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复习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科论文阅读
一、导语
导语: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②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所以,在复习此类文章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依据文本得出正确答案。

二、学习目标
1.阅读《乡下人进城》,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阅读《谈趣味》,理解作者对于“文学趣味”的看法,明确文学趣味的养成过程。

3.阅读《美和美的东西》,明确两个概念的区别,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观点。

4.阅读《创新与想象》,把握本文总-分-总的论述思路,分析举例论证的好处。

5.通过阅读这四篇论述文,把握此类社科文的论述思路,明确文章的论点,学会各种论述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中去。

三、主题文章选读
文章选读一:
【导语——"乡下人进城"是一个中国现代化与最广泛的个体生命联系的命题。

作为农业大国的主体农民,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进入城市的行动选择及心路历程,是当下小说与现代化关联的最有价值所在。

随着中国城市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乡下人脱离乡土进城谋生,持续了一个世纪的行为,在当下语境中突然别具意义了。

本文着重探讨了乡下人进入城市处于尴尬处境的原因,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乡下人进城
新世纪文学创作中,以“乡下人进城”为主题的小说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引人深思。

“乡下人进城”叙述与现代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多重指涉,使它得以成为中国当下现代化语境的一个隐喻,其由三部分构成:“乡下人”、“城”、“进”。

“乡下人”是一种身份,除了与乡土之间的“在乡”联系以外,很大程度是由城里人赋予的命名。

乡下人进入现代都市以后几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其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在城乡意识形态框架中的被歧视身份都让他们困窘。

“城”绝不只是一个空间标志,迅急发展的中国社会正在日益地把原来在城的市民塑造成为“消费者”,原先在乡的人们天然地比在城的人们距离现代化远得多,他们入城后获得的身份暂时性地被定义为“民工”。

“进”是一个有方向性行走的动作,乡下人进城了,可是现实生活的经验在提示着:他们只是去了“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

“城”中的“现代化”神话召唤着乡下人“进”,可是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的先天不足往往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在“退”。

我们的社会、时代、经济、文明都正在经历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数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国正在崛起、转变为现代工业国家,但是乡下人很少能够直接转变成为在工业社会、经济、文明中占据地位的人。

乡下人一时根本无法把自己变为城市公民,也难以接受乃至养成后现代文明的消费习惯。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非但不能给予乡下人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反而更多的是给他们以文化意识的压迫。

乡下人只是进入到城市的边缘生活中,他们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当下中国的现代化表征。

乡下人都市边缘生活的空间主要表现是:垃圾生活,杂工生活,民工生活,小买卖生活等。

其中的“垃圾生活”就其真实层面而言是概括了一部分乡下人在都市里的生活,乡下人往往在城市担负着清除垃圾的重任,大量的都市人生活产生的垃圾是靠乡下人来处理;同是它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喻象。

【思考问题:“垃圾生活”的“真实层面”指什么?“象征意味”指什么?参考答案:真实层面是指:乡下人在城市以清除垃圾或捡拾垃圾来谋生的生活。

象征意味是:乡下人在城市过着的物质水平低下、社会地位卑微、体力劳动强度大的生活。


走入现代城市的中国大陆农民保持着对乡土的记忆,它支撑着乡下人在异己的都市中生存。

这种记忆让乡下人保持着对乡土社会的伦理认同,也更加深了他们在都市中的无奈感。

【问题思考:结合全文,思考乡下人进城有哪些无奈感?参考答案:①乡下人进入现代都市以后几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其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在城乡意识形态框架中的被歧视身份都让他们困窘。

②“城”中的“现代化”神话召唤着乡下人“进”,可是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的先天不足往往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在“退”。

③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非但不能给予乡下人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反而更多的是给他们以文化意识的压迫。

④乡下人虽然进了城,城市却不属于他们。

(意思对即可)】这种记忆的情感表达,是他们对留在那片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与挣脱的矛盾态度,是他们对都市人的歧视的愤怒,是他们对都市中的他者身份固执与自卑的双重性。

乡下人虽然进了城,城市却不属于他们。

他们没有物质资本,除了自然的劳力与身体,记忆就是他们的资本。

城里没有属于乡下人的景观记忆,城市里的一切纪念性建筑与文化仪式都与乡下人的
经验世界漠不相关。

乡下人记忆是一种经验记忆,往深处说是一种生命记忆;而都市人的记忆则是一种文化记忆。

前者构成一种恒定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终生难以忘却。

城里人的记忆则被不断变化的文化潮流与时尚改变,他们拥有物质文化的记忆,城里人用物质记忆达到怀旧的目的,他们在用“老房子”、“老字号”、“老街”的记忆来表述对渐逝文化的留念时,也在享受着现代都市带来的更为舒适惬意的物质生活。

乡下人的记忆则提醒他们自身:都市物质文化不属于自己,尽管进城以后的生活可能给予他们乡土与时尚的混合经验。

【问题思考:乡下人记忆与城里人记忆有何不同?参考答案:①乡下人记忆是一种经验记忆,往深处说是一种生命记忆;而都市人的记忆则是一种文化记忆。

②乡下人记忆构成一种恒定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终生难以忘却。

城里人的记忆则被不断变化的文化潮流与时尚改变。

③乡下人的记忆则提醒他们自身:都市物质文化不属于自己,尽管进城以后的生活可能给予他们乡土与时尚的混合经验。

④走入现代城市的中国大陆农民保持着对乡土的记忆,它支撑着乡下人在异己的都市中生存。


(选自《乡下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冲突》,有删改)
测试题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下人进城后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城市生活给他们文化意识的压迫,关于乡土的记忆成了他们在异己的都市中生存的一种支撑。

