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土壤地理学 红壤 黄壤 砖红壤及燥红土
![土壤地理学 红壤 黄壤 砖红壤及燥红土](https://img.taocdn.com/s3/m/5149dcae26fff705cc170aef.png)
第7章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主要内容: 红壤;黄壤;砖红壤;燥红土;红黄壤
类土壤的利用。
重点与难点:各土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形成过
程;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第7章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铁铝土纲: 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 红壤和黄壤4个土类均归属铁铝土(过去曾称富铝 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 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
第五节 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
(二)砖红壤利用与改良
砖红壤地区是我国热带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和橡胶主产区, 农作物可一年三熟。砖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含量下降迅速, 氮素肥力减退,易板结,通气、蓄水和保水性变差。钾、钙 、镁等养分缺乏;磷有效性甚低;有效硼、锌、铝等的含量 低于缺乏的临界值;酸度过大。
应注意①综合开发,种养多种经营。②合理垦殖。③砖红壤 垦殖后,采取多种措施维持其有机质和养分的合理平衡。
第一节 红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红壤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中度脱
硅富铝化的红色土壤。 主要分布为东部从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西部包
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大致在北纬25o~31o之间。
第一节 红壤
景观
第二节 红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6~20℃。年降水量 1200~2500毫米,多集中在夏半年降落,干湿季明显。
第五节 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
(三)黄壤利用与改良
黄壤适于多种林木生长,是我国南方的林业基地之一。酸 性较强,土壤氮矿化率低和速效磷、钾等养分缺乏。降雨 量大,开垦易水土流失。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低,结构水稳 性差,雨后或灌水后地表易板结。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4454e3e60029bd64783e2ccf.png)
8.1.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 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 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 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 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 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 林土、栗钙土带,如图8-6和8-7所示。
(micro-meso-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 土链 (soil catena) 土被结构(soil cover structure)
知识结构
第7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 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 特性。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 分类系统相联系,如图8-1所示。
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分布规律 8.2 土被结构 8.3 土壤区划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
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3. 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
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
土壤分布(soil distrinution) 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土壤微-中域分布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 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 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它包括:沿海型 土壤纬度地带性,如图8-2所示;内陆型土 壤纬度地带性。土壤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 球分布模式,如图8-3所示,美国系统分类 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如图8-4所示,两者 有类似的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5ac410c581b6bd97f19ea49.png)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共66页文档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共66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de128494b73f242336c5ff8.png)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必备
![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5edb9d543c1ec5da50e270d1.png)
土壤地理期末复习思考题第1章 绪论★1、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答:①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地球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见作业本)②土壤与人的关系: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3土壤可以保持生物的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调节水体和溶质的流动,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储存并使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答: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既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地球圈层的支撑。
