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水产养殖一直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之一,而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在水产养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控制鱼类的性别,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一、鱼类分性别的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了其生长速度、体型特征以及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在养殖业中,雄性鱼往往生长速度较快,体型较大,而雌性鱼则具有优良的繁殖能力。
通过科学地控制鱼类的性别,可以实现性别比例的均衡,提高养殖效益。
二、鱼类性别控制方法1. 温度控制法温度对鱼类的性别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鱼类性别和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控制孵化阶段的水温,可以实现鱼类性别的选择。
一般而言,较高的水温有利于雌性发育,而较低的水温则有利于雄性发育。
2. 药物激素法药物激素法是一种常用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
通过给鱼类注射或摄入一定剂量的雌激素或雄激素,可以影响其性腺的发育,从而控制其性别分化。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
3. 基因编辑法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基因的操控可以实现鱼类性别的控制。
通过修改或引入特定的基因,可以实现鱼类性别的选择。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精确性,但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较大的投入。
三、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1.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性别比例的调控,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例如,在对高价值的雄性鱼进行特定养殖时,可以通过性别控制技术提高雄性比例,提高养殖效益。
2. 保护遗传资源对于濒危鱼类或具有重要遗传资源价值的鱼种,性别控制技术可以帮助实现种群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性别控制,可以控制繁殖中的基因流失,保持遗传多样性。
3. 防止环境污染在水产养殖中,饲料的过剩和排泄物的积累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可以控制养殖密度和性别比例,减少饲料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鱼类性腺发育与性别分化的调控研究
鱼类性腺发育与性别分化的调控研究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最为复杂的一类,它们具有多样的性别表现形式,包括雌雄二性、单雌性和单雄性等。
在鱼类中,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的调控关系非常密切,在早期胚胎发育和后期亚成体生长中,多种因素会影响性腺发育和性别表现。
近年来,关于鱼类性别分化的调控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将对其中一些研究进行讨论。
一、内分泌调控内分泌在调控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性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皮质醇等。
其中,性激素是最为关键的内分泌因子之一。
在雄性鱼类中,睾酮是主要的性激素,能够促进精子形成和性腺发育。
在雌性鱼类中,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是主要的性激素,能够促进卵泡形成和卵巢发育。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内分泌调控鱼类性别分化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参与内分泌调控的相关基因和受体数量众多,调控过程涉及到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例如,雄激素能够与雄性受体结合,通过下调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和抗孕激素受体(LHRR)等基因的表达,促进睾丸的发育和雄性表型的形成。
而在鲤鱼中,调控雌性特征表现的因子则是雌激素,同时卵巢素和孕激素则起到拮抗作用,能够抑制雌性特征表现。
二、外界环境因素除了内部因素的调控外,外界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水温、光照、营养状态、水质等都能够影响鱼类性别表现。
例如,许多鱼类在固定的温度、季节和光照条件下,会呈现明显的性别分类。
另外,营养素的供应与性别表现同样密切相关,一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量摄入,都会影响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
比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雄性雏鱼生殖生长受到抑制,而营养过剩则会抑制性腺的发育,影响卵子和精子的质量。
三、基因调控除上述因素外,基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殖减数叉精子蛋白1 (Spo11) 是生殖细胞中产生 DNA 双股断裂的关键酶。
在一些鱼类中,如果缺少 Spo11 基因,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分离会出现问题,从而会影响性腺发育和性别表现。
鱼类分子性别鉴定及其应用研究
鱼类分子性别鉴定及其应用研究鱼类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和宠物,但往往面临着繁殖上的问题。
在生殖过程中,鱼类的性别决定着繁殖能力和产生的后代数量,因此分子性别鉴定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谈论鱼类分子性别鉴定及其应用研究。
一、鱼类分子性别鉴定方法鱼类分子性别鉴定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1. PCR扩增方法PCR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缩短DNA扩增时间的一种技术,通常使用性别特定的引物扩增鱼类性染色体上的DNA区域。
此技术对于快速鉴定单个个体的性别非常有用。
2. FISH(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基于荧光技术的DNA分子检测方法,它可以用来标记并检测某一特定序列的RNA或DNA分子。
可以在鱼类卵母体或精子中直接进行性别鉴定。
3. 比色法比色法利用颜色变化来测量DNA浓度和DNA与染料的反应程度。
其中最常用的比色法是PI法。
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的DNA与染料之间的反应程度,可以准确地鉴定鱼类的性别。
