基吡咯烷酮)、气质联用、液质联用、干燥失 重法等可作为气相色谱法的重要补充。
有机溶剂的分类
举例:小鼠中乙腈毒性研究13周未发现严重的毒性,得到的 NOEL为50.7mgkg-1day-1,乙腈的PDE为: 50.7mgkg-1day-1×50kg PDE=━━━━━━━━━━━=4.22mgday-1 12×10×5×1×1
F1 F2 F3 F4 F5
有机溶剂的分类
1000×PDE C(ppm) = ━━━━━━━━━ 剂量
并规定了每种溶剂的限值。
《欧洲药典》第5版、《日本药局方》第14版、《美国
药典》第29版和《中国药典》2005版均已接受了ICH关
于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前 言
研究的发展: 随着对有机溶剂毒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各种 相关组织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越来越丰富、具体。 随着对药物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不断追求而发展: 力求将伴随药物的不安全因素降至更低 国外主要相关指导原则: ICH Q3c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国内主要相关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国内研究现状: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很多不规范之 处
PDE : mg/天
剂量: g/天
有机溶剂的引入
根据研究对象具体情况 分析有机溶剂的引入 有机溶剂毒性
确定何种有机溶剂需要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质量标准的建立
有机溶剂的引入
原料药/辅料:合成过程中引入 包括: 作为合成原料或反应溶剂引入 作为反应副产物引入 由其他合成原料或其他溶剂带入 制剂 各种成份(原料药、辅料)带入 制剂制备过程中引入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方法学验证 专属性 准确性(回收率) 重复性
最低检测限
最低定量限 线性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第二类溶剂
第三类溶剂 第四类溶剂
50以上
有机溶剂的分类
计算公式(ICH): NOEL×体重调整 PDE=————————— F1×F2×F2×F4×F5 LOEL×体重调整 PDE=—————————— F1×F2×F2×F4×F5
有机溶剂的分类
NOEL:no-observed effect level 不能观察到反应的 量 LOEL:lowest-observed effect level 能观察到反应 的最低量 体重调整:通常指成人体重 F1:种属之间的换算系数 F2:考虑到个体间的变异而引入的系数 F3:与短期的急性毒性相关的系数 F4:与产生严重毒性相关的系数 F5:在没有建立NOEL时采用的换算系数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检测器 • FID :灵敏度高,通用,线性范围宽,但检测时样品 被破坏,一般只能测定含碳化合物. N2:H2:Air=1:1~1.5:10 • ECD :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器。只对含 电负性强的元素的化合物如含卤素、硫、氮、羰基、 氰基等的化合物有响应。 特别适合含卤素元素的化合物的测定.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色谱柱 填充柱:价格便宜,但柱效低,分离复杂样品的能力 差 毛细管柱:柱效高,灵敏度高,分离好 按照相似相溶的原理选择色谱柱。毛细管柱有极性柱、 非极性柱、弱极性柱和中等极性柱。填充柱有高分子 多孔小球或涂渍适宜固定液的填充柱。 • 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柱,各组分按沸点 顺序流出色谱柱,沸点低者先出。若试样中有极性组 分,相同沸点的极性组分先出峰。 • 分离中等极性物质:一般选用中等极性柱,各组分基 本仍按沸点顺序流出色谱柱,沸点低者先出。但沸点 相同极性与非极性组分,极性组分后出峰。
有机溶剂的分类
“体重调整”假定一个任意的成人体重(不论性别)为 50kg ,相对于常用于这类计算的标准体重为 60kg 或 70kg 的人,这一相对低的重量提供了一个附加的安全 因素。对有些成年病人体重小于 50kg ,应考虑用已建 立的用于测定PDE的安全系数进行调节。如果儿童用药 的处方中含有溶剂,则最好用较轻的体重进行调整。
残留溶剂研究原则
第一类溶剂
原则:考虑其毒性,建议尽量避免使用。 当合成路线涉及此类溶剂时
严格控制残留量
替代研究,修改合成路线
残留溶剂研究原则
第二类溶剂 原则:考虑其毒性,建议控制使用。 应对合成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第二类溶剂进行残留 量研究,以便研发者全面掌握产品质量情况,为最终 制定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类溶剂 原则:为低毒溶剂 ,建议可以使用。但仍应该控制 其量,使结果需符合药典相关规定,建议主要对在终 产品精制过程中使用的第三类溶剂进行残留量研究。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溶剂的要求: 能同时溶解样品和待检残留溶剂 不干扰待检残留溶剂的测定 能使样品和待检残留溶剂保持相对稳定。 一般认为水是首选溶剂,特别是顶空进样系统。因为 水中不含有机溶剂,故干扰较少,且在FID检测器上, 以水为溶剂时,各残留溶剂的灵敏度较高
残留溶剂研究原则
尚无足够毒性资料的溶剂 这类溶剂在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使用,目前尚无 足够的毒理学研究资料。建议研发者根据生产工艺和 溶剂的特点,必要时进行残留量研究。 随着对这类溶剂毒理学等研究的逐步深入,将根据研 究结果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归类 。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研究方法的建立 气相色谱法(GC法):为残留溶剂检测的首选方法, 2005版中国药典推荐采用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特 点: 分离效率高、速度快; 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样品用量少,基本可以满足所有残留溶剂测定的要求。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 分离极性物质:一般选用极性柱,各组分按极性顺序
流出色谱柱,极性低者先出。 • 但按照相似相溶的原理选择色谱柱时,还要注意混合 物中组分性质的差别情况,如分离极性与非极性混合 物,一般选用极性柱。分离沸点差异较大的混合物, 一般选用非极性柱。 • 测定含氮的碱性有机溶剂时,由于普通气相色谱仪的 不锈钢管路、进样器衬管等对有机胺等含氮的碱性化 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致使其检出的灵敏度降低。 通常采用弱极性色谱柱或经碱处理过的色谱柱分析含 氮的碱性有机溶剂,如果采用胺分析专用柱进行分析, 则效果更好。
有机溶剂的引入
研究集中在:原料药的第一种情况 影响因素: 有机溶剂在合成过程中使用的步骤 后续步骤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对之前使用的溶剂的影 响 中间体的影响(中间体的纯化方法、干燥条件) 终产品精制方法和条件等等
有机溶剂的引入
制剂 控制原料药的残留溶剂,最终目的是控制制剂的残留 溶剂,使之符合规定。有时候根据制剂的一些特点, 可能对原料药残留溶剂的研究和限度要求进行特殊性 的考虑。

