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慢性皮肤溃疡56例中医辨证施护

合集下载

下肢溃疡中医辨证原理

下肢溃疡中医辨证原理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下肢溃疡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

因为下肢溃疡作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下肢溃疡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

中医对下肢溃疡的研究原理是什么?
中医辨证原理:
(1)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

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

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

(2)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

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3)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

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4)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暗红肿胀,触之灼热。

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

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5)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

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

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

草药偏方治百病-外科部分-慢性下肢溃疡

草药偏方治百病-外科部分-慢性下肢溃疡

草药偏方治百病-外科部分-慢性下肢溃疡方 1〔组成〕鲜石龙芮适量。

〔用法〕洗净,切碎,水煮后榨汁熬成膏外敷,每日或隔日 1 次。

方 2〔组成〕石岩枫 20g,凡士林 30g。

〔用法〕石岩枫洗净、晾干,研成粉末,调凡士林制成软膏涂患处。

方 3〔组成〕糯米团、倒地铃、桉叶各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方 4〔组成〕鲜钩吻叶适量。

〔用法〕水煎,熏洗患处,洗后将药叶 1 张贴疮口。

〔附注〕钩吻有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方 5〔组成〕鲜胜红蓟适量。

〔用法〕加蜂蜜少许,捣烂敷。

方 6〔组成〕海金沙藤叶适量。

〔用法〕研成细粉,配成 20%凡士林膏,外涂患处。

方 7〔组成〕马棘全草适量。

〔用法〕晒干,烧灰,用青油调敷。

方 8〔组成〕桉叶适量。

〔用法〕水煎成 20%药液,先洗患处再以桉叶粉末撒,然后包扎。

方 9〔组成〕鲜秋鼠曲草适量,红糖少许。

〔用法〕捣烂,外敷。

方 10〔组成〕鲜水杨梅根皮适量,或加鲜筋骨草适量。

〔用法〕加白糖捣烂敷患处。

另用水杨梅根 15~30g 水煎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疖肿。

方 11〔组成〕白杨新叶适量。

〔用法〕用手指打数十下,使叶熟软,以背面贴患处,每个疮面贴 1 叶。

方 12〔组成〕白接骨全草、白糖各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疖肿。

方 13〔组成〕吐烟花鲜品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疖肿。

方 14〔组成〕干红番苋叶适量。

〔用法〕研成细末,撒疮口。

〔附注〕此方用于溃疡久不收口。

方 15〔组成〕鲜虎皮草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加雄黄或冰片少许,调匀涂搽患处。

方 16〔组成〕刺苋、桐油各适量。

〔用法〕捣烂,贴患处。

方 17〔组成〕鲜乌蔹莓叶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敷。

方 18〔组成〕野艾叶、猪油各适量。

〔用法〕捣烂敷。

方 19〔组成〕枸骨根 120g。

〔用法〕煎汤洗涤,每日 1~2 次。

方 20〔组成〕十大功劳根皮适量。

〔用法〕研末,和豆腐敷患处。

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

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

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谈谈慢性小腿溃疡(臁疮)的中医治疗:陈博士按,这种毛病了,我以前在乡下见得比较多;其实现在临床也不少这样的患者;这里结合70年代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的相关案例予以说明,案例:韩xx,男40岁,两小腿溃疡及皮肤搔痒已20多年。

1962年12月在某医院作静脉抽剥术。

1963年9月间右小腿碰伤,又起溃疡,至今未愈。

检查:右小腿中部有两处溃疡面,分别为2x1和1x1.5厘米左右,四周皮肤色褐,并有疤痕多处,溃疡肉芽不新鲜,脓水色黄稀薄。

诊断:慢性小腿溃疡。

初诊(1964年1月4日):右小腿中部溃疡,四周皮色褐,肉芽不新鲜,脓水色黄而稀薄。

舌苔薄黄腻,脉滑。

证属湿热下注,气滞血凝。

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处方:生地、赤小豆、制大黄、赤芍、苦参片、丹皮、萆薢、苍术、防己、黄柏、生甘草;外治:疮面清洁后,用青黛膏、生肌散敷之并以绷带缠缚足踝至膝下。