二、鱼类分子性别鉴定应用研究1. 鱼类繁殖性状的研究鱼类是水生动物,常常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繁殖。
然而,由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其繁殖时间和周期不定,因此往往会出现无法有效繁殖的情况。
利用分子性别鉴定技术可以为鱼类的繁殖奠定基础,进一步研究鱼类繁殖周期、产卵量、幼鱼孵化率等性状。
2. 鱼类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鱼类的种群结构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对于保护和管理鱼类资源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实施科学的种群管理以维护和促进鱼类的保护和管理。
分子性别鉴定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进行个体鉴定,研究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变化。
3. 鱼类育种的研究鱼类育种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通过改良和选育优良的品种来促进鱼类生产的发展。
分子性别鉴定技术可以帮助鱼类育种工作者提高育种效率和优化育种方法,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
4.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是一个涵盖了种群、个体和基因的范围。
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对于其繁殖、生存和适应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养殖技术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
养殖技术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鱼类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养殖鱼类已经成为全球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雌性和雄性之间的比例分布往往对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养殖效益,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鱼类性别控制方法。
一、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最常见和最古老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之一。
它主要基于对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例如,在某些鱼类的尾鳍或体色上有明显差异,科学家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来判断鱼的性别。
另外,一些鱼类在性成熟时会产生一定的性征,如雄性在头部或身体上可能会长出明显的鳍或鳞片,科学家通过观察这些性征来确定鱼类的性别。
二、激素注射法激素注射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
它主要基于激素对鱼类性腺发育的促进作用。
在激素注射法中,科学家们会根据鱼类的性别分别注射不同的激素。
通常来说,雄性鱼类会注射雌性激素,而雌性鱼类则会注射雄性激素。
这些激素能够促使鱼类性腺的发育,并改变其性别。
不过,激素注射法需要专业技术,并且较为费时费力。
三、遗传选择法遗传选择法是一种通过人工选择鱼类来实现性别控制的方法。
科学家们通过遗传学的研究,找到了一些与性别相关的遗传因子。
通过选择具有特定遗传因子的鱼类繁殖,可以实现对性别的控制。
这种方法不需要额外投入,只需要对繁殖鱼进行精细的筛选和管理,但由于遗传因子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在实践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四、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一种通过对鱼类的环境温度进行控制来实现性别控制的方法。
由于鱼类的性别发育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科学家们通过调整鱼类孵化和生长的温度,来达到控制鱼类性别的目的。
例如,在某些温带鱼类中,较高的温度会促使鱼类发育为雌性,而较低的温度则会促使鱼类发育为雄性。
温度控制法简单易行,但需要对温度进行精确的控制和监测。
综上所述,鱼类性别控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限制。
鱼类养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被开发出来,为养殖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鲶鱼苗的生物学性别比例与性别控制技术
鲶鱼苗的生物学性别比例与性别控制技术鲶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鲶鱼的生物学性别比例与性别控制技术一直是养殖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鲶鱼苗的生物学性别比例以及目前已经应用的性别控制技术。
鲶鱼是雌雄异体动物,常见的品种包括黄鲶和青鲶。
一般情况下,鲶鱼的生物学性别比例是雌性比例高于雄性。
在养殖过程中,控制鲶鱼苗的性别比例对于养殖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能够控制鲶鱼苗的性别比例,便能实现对于雄性或者雌性个体数量的调节,从而达到养殖成本的节约与生产效益的提高。
传统的鲶鱼控制性别的方式是通过光照强度和温度的调控。
在养殖过程中,通过调整光照强度和温度,可以影响鲶鱼苗的性别发育。
例如,在孵化鲶鱼卵的过程中,如果将卵置于25℃左右的温度下,并且提供强光照射,可以促进雌性的发育;相反,如果将卵置于28-30℃的温度下,并且提供弱光照射,可以促进雄性的发育。
这种方式需要的设备简单,成本较低,但是其效果并不稳定。
一方面,光照和温度条件受到环境影响较大,难以保证稳定性;另一方面,鲶鱼苗的性别发育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保证100%的性别控制成功。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控制性别的技术应用到了鲶鱼的养殖中。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转基因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将性别相关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实现对于鲶鱼性别的控制。
具体的做法是在鲶鱼的卵胚期,通过嵌入特定的基因片段,使得雄性或者雌性相关的基因表达进行抑制,从而达到控制鲶鱼性别的目的。
这种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较高比例的性别控制。
除了转基因技术,还有一种受到关注的技术是性转变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将鲶鱼的性别进行转变。
一般来说,进行鲶鱼性转变的技术主要有荷尔蒙处理和遗传工程两种方式。
在荷尔蒙处理中,科学家们会给鱼体注射雄激素或者雌激素,从而实现性别转变。
