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城市的首位死因,肺癌增长迅速,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多数肿瘤可防可治。
卫生部曾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未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调查发现,我国城乡、不同区域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农村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位居全死因的前五位,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分别比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增加83.1%和22.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明显高于农村。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
表现在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尤其是肺癌上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
五是恶性肿瘤是可防可治的,部分原高发地区相应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三次全国死亡原因调查遴选了部分原肿瘤高发地区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显示,与70年代中期相比,一些原肿瘤高发地区恶性肿瘤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高发地区肿瘤死亡率出现大幅度下降。
卫生部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计划,大力提倡戒烟。
二是要针对我国确定的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8种重点癌症,有计划地开展筛查工作。多年的科研与实践表明多数重点癌症在我国已有成熟的筛查技术,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经验开展有组织的筛查工作。
三是要认真总结癌症高发现场工作经验,继续加强以病因研究、健康教育、环境治理、生活方式干预、早诊早治和肿瘤登记等为核心的综合防治,加大对高发区综合防治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要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癌症的影响,开展危险因素动态监测。深入分析新发癌症聚集地区的高发原因,开展环境监测,确定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了解特征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区域环境和人体的迁移转化过程和规律,为建立环境—健康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主要危险因素动态监测工作,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标准相符的我国癌症危险因素监测队列。
五是要加强发病、死亡和生存状况等基本信息的收集,提高死因登记质量;完善癌症登记系统,建立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扩大登记范围;建立癌症患者临床诊治与生存资料的等级随访系统;建立统一的癌症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