②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成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它不仅受到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的制约,而且它反过来又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土壤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吸收氧气,释放2CO 、4CH 、S H 2、O N 2等;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关系水循环和水平衡;也是地球的保护层,减少岩石圈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关系地质循环。
③综上所述,土壤圈与地球的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土壤与各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所以说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dd6328065f0e7cd184253686.png)
第八章土壤发生、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的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二、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实质:(1)、主导因素是气候。
(2)、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岩石遭到破坏,营养淋失。
(4)提供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即母质,初具养分,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性状不良。
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初具养分>生长低等植物→吸收养分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体分解———>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保存了可溶性养分)————>经微生物mi物和简单的有机物一部分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
一部分保存在母质中→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反复作用疏松散碎体可溶有有机、无机物质,可生长高等的植物,从而跃升为土壤。
实质:(1)主导因素是生物(2)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3)养分得到保存,避免了地质大循环的养分的淋溶、散失。
(4)成土作用:完善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尤其形成了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体发生分化。
四、两者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大循环为小循环提供了基础条件,没有大循环,也就没有小循环,没有小循环也就没有养分的集中、累积,促进母质的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过程相反,但又建立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地发展。
五、主要成土过程1.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土壤分区
![土壤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d794b3270722192e4536f681.png)
土壤分区一三大土壤区域根据我国土壤和自然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全国可以首先分为三大土壤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中部干润土壤区域和西北干旱土壤区域,这是全国土壤分区的第一级。
兹简述如下:1、东部湿润土壤区域这是东亚及及南亚季风区的一部分。
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气候湿润,雨热同季,局部有旱涝,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但南北温度差异十分明显。
区域内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m以下,并有广阔的堆积平原。
土壤多种多样,从南到北可分为7个随纬度变化的土壤组合类型,其中南方土壤呈酸性,北方多呈碱性,华北平原土壤有盐碱,东北松辽平原有土壤有机质较丰富。
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人口稠密,在占全国总面积41.6﹪的区域里,集中了78﹪以上的耕地,居住着85﹪以上的人口。
除少数地方外,人为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凡可开垦的地方大部分已辟为农田,天然森林已很有限。
丘陵山区风化物质移动(水蚀、堆积和溶蚀)活跃;城郊附近水体和土壤化学污染及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图图例说明:Ⅰ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1.6﹪)I1寒温带寒冻雏形土、正常灰土地区(1.2﹪)I1(1)大兴安岭北端寒冻雏形土、正常灰土、寒冻潜育土区(1.2﹪)I2中温带冷凉淋溶土、湿润均腐图地区(8.6﹪)I2(1)兴安岭-长白山冷凉淋溶土、湿润雏形土、治水潜育土地区(5.2﹪)I1(2)三江平原滞水潜育土、湿润雏形土、冷凉淋溶土区(0.4﹪)I2(3)松辽平原湿润均腐土、干润均腐土区(3.0﹪)I3暖温带湿润淋溶土、潮润雏形土地区(5.2﹪)I3(1)辽东山东半岛简育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雏形土区(1.2﹪)I3(2)黄淮海平原潮湿雏形土、旱耕人为土、潮湿正常盐成土地区(4.0%)I4北亚热带湿润淋溶土、水耕人为土地区(4.3﹪)I4(1)长江中、下游水耕人为土、潮湿雏形土、铁质湿润雏形土区(2.3%)I4(2)汉江中、上游粘盘湿润林溶土、水耕人为土、湿润雏形土区(2.0%)I5中亚热带湿润富铁土、常湿雏形土区(17%)I5(1)鄱阳湖平原水耕人为土、粘化湿润富铁土区(0.2%)I5(2)洞庭湖平原水耕人为土、粘化湿润富铁土区(0.4%)I5(3)江南丘陵湿润富铁土、水耕人为土区(1.9%)I5(4)江南山地湿润富铁土、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区(4.4%)I5(5)四川盆周山地、贵州高原常湿富铁区、常湿雏形土区(3.8%)I5(6)四川盆地紫色湿润雏形土、水耕人为土、紫色正常新成土区(1.5%)I5(7)云南高原湿润富铁区、湿润雏形土、水耕人为土区(2.2%)I5(8)察隅、墨脱湿润富铁、湿润林溶土、湿润雏形土区(0.9%)I5(9)桂林、黔南钙质湿润雏形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红色正常新成土区(1.7%)I6南亚热带湿润富铁土、湿润铁铝土地区(4.3%)I6(1)台北、台中山地丘陵湿润富铁区、水耕人为土区(0.3%)I6(2)华南低山丘陵湿润富铁区、湿润铁铝区、水耕人为土区(2.0%)I6(3)珠江三角洲水耕人为土、湿润铁铝土、泥垫汉耕人为土区(0.3%)I6(4)文山、德堡岩溶山地钙质湿润雏形土、黑色岩性均腐土、红色正常新成土区(0.5%)I6(5)滇南山原湿润富铁土、干润雏形土、水耕人为土区(1.2%)I7热带湿润铁铝土、湿润富铁土地区(1.0%)I7(1)台南湿润铁铝土、湿润富铁土、水耕人为土区(0.2%)I7(2)琼北雷南湿润铁铝土、水耕人为土区(0.4%)I7(3)河口、西双版纳湿润铁铝土、水耕人为土区(0.1%)I7(4)琼南山地湿润富铁土、湿润铁铝土、湿润雏形土区(0.3%)I7(5)南海诸岛富磷岩性均腐土区(小面积)Ⅱ中部干润土壤区域(约占全国种面积的22.7%)Ⅱ1中温带干润均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区(6.0%)Ⅱ1(1)内蒙古高原东部粘化干润均腐土、碱积盐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区(4.0%)Ⅱ1(2)内蒙古高原西部粘化干润均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区(1.9%)Ⅱ1(3)河套、银川平原灌淤旱耕人为土、碱积盐成土区(0.1%)Ⅱ2温暖带干润、黄土正常新成土、干润淋溶土地区(6.2%)Ⅱ2(1)华北山地简育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雏形土区(2.3%)Ⅱ2(2)黄土高原黄土正常新成土、石灰干润雏形土、简育干润雏形土区(3.0%)Ⅱ2(3)汾渭谷底土垫旱耕人为土、干润冲击新成土、石灰干润雏形土区(0.9%)Ⅱ3高原温带干润均腐土、干润雏形土地区(10.5%)Ⅱ3(1)川西、臧东简育均腐土、湿润淋溶土、草甸寒冻雏形土区(9.4%)Ⅱ3(2 )雅鲁赞布江中游石灰干润灌淤雏形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1.1%)Ⅲ西北部干旱土壤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7%)Ⅲ1中温带钙积正常干旱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区(8.0%)Ⅲ1(1)阿拉善高原钙积正常干旱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区(3.5%)Ⅲ1(2)准噶尔盆地干旱砂质新成土、钙质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区(2.0%)Ⅲ1(3)北疆山前粘化、钙积正常干旱土、灌淤旱耕人为土区(0.5%)Ⅲ1(4)伊犁河谷简育正常干旱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区(0.4%)Ⅲ1(5)阿尔泰山干润均腐土、寒冻潜育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0.7%)Ⅲ1(6)准噶尔西部山地简育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区(0.5%)Ⅲ1(7)天山北坡简育正常干旱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0.7%)Ⅲ2 暖温带盐积、石膏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区(12.4%)Ⅲ2(1)河西走廊简育、盐基正常干旱土、灌淤旱耕人为土区(0.8%)Ⅲ2(2)天山南坡钙积、简育正常干旱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1.9%)Ⅲ2(3)东疆及塔里木南缘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灌淤汉耕人为土区(3.0%)Ⅲ2(4)塔里木盆地石膏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区(5.0%)Ⅲ2(5)昆仑山、祁连山北坡石膏正常干旱区、钙积干润均腐土、永冻寒冻雏形土区(1.7%)Ⅲ3高原温带正常干旱土、寒冻雏形土地区(5.0%)Ⅲ3 (1)青海高原东部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寒冻雏形土区(1.0%)Ⅲ3 (2)柴达木盆地盐积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4.0%)Ⅲ4高原温带粘化寒性干旱土、灌淤干润雏形土地区(2.0%)Ⅲ4(1)藏南粘化、钙积寒性干旱土、灌淤干润雏形土区(1.2%)Ⅲ4(2)雅鲁藏布江河源和玛法木错钙积寒性干旱土区(0.5%)Ⅲ4(3)臧西南石灰干润灌淤雏形土、钙积寒性干旱土区(0.3%)Ⅲ5高原亚寒带钙积、寒性干旱土区(5.3%)Ⅲ5(1)羌塘高原钙积寒性干旱土、永冻寒冻雏形土区(4.6%)Ⅲ5(2)藏西钙积寒性干旱土区(0.7%)Ⅲ6高原寒带钙积寒性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地区(3.0%)Ⅲ6(1)昆仑山南侧钙积、简育寒性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永冻寒冻雏形土区(3.0%)2、西北干旱土壤地区这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4454e3e60029bd64783e2ccf.png)
8.2.4 土被结构的空间格局
土被结构的形状与其发生密切相关,土 被结构的发生-几何形状是土被结构的重要 特征。以下就是发生学-几何学的主要土被 空间结构类型:
8.2.2 土被结构的特征
单元土区是组成土被结构的最基层、不 能再分割的部分,相当于聚合土体或均一的 土壤分类单元所占有的空间。B.M.费里德兰 德认为,单元土区是在其内部无任何土壤地 理界限的土壤类型单元。土被结构的特征主 要表现在相邻单元土区之间的镶嵌关系和界 线特点。
8.2.3 对于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
图8-1理想大陆上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的分布规律 (据 Strahler等,1989)
8.1.1 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
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 并与大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叫 做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按照土壤发生学理 论,土壤分布规律可用多变函数式表达:
S = F(W、J、G)
式中:S表示土壤;W、J、G分别表示纬度、 经度及高度等。
1. 简述中国主要土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2.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 全球土壤类型的分异规律。
3.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 悉地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 发育的自然地理特征。
4.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 沿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 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 带地区沿纬度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 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PPT课件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c6467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f.png)
17
白浆土 :在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 发生白浆化过程,形成的微酸性淋溶土。 土体中有白浆层,微酸性,自然肥力较高。
上图为白浆土剖面
土地利用:原始植被针阔混交林(岗地) 已为次生杂木林、草甸及沼泽化草甸所代 替;现除部分低洼地外都已开垦为农田, 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10
黄棕壤: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下的淋 溶型地带性土壤 。土壤黄棕色,弱 酸性。
上图为燥红土剖面
上图为燥红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为干旱稀树草原, 刺篱木、仙人掌,扭黄茅; 农业利用 除了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外, 可以种植腰果、剑麻、番麻等,是我国 粮、经、林、果、糖与药材的重要基地。
9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 过程”,同时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 化过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 有机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褐土剖面