而在遗传工程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鲶鱼的性别相关基因进行修饰,从而改变其性别。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水产动物遗传学是研究水产动物遗传与遗传变异的科学,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重要的遗传改良手段。
在水产动物中,罗非鱼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了解罗非鱼的性别控制机制对于进行性别控制和性别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是XX/XY,即雌性为XX,雄性为XY。
在罗非鱼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别控制模式:传统绝对性别控制和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传统绝对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完全由基因决定,与环境无关。
研究表明,Y染色体上的一个性别决定基因SDY是罗非鱼性别的主要决定因素。
它编码了一种性别决定蛋白,通过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来决定鱼的性别。
这种基于基因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稳定性高、遗传性强的特点,使得养殖者可以通过基因筛选和基因转导等手段,进行性别选择和性别控制,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不仅受基因的影响,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的主要原因是温度。
研究表明,温度可以通过影响SDY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分化。
高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降低,导致雌性分化;低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增加,导致雄性分化。
因此,通过调节养殖水体温度,可以实现对罗非鱼性别的控制。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具有灵活性强、操作简单的特点,对于养殖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利用基因筛选技术,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作为繁殖材料,加快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
通过筛选和配对,可以选择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食性适应广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提高后代的遗传水平。
其次,利用基因转导技术,实现罗非鱼性别控制。
通过将性别决定基因SDY导入罗非鱼胚胎,可以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这种基因转导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在种质改良和繁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再次,利用温度调控技术,实现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通过调节水体温度,可以控制罗非鱼雌性和雄性的比例,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鱼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在其生命早期就需要决定其性别。
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不同,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更加灵活,可能受到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一、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发现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鱼类的性别是由哪些基因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理解非常有限。
直到1972年,日本科学家Yasuo Nagahama和他的团队才首次发现了鲤鱼的性别决定基因。
这个基因被命名为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是一个决定雄性性别的关键基因。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运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不同种类的鱼类中探索其性别决定机制。
通过对不同种类鱼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人们发现鱼类性别决定基因形式多样,包括性染色体、单倍体基因、多倍体基因等。
二、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形式1. 性染色体性别决定许多鱼类的性别决定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类似,是由XY或ZW性染色体控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X或Z染色体是性别决定基因,从而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例如,牛鱼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的性别决定非常类似,都是由XY性染色体控制。
雌鱼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鱼则有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
2. 单倍体基因性别决定在一些鱼类中,性别决定基因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类基因被称为性候选基因。
据统计,大多数这种鱼类的性别决定都与单倍体基因有关。
例如,日本鳞甲鲤就是一种由单倍体基因决定性别的鱼类。
日本鳞甲鲤的性别决定基因被命名为dmrt1,它能够控制个体的性别,并且还能控制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3. 多倍体性别决定在鲈鱼等一些鱼类中,其性别决定机制被认为与多倍体基因有关。
这种性别决定形式在鱼类中比较罕见,但是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够解释鱼类性别决定中的一些奇异现象。
例如,鲈鱼的性别决定是由多倍体基因 cyp19a1b 控制的。
“cyp19a1b”基因编码酵素 aromatase,能够将雄性鱼体内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鱼类性别相关基因FTZ-F1的研究进展
2 G a g in t u f i ei , n ig 3 0 1 C i ) . u n x Is tt o Fs r sNa nn 0 2 , h a i e h e 5 n
AbtatT euh rz c r1 F ZF )s mbr fh u l reetr u ef l ado gn l u d s g l o te src: h siaauf t - (T - 1ia f t ao me e te c a cpo pr mi r iayf n r ua r fh o n e r s a yn i l o a ae t o
