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个时期:(1937—194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文学的成熟期(相 对的成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 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 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 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 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 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 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 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
(一)现代文学产生期三大观念转变阶段:
第一阶段:现代文学发生期观念变革的首站。 代表: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1.诗界革命 2.文界革命 3.小说界革命 4.戏剧观念更新 陈独秀 5.文体观念与语言观念革命 黄遵宪 第二阶段:提出现代意义文学观:代表:王国维 王国维继梁启超之后引入西方叔本华与康德的哲学思 想、美学观,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的自觉意识。王国维主 张文学应从属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来,成 为独立的存在。“超然于利害之外”、“文学自己之价 值”,这对文学思想的转变意义重大。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
现代文学 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
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 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 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 、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 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 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 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 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 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多 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三阶段:周氏兄弟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念
周氏兄弟对梁、王的文学观进行扬弃综合,提出更加完美的文学 观。 “改造民族灵魂” 1.强调文学艺术与民族盛衰的关系 2.以“改造民族灵魂为中心” 3.既强调文学的社会公用,又认同文学自身内部规律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具体分期:
第一时期:(1917—1927)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新文学的生长期 。
思考:“人”与现代文学史的关系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演出《玩偶之家》
五四文学革命
梁启超
陈独秀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老舍 巴金 沈从文 曹禺
民族灵魂的发现与疗救这一话题,由晚清梁启超开启。梁启超认为:“欲 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之所以要“维新我民”,使国民脱胎换骨,是因 为这样一个前提:我国国民性中有着不利于时代前进、社会进步的若干劣根性 。对国民劣根性,梁启超总结为:“第一,是奴性。第二,是愚昧。第三,是 为我。第四,是好伪。第五,是怯懦。第六,是无动。”那么,如何才能“维 新我民”呢?在发表于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梁启超开宗 明义地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 小说;欲新宗教,必先新小说;欲新政治,必先新小说……” 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以及利用文学特别是小说来“新民”的启蒙思 想对后人尤其是鲁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实际上,鲁迅后来提出的“立人”、 “改造国民灵魂”说和梁启超的“新民”说涵义是相同的。只不过鲁迅更多地 以创作实绩来贯彻他改造国民性的情怀: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开创了表现农民 和知识分子这两大小说题材,并以这两类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浮沉为切入点, 对国民灵魂进行持久不懈的深入剖析,致力于揭示病态社会人们的精神病苦, 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两大题材小说创作,由于鲁迅所取得的成功和时代的 需求而引起众多的追随者。尤其是乡土文学,创作成果丰富,成为现代文学史 上一股势头强劲的潮流,并对当代乡土文学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的发现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 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 比较模糊。 1918 周作人 《人的文学》转入内容内容革命 在这一时期,新文学因刚刚在20世纪进步文学潮流的召唤下, 通过一番厮杀较量从旧的母体中分化出来,因此一方面表现出大 呼猛进的姿态,另一方面也不免带着它由之脱胎的那个母体的血 痕。
二、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主题的目标是建构 现代民主国家,中国文学因为始终参与着这一过程, 而从未离开过政治主题,这使投身其中的知识分子 也主动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主动地为宣传政 治服务。 2、以启蒙为思想主题。 现代文学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具有思想 启蒙的基本特质。这一基本特质引发了现代性与通 俗性(提高与普及)的基本矛盾,并形成了现代文学以 普通人的平凡社会人生为表现对象,以开放形态的 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并且重视文学的思想性 和文学的认识价值、教化作用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传 统。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 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 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长篇小说减少,中篇、短篇小 说增多。 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 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这十二年的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 生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最先觉悟的先 锋和骨干: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茅 盾、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他 们为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做了重要的开辟工作。 第二个时期:(1928—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新文学的发展期,或称: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 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比之前一个十年,这一时期的主要收获: 在理论上,有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 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马可思主义文论得到了深 入的宣传,水平也提高了。 在创作上,长篇叙事文学作品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 了《子夜》、《家》、《骆驼祥子》、《雷雨》等一批 饮誉文坛的杰作。 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等
Biblioteka Baidu
3、“悲凉”的美学风格
20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 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而 实现现代化过程的同时又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与控制,争取民族 独立与统一的过程;城与乡、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现代化本身 所产生的新的矛盾等。 20年代: 感伤,追求与痛苦 “问题小说”“乡土小 说”“自叙传” 30年代:中国城乡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 命运、 心理、道德、情感的变迁,变动中的忧患。 1937-1949,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火中的奋斗,民族救 亡,战争与救亡。最显著的特征是文学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的 联系
一、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 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 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 现代文学的先声。 “后”,指1919年。 《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 阵地。 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中国社会政治大变动、民族 大觉醒、大奋起的产物,同时又是东西方文化互相 撞击、影响的结果。西方文化、文学的介绍、引进、 运用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