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一、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无形,但是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每一种传统礼仪原则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可以说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1. “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哲学一直把“天人合一”视做一切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们认为自然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人们不思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顺其自然,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自然,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由于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信、惧怕和崇拜,使人们不得不力求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

2. 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独立个体,而是群体、的一分子。为了保持和谐的群体不至于分解离散,为了维护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重义轻利,内省、自制、等级尊卑,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等价值观念。在以群体主义为取向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谦卑或其衍生物“卑己尊人”的礼貌行为是人人所崇尚的。“礼”文化教导人们要尊敬长者和有地位者、懂得礼让,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比如见了老人打招呼时应称“老先生”、“老师傅”、“老大娘”、“老大爷”等,见了有职位的人打招呼要称其职位以示尊敬。

以群体观念为特性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同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中国人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这些交际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涉及隐私的话题,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使每个人习惯的透明生活,同样也形成了要求别人也透明的习惯。这样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常要受到周围无数有关无关、有形无形事物的制约,根本无所谓“隐私权”可育,个人的独立意识只是—个空虚的概念。

西方人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

向往自由(freedom),崇尚平等(equality),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打招呼、称谓行为模式中,还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分客气和礼貌,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对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自由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必须遵守。隐私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可以保护个人自主,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西方人的隐私意识很强,例如与人交谈中人们忌谈个人的年龄或疾病,这样做是为了在社会群体中保持一种健康、年轻、完美的形象。作为一种隐私,人们回避个人的财产或收入这类话题,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竞争。

3. 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皇权胜于神权,没有一种宗教占统治地位,我国就总体而言,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因此中国礼仪没有宗教色彩。然而在西方。基督教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就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成为西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如今,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仅美国基督教堂就多达四万多所。在西方历史上还曾多次爆发过影响深远的宗教战争,因此西方礼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女士优先礼仪受基督教文明以仰慕女性、崇拜女性为高尚情操的影响。对基督教徒(天主教与东正数)来说。圣母玛丽亚树立了尊贵贞洁的形象,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基督教文明尊崇玛丽亚为圣母,对心爱的女性像上帝一样顶礼膜拜,即使西方国家处在封建专制社会的中世纪时期,骑士的传统也是以保护女性为己任。骑士都要选择一位贵妇人作为尊敬、爱慕、服从的偶像,学会一套讨好、效忠、保护女人的本领,不惜为她遭受苦难,献出生命,这种“骑士风度”对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表现

“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

礼仪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

1. 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一个英语词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问题上,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李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张大嫂、李大妈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而在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认为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即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