( . l g f i l ce c n tr ayMe iie S ax rc l r iest, ag 3 8 Chn ; 1 Col eo Anma in ea dVee n r dcn , h n i e S i Ag u ut eUnv ri T iu0 0 0 , ia u y 1
鱼 类性 别 相关 基 因 F Z F T — 1的研 究 进展
曹谨玲 1陈剑 杰 , , 甘西 z罗永 巨 z ,
(. 1山西农业 大学动物科技 学院, 山西 太宁 5 0 2 ) 30 1
摘 要 : I F 基 因属 于 孤 核 受 体 超 家 族 成 员 , 初 是 在 果 蝇 ( rsp i ) 丌Z 1 — 最 D oo h a 中发 现 的 , 基 因在 果 蝇 胚 胎 发 生 的 l 该
第 2 卷第 4 3 期
21 0 0年 1 2月
水 产
学
杂
志
V 1 2 No4 o . 3, . De . 0 0 c 2 1
C N EJ HI ES OUR NAL FS I HER E IS
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
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鲅鱼是一种常见的海洋鱼类,它们属于蓝鳍金枪鱼科、鲭鳍亚科,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
鲅鱼作为典型的洄游鱼类,其繁殖生殖特性备受关注,其中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的相关信息和研究进展。
一、鲅鱼的生殖特性和性别决定机制1. 鲅鱼的生殖特性鲅鱼具有明显的一夏性洄游特征,它们在繁殖季节会集中进行洄游,选择适合的海域进行产卵。
雌性鲅鱼一次可以释放大量的卵子,雄性鱼则会释放大量的精子,通过受精来完成繁殖过程。
2. 鲅鱼的性别决定机制鲅鱼的性别决定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有关鲅鱼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
(1)遗传性别决定:许多现有的证据表明,鲅鱼的性别受到基因的调控。
在鲅鱼的性染色体系统中,存在X和Y性染色体。
雌性鲅鱼具有两个X染色体(XX),而雄性鲅鱼则具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XY)。
这种性染色体系统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系统相似。
(2)环境性别决定:除了遗传性别决定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对鲅鱼的性别产生影响。
温度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鲅鱼的性别比例可能发生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女性的发育,而较低的温度则更有利于雄性的发育。
然而,尚需进一步研究来揭示温度对鲅鱼性别决定的具体机制。
二、鲅鱼的遗传机制1. 性染色体遗传遗传研究表明,鲅鱼的性别遗传与其性染色体有关。
X和Y染色体的存在使得性别遗传呈现X-linked透明遗传方式。
雌性鲅鱼仅通过母系遗传,雄性则通过父母遗传。
这意味着,雌性鲅鱼的后代一定是雌性,而雄性鲅鱼的后代既有雌性又有雄性。
2. 基因调控在鲅鱼的性别决定过程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目前已经鉴定到了一些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
例如,在鲅鱼的X染色体上发现了SRY (Sex-determining Region Y)基因的同源基因SRY-like,它与雄性决定因子的功能相似。
牙鲆性别控制研究进展
这种生长速度 和产量 上 的显著 差异 , 在 实 际 生
产 中养殖 全 雌 牙 鲆 所 获 得 的经 济 效 益 远 远 高 于 养 殖 普通 牙 鲆 。 自然 条 件 下 雌 雄 性 牙 鲆 比例 为
金 艳 梅 , 张 晓庆。
( 1 . 山东大学( 威海 ) 海洋学院 , 山东 威海 2 6 4 2 0 9 ;
2 . 中 国农 业 科 学 院 草 原 研 究 所 , 内蒙 古 呼 和 浩特 0 1 0 0 1 0 )
摘 要 : 牙 鲆 是 我 国重 要 的海 水 养 殖 鱼 类 。 因为 雌 性 比 雄 性 个 体 大 、 生长 快 , 所 以养殖雌 鱼饲养周 期短, 经 济
们 的作 用 机 理 、 优 缺 点 及 存 在 问题 , 为全 雌 牙 鲆 的 科 学 养 殖 提 供 参 考 。 关键词 : 牙鲆; 性别控制 ; 全雌牙鲆 ; 激 素; 温度 ; 人 工 诱 导 雌 核 发 育
牙鲆 ( P a r a l i c h t h y s o l i v a c e u s ) 在 我 国俗 称牙 片、 偏 口、 比 目鱼 , 属 于鲽 形 目、 鲆科 、 牙 鲆属 , 主要
定 的遗传 性别 和通 过遗 传性 别控 制个 体发 育而形 成 的生理 性别 。遗 传性 别 由来 自父母 双方 生殖 细
牙 鲆 肌 肉中蛋 白含 量较 高 ( 7 0 . 1 ) , 脂 肪 含 量较 低( 1 1 . 6 ) _ 1 ] , 而且 人 体 必 需 的高 品质 多不 饱 和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摘要鱼类的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养殖效益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目前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为此本文综述了鱼类性别的研究现状和性别控制的主要方法,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鱼类;性别;性别控制除病毒外, 几乎所有生物都有性别。
性别这一生命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它与有性生殖同时出现[]1。
鱼类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具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价值。
因为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的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生长率、个体大小等), 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会减慢, 自然生殖活动还带来生长的停滞, 体组织可食部分减少。
因而选择具有最佳生长性能的性别进行单性养殖, 有利于提高养殖对象的生产量和经济价值。
另外, 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 对阐明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机制等理论问题, 也是非常有用的[]2。
1鱼类的性别鱼类的性别与其它性状一样,是受基因控制的。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此,研究鱼类的染色体及其核型,有时可以发现控制性别的异形染色体,从而可判出某种鱼类性染色体类型。
但是,在目前所分析的约2000种鱼类染色体核型中,大部分并没有发现性染色体。
就目前所知的某些鱼类的性染色体类型,有的种类为XY 型,有的为ZW型,有的为20型,有的甚至具有多条性染色性。
为什么在现存的鱼类中,有的具有性染色体,有的却没有性染色体呢?有的专家认为,实际上这些鱼都具有性染色体,只是运用现有的生物学技术还不能准确地鉴别出来而已。
现已证实,鱼类除性染色体以外,常染色体上也具有影响性别的基因。
例如,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就不只由一对染色体决定,还与常染色体有关。