每日换药一次。

经上药治疗半个月后,脓水已净,但肉芽仍不新鲜,胃纳差,神疲乏力。

故于前方去制大黄、萆薢、苦参片,加党参、黄芪、山药、茯苓,连服一个多月而愈。

本例为慢性小腿溃疡,中医叫做臁疮,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故治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凉血。

药用黄柏、赤小豆、制大黄、甘草、苦参、萆薢、防己清热利湿,生地、丹皮、赤芍凉血。

药后脓水已净,而症见食少,神疲乏力、肉芽不新鲜,知其湿热渐清,脾阳不健,气血无以生化,故于前方中去苦参、大黄、萆薢,加党参、黄芪、茯苓、山药健脾益气,以助其滋长运化的机能。

(免责声明:文中如有涉及到治疗或者保健方法仅供参考,若有朋友需要使用,请咨询专业医师后使用,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

本人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及其他渠道所发相关帖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0例慢性皮肤溃疡中医综合治疗分析

50例慢性皮肤溃疡中医综合治疗分析

50例慢性皮肤溃疡中医综合治疗分析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应用中医综合治疗,即内服外敷中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两个疗程的中医综合治疗和精心优质的护理,50例患者的病情均明显好转,其中治愈43例(86.0%),有效7例(14.0%),无效0例(0.0%),总有效率高达100%;治疗时长为1~8w,平均(2.7±3.2)w。

结论由内服中药汤剂和外敷中药药汁组合而成的中医综合疗法,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治愈溃疡面,帮助患者获得肌肤的重生,辅以优质的护理,能够促使患者获得生活上的重生,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标签:慢性皮肤溃疡;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难以愈合、极易反复发作,因而在临床医学成为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西医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掘出一套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综合疗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26~74岁,平均(48.7±6.7)岁,病程1个月~12年,平均(3.4±4.3)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大部分患者发病是因腹部手术以及浆液性乳腺管炎所致,愈合期均在1个月以上,最长的长达10余年。

1.2方法1.2.1内服中药熬制去瘀生新汤剂,内服汤剂的中药药方为:生黄芪60g,茯苓和薏米仁各18g,天花粉、紫花丁、干地龙、蒲公英、怀牛膝、生地黄各15g,当归12g,炮山甲10g,青皮9g,川穹、皂角刺、炙甘草各6g,白芷5g。

该药方具有祛瘀祛邪、扶里攻毒、活血生肌的功效。

加减:若体内湿热,火毒较盛,可以添加败酱草、白花蛇草以清热败火,另外要去掉黄芪成分,防止补气助火;若阳气较弱,则可添加附子和肉桂予以温补;若气血虚弱,可以增加当归和黄芪的用药剂量;若疼痛感甚重,可以往药方中添加乳香、没药镇痛和血;疾病久治未愈,肌肉萎缩,需要在药方中加入0.3g马钱子。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护理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护理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护理体会
刘丽雯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8(37)10
【摘要】目的:总结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择2015年1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98例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依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49)与试验组(n=49),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基础上施以中医辨证治疗与综合护理模式,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总治愈率与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下肢慢性皮肤溃疡予以中医辨证治疗联合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治愈率与护理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刘丽雯
【作者单位】襄阳市中医医院湖北襄阳4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8
【相关文献】
1.下肢慢性皮肤溃疡56例中医辨证施护 [J], 农秀明;张秀华;何小燕;王粤湘;彭锦绣
2.美托洛尔加中医药辨证治疗高血压病82例的中医护理体会 [J], 梁艳红;李燕;黄修楚
3.下肢慢性皮肤溃疡56例中医辨证施护 [J], 农秀明;张秀华;何小燕;王粤湘;彭锦绣
4.原位再生技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皮肤溃疡74例的疗效观察 [J], 黄仲海;梁宪章;吴年腾;李杰辉
5.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后中医辨证治疗的作用 [J], 焦勤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应用辨证施护干预的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应用辨证施护干预的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应用辨证施护干预的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慢性皮肤溃疡是指皮肤持续8周以上的破溃性病变,常见于长期卧床、坐骨神经损伤、糖尿病和静脉曲张等患者。