上图为褐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以辽东栎为代表 的干旱明亮林以及以酸枣、荆条、菅草 为代表的灌木草原;人工林则以油松洋 槐为主;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 栽培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等。
14
暗棕壤: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 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生腐殖质积 累过程和盐基与粘粒的淋溶过程的淋溶 土壤。 土壤中性到微酸性,终年处于 湿润状态,表层有机质很高。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共35页文档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共35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a722bf45a8102d276a22fd9.png)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地理学中的土壤类型
![地理学中的土壤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3d78b89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e.png)
地理学中的土壤类型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它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壤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土壤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在地理学中,研究土壤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地貌和生态系统,还能为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黄壤黄壤是我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平原。
黄壤有着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黄壤呈黄褐色,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宜耕作。
黄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质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气候作用下,黄壤形成了独特的土壤结构和组成,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有利于植物的根系生长。
黄壤的肥力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的分解,这些有机物质能够提供养分和微生物活动所需的能量。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和西南地区,如云南、广西、福建等省份。
红壤的颜色较为鲜艳,呈红色或红褐色。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富含铁和铝等氧化物,有较高的肥力。
红壤的形成与气候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
同时,红壤的形成还受到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的影响。
红壤的肥力主要来自于有机质和矿物质的积累,这些物质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并保持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三、盐碱土盐碱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盐碱土的特点是含盐量高,土壤中的盐分超过植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导致植物生长受到限制。
盐碱土的形成与气候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同时,地下水的溶解和上升也会导致盐碱土的形成。
盐碱土的肥力较低,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但一些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仍能在盐碱土中生存。
四、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平原。
黑土颜色较深,呈黑色或深褐色。
黑土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邵阳学院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邵阳学院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9c21d16bd64783e09122b9a.png)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1000108课程英文名称:Soil Geography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20编写人:王钰菲审定人:莫晓红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并且通过土壤调查、制图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这一目的。
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所必修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土壤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除了安排有课堂学习外,还有室内与野外的实习,以培养学生初步野外工作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内容: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地理学简介;土壤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生态系统与土壤物质循环过程;土壤成土因素学说和成土过程,以及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主要土纲及其地理分布,土壤区划和土壤被结构;土壤资源、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对策;土壤地理调查与遥感解译方法、土壤地理信息系统。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为地貌、土壤、水文、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以及环境学概论等后行课打下一定的地质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及学时分配建议学时分配表(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李天杰,赵烨,王云编著《土壤地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参考书目.(1)朱鹤健,何宜庚.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南京大学等.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3)刘兆谦. 土壤地理学原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4)伍光和,潘树荣,王乃昂.自然地理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三)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土壤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并结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及实际教学方式,其考核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1)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壤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60%;(2)实验技能考核:从学生完成各项实验的状况,撰写实验报告的状况评定,占总成绩10%;(3)野外实习考核:主要考查学生活学活用土壤地理学理论、学生的土壤地理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依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占总成绩20%。