日本学者Yamazaki认为,大部分没有性染色体的鱼类,其常染色体所具有的雄性或雌性异配性别基因不仅可以使后代雌雄性别出现1:1的比率,而且还可产生雌雄同体的现象。
另外,还有人利用Sou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证明了胡子鱿和斑马鱼基因组DNA均能与人的SRY(Sex一determin ingregiony)探针结合,表明了这两种鱼都存在SRY基因的同源序列。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
2、染色体和基因表达
除了基因,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也是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 在某些鱼类中,性染色体数量异常可能导致性别决定异常。此外,环境因子如水 温、水质等也可以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
1、基因沉默和基因激活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鱼类性别决定进行 操控。例如,通过CRISPR-Cas9技术,可以对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进行敲除或 激活。这种技术在珍稀保护鱼类和渔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这种 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2、基因突变
通过基因突变技术,可以人为制造基因突变,进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例 如,在研究斑马鱼的性别决定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化学诱变剂处理受精卵,成 功诱导了“ gsdf”基因的突变。然而,这种技术同样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可能 对生物体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结论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保护濒危鱼类、提高渔业生产效益以及为人类提供新的 生物技术手段。然而,这些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优化。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实现对鱼类性别决定 更为精确和安全地操控。
除了性染色体,基因表达也在鱼类性别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某 些基因在雄性或雌性鱼体内表达水平较高,提示它们在性别分化过程中具有关键 作用。了解这些基因及其功能有助于揭示鱼类性别决定的机制。
性别控制技术
1、温度控制
一些研究表明,水温可能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在某些鱼类中,较高或较低 的水温可能导致雄性或雌性的优势增加。通过调节养殖水域的温度,养殖者可以 尝试控制鱼类的性别比例。然而,温度控性别的方法存在争议,尚需要更多研 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水产养殖在满足人类食物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动物的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性别控制技术、繁殖技术以及其对养殖业的影响。
读者将从中了解到水产养殖中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其应用场景。
一、性别控制技术1.1 基因控制法基因控制法是一种通过调控动物基因来实现性别控制的技术。
研究表明,在某些鱼类和软体动物中,存在一些性别决定基因,如具有Y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而没 Y 染色体的则为雌性。
通过对养殖动物基因进行调控,科学家们可以实现选择性别的目的。
例如,在鳗鲡养殖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了男性鳗鲡的繁殖,从而促进了养殖效益的提高。
1.2 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通过调控养殖环境的温度来影响动物性别的技术。
不同的温度对养殖动物的性别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爬行动物中,卵的孵化温度可以决定幼体的性别。
适当调整温度可以实现性别的控制,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鳄鱼、龟类等的养殖中。
然而,温度控制法对于不同种类的养殖动物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二、繁殖技术2.1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将雄性的精子与雌性的卵子结合从而实现繁殖的方法。
这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鱼类养殖中,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种间杂交,提高品种纯度和生长性能。
此外,人工授精技术还可以用于养殖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遗传改良,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催熟技术催熟技术是一种通过调控动物的生理状态来提高其繁殖能力的技术。
这种技术常用于增加养殖动物的繁殖频率和产仔量。
例如,在贝类养殖中,通过调控组织营养、养殖环境等因素,可以刺激贝类的繁殖行为,提高其繁殖效益。
催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的影响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的应用对水产养殖业带来了诸多好处。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YY(♂)
YY(♂) × XY( ♀)
XY(♂) YY(♂) 1 :1
全雄
完善后的三系配套技术
全雄 XY(♂ YY(♂)
雌激素 雌性化
XY( ♀) YY(♀)
通过后 代测试
刷 选
YY(♀) × YY(♂)
正常XX( ♀) × YY(♂)
XY(♂)
全雄
鉴定YY(♀)
6 人工雌核发育技术
雌核发育作为一种育种技术,多数由人工诱导实现,但其根源来还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雌核发育。 雌核发育是鱼类单性生殖的一种重要生殖方式。 天然雌核发育雄性原核被合子自发排除,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可以用紫外线(UV)或其他电离射线失 活精子的 DNA。
在上述两种雌核发育中,精子都只起到激活卵的作用,父本的遗传物质几乎不进入合子。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精子遗传物质的失活; 一是单倍体卵子的二倍体化。 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的方法:采用辐射处理, 如用γ射线或紫外线照射; 单倍体卵子的加倍:使用温度休克和静水压处理。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结果, 就雌性配子同型的鱼类来说, 子代全部都是雌性。