有机溶剂的分类
F4 为用于产生严重毒性情况的系数,如:非遗传致癌 毒性,神经毒性或致畸性,研究生殖毒性时,用以下 系数: F4=1 与母体毒性有关的胎儿毒性 F4=5 无母体毒性的胎儿毒性 F4=5 受母体毒性影响的致畸反应 F4=10 无母体毒性影响的致畸反应 F5=一个可变系数 ,在没有建立不能观察到反应的量 (NOEL)时应用。 当只有能观察到反应的最低量(LOEL)时,根据毒性的 严重性,系数可达到10。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浓度的确定 • 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 液,浓度应能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 一般供试品取样量为0.1~1g ,若为限度试验,对照 品溶液的浓度可按残留溶剂规定的限度配置;若为定 量测定,则按实际残留量配置,浓度相差最好不超过 两倍为宜。必要时,应重新调整 。
有机溶剂的分类

F3为短期接触急性毒性研究的可变系数 F3=1 研究时间至少为动物寿命一半 F3=1器官形成的整个过程的生殖研究 F3 = 2 对啮齿动物 6 个月研究或非啮齿动物 3.5 年的 研究。 F3 = 5 对啮齿动物 3 个月研究或非啮齿动物 2 年的研 究。 F3=10 更短时间的研究。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进样方法 直接进样:沸点高的溶剂或受热不易分解的样品 优点:简便、无需专用设备,绝对进样量大 缺点:污染进样口及柱子,溶剂峰响应大,样品分解 产物或溶剂杂质峰可能影响测定,对溶剂的纯度要求 高 顶空进样:沸点低的溶剂或样品本身对测定有影响 优点: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避免组分分解;减少溶解 样品的溶剂量和样品本身对色谱系统的干扰和污染, 缩短分析时间,增加色谱柱的寿命。 缺点:需要特定的顶空进样装置,成本较高,对沸点 较高的溶剂检测灵敏度不够,一般多应用于沸点100℃ 以下的溶剂

有机溶剂的分类
以下是修正系数: F1为考虑种类之间差异的系数 F1=5 从大鼠剂量推断人用剂量的系数 F1=12从小鼠剂量推断人用剂量的系数 F1=2 从狗剂量推断人用剂量的系数 F1=2.5 从兔剂量推断人用剂量的系数 F1=3 从猴子剂量推断人用剂量的系数 F1=10从其他动物剂量推断人用剂量的系数 F2=10,说明个体间的变异 对有机溶剂 F2系数一般为10
有机溶剂的分类
分类依据: 允许日暴露量(permitted daily exposure PDE) 定义: 是指某一有机溶剂被允许摄入而不产生毒性的日平 均最大剂量,单位为mg/天
有机溶剂的分类
类别 第一类溶剂 毒性 人体致癌物、疑为人 体致癌物或环境危害 物 有非遗传致癌毒性或 其他不可逆毒性、或 其他严重的可逆毒性 对人体低毒 没有足够毒性资料 PDE( mg/天) 0.1以下(1,1,1) 三氯乙烷除外 0.5-50
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供试品溶液:样品完全溶解,以使其中的残留溶剂释 放,否则当残留溶剂被包裹在样品晶格中时就不能被检 测出来,可能造成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
水溶性药物:水
非水溶性药物:不挥发的酸、碱液;DMF或DMSO
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 测定含氮的碱性溶剂时,供试品溶液应不呈酸性,以 免被测物与酸反应后不易汽化。 • 测定酯类溶剂时不能采用酸或碱溶液,以免发生水解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