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 。

2、_________ 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 提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2、“自然人化”3、共同美4、“和谐”5、审美态度6、“流溢说”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鲍姆嘉通2、尧斯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4、《大希庇阿斯篇》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6、孔子7、顾恺之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

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美学自考(习题卷2)

美学自考(习题卷2)

美学自考(习题卷2)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9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

”这一论点来源于()A)黑格尔B)柏格森C)叔本华D)尼采答案:C解析:2.[单选题]在兵法、医疗、绘画、音乐、喜剧、小说中普遍实用的范畴是( )A)典型B)意象C)虚实D)神韵答案:C解析:“虚实”这对范畴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而且在其他艺术中广泛使用,且在现实生活中,在兵法中、医疗中普遍使用,故选C。

3.[单选题]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A)艺术的起源B)艺术的功能C)艺术的本质D)艺术的形式答案:B解析:4.[单选题]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 )A)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B)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D)形式因和内容因的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审美活动的性质。

正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5.[单选题]西方美学十八世纪出现的转向集中体现在()A)德国古典主义美学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C)法国表现主义美学D)语义学美学答案:B解析:B)审美理想C)审美情感D)审美经验答案:B解析: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故对审美趣味产生制约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审美理想。

所以选择B项。

7.[单选题]美学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审美经验B)审美意识C)审美现象D)美学思想答案:B解析:8.[单选题]将喜剧的根源归结为两种社会力量冲突的学者是( )A)康德B)黑格尔C)马克思D)亚里士多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美学家的喜剧观点。

故选C。

9.[单选题]原始人在身体上刻痕、刺纹、穿耳、穿鼻等装饰活动,属于( )A)固定装饰B)自我装饰C)自我修饰D)非固定性装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审美活动的类型。

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分为固定装饰和非固定装饰两种,二者区别在于是(固定)否(非固定)自戕身体改变自身形态。

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mental distance in aesthetic activitv)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的远近关系。

包括心理距离和时空距离。

前者指两者在心理上的远近关系,包括知识经验、观念、情感和态度等的距离。

后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距离,指两者之间现实的远近关系。

两种距离相互渗透影响的。

瑞士审美心理学家布洛指出,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审美个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欣赏美和创造美。

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指超越实际人生,忘掉实用功利,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审视审美客体。

距离太近,个体容易考虑审美的功利目的,实用功利压倒审美享受,不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活动。

距离太远,则个体与审美客体失去了联系,无法欣赏到真正的美。

审美距离必须适当,才能产生审美活动,获得美感。

审美距离与审美心理

审美距离与审美心理

审美距离与审美心理作者:何宝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7期摘要:审美距离说是布洛提出的一种审美理论,他认为“距离”是美存在必要条件。

只有拉开了与客体的心理距离,主体才能体会到美的存在。

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审美无功利的基础上的一种审美态度。

本文介绍了审美距离说的内容,梳理了影响布洛思想的一条“无功利”的线索,提出了审美态度的产生虽看似无功利,但有着其本身的重大意义,与美一样,是关乎人类存在发展的大关切。

关键词:布洛;审美心理;无功利;审美距离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263-02一、布洛与审美距离说审美距离的说法来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的一篇文章:《作为一个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这个说法的核心要素。

而由于其多出现在审美活动中,故而称为“审美距离说”。

布洛的基本观点在于“距离”,这里的“距离”是指人心中的,与时空距离有一定同构性的心理事实。

布洛认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①也就是说,心理距离让人在接触客体时,不再关注其实用价值,而是将注意力投射到了平常不常注意到的地方,故而能够发现其艺术和美。

这是一种审美的非功利态度。

他举了在海上遇到大雾时的例子来佐证,当遇到海上大雾时,一般人都会因为性命之虞而产生恐慌焦虑的心情,但如果能与“海雾”保持心理距离,不去想自己可能葬身海上而是去仔细观察海雾,便会发现雾景的美丽与壮观。

布洛首先区分了“适意”与“美”,他认为“‘距离’提供了一个最需要的判断标准,以区别美和一般的适意”,“适意是一种无距离的快感,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

