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教与学策略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数学教与学策略探析

作者:徐惠慧

来源:《成才之路》2020年第10期

(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新课改使素质教育得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赋予了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的教与学策略也应随之改变。在教学环节,教师应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方面,学生应重视课前预习,强化课堂学习,加强课后复习。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数學教学;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0-0084-02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学思维不仅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数学思维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融合也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其在启蒙阶段不仅能帮助学生强化对数理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知,而且有助于学生抽象性、推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思维的构建,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数学新课程标准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传统观念中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加强调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学习划分为三个学段,并且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

综合分析来看,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更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而且更加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科延伸。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的教学策略分析

1.强化主体,教会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在现阶段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和灌输者、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并不代表学生的欣然接受。并且,因为青

少年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知识的接受也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充分说明亲身体验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对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加以帮助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凡是学生能操作的,教师就不示范,不包办。其二,凡是有条件让学生动手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其三,凡是有思考机会的,就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其四,凡是学生有能力自我总结的,就不代替学生去总结。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课堂主宰角色。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这样不仅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优化课程,教会快乐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单一教学模式还未彻底改变,有的课堂教学氛围还比较枯燥,学生大部分时间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效果仅仅体现在分数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贤的这句话与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懂得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增加对数学的兴趣,使学习数学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程目标,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钻研的好习惯。

3.细化形式,教会创新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因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威严不容挑战,学生的“另类”思考受到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当代教育家沙塔洛夫曾说过:“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彼此尊重、精神上互相平等、心里舒坦的氛围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加以训练和激发,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细化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合作学习等手段,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尊重学生的各类解题方法和思路,教会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和养成。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的学习策略分析

1.预习,学会自主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将此句话中的“预”引申为“预习”,那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也非常适用和恰当。现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但要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不能忽视预习,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应从课前预习开始。课前预习不仅能帮助学生预先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还未掌握或者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这样在课堂学习和听课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预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课前预习,鼓励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弄懂新学知识,打通新旧知识的融通渠道,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其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2.学习,学会深入学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这句诗深刻揭示了学习的本质。数学的学习亦是如此,必须探其根本。而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进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但现阶段教学依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分数依旧有现实意义。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单纯的数理关系和空间形式等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只需掌握书本上的内容,只要学会书本上的解题思路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优异成绩也代表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理想。这样的一种循环,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最终导致学生不会也不愿意去寻根究底地探索数学问题了。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强化课堂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深入学习和思考,不仅要促进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得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

3.復习,学会思考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这句话充分说明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与拓展的重要性,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也同等重要。数学的完整学习过程,应该从预习开始,再到课堂学习,最后到复习结束。这也非常符合学习的发展规律,因为根据知识遗忘曲线,如果缺少了复习环节,或者复习环节得不到重视,那么所学知识就难以巩固,从而容易被遗忘。并且,复习并非是简单的知识点再记忆,而是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思考,从中再得出新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推动对后续知识的学习。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后复习,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推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等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提供良好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