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述课稿
一、述教材
《六国论》是职高晕拓展模块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精华,不仅会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古诗文赏析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
《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挛癫痫吗,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典范。
二、述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
开论述的方法。
3、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
击强暴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述学情
职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在扫清文字障碍方面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所以在翻译时老师要适时加以辅助。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太少,对古诗文有一定抵触情绪,这就必然会在学习中增添一些障碍。学生在古诗文的赏析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四、述教学方法、手段及课时安排
本课的教学计划用2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选择了研讨法,着重指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首先使用朗读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等学习方法进行预习,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译文。
第二课时: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授法、点拨法、提问法等,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促进学生思考把鉴赏引向深入。
五、述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以问题导入)
问:“论”是一种什么文体?“六国论”是什么含义?
答:“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
全体齐读第一段并提问: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2、研习第二段
男生诵读第2段并提问:
(1)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在第二段中找出。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其中用了多少个对比?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c、“得”与“失”,“难”与“易”、“有限”与“无厌”。
(3)问: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论证观点,这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作用:引用论证既对上文的论证起到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的收束全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4)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研习第三段
女生诵读第3段并提问:
(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1)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作者对齐国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a、“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b、“五国既丧”
c、从“与赢”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2)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
明确:a有赞扬,有批评。
b赞扬以武力对抗的政策。
c批评燕国用刺客计,批评赵国错杀良将。
d智力孤危
(3)问:“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第一段的哪一句?
明确:“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4)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
明确: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这是一个假设论证,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能能办到的。
c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作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也说明六国有打胜秦国的可能。
4、老师诵读第4段并提问:
(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如何解释?
明确:“恐”:恐怕,这里也是假设论证,表现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2)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3)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段末句是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4)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5.全体诵读第5段并提问:
(1)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中的“天下”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
明确:a、“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当时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
b、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2)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
明确: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3)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这种写法就是借古讽今,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小结
1、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论证方法多样。
2、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四)作业
引导学生将《六国论》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结构安排加以实践,以“学习”为话题仿写写一篇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
六、述教学反思
《六国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学习它论证的结构。在教学中,我利用了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疏通了文意,并积累了重点文言字词,在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希望通过这个课时,可以让学生懂得《六国论》的写作结构,并能运用到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去,同时,文中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分层论证、假设论证等,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优点在于结构清晰,知识点全面,但同时也存在几个问题,比如,课前设计的问题不够通俗易懂,不能一步到位,在逻辑上的衔接不够好;板书太多,应该设计得更加简略;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