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郭德宏,王 海光,韩钢,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程中原,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1949—2009》廖 盖隆,庄浦明,人民出版社
应注意的问题
• 注意纵向梳理,总结不同阶段的特征。 • 注意横向比较, 把中国特色道路与美国、 苏联作对比,相互交融学习,尤其是苏联 社会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 响。 • 重点放在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大跃进与 人民公社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 改革和对外开放。 • 注意与现实中的中国经济现象联系。
• 2.对于文革后国民经济的研究: • 孙大力在《“文革”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冒 进的出现》一文中提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内乱给党和国家在各个领域 都造成了灾难性 后果,其中经济领域遭受的破坏对国家建设和 人民生活的影响,表现的更为直接和严重。党 中央在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首先抓住 了影响国民经济全局额铁路和煤炭运输的整顿。 在农村继续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经济迅速得 到恢复。 • 但是,在“两个凡是”方针影响下,整个经济 工作总体上仍继续沿用“左”的指导思想,那 种急于求成的情绪再度发展起来,结果在经济 建设逐步恢复的同时,“左”的冒进错误又重 新形成。
时间 名称 建国初 期 土地改 革 农民个 体经营 农民个 体所有 1953-1956 农业合 作化 集体合 作经营 集体所 有 1958年 人民公 社化 集体合 作 集体与 国家所 有 1978年 后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农民个 体经营 农民个 体所有
经营方 式 所有制
•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 但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 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 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 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 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 立 (1953— 1956)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 的探索 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 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 发展
曲折发展 的十年 (1956— 1966)
“大跃进”
曲折历程
(1953— 1976)
“十年动乱中 的国民经济 (1966—1976)
学科前沿
• 1.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 立时期的有关研究: • 武力在《建国初期的经济格局和国民经济的恢 复》一文中指出,从经济方面看,到1952年底 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国民经济也基本 恢复并超过抗战水平,并且从1953年转入大规 模经济建设并明确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 因此,1949—1952年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 时期”。 • 他从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 易等方面对建国初期的经济进行了详细客观的 论述和研究。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级4班 马艳红
专题分析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初步形成的特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
历史性的跨越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目标
走向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 全会关于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
中共十五大的创新 高举邓小平理论
专题线索
• 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 • 三大时期 、六个阶段:一是过渡时期 (1949—1956),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
4.概述我国 创办经济特区、兴办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 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 义。
知识结构
• 本专题有三个课时的内容:
社会主义建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1953—1976)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1990)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阶段(1992—1997)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
文化百度文库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周恩来、邓小平领导整顿 “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
工作重点的转移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从农村到城 市的改革 改革开放的决策 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内容 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伟大的历史 性转折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 局的初步形 成 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发上海浦东
特征: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 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 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 进。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 与本专题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陈雪薇; • 《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 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决策过程》——肖 冬莲; • 《农村改革的新起和发展》——郑有贵; • 《中共十二大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纲领的提出》——刘建辉 • 《80年代国际战略转变和外教方针的调整》 --高秀清
• 二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 1976),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 年(1956—1966)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 三是新时期(1978年至今),包括改革开 放的探索(1978--1992)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1992至今)两个阶段。
•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 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 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 煌成就。
• 他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确立》一文中 指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1949—1956年, 也是国民经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个时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 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后,为了 与这种经济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 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 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 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探索:中共八大(1956) 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即文革时期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2.周恩来、邓小平的领导整顿
四、伟大的转折(1978—1990)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1992年10月)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勾画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十五大的召开(1997年9 月)高举邓小平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迈入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