传统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溃疡清创、敷料更换和保守治疗。

然而,传统的护理方法并不能满足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因此,利用辨证施护干预方法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辨证施护是中医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其核心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身体状态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护干预在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中的应用可以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首先,辨证施护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不同类型的慢性皮肤溃疡有着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通过辨证施护干预,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如中医药物、针灸、推拿等,从而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辨证施护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长期卧床或伴有其他病痛,易导致身体虚弱和心理失衡。

而辨证施护干预通过中医理论的运用,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等,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

同时,中医的调理方法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护理的满意度。

再次,辨证施护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

传统的护理方法主要依赖于药物和敷料的使用,而辨证施护干预则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采用中医药物和手法对病情进行调理和干预。

中医药物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段,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不仅可以节约患者的治疗费用,同时也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

然而,辨证施护干预对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辨证施护干预方法从整体上关注患者的身、心、环境等综合因素,与传统的护理方法有所不同,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这对护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辨证施护干预旨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持久的疗程,与一般的敷料更换相比,可能需要更多的治疗时间和交流沟通,这可能会对患者的便利性和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docx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docx

瞧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湿热毒薇证:疮周有猝痛,疮而腐肉较多,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灼热,可伴发热,大便秘结,夜难入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湿热瘀阻证:疮面腐肉未完全脱发,脓水淋漓,大便秘结。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三)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或不生,肉芽色暗淡不蚌,脓水消稀。

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发热L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

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道医岷于以药物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及时更换病员股,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m"大,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赤。

饮食易消化,均衡营养,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

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剌激、助火食品,如牛羊肉、海值、虾、殖、葱、蒜、辣椒等。

(二)疮面腐肉未脱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2.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15~30° ,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根据医飒,疮面脓腐渗出较多者,予清热解而利湿收敛止痒的1:20五味黄连液浸泡或中药湿敷.4∙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遵医裾于清热解毒四黄消肿散箍围,注意观察有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5.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也可以辨证使用现代敷料进行更换如清创胶、水胶体泡沫敷料、水胶体溃疡贴等。

(H)疮面新肌不生疮面无渗出,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适当延长换药间隔时间。

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擦拭疮面,以免损伤新生组织。

胶布过敏者,用绷带缠缚疮面,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注意缠缚的松紧度,肢端皮肤的色泽、忠肢肿胀情况。

(四)疮周痒痛L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

6.指导患者戒烟、酒,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注意保暖,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7.忌用热水烫洗同部皮肤,避免搔抓,用力擦拭等加玳损害。

下肢慢性溃疡(臁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下肢慢性溃疡(臁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下肢慢性溃疡 (臁疮 )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下肢慢性溃疡属于中医“臁疮”的范畴,又名“裙边疮”、“裤口疮”、“老烂脚”,好发于小腿下1/3处、内、外侧的部位,本病初起之时,在皮肤表面出现黄豆大小的红斑或结节,后迅速发展为豌豆大小的水疱、脓疱,随着病情发展向皮肤深处形成溃疡,患者先痒后痛,继发破溃,形成溃疡后久治不愈,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对于臁疮这种疾病的认识始于宋元时期,中医药治疗臁疮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低复发等优点,本文从中医角度对臁疮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中药配方处分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臁疮的病因病机臁疮多因久站、负重远行等原因导致人体的气血耗伤,致使中气下陷,引发下肢经络不畅、局部出现气血瘀滞,下肢肌肤失养,患者本身又存在正气不足而湿热邪盛的情况,当下肢皮肤因蚊虫叮咬、意外伤害以及湿疹等多种原因导致破损时,易诱发臁疮,在《华佗神医密传》中曾写道:“臁疮有内外之异,因脏腑有湿毒,乃外发为疮、亦因打扑抓磕或遇毒虫恶犬咬破损伤而形成疮者”。

导致臁疮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为“邪实”及“正虚”,风、湿、热、毒、瘀诸邪相搏使然,以“虚”为本,“虚”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因虚致瘀、因瘀致腐、因腐至虚,气血亏虚、血瘀阻络或湿热下注积聚,进而血败肉腐形成了溃疡。

二、臁疮的中医辨证治疗和中药配方处分中医根据臁疮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两个症型:湿热下注型,气血亏虚型。