鱼类主要有3种性别决定模式:
染色体决定: 一对染色体(通常称为异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集中了绝大多数与性别有关的基因。
多基因决定: 性别决定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胚胎的性别是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因子相互作用的
结果。 基因型-环境共同决定:
性别决定受遗传和环境因子双重控制。
染色体决定
8种鱼类的性染色体系统 Chromosomal sex determination systems in fish
此外,由于鱼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大的种间差异。鱼类的性染色体或性 别决定机制仍处于进化的早期阶段,鱼类是研究性别决定的良好素材,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 研究,将给人类了解脊椎动物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机制的进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异 型¨ 11o , 5 最早 的基 因标 记法 工作 是 2 世纪 2 年代 , f- ] 2 O 0
Wig 证 明 了虹 鲻 ( o cl ei lt 具 有 性 连 锁基 因 , ne P e iart uaa) i c
并证 明该鱼为雄性配 子异 型。除虹 外 , 仅见青 鲻( rz s Oyi a
李 云 航 孙 鹏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农业部海洋与河 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
中国上海市军工路 3 0号 邮编 :2 0 9 0 00 0
李 云 航
(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
中国上海 市I 临港新城沪城环路 3 9号 邮编 :2 1 0 0 6 3
【 提要 】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是脊椎动物中最复杂的。 同高 等脊椎动物一样 , 鱼类性别决定的基 础依然是遗传基 因。 鱼类的性
别控制对 于水产养殖有着十分重要 的指导意义 。 目前用于生产实践的鱼类人工性 别控制方法有很多 , 但大多数仍然处于探索与实 验阶段 , 理论上的作用机理仍 未研究透彻 。 文章 旨在通过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 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的阐述 , 为鱼类 性别控制 、 调控养殖鱼类 的经济性状如生长率和个 体大小 等 , 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术发 展步伐的突飞猛进为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提供 了条件 ,
发育 的过程 ;而性别分 化则是 指建立 功能型性 别 、 性别 二 态型和次级性征的所 有形 态和生理变化 ¨ 。 11 性染色体的判别 . 大 多数鱼类 的性染 色体 由于处 于进化 的原始状态 , 因 此 常采用 细胞 学 以外 的基 因标记 法 、 人工 雌核发 育 、 发 诱 性 逆转 、 间杂交和 分子杂交 等方法确 定配子 同型或配 子 种
罗非鱼苗性别实现精准控制
29农家之友 2018. 01牧海渔歌 渔海观澜 “你在市面上能买到的罗非鱼几乎都是雄性的。
”专家表示,随着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为主的科技工作者研究工作的推进,通过精准控制温度的方式,可实现繁育雄性率达93%以上的罗非鱼苗种。
市面上的罗非鱼基本都是公的 “挑公的。
”不少市民在菜市场购买罗非鱼时,都喜欢挑公鱼。
事实上,在菜市场里,几乎所有卖罗非鱼的摊主都表示,他们销售的都是公的罗非鱼。
“按照物种繁衍的自然规律,在正常情况下,公母的比例一般是1∶1。
”据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罗永巨博士介绍,每一种鱼的雄性和雌性生长速度都不一样,养殖户在养殖罗非鱼时就比较喜欢养公的,因为其生长速度更快。
为什么会这样呢?先来看一下罗非鱼的奇特受精方式。
罗非鱼的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受精后,雌鱼会将它们含在口中孵化,在长达5~6天的时间里,雌鱼基本不摄食,间隔20天左右,又开始新一轮的产卵孵化行为。
这就导致了雌性罗非鱼的生长速度比雄性要慢。
如何能实现孵化出单雄性的罗非鱼呢?上世纪90年代,科研人员发现,雌性尼罗罗非鱼的染色体组型为XY,而雄性奥利亚罗非鱼的染色体组型为ZZ,将这两种鱼进行杂交,得到基本都是染色体组型为XZ(雄性)的尼奥罗非鱼后代,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其生长速度比其亲本快30%~60%,而且抗逆性更强。
对于消费者来说,罗非鱼的口感与品种、性别基本没有关系。
而对于养殖户而言,由于雄鱼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好,他们投放鱼苗时基本都选择养殖雄鱼。
精准控制温度可产生奇妙变性 据了解,全球目前养殖的罗非鱼大约33种,广西的养殖品种主要是尼奥和吉富系列的罗非鱼。
相对于尼奥罗非鱼而言,吉富系列的罗非鱼生长速度更快,目前吉富系列罗非鱼养殖占总量的85%。
能不能将吉富系列的鱼苗也全部变成公的呢?科研人员又开始“折腾”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西的水产科学家就一直在研究罗非鱼。
2011年至2013年,耗费上百万元对罗非鱼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人工控制的37.1~37.3摄氏度的温度之间,罗非鱼受精后孵化出的鱼苗几乎都是公的,雄性率达到93%以上。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l ̄cri Lnau ) Z po i es、胡子鲶( l i su) l a n I S Ca a f cs、青 rsu ( r i t e) 等 。又如 X — O类 型 ,其雄性 Oy a l i s [ z s ap 9 3 XX
有 一 条 染 色 体 缺 失 ,即 从 雄性 处 获 得 x染 色 体 的
收稿 日期 :2 0 — 4 0 070— 2
两种不同的配子。如在鱼类中最普遍 的 X — Y类 XX 型,大多数鱼类属于这种类型,如莫桑 比克罗非鱼
( rc rmi m sa iu ) 罗罗非鱼 ( roho i O e ho s osmbcs 、尼 O e c rm s nlt u ) i i s 、虹 鳟 ( noh nh sm ks) oc O cryc u y i 、鲤 ( y r— s Cp i
作者简介 :杨洁 (9 2 ) 1 8一 ,女 ,硕 士研 究生 ,研究 方向 :水产
动物育种 。
通 讯作 者
渔 业经济研 究 2 0 年 第3期 07
—
.的为雄性 ,即雄性 的 性染色体对 后代 的性 别有决定性 作用l。褶 胸鱼 l 2 J
几十年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在 已发现有性
染色 体异 型 的鱼类 中 ,几乎 包括 了动 物世 界所 有性
物学原理 ,对实现鱼类性别 比例的控制具有非常重
要 的实践 意 义 。对 鱼类 的性 别决 定机 制进 行广 泛 和 深 入 的研 究 ,不仅 可 以通过 性别 分化 来研 究动 物 的
综合各方面的观点 ,一般认为鱼类性别 的染色
体 决定 类 型 主要 有 以下几 种类 型 。 ( )雄性 异 配子 型 ,即雄 性减 数 分 裂时 可 产生 1
关于罗非鱼全雄控制的技术
