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 立 (1953— 1956)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 的探索 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 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 发展
曲折发展 的十年 (1956— 1966)
“大跃进”
曲折历程
(1953— 1976)
“十年动乱中 的国民经济 (1966—1976)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周恩来、邓小平领导整顿 “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
工作重点的转移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从农村到城 市的改革 改革开放的决策 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内容 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伟大的历史 性转折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 局的初步形 成 沿海经济开Fra bibliotek区 开发上海浦东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郭德宏,王 海光,韩钢,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程中原,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1949—2009》廖 盖隆,庄浦明,人民出版社
应注意的问题
• 注意纵向梳理,总结不同阶段的特征。 • 注意横向比较, 把中国特色道路与美国、 苏联作对比,相互交融学习,尤其是苏联 社会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 响。 • 重点放在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大跃进与 人民公社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 改革和对外开放。 • 注意与现实中的中国经济现象联系。
• 2.对于文革后国民经济的研究: • 孙大力在《“文革”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冒 进的出现》一文中提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内乱给党和国家在各个领域 都造成了灾难性 后果,其中经济领域遭受的破坏对国家建设和 人民生活的影响,表现的更为直接和严重。党 中央在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首先抓住 了影响国民经济全局额铁路和煤炭运输的整顿。 在农村继续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经济迅速得 到恢复。 • 但是,在“两个凡是”方针影响下,整个经济 工作总体上仍继续沿用“左”的指导思想,那 种急于求成的情绪再度发展起来,结果在经济 建设逐步恢复的同时,“左”的冒进错误又重 新形成。
特征: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 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 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 进。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 二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 1976),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 年(1956—1966)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 三是新时期(1978年至今),包括改革开 放的探索(1978--1992)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1992至今)两个阶段。
•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 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 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 煌成就。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初步形成的特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
历史性的跨越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目标
走向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 全会关于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
中共十五大的创新 高举邓小平理论
专题线索
• 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 • 三大时期 、六个阶段:一是过渡时期 (1949—1956),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
• 与本专题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陈雪薇; • 《197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 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决策过程》——肖 冬莲; • 《农村改革的新起和发展》——郑有贵; • 《中共十二大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纲领的提出》——刘建辉 • 《80年代国际战略转变和外教方针的调整》 --高秀清
时间 名称 建国初 期 土地改 革 农民个 体经营 农民个 体所有 1953-1956 农业合 作化 集体合 作经营 集体所 有 1958年 人民公 社化 集体合 作 集体与 国家所 有 1978年 后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农民个 体经营 农民个 体所有
经营方 式 所有制
•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 但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 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 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 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 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伟大的转折(1978—1990)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1992年10月)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勾画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十五大的召开(1997年9 月)高举邓小平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迈入新的时期。
学科前沿
• 1.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 立时期的有关研究: • 武力在《建国初期的经济格局和国民经济的恢 复》一文中指出,从经济方面看,到1952年底 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国民经济也基本 恢复并超过抗战水平,并且从1953年转入大规 模经济建设并明确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 因此,1949—1952年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 时期”。 • 他从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 易等方面对建国初期的经济进行了详细客观的 论述和研究。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探索:中共八大(1956) 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即文革时期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2.周恩来、邓小平的领导整顿
4.概述我国 创办经济特区、兴办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 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 义。
知识结构
• 本专题有三个课时的内容:
社会主义建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1953—1976)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1990)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阶段(1992—1997)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级4班 马艳红
专题分析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他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确立》一文中 指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1949—1956年, 也是国民经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个时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 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后,为了 与这种经济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 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 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 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