2、1湿热下注型多见于臁疮初发的患者,湿热蕴结患者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导致出现湿热症状,患者的疮面色暗或疮面上附有脓苔(坏死组织),疮面久溃不愈、脓水浸淫并秽臭难闻,患处及周围有肿胀和灼热感,痒痛兼具,患者舌苔黄腻、脉细数,严重时会有发热的全身症状。

方选三妙丸或萆薢胜湿汤随证加减。

此型当分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湿重者用四妙散,加重薏苡仁用量,热重者酌加清热解毒的药物,如忍冬藤、连翘、蒲公英等。

湿热并重加土茯苓、马齿苋,《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祛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秘方集』祛瘀:顾氏外科认为慢性下肢溃疡由浅入深

『秘方集』祛瘀:顾氏外科认为慢性下肢溃疡由浅入深

『秘方集』祛瘀:顾氏外科认为慢性下肢溃疡由浅入深顾氏外科认为,溃疡发于外侧,属多气多血的足三阳经,宜重用行气活血通络之品,如香附、三棱等;发于内侧,属多血少气的足三阴经,宜重用益气扶正、活血通络药,如生黄芪。

发于肌腠加黄芪、麻黄等;发于肉里加四君子汤、葛根等;发于血脉加荆芥、皂角刺;发于筋脉加柴胡、麦芽等。

慢性下肢溃疡由浅入深一般可分为脓腐层、瘀滞层、正常层。

其中瘀滞层局部组织的发展变化是治疗关键。

且邪毒与气血相互搏结,瘀阻经络是瘀滞层的病机关键。

只有局部气血运行正常,经络疏通,才能恢复正气,托毒外出,化腐排脓。

疮面、部位、经络辨证结合顾氏外科注重局部辨证,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

以疮面溃疡色泽指导局部用药。

疮面色泽淡红、苍白无华,分泌物稀薄者为气血虚弱,可加鸡血藤、丹参等补益气血;疮面色泽紫暗,皮肤瘀黑,或有青筋怒张,为络脉瘀滞,可加水蛭、地鳖虫、地龙等虫类搜剔通络。

疮面色泽青暗,脓水清稀,疮周不温,皮色黯黑者,为脾肾衰败或阳虚有寒,可加淫羊藿、熟地黄、山茱萸、黄精补肾益精,或附子、肉桂、桂枝等温阳通络;疮面色暗,局部肉芽水肿,滋水淋漓而不臭,疮周水肿,多有湿邪,可加薏仁、赤小豆、泽泻等利湿消肿;疮面色暗,滋水淋漓,或上附脓苔,或有臭味,疮周红肿灼热,或伴水疱、湿疹,为湿热毒邪流注络脉,可加土茯苓、萆薢、虎杖等清热利湿解毒。

此外,临证可据脓的形质、色泽、气味,结合脓液培养结果,选用提脓祛腐药。

脓色黄白稠厚,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可外用九一丹、八二丹;脓色绿黑,稀薄如水,或有气泡,或腥秽恶臭,多为绿脓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革兰氏阴性细菌,或厌氧菌、霉菌生长,抗生素常不敏感,可外用七三丹、五五丹,或一枝黄花、葎草、马齿苋、黄连、蚤休等煎汤,待温浸洗湿敷患处,常有显效。

顾氏外科认为,溃疡发于外侧,属多气多血的足三阳经,宜注重应用行气活血通络之品,如香附、三棱、莪术等;发于内侧,属多血少气的足三阴经,宜注重应用益气扶正、活血通络之药,如重用生黄芪。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慢性皮肤溃疡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慢性皮肤溃疡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慢性皮肤溃疡慢性皮肤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其病程长、愈合缓慢,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

中医外科在诊治慢性皮肤溃疡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

正气不足包括气血亏虚、脾肾虚弱等,使得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外邪如热毒、湿邪、血瘀等,瘀滞于肌肤,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从而形成溃疡。