关于罗非鱼全雄控制的技术背景介绍罗非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但是传统养殖中,罗非鱼的性别比例难以控制,而且常常存在雄鱼糜烂病等问题,影响养殖效率和效益。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水产养殖的需求不断增加,研究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的现状目前,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热处理法热处理法主要通过加热水温,提高罗非鱼胚胎内的温度,从而使得罗非鱼的性别全部变为雄性。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存在死亡率高、生长缓慢、易发生疾病等问题。
激素处理法激素处理法主要通过注射雄激素或者雌激素,来实现使雌鱼转变为雄鱼的目标。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注射过多会对罗非鱼的生长、生殖等产生有害影响。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也是实现罗非鱼全雄控制最具有潜力的方法之一。
该技术主要通过CRISPR/CAS9等方式,切割和注入造成性别转变的基因,来实现罗非鱼雌雄转换的目标。
然而该技术存在成本高、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的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很有可能研究出更加高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例如,针对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开发更加高效、准确的基因编辑技术,以实现罗非鱼全雄控制的目标。
此外,罗非鱼与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不同的是,它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因此科学家也在研究如何通过控制罗非鱼的有性繁殖,来实现罗非鱼种群雄性比例的调控。
总的来说,罗非鱼全雄控制技术是一个充满挑战、竞争和机遇的领域,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一领域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鱼类的性别控制和繁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掌握性别控制和繁殖技术可以提高养殖效果,增加产量。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性别控制方法及其对繁殖技术的影响。
一、性别控制方法1. 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一种常用的性别控制方法。
通过控制孵化时的温度,可以影响鱼苗的性别比例。
科学家发现,大部分鱼类的性别是由孵化时的温度决定的。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雌性鱼和雄性鱼的比例会有所变化。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通过调节孵化温度来控制鱼类的性别比例。
2. 药物控制法药物控制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性别控制方法。
通过给鱼类投喂特定的药物,可以干预其性别发育。
目前,已经有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控制鱼类的性别发育,如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投喂雄性激素可以促使鱼类发育为雄性,而投喂雌性激素则可以促使鱼类发育为雌性。
3. 基因控制法基因控制法是最新的性别控制方法之一。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调整鱼类的性别基因,从而实现性别控制。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控制鱼类的性别,避免了其他方法可能存在的副作用。
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
二、性别控制对繁殖技术的影响1. 增加孵化效率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可以控制鱼类的性别比例,提高雌性或雄性鱼的数量,从而在繁殖过程中提高受精率和受精卵的产量。
这对于繁殖高价值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
2. 减少同性交配在鱼类的养殖过程中,同性交配会导致繁殖效果的下降。
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可以避免同性交配的发生,提高繁殖效果。
同时,合理安排雌雄鱼的配对,可以增加亲鱼之间的亲缘关系,提高繁殖的成功率。
3. 优化种群结构性别控制技术可以帮助养殖者优化种群结构。
通过有效控制雄性和雌性鱼的数量,可以实现种群密度的控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此外,通过性别控制技术,还可以选择出理想的优良品系,提高鱼类的遗传质量。
总结: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是保障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W/ZZ 型
♀:ZW 配子异型 ♂:ZZ 配子同型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脂鲤科鱼类 ( Triportheus guentheri,)、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WXY系统
♀:XX、WX、WY
♂:XY、YY
W染色体是一个修饰过的X染色体。能抑制Y染色体的雄性决定能 力。 这样,XY和YY是雄性,而XX、WX和WY是雌性。所以,双亲对后 代的性别决定都能起作用。 如:斑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us)
此外, pH或pH和温度共同影响一些鱼的性别。
如在酸性pH6. 2条件下,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100%发育成雄鱼,而在弱碱性pH7.8环境下产生98% 雌鱼。 也有发现群体结构能影响天堂鱼(Macropodus opercualris)的性别,单独的个体倾向于发育成雄性,而合群 的鱼发育为雌性。
♂:ZZ型 由雌性的Z染色体 决定后代的性别 脂鲤科鱼 (Apareiodon affinis)
♀: XX ♂: XY1Y2
雄性含多个Y染色体的 异配性染色体。接受父 本Y1Y2 的后代为雄性 。
由雄性的Y染色体 决定后代的性别
锈色阿胡缎虎鱼 (Awaous aeneofuscus)
雄性是这个系统的决定 因素。
2 人工控制发育温度
通过人为控制温度,实现性逆转。
3 种间杂交
Hickling首次用莫桑比克罗非鱼( ♀) 与霍诺鲁姆罗非鱼(♂) 杂交
解释:
父代: 莫桑比克罗非鱼( ♀) × 霍诺鲁姆罗非鱼(♂)
XX ( ♀)
XZ (♂)
ZZ(♂)
子代:
杂种:100% ♂
这一假说可以解释这种子代雄性比例高的现象 但是雄杂种XZ与雌杂种WZ杂交,却不出现根据孟德尔 法则所预期的两性比例, 有人用杂交子代雌性和雄性死亡率不同来解释,但是并 不令人满意。目前,罗非鱼的性别遗传机制还不是十分清 楚。
3、行为性别(ethological sex)
二、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 :决定未分化性腺向精巢 方向还是向卵巢方向发育的过程。
性别分化(sex differentiation):某些体细胞在性激素的 作用下分化发育成内外生殖器以及第二性征。