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八章
![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4b64cee34afe04a1b071de3d.png)
第四节
过渡土纲系列
4. 形态特征、诊断依据和理化性质
(一)形态特征 (二)诊断依据 (三)理化性质
图8-27 变性土的剖面构型(据龚子同,2007)
第四节
过渡土纲系列
5. 主要土类
2 简育潮湿变性土 4 简育干润变性土 6 钙积湿润变性土
1 钙积潮湿变性土 3 钙积干润变性土 5 腐殖湿润变性土 7 简育湿润变性土
第三节 盐成土纲
1. 地理分布
图8-19 世界干旱区和盐成土分布区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60;柯夫达补充,1973) 1-干旱区; 2-盐成土
第三节 盐成土纲
图8-20 中国盐成土分布示意图(据龚子同等,2007)
第三节 盐成土纲
2. 成土条件
(一)气候(二)地形(三)水文地质
(四)母质(五)植被
第二节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一、草原土壤系列
二、荒漠土壤
第二节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一、草原土壤系列
图8-11 中国草原土壤分布示意图(据朱鹤健等,1992)
一、草原土壤系列
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土壤剖面分化清楚,具有明显的“两层性”,即腐殖质层和钙积 层(黑土除外);
(1)气候条件比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二、淋溶土土纲
5. 主要土类
⑴ 白浆土 ⑶ 褐土 ⑸ 黄褐土 ⑵ 棕壤 ⑷ 黄棕壤 ⑹ 黄壤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三、富铁土土纲
1. 地理分布
图8-6 中国富铁土纲分布示意图 (据龚子同等,2007)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三、富铁土土纲
第八章土壤第1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
![第八章土壤第1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https://img.taocdn.com/s3/m/94e424691ed9ad51f01df2e7.png)
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成
硝酸。
(2)腐殖质化过程
土壤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比原物质组成结构极为复杂、更为稳定的
暗色的腐殖质的过程。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2、腐殖质的类型和性质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 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 85-90 %。它是 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 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 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1)腐殖质的类型 土壤腐殖
质可为: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棕腐酸。
土壤腐殖质组分及其分离过程图式
(2)腐殖质的性质
带电性:两性胶体,以带负电为主
腐殖质 分子结
构核心
—COOH —OH —NH2 —COOH
腐殖质 分子结
构核心
—COO— O—NH3+ —COO-
+ H+
可与Fe、Al、Ca、Zn等高价金属离子络合。
土壤矿物质脱盐基,脱硅,富铁铝化的程度,可表明 其分解迁移的强度。土壤学中采用土体中某些化学元 素被淋溶的程度来表示风化强度。 硅铁铝率:即土壤或黏粒中SiO2/R2O3摩尔数比率。该
值小,表明脱硅富铝化过程强。
以 AI2O3 为标准是因其为土壤中最为稳定的化合物。
(3)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
土粒分级标准
2、土壤质地的概念 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 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
地。
3、土壤质地类型
土壤质地分类及划分标准世界各国不一,当今
国际土壤学界常用的是美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砂土、壤土、黏土。
初中生物土壤分布教案
![初中生物土壤分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d6be3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1f.png)
初中生物土壤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2. 掌握土壤在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分布规律;
3. 能够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分布情况。
二、教学重点:
1. 土壤的组成及形成过程;
2. 不同地质环境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 如何利用地图分析土壤分布情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让学生感受土壤的多样性。
2. 讲授土壤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介绍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土壤的基本构成和形成原因。
3. 分组探究土壤分布规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不同地区的土壤分布情况,并总结不同地质环境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4. 展示成果与讨论:
让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土壤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5. 归纳总结:
总结不同地质环境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强调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以图文形式制作一份关于土壤分布的小册子。
五、教学资料:
1. 土壤分布地图、图表等资料;