在诊断方面,中医外科注重整体观念和局部症状相结合。

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状态。

其次,对溃疡局部进行仔细观察,包括溃疡的大小、形状、深度、颜色、分泌物的性质等。

例如,溃疡颜色鲜红,多为热毒炽盛;溃疡颜色暗淡,多为气血不足;溃疡周围肿胀疼痛,多为湿热下注;溃疡久不愈合,肉芽苍白,多为脾肾虚弱。

在治疗方面,中医外科采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

内治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气血亏虚者,治以益气养血,常用方剂如八珍汤;热毒炽盛者,治以清热解毒,常用方剂如五味消毒饮;湿热下注者,治以清热利湿,常用方剂如二妙散;脾肾虚弱者,治以健脾补肾,常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

外治法是中医外科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外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中药湿敷: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生肌作用的中药煎汤湿敷患处。

如黄连、黄柏、苦参等煎水湿敷,可减轻局部炎症,促进创面愈合。

2、中药膏剂:根据溃疡的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中药膏剂。

如生肌玉红膏用于溃疡后期生肌收口;红油膏用于溃疡早期去腐生肌。

3、清创术:对于溃疡面有坏死组织、脓液较多的情况,需要进行清创处理,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

4、艾灸: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5、针灸:针刺相关穴位,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下肢溃疡(臁疮)名方

下肢溃疡(臁疮)名方

下肢溃疡(臁疮)名方下肢溃疡(臁疮)名方1、化腐生肌丹【来源】王玉章,《中国中医药报》【组成】红升丹30克,轻粉、官粉各40克,银珠30克,樟丹10克,乳香、没药各50克,血竭20克,松香、冰片各10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合成丹,疮面在常规消毒下,外涂“化腐生肌丹”,然后外用敷料覆盖包扎,隔日换药1次。

【功用】解毒化腐,生肌敛疮。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或脉道不通,肌肤失养,继而热腐肉烂所致。

据临床观察所见,大多由患者其他疮口下陷,脓汁稀而多,或腐烂覆满疮面,肉芽组织暗淡或灰白,疮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

王氏认为此乃气血瘀滞,脉道不通,瘀、腐、脓的存在为溃疡经久不愈的主要障碍。

方中含有“化腐生肌”之圣药红升丹,能刺激病灶肉芽组织,促使结缔组织增生,而利于溃疡的愈合;松香、乳没等乃本方之精品,能生肌长肉敛皮,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加速了上皮的形成。

王氏认为脓可能是疮面药物作用下,局部组织代谢旺盛的表现,是“煨脓”的结果,并非疮面感染恶化所造成的,是病症由阴转阳的一个标志;红升丹,轻粉,银珠,乳没等皆为辛温或辛热之品,不但能解毒拔脓化腐生肌,而且可以活血消肿止痛。

本药具有提毒化腐,生肌敛皮作用,能改善疮面局部的微循环,激活慢性溃疡由僵化状态向急性无菌性炎性反方向转化,刺激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使用安全可靠,是治疗慢性溃疡较为理想的药物。

亦是治疗慢性溃疡的一首外治良方。

【主治】慢性下肢溃疡。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臁疮汤【来源】王德隆,《浙江中医杂志》(11~12)1982【组成】当归20克,茵陈、葛根各30克,黄柏、苦参、连翘、猪苓各12克,炒苍术、防风、羌活、知母各10克,木瓜25克,升麻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祛风解肌,活血消肿。

【主治】臁疮(初中期)。

【疗效】治疗13例,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15剂皆痊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药23剂,6例痊愈,1例好转。

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外治及临症施护

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外治及临症施护

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外治及临症施护作者:刘晓峥张琼肖韦叶静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慢性皮肤溃疡又称难治性溃疡[1],是由于皮肤或黏膜组织缺损且合并慢性感染,伤口不能及时愈合导致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共同特征是体表皮肤经久不愈,病程缠绵。

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毒所致。

我科自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对46例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实施中医外治及临症施护,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慢性皮肤溃疡;临症施护【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72-02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25,女21例;年龄34~89岁,平均49.5岁;病程1月~6年,平均3个月。

1.2 伤口分级按Wagner分级标准[2]分为5级,I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II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III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IV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Ⅴ级:全足坏疽。