1、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
2:
1
1 : 2 :1
YY(♂ × XY( ♀) ) XY(♂ YY(♂) ) 1 : 1
全雄
完善后的三系配套技术 全雄 XY(♂ YY(♂) 雌激素 XY( ♀)
雌性化 YY(♀)
刷 选
通过后 代测试
鉴定YY(♀)
YY(♀)
该理论认为:鱼类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鱼类的 性别是由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的基因产物数量优势来决定。
如果雄性决定因素超过雌性决定因素,则雄性比例较高,反之,雌性 决定因素超过雄性决定因素,则雌性比例较高。 在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彭泽鲫等种群中存在少量的雄性比例,这 一事实说明鱼类的常染色体有控制性别的基因存在。
1、提高生长速度 2、控制过渡繁殖
4 提高商品鱼质量
3、延长有效生长期
5 其它经济目的 如多种观赏鱼雄鱼色彩更为艳丽,具有更高的观赏价 值,利用性别控制生产更多的雄鱼可增加收益。 在向某地引入某种鱼类,且不希望它在当地繁殖,可采 用只引入雄性或雌性鱼的方法。如美国引入草鱼控制河道 中的水草,就曾采用这样的方法。 此外,由于鱼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大 的种间差异。鱼类的性染色体或性别决定机制仍处于进化 的早期阶段,鱼类是研究性别决定的良好素材,对鱼类性别 决定机制的研究,将给人类了解脊椎动物性染色体和 性别决定机制的进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可见,在鱼类中,遗传因素可能只是作为性别发育的 基础,提供了两性发育的可能性。 而两性分化则是在各种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子 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2:性别分化(sex differentiation)
性别分化是基因型性别发育成适当的表型性别的过程。
性别分化是性腺的组织分化,雌性比雄性分化早。
三、鱼类性别控制意义
最近对产生高雄性和全雄性率的罗非鱼杂交组合的总结
母本
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 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 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 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 黑罗非鱼(O. spilurus niger) 黑罗非鱼(O. spilurus niger) 奥利亚罗非鱼(O. aureus) 齐氏罗非鱼(T. zillii)
♂:XY 配子异型 大多数鱼类属于这种类型,鲤形目中的多数种类, 如脂鲤(Hoplias malabaricus) ,尼罗罗非鱼,褐牙鲆 (Paralychthys olivaceus)等
ZW/ZZ 型
♀:ZW 配子异型 ♂:ZZ 配子同型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脂鲤科鱼类 ( Triportheus guentheri,)、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一、鱼类的性别
鱼类性别的两种表达方式:
遗传性别(Genetic sex): 遗传性别是在受精时通过一 半来自卵子以及一半来自精子的染色体的结合而形成的。 因此,遗传性别又称为染色体性别(chromosomal sex)。 生理性别(Physiological sex):性腺性别、外部性别 (exteral sex)、行为性别(ethological sex)
XX/XO 和 ZO/ZZ 型
XX/XO 型
♀:XX ♂:XO (即雄性缺少 Y 染色 体) 雄性决定后代的性别:从雄 性那里接受x染色体的后代为雌 性,而不接受性染色体的为雄性。
褶胸鱼(Sternoptyx diaphana)雌鱼具有 36 条染色体, 而雄鱼只有 35 条染色体。
ZO/ZZ 型
四、鱼类性别控制研究进展
性别控制技术:
进行性别控制,不单纯是培育全雌或全雄苗种。 从广泛意义上说,改变生物原有性别、控制群体性别比 例、使目的个体或群体不育等技术,都叫做性别控制技术。
1 人工挑选法
在鱼苗生长到出现明显的性别特征时用肉眼鉴定性别, 人工选出所需鱼苗进行养殖。
特点:劳动强度、对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准确性率 极高。
基因型一环境共同决定
在此性别决定系统中,性别决定受遗传和环境因子双 重控制。
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包括发育早期的温度、 盐度、光照、水质、温度、pH值、密度、食物丰富度、 群体结构、和个体间相互作用。
其中,研究最多的环境因子是温度,即温度依赖性的性别决 定(temperature dependentsexdetermination,TSD)。 如高温(36℃)明显诱导奥尼罗非鱼雄性化,雄性率可达 98%;银汉鱼(Menidia peninsulae)中,高温诱导雄性化不 明显,但低温可明显诱导雌性化,在15 ℃时,其雌性率达85% 。
X1X1X2X2/X1X2Y
W1W2Z/ZZ XY1Y2/XX
Awaous aeneofuscus
Apareiodon affinis Hoplias sp.
8种鱼类的性染色体系统 Chromosomal sex determination systems in fissiological sex)
雌雄异体 1、性腺性别
(gonochorism)
分化型性腺
未分化型性腺
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ism)
2、外部性别:
(exteral sex)
雌雄异形现象
(sexual dimorpism )
两类性征决定:
第一性征:性附属器官 第二性征:副性征
雌激素主要是17B-雌二醇(17B-estradiol)和雌酮(es-trone)。
进行激素处理时的方法:
1、 饲喂法,使用时先把激素溶解在酒精中,然后拌入饲料 中投喂。 2、 浸泡法:简便有效, 仅对胚胎或刚孵化的幼鱼有效。 3、 注射法和硅胶移植法:不能应用于太小的鱼。
5 三系配套技术(性反转技术 )
♀: ZO ♂:ZZ(即雄性缺少 Y 染色体) 雌性决定后代的性别:从雌性 那里接受Z染色体的为雄性,不接 受性染色体的为雌性。
短颌鲚(Coiliabrachygnathus)、 Lepidocephalichthys guntea
多组性染色体决定系统
♀:X1X1X2X2 ♂:X1X2Y型
♀:W1W2Z
XX/XY WZ/ZZ
代表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Cyprinus carpio 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hornorum
WXY
XX/XO ZO/ZZ
Xiphophorus maculatus
Sternoptyx diaphana Colisa lalia
在某些鱼类中, 存在着“社会控制”现象, 即种群内某些 个体可以通过其行为控制其他个体的性别分化。 具有行为性别转换的鱼类的“社会”通常是由一群具相同 性别的年幼个体和少数性别相反的较大支配个体组成。
当支配个体离开群体或无法控制其他个体时, 处于第二位的个 体就会转换性别, 以替代原有支配个体的角色。
霍诺鲁姆罗非鱼(O. u. hornorum) O. andersonii
全雄后代
全雄后代
4 性激素人工诱导
用类固醇激素转化鱼类的性别,在幼鱼性别未分化之 前,通过某种性激素或是其类似物的处理,使其性逆转。
大约有 31 种激素成功对超过 50 种鱼进行性逆转。 这其中有 15 种雌性激素和 16 种雄性激素,成功进行雄 性性逆转的鱼类大约有 35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