2. 图书、PPT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分组探究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土壤的组成和分布规律。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进一步加强对土壤分布规律的探究和应用。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2014.9.17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2014.9.17](https://img.taocdn.com/s3/m/ed48458684868762caaed545.png)
六盘水师范学院《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12版)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0705012106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54,其中,讲授学时:40 ,讨论、习题学时:6,实践学时:8。
学分:3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地理科学(本科)开设学期:第3学期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即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科学。
课程的目标主要有:①建立完整的土壤地理学理论体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土壤圈的概念、土壤的肥力及其生态环境功能;②使学生能够将土壤地理发生学理论与自然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知识体系:③使学生了解中国土壤分类、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和土壤空间分异规律;④掌握土壤地理调查、土壤样品化验分析的基本方法、土壤遥感解译方法和STONE,并能够将GIS、GPS和RS的最新成果及时运用到土壤地理教学与研究工作之中;⑤使学生掌握土壤质量的概念,了解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退化机理与防治对策,形成以节约土壤资源、保持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持续资源利用观和科学发展观。
《土壤地理学》的总任务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的生态平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
五、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岩石、矿物和母质的基本知识,掌握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壤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一些相关问题;初步掌握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分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我省和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性质及其改良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土壤性质与作物生产的关系;利用遥感分析软件,分析土壤利用变化趋势,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改良提供知识贮备。
土壤地理学(打印)
![土壤地理学(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20e006126bd97f192279e9f6.png)
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腐殖质4%,根系0.5%,土壤生物0.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
关于地壳化学元素和土壤元素的几点规律:1.氧和硅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铁铝次之共占88.7%,在组成地壳的化合物中以硅酸盐最多。
2.在地壳中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含量很多且分布不平衡。
3.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
一、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固相组成(共50%,矿物质45%,有机质5%)(一)、土壤矿物: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
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其中包括铝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灰石类,它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地带性。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
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元素。
其中氧、硅、铝、铁、钙、镁、钠、钾、钛、碳等10种元素占土壤矿物质总量的99%以上,这些元素中以氧、硅、铝、铁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在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为: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为水云母地带;内蒙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为水云母-蒙脱石地带;华北大部和东北平原为水云母—蛭石地带;北亚热带湿润区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地带;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为高岭石-水云母地带;华南及云南南部为高岭石-二三氧化物地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结构
第7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 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 特性。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 分类系统相联系,如图8-1所示。
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分布规律 8.2 土被结构 8.3 土壤区划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
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3. 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
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
土壤分布(soil distrinution) 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土壤微-中域分布
图8-10 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土链分布示意图
图8-11 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土链分布示意图
8.2 土被结构
8.2.1 土被结构的概念
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 也称土被。土被具有不均一性,即在土壤带 内,除某些主要土壤类型外,还插花分布其 他类型的土壤,这在大、中比例尺土壤图上 表现尤为明显,反映出了土被的复杂性和多 样性。土被实际是土壤群体组合。