I级16例。

II级28例。

III级2例。

IV级0例。

Ⅴ级0例。

溃疡面积最小0.9×2cm,最大8×11cm。

1.3 伤口临床证型按王永炎下肢溃疡分型,湿热下注17例,创面色黯,或附上脓苔,脓水浸淫,臭味难闻,四周浸肿灼热;脾虚湿盛9例,病程日久,创面色黯,黄水浸淫,患肢浮肿;气虚血瘀20例,溃烂经年,腐肉已脱,起白色厚边,创面肉色苍白,四周肤色黯黑。

2 中医外治2.1 评估评估患者伤口类型、分级、面积、创面组织形态、潜行、窦道、渗出液、疼痛及相关心理、社会、饮食问题。

了解来科前的伤口处理,每周评估1次,若伴有感染每次换药均需评估。

2.2 伤口常规处理 0.9%nacl注射液棉球清洗伤口,待干。

伤口周围皮肤胶布痕迹以75%酒精擦拭。

【推荐下载】中西医治疗下肢溃疡的临床分析

【推荐下载】中西医治疗下肢溃疡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溃疡的临床分析下肢溃疡在临床上很常见,多继发于下肢血管或神经病变,基于原发病变,其疮面修复过程极其缓慢,迁延难愈,愈后易溃。

这是一篇下肢溃疡的临床分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下肢溃疡中医称为臁疮老烂脚裤口毒,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小腿下1/3处的内外侧,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溃疡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1],需要细胞、因子、酶的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

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医疗工作者在治疗下肢溃疡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就祖国医学以及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外治法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

 1病因 西医认为下肢溃疡的发生是由血液循环障碍[2]、神经损害、感染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

主要由周围血管病所导致[3],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为瘀血性溃疡或称静脉性溃疡,是因下肢静脉血液淤积引起,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等;二为缺血性溃疡或称动脉性溃疡,是因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常见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

其中静脉性溃疡发病率最高[4].但以上两类常同时并见,相互影响。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则多从虚、瘀、邪、腐四个方面[5] 来阐述,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或气虚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特点是因虚感邪(风、湿、热、毒),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虚邪瘀腐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致使邪毒损络,组织腐溃,进而出现各种病症。

其中虚、瘀为本,邪、腐为标。

 2治疗方法 下肢溃疡的病变部位多属表浅,将药物应用于局部可使其快速吸收,使药力直达病所,常能取得内治法无法达到的效果,正如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所载: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近年有些医家提出针对疾病不同特点的外治药物,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1中医药对外治法的研究 中医药外治下肢溃疡对局部疮面的辨证尤为重要[6],根据疮面脓腐的多少以及腐肉的易脱程度,周围组织红肿疼痛程度以及疮面色泽、疮面肉芽的生长情况等特点,辨证选用袪腐药、生肌药。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孙会斌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今天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

下肢局部见一溃疡,大小不等,多表浅,疮面肉色灰白、淡红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脓水清稀,呈灰黑或带绿色,带腥味。

溃疡周围可伴有湿疮、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疮口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现代创伤修复学》(付小兵,王德文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版)。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溃疡、经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未愈合者。

(二)证候诊断1.湿热毒蕴证: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漫肿灼热。

可伴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2.湿热瘀阻证: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

可伴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数。

3.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

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半枝莲、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疗法①外用药物疗法:疮面牢固覆盖较多黑色、干性坏死组织或焦痂,宜选用贴敷疗法,或配合中药化腐清创治疗。

可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厚敷以煨脓祛腐,促使疮面基底部暴露,或再行蚕食疗法清除。

在腐多而难去之际,先短期选用八二丹掺布疮面,外盖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提脓祛腐,促使腐肉迅速脱落,出现新生肉芽组织;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盖贴;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或疮口周围发湿疹者,则用油膏(由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制成)盖贴;若疮面渗出多者,可用青黛散、三石散外敷。

各种下肢溃疡病理及中西医治疗

各种下肢溃疡病理及中西医治疗

各种下肢溃疡病理及中西医治疗原发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综合征------下肢溃疡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引起下肢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对治疗、预防下肢溃疡的形成是完全必要的。

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浅静脉血液倒流,浅静脉怒张、蜿蜒而曲张,故名为静脉曲张。

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是一种常见病。

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它的发病率最高,据沈建民教授在上海市周围血管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中提到:全组2679名患者中,下肢浅静脉曲张者共2577人,占96.1%,其它周围血管病102人,占3.81%。

