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中国的慈善事业源远流长,上可溯至先秦诸子百家时期的儒家思想,随后的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灾荒救济、施医给药,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居养院、安济坊、慈幼局,到明清时期中国的慈善事业达到了鼎盛。近代先进中国人如洪仁洪玕、康有为、孙中山大力提倡西方的慈善福利院,至今影响深远。即使抗战时期,兵荒马乱,水旱荒灾,仍有开明人士大力倡导难民救济,国民政府设立赈济机构。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旧社会慈善事业进行了调整与改造,新建福利机构设施,开展城乡社会救济工作,这些都功不可没。但接下来,政治运动接连不断,虽然慈善事业被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中,但却逐步偏离了慈善的本义,受极“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慈善事业被当作“旧社会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装饰品”而屡遭批判。人们谈慈善而色变,慈善事业也就销声匿迹长达30年之久。这里不得不提及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23秒钟使一座城市化为废墟,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致残。而当时的美国、英国、日本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等,都向我国明确表示要提供紧急援助,尤其是最有抗震和救援经验的日本,在内阁会议通过了紧急援助中国方案后,立即准备了衣物、药品、帐篷等。但所有这些外国援助,一律遭到我国政府的拒绝,而仅由民政部担当起灾后救济和孤儿扶养工作。这种大包大揽的政府行为,既缺乏资金,也唤不起民众,最终没能使慈善事业重生复苏,错失了良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慈善事业重萌新芽,而真正走向复兴的是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许多公开场合表示支持赞同慈善事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增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有一部分人由于地域自然等因素仍无法摆脱贫困。与此同时,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别,相当规模的贫困人口生活、医疗、上学遇到困难,而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无法进行充分全面的救济。从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作出了鼓励依靠民间力量、发展慈善事业的决策。
中国式慈善模式的基本特征
慈善,就是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意思,具体体现在慈善关爱,怜悯他人,捐款捐物,救助而不求回报,而中国式慈善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具体国情加上各级政府的推动。使得慈善事业有别于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孝慈,近代少数仁人嘉士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救济恩典,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多数人自愿慈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近30年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按人均GDP计算世界排行尚在百名之后。三大因素制约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慈善事业发展。一是巨大的人口压力。目前,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公布的全国人口为13.3亿,而6月1日展开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预测我国人口已达14亿。全世界每5个人中有一个人生活在中国。二是日益捉襟见肘的资源状况。以土地为例,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尽管国家实施了最严格的土地政策,18亿亩耕地下限绝不允许突破,但卫星测控显示,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无法阻挡,掠夺性耕种已使我国可耕地肥力衰退,中、低产田的比例已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5。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先天性畸形儿童每年出生人数高达100万。上述三大因素导致了中国式慈善的艰难与痛苦,而必须由各级政府加以主导与推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式慈善模式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慈善对每个公民来说,应该是一种动机。作为一种动机,每个公民应当是我为人人,必须是无私奉献,如果含有任何功利性目的,就算不上真正的慈善,最为通俗的表述就是雷锋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第二,中国式慈善作为一种观念,就是发扬
人道主义精神。对此,中外文化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解。过去,我们宣传“革命的人道主义”,似乎不加上“革命”两字就不是人道主义。实际上,人道主义就是救人济世,是中西方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共通理念。故慈善无国界。我国人民崇敬的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抢救了无数的八路军伤员后,他以身殉职体现了最典型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将铭记着白求恩,白求恩的名字就是中国式慈善的象征。第三,中国式慈善作为一种事业,其表现的特征是以调节、和谐、救助、福利设施与弱势群体为目标。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社会公益事业,无论谁来办,都会给社会带来好处。慈善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行善积德是社会互助行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凝聚力。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离不开社会慈善。社会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慈善,社会就会变得冷漠和不健全,本身就不足取。中国式慈善作为社会事业就应当将政府负责的调节、救助、兴建福利院等在难以统包的前提下,由民间慈善机构或群众社团甚至个人加以支援、解困、排难。2008年汶川大地震,慈善机构接收民众自发捐款达700亿元人民币。2010年玉树地震,同样激发起民众捐款捐物的巨大热情。
中国式慈善模式三要素
中国式慈善最关键的要素是全民慈善文化的传播。当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慈善文化的传播有待不断深化,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后劲。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的作用在于教而化人,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慈善文化引导人们乐善好施,从同情、怜悯、施舍出发,逐步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把帮助困难者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并获得心灵的愉悦。对慈善文化的认同,对慈善价值观的认同,将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成为人们必然的生活态度。只有从文化层面推进慈善事业,人们才能认识到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是通过每个人的善行,使贫者、难者、患者、老者、残者、弱者获得物质的帮助和心灵的慰藉,使他们分享到发展的成果,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所有这些慈善行为是来自社会成员的内动力,这内动力的形成是源于慈善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多强调自律;西方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富罪”,多强调他律。如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文化元素融合,将自律的个人修养和他律的社会道德融为一体,必将形成中国式慈善文化的道德束律,从而使一部分相对富裕的人群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慈善事业作为沟通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的渠道,慈善文化作为两个阶层协调的价值观,主导一方应在富裕阶层,引导相对富裕阶层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慈善文化深入不断的持久的传播。
其次,构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式慈善模式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给人们传统的财富观是父业子承,重亲情和光宗耀祖。使得国人财富传承意识比较强,慈善捐赠意识比较弱。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东部地区开始富起来了,但中西部地区却相对落后,尽管城市人群富起来了,但广大农民兄弟并不富裕。中国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慈善工作就更任重而道远了。构筑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就业和失业保障、老年福利保障、健康医疗保障、教育福利保障、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妇女儿童福利保障、残疾人保障、退伍军人安置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等。几乎囊括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工学环卫,天灾人祸诸方面。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却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起步,据民政部有关官员透露,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标准仍处在低水平状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三十年。社会保障事业滞后的原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政府财力难以承载,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效应的同时,也有负面影响。一部分强势人群的崛起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另一部分人更加脆弱。社会不公平现象,短期内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