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指标,存
在紧密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常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并在发展中不断前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文也对其不同阶段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工业化城市化关系中国
1 工业化与城市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1.1 工业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工业化首先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的提高,其次是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就业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还包括人均收入的增加、生产方法、新产品式样在不断变化、城市化提高、资本形成、消费等项开支所占比例发展变化。工业化阶段是—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过程的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史看,工业化进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轻工业化阶段、以资金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重工业化阶段和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高度化阶段。[1]
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有一整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主要有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工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重等。
1.2 城市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现象或过程。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及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但城市化不仅仅是乡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从本质上说城市化意味着更多的人由从事较低效率的农业劳动转变为从事较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城市化水平通常以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或非农人口比重指标来衡量。
2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分析
2.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2]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2.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史,当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同处于13%左右的水平以后,人均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需求趋向多样化,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无法适应需求的扩大,消费、就业、资本及服务创造的需求就开始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开始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2.3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
因此,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紧密关联的。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的机制。经济发展史证实,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就是在两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之中不断前进的。
2.4 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
工业化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是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化率提高,但实质上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是农业
就业向非农业就业这一就业结构的转变,正是因为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和非农化直接带动了原来的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3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道路
3.1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非城市化的工业化之路
改革开放前工业化与城市化完全是在计划体制控制下,主观因素作用明显,客观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虽然在1978 年,中国工业产值比重已经占据主体地位,但是工业体系内部的不健全,与农业隔离。[3]城市与乡村的隔离都显示出整个国家的经济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广大的农村发展落后,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阻力。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失调也严重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初步结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根据市场规律,对产业结构进行补足性调整,改变“以钢为纲”的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在旧体制下受到限制的非农产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市场得到迅速释放,
在市场拉动下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
产业结构演变为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以轻工业和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拉动了中国第一次劳动力转移的浪潮,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重心。随着重工业的快速扩张以及由重工业引发的新型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第二次劳动力转移的浪潮,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3.3 新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面临任务
中国还刚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远远没有完成工业化过程,非农就业扩张没有得以持续,第二产业就业出现明显萎缩,表明中国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结构性问题。非农产业就业扩张乏力,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有两大类产业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一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一是现代装备产业。前者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产业,后者是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这两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开始有能力加入国际分工体系;装备产业严重滞后。
4 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总结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两个轮子,工业化要以城市化(创造的需求)为发展动力,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创造的供给)为基本支撑。二者不协调,就会产生矛盾,制约现代化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这对矛盾的不断产生和随之解决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我国过去长期延续了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城市化创造消费需求不足,工业化创造供给产能过剩。当前内需不足就是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协调的必然结果,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根据当前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现状,为了达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可以实行以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的战略。[4]
参考文献:[1]储志峰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
系[J]2005年6月第3期湖北
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李捷王志宏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J]2003年第5期云南行政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