B.乡下人的记忆是一种生命记忆,他们的记忆既构成了一种恒定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也被不断变化的文化潮流与时尚改变。

C.都市人一方面享受现代都市舒适惬意的物质生活,一方面也常用“老房子”“老字号”“老街”等物质记忆来表达怀旧的感情。

D.走入现代都市的乡下人保持着对乡土的记忆,这种记忆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是他们对都市人的歧视的愤怒。

答案:B
解析:“被不断变化的文化潮流与时尚改变”说的是都市人的记忆。

2.下列对“乡下人进城”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乡下人进城”是小说的一个创作主题,这一叙述与现代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多重指涉。

B.“乡下人”这一被城里人命名的身份,一方面表明了他们与乡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包含着一种社会地位低下的困窘。

C.“城”是一个空间标志,乡下人进城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城”中的“现代化”神话召唤着乡下人与时俱进。

D.“乡下人”由于“在乡”的关系天然地比在城的人们距离现代化远很多,他们进城后一时根本无法把自己变为城市公民。

答案:C
解析:原文是说,乡下人进入现代都市以后“几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而且他们也不是“与时俱进”,而是“生活质量在‘退’”。

3.下列对“都市物质文化”不属于进城的乡下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先天不足,进城后多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

B.因为他们除了自然的劳力与身体没有其他物质资本,很难养成城市人的消费习惯。

C.因为他们很少能够直接转变成为在工业社会、经济文明中占据地位的人,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不能给予他们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

D.因为他们对留在故乡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的态度,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人。

答案:D
解析:“对留在故乡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的态度”不属于原因。

作业题
1.联系现实生活,请就如何弥补乡下人的“先天不足”,提出你的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政府切实增加优惠政策,提高乡下人的工资收入和农业收入;积极贯彻落实教育均衡化发展,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切实加强择业能力的宣传与培训,提升他们的竞争力等。

(意对即可)解析:要求建议具体可行,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文章选读二:
【导语——文学的趣味是一种貌似高深的东西,但是朱光潜先生文字深入浅出,论述起来却非常吸引人。

本文从学文艺的人要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谈起,说明门户之见的偏颇之处,指出个人的趣味随着涉猎的广博、偏见的减少,也会越来越纯正。


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

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
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

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
酒味。

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

学文艺也是如此,
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

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
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
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

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
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问题思考: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谈
喝酒?参考答案:以喝酒和学文艺类比,论述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
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

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

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

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

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

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

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

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

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思考问题:读诗较广泛者有何好处?参考答案:①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②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

【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参考答案:①从时代的演变来说,每个时代文艺风尚盛行时,都会指摘上一个时代的文艺风赏;②从个人趣味来说,个人的趣味演变随着涉猎的广博而趣味更加纯正。

】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

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

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

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

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

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测试题
1.下列材料中,与"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拉丁民族的诗歌不为日耳曼民族所能够欣赏
B.明代推崇唐代的风尚,清代推崇宋代的风尚
C.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D.法国新古典主义盛行时"七星派"诗遭指摘
答案:A
解析:A.这是阐述"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的观点。

2.下面是作者对"趣味"问题的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阅读兴趣偏狭,不利于初学文艺者的入门。

B.没有入门的人,他们的趣味往往比较广泛。

C.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但与民族和时尚无关。

D.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应符合时代的精神。

答案:B
解析:B.见原文"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句中的"江湖气"指的就是"趣味广泛"。

A.原文"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可见"不利于"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C.原文提到"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因此,"与民族和时尚无关"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D.原文没有"应符合时代精神"的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
3.下列不符合作者看待文艺上的“门派”的观点认识的一项是()
A.文艺上的门派,可以让初学者有所效法。

B.文艺上的门派,又会使人囿于偏狭。

C.门派之分和门派之见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很严重。

D.入门后,就要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吸纳一切门派的优点。

答案:C
解析:结合原文可以看出,门户之见是比较重要的。

作业题
1.学文艺的人怎样才能免于"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广泛涉猎;②减少偏见;③纯正个人的趣味。

解析:可以结合文中的内容加以概括,重点是要点全面,角度准确。

文章选读三: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导语——什么是美?看似简单,其实是因为我们常常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相信读过了文章,你对美的概念也会非常清晰了。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

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

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

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问题思考:本段提到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充当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常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这个观点。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

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问题思考:结合全文思考为什么说“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参考答案:①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③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④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

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

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

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均不相同。

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

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

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

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说成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

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

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

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思考问题:指出“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参考答案: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

后一个“味”是指构成没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测试题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答案:A
解析:A项,错在“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根据原文“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可知作者认为漂亮的姑娘是“美的东西”而不是美本身。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答案:D
解析:从文本第2段与第3段可以看出“美是难的”,即使人人都能欣赏美的东西,但是人们总是“把美与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所以D项认为的“美的问题并不复杂”不符合原文意思。

3.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美是难的”,这是因为“美”不等于“美的”,我们要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寻找美的规律是十分困难的。

B.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边城》里的翠翠,她们都是漂亮的姑娘,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但从美的本质看,她们本身并不就是美。

C. 我们不能因为某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是丑的。

《巴黎圣母院》里的吉普赛姑娘艾斯米拉达,容貌姣好,热情奔放,是美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相貌丑陋,声音怪异,但也是美的。

D. 我们认为斑马是美的,大熊猫也是美的,因为它们身上都有的黑白两种颜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物质属性决定了斑马和大熊猫是美的。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这种物质属性决定了斑马和大熊猫是美的”,此项可从原文“美必须有一定的
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得出。

作业题
1.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

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

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

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事例说明,(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一群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

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

(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