②也就是说,适意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生理性的,易于感知的快感,而美则更加精神性,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的。

所以布洛认为“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要素。

审美经验论试题答案1

审美经验论试题答案1

审美经验论一、单选题:1.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的思想家是()A、巴门尼德B、奥古斯丁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2.古希腊时期美学的核心是()A、美的本质B、美的特性C、美的内容D、美的形式3.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的代表人物是()A、马斯门罗B、柏格森C、瑞恰兹D、奥古斯丁4.明确提出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是()A、哈奇生B、休谟C、夏夫兹博里D、荷加兹5现代西方美学上,把事物分为能言说、能用命题描述与不能言说、不能用命题描述两种类型的美学家是()A、乔治·桑塔亚那B、杜威C、维特根斯坦D、瑞恰兹6.“我们说明自然,但是,我们理解心理生命。

”这句话提出者是解释学的代表人物()A、伽达默尔B、海德格尔C、施莱尔马赫D、狄尔泰7.本质直观理论的提出者是()A、尼采B、胡塞尔C、柏格森D、叔本化8.导致了解释学“本体论转折”的哲学家是()A、海德格尔B、柏格森C、施莱尔马赫D、狄尔泰9.“高峰体验”提出者是心理学家()A、彼德罗夫斯基B、皮亚杰C、布洛D、马斯洛10.下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比德”说的是()A、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B、心平愉,则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C、智者乐水,仁者乐山D、情来神会11.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A、整体B、完形C、完整D、格式12.在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想象活动B、感知活动C、情感活动D、理解活动13.提出“移情说”的美学家是()A、克罗齐B、里普斯C、布洛D、阿恩海姆14.在审美经验中,构成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的是()A、想象B、感知C、情感D、理解15.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A、阿恩海姆B、里普斯C、布洛D、皮亚杰16.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要标志是()A、审美经验的积累B、审美心理的准备C、审美知识的学习D、审美态度的确立17.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A、审美感知B、审美想象C、审美情感D、审美理解18.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A、审美感知B、审美想象C、审美情感D、审美理解19.在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1。

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

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

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张家波【摘要】Aesthetic distance and aesthetic issue "from static to dynamic"air two important problems in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s and those two issues? The article thinks the verb has decided the aesthetic distance rather than thenouns.Therefore,we can,through using verbs skillfully,obtain the best aesthetic distance and have a better aesthetic effect.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from static to dynamic.%审关距离与化静为动是文艺美学上两个重要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和动词的词性之间有何关系?研究发现,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拥有的审美距离感比名词要近。

通过巧妙利用动词,调取最佳的审美距离,会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

这也是“化静为动”这一美学手法能产生神奇的审美效果的重要原因。

【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动词词性;审美距离;化静为动【作者】张家波【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5从汉语语法角度来看,词性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审美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问题,由于笔者学养有限,在本文中只是结合平时自己的阅读感悟,试图将实词的主体之一的动词与几个审美问题联系起来予以观照,探寻它们之间的联系。

美学单选填空

美学单选填空

1西方创立美学学科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2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3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4丑和荒诞是19世纪中叶以后,有其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才成为审美形态的,这体现了审美形态的生成性5在西方早期,狭义的美主要指的是优美6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心灵7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乔治。

桑塔亚娜8审美距离这一概念是由下列哪位美学家提出的布洛9倡导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家是布洛10载道说和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艺术的功能11集体无意识说是从哪个角度对艺术下的定义艺术起源12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13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审美意向14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对读者进行打破陈规陋习、张扬个性的教育,这体现了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15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向得到怎样的表达物态化16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音乐17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的英国美学家是荷加兹18把美育目标的实现成为消融渣滓的朱熹19寓教于乐反映出美育和德育的统一20王国维所划分的意境的两种类型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1审美活动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深刻揭示了审美对象的开放性3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体现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理论家是毕达哥拉斯5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知活动区别开来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是休谟6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是下列哪位哲学家的观点柏格森7在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情感活动8提出美是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黑格尔9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审美想象10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的理论是集体无意识说11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美学家是克莱夫。