静脉曲张患病率8.5%,全国标化率为7.93%,世界标化率为9.19%,可见下肢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病率是很高的。

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早期症状较轻,少数病人在多走路后产生下肢酸痛,长期后可因静脉瘀血而引起皮肤营养性变化,色素沉着,特别是在足靴区,容易产生很久不愈的顽固性溃疡(俗称老烂腿)。

患病后不仅会加重痛苦,而且严重地影响劳动。

(病因病理]一、西医的病因病理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下肢溃疡的病因病理,主要是肢体静脉高压所致。

病因:在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血液向心回流,是依靠心脏搏动所产生的舒缩力量,在深筋膜内包围在深静脉周围的肌肉产生泵的作用,以及呼吸运动时胸腔内负压吸力等三者的结合作用。

静脉瓣膜则起到在血液的回流过程中使之单向流动,不致使血液返流。

因此深或浅静脉曲张的原因,主要是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缺损,以及隐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前二者与遗传因素有关,往往有家族史(70%),后者与工作性质有关。

原发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几乎都伴有瓣膜缺损,而且涉及到髂外静脉瓣膜缺损或发育不良,据尸体解剖发现,其发病率30—40%左右,由于先天性不足,加上长期阵发性咳嗽,或体力劳动时腹腔内压升高,直接冲击隐一股静脉连接处的大隐静脉瓣膜,使其瓣膜损伤,致使其功能不全,逐渐影响其所属支,这些属支的壁薄弱,易于扩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岁 , 平均 (6 0 4 . 5±1 . 2 岁 ; 程最 短 3 , 51) 病 1d 最长 6 2 .5
年, 平均 ( . 1±12 ) 20 . 3 年。溃疡 面 积 0 4 c × . m一8 0 . m 0 5e . c m×1 . m; 中医辨证 分 型 : 5 0e 按 湿热 下注 型 l , 虚湿 盛 6例 脾 型 1 0例 , 滞血瘀 型 1 , 气 1例 热毒 蕴结型 9例 , 气血 两虚型 1 0
[ ] 陈新谦 , 3 金有 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 [ . 京: 民卫 生 M] 北 人
出版 社 ,07:7 . 2 0 5 4
本文编辑 : 姜立会
21 0 0 0 1— 1— 5收稿
下肢慢性皮肤 溃疡 5 6例 中医辨 证 施 护
农秀 明 , 张秀 华 , 小 燕 , 何 王粤 湘 。 彭锦 绣
如注意 观察 大小便颜色 , 皮肤 黏膜 、 、 鼻 牙龈 、 消化 道有无 出血 现象 , 以及穿刺局部皮肤有无 出血 、 淤斑 、 结 、 癜 、 肿等 。 硬 紫 血 多食新鲜蔬菜 、 水果 , 免进 食 过热 、 硬 、 避 过 富含 维 生素 食物 , 影响抗凝 剂疗 效 。指 导患者 用软 毛刷 刷牙 , 防止 口腔 黏膜 出
意义 , 效可靠 、 疗 方便 、 安全 。本组病 例 中, 除使 用低分 子肝素
治疗外 , 还采取综合措施 , 包括 应用硝 酸甘油 、 体 阻滞 剂 、 B受
扩张冠脉 、 营养心肌 、 l I服肠溶 阿司匹林 、 气吸入 等 , : 氧 密切观
血, 避免身体碰撞和跌倒 , 禁忌注射 部位热 敷 。一旦 出血或 出
下肢慢性皮肤溃疡亦称臁 疮 , 俗称老烂 脚 , 临床 上常见 是 的疑难病症之一 , 溃疡在病程上属 于疮疡 的后期 阶段 , 由于疮
瓶备 用 ; 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丹 由熟 石膏 9份 、 升丹 1 , 份 研成 粉末 , 搅拌 均
匀装瓶备用 ; 玉红生肌膏由 当归 、 ⑥ 白芷 、 竭 、 血 紫草 、 麻油 、 轻 粉、 石蜡 、 甘草等加香油调制而成 。 12 2 换 药 方 法 .. ① 一 般处 理 : 用 生 理 盐 水 清 洗疮 面 , 先
现其他不适 , 及时通知 医护人 员 , 妥善处理 , 保证治疗安全 。
4 讨 论
察药物疗效 和不 良反应 等 , 降低 复发 , 短住 院 日, 缩 减少 医疗
费用 , 改善生活质量 。
参 考 文献 : [ ] 尤黎 明, 1 吴瑛 . 内科 护 理 学 [ .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M] 北 人
( 广西 中 医学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广 西 南 宁 5 0 2 ) 303
摘 要 目的 : 讨 下肢 慢 性 皮 肤 溃 疡 患者 的 中 医辨 证 施 护 方 法 。 方 法 : 5 探 对 6例 下 肢 慢 性 皮 肤 溃 疡 患 者 根 据 不 同
证型 实施 中医辨证施护 。结果 : 治疗 3 价结果 : 0d评 治愈 4 7例 , 显效 9例 , 总有效率达 10 。结论 : 0% 中医辨证施 护 可提
肿致气血凝滞 、 郁久化热 , 热盛 肉腐成脓 , 自溃 而成 ; 因多 脓 外 为局部皮肤瘙痒 、 伤 、 碰 虫伤 等外 伤毒染 致 湿热 内蕴 、 淤血滞 经络而成 , 严重影响 患者 的工作 和生 活质 量。20 0 6年 1月 ~ 20 0 9年 1 2月 , 我们对 5 6例 下肢 慢性皮 肤溃疡 患者实 施 中医
辨证施护 ,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7 %乙醇消毒疮面周 围皮肤 。② 辨证 换药法 :. 热下注 型 : 5 a湿
疮面用三黄散 +九一丹 外敷创 面 , 外周 皮肤 予 十一方 药酒 调 三黄散外敷 , 无菌敷料覆盖 , 日换药 1次。待疮 面分 泌物减 每
齐鲁 护理 杂志 2 1 0 1年第 1 第 2 7卷 8期
34 健 康教育 . 密切 观察病 情 , 教会 患者 进行 自我 监护 。 并 出血 , 在操作规范时可见注射部 位出血现象 , 为注射 时损伤 小 血管 , 指导患者勿 紧张 , 给予对症处理 。
应 用 低 分 子肝 素对 于 降 低 心 绞 痛 复 发 及 病 死 率 具 有 一 定
血 明显改 善 , 迅速缓解症状 , 降低 心血管发 生率 , 良反应轻 , 不 安全 可靠 。然而 , 低分子肝素 为抗凝药 , 伤小血 管后 易引起 损
[ ] 韩利 民. 壁注 射低 分 子肝 素钙 按压 时间 的临床 研 究 2 腹 [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0 8 2 (0 : 8 J. 20 ,4 1 )7— .
少 , 芽 生 长 良好 , 纯 以 拔 毒 生 肌 膏 纱 条 外 敷 , 菌 敷 料 覆 肉 单 无
11 临床 资料 .