图 8-8 中国北方温带暖温带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示意图
图8-9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示意图
8.1.5 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除了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制 约外,还受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母岩和母质、 水文条件、时间和人为活动等的影响,并在 土壤地带内呈现不同的土壤类型组合和分布 模式,一般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或地方性分 布规律,如图8-10、8-11所示。
①枝状土被结构; ②扇形土被结构;
③环形土被结构; ④线形土被结构。
8.3 土壤区划
8.3.1 土壤区划的意义和原则
土壤区划就是对土壤群体进行地理区域 上的划分。其主要原则有:一综合性,即综 合分析土被结构、分布规律,发生特征和生 产性能,以及决定这些特征的全部自然因素 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区划为扩大耕地面积和 通过单位产量服务;二是强调土壤地带和农 业地带的一致性。
8.1.2 全球各洲土壤广域分布模式
由于世界各洲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面 积的大小、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的地 质构造和地形的不同,各洲大陆土壤广域 分布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土壤广域 分布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复杂性 的是亚欧大陆,其土壤广域分布模式,如 图8-5所示。
降水量
热 量
图8-5 欧亚大陆广域土壤分布模式图
8.3.2 土壤区划的单位与划分依据
按上述原则并结合中国土壤特征,中 国学者提出了如下的区划分级系统:土壤 气候带(0级)、土壤地区或亚区(1级)、土壤 地带和亚地带(2级)、土壤省(3级)、土壤区 (4级)、土组(5级)、土片(6级)。0至3级是土 壤区划的高级单位,4至6级是低级单位。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 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 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它包括:沿海型 土壤纬度地带性,如图8-2所示;内陆型土 壤纬度地带性。土壤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 球分布模式,如图8-3所示,美国系统分类 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如图8-4所示,两者 有类似的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图8-2 欧亚大陆土壤(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单元)空间分布格局图
图8-3 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球分布图 (据Bridges E M, 1978)
图8-4 美国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 (据Malcolm E. Sumner,1999)
土壤经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地带性土类 大致沿经线延伸,而按经度由沿海向内陆 逐渐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地处欧亚大陆 东部的中国温带地区,从沿海至内陆分布 的土壤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 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按美 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的土纲则依次为淋 溶土-软土-干旱土等。
8.2.2 土被结构的特征
单元土区是组成土被结构的最基层、不 能再分割的部分,相当于聚合土体或均一的 土壤分类单元所占有的空间。B.M.费里德兰 德认为,单元土区是在其内部无任何土壤地 理界限的土壤类型单元。土被结构的特征主 要表现在相邻单元土区之间的镶嵌关系和界 线特点。
8.2.3 对于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
图8-1理想大陆上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的分布规律 (据 Strahler等,1989)
8.1.1 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
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 并与大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叫 做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按照土壤发生学理 论,土壤分布规律可用多变函数式表达:
S = F(W、J、G)
式中:S表示土壤;W、J、G分别表示纬度、 经度及高度等。
8.1.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 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 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 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 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 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 林土、栗钙土带,如图8-6和8-7所示。
图8-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局图
8.1.4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随地形 高度的升降依次地、有规律地相应于生物 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把土壤随地形 高低自基带向上(或向下)依次更替的现象, 叫做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如图8-8和 8-9所示。
土被结构的类型决定于形成土被结构 的因素。在不同成土条件,土壤群体各组 成成分的发生关系、各单元土区的面积和 形状等也都不同。关于土被结构的分类, 尚无比较公认的完整体系。但从发生学角 度可将土被结构分为以下3个基本类型,即 复区、组合与复合。
8.2.4 土被结构的空间格局
土被结构的形状与其发生密切相关,土 被结构的发生-几何形状是土被结构的重要 特征。以下就是发生学-几何学的主要土被 空间结构类型:
1. 简述中国主要土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2.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 全球土壤类型的分异规律。
3.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 悉地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 发育的自然地理特征。
4.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 沿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 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 带地区沿纬度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 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