本组 患者 5 例 , 3 铆 , 2 例 ; 6 男 6 女 0 年龄 3 1
盖 , 4d换药 1 。b 脾虚湿盛 型 : 2~ 次 . 对难 以清除 的干性 坏死 组织先外敷三黄膏 以软化 干性 坏死组织 , 进脱落 , 促 至坏 死组
高 下肢 慢 性 皮肤 溃 疡 患 者 治 疗 效 果 , 短 治 愈 时 间 。 缩
关键词 下肢 慢性皮肤溃疡 ; 中医辨证施护 ; 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 : 4 35 R 7 .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6— 2 6 2 1 )8— 0 2— 2 10 75 (0 1 2 0 6 0
2 07: 52. 0 1
U P是 由 于 冠 状 动 脉 远 端 毛 细 血 管 栓 塞 引 起 心 肌 缺 血 , A
常诱 发严 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低 分子肝 素具有 明显且 持久 抗血栓作 用 , 其强 于抗凝 血 活性 , 对血 小板 影 响小 , 降低 出血
并发症 和危险性 ; 促进组 织型纤维蛋 白溶酶原 激活剂 的释放 , 发挥 纤溶作 用 , 护血 管 内皮 , 强抗 栓 作用 。用 于治 疗 保 增 U P 使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 少 , 电图及动态 心 电图示 心肌缺 A, 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