贝尔12格式心理学认为,在人的知觉能力和对象的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使主体与对象之间获得统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审美解读——以布洛“心理距离说”为视角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审美解读——以布洛“心理距离说”为视角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审美解读——以布洛“心理距离说”为视角美国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其文学史略显短暂,在历史长空中始终闪耀着光辉的作家并不多,而历经时间筛选的既能被仔细研读、又为一般读者所喜爱的作品就更少了。

马克·吐温无疑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师,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正是这样一部名著。

自问世以来,这部小说就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对此作品的研究成果虽多,但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主题、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通过跨学科理论来研究此部作品的则相对较少。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小说的视角,通过深入发掘在空间、时间、主题、人物、经验和人情等方面的“心理距离”,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并欣赏作品中独特的距离之美,进而感受马克·吐温最初的深切情怀。

一、布洛“心理距离”的释义一个普通事物能够变美,往往是因为距离而使人们的视象发生了变化。

通常人们对于事物的那些印象不深刻的侧面总是予以忽略,但平时看不到的事物的背面形象一旦出现,就会形成一种启示。

这种启示在布洛看来便是“艺术的启示”,他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

一部伟大的作品其艺术魅力之所以有增无减,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对距离进行了微妙调整。

一般而言,“距离”可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也可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的长度,还可指认识、感情等方面的差距。

有关距离的概念,人们熟知的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联系艺术来说距离,便有了“实际空间”距离的概念,即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又或者是“重现空间”距离,即艺术作品中所重现出来的距离。

但布洛所指的距离并非上述提到的任何一种距离,在他看来,上述各种距离都是他所论证的距离这一概念的一些特殊形式。

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不论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质,那也都只能是从距离的总的内涵中推衍出来的。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2.优美:优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1.艺术美: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2.绘画艺术:绘画艺术是一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3.美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活动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

1.现实美: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

2.电影艺术: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3.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

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1.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版(考试必备)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版(考试必备)

美学原理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 2.崇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 )。

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柏拉图 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 )。

A.黑格尔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3. 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 )。

A人的美 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 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 )。

A.克罗齐B.弗洛伊德 C.朱光潜 D.布洛 5.西方“移情说” 的主要代表者是( )。

A.柏拉图B.立普斯 C.布洛D.费希尔 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 )。

A.哥白尼B.谷鲁斯 C.泰勒D.弗洛伊德 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 )。

A.鲍姆嘉通 B.克罗齐 C.布 洛 D.谷鲁斯 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 )。

A.加汉姆B.丹尼尔 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 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 )。

A.威廉·詹姆斯 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 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 ( )。

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 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

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试述“劳动起源说”。

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 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

美学原理试题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 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

从美学角度浅析“距离产生美”

从美学角度浅析“距离产生美”

然会 有 一 个 时 间差 距 . 而 审美 客 体 也 不 是 一 下 子 毫 无 保 留地 展 现 在 审美 主体 的眼 前 . 它 有 一个 循 序 渐 进 的过 程 . 并 吸 引着 主 体 的接 近 和 参 与 。 随着 时 间 的 推移 . 有些 原 本
无美景 ” 、 “ 人 芝 兰 之 室 ,久 而不 闻 其香” .则 说 明 审美 时 间 过 长会 影
的遐 想 : 近观月亮 。 人 们 得 到 的 却 只 有几块 冰 冷 的石头 南宋 诗人 杨
万里的“ 登 山俯 平 野 . 万 壑 皆 白云 .
1 时 间距 离产 生 美
伽达默尔在 《 真理与方法》 一 书 中. 提 出 了“ 时 间距 离 ” 说 。审美
身 在 白云上 . 不 知 云绕 身 ” . 把 寻 常
空间距离 . 这样 . 审 美 主 体 才 能从 全 局 把 握 客 体 的整 体 风 貌 并 带 来 未 知 的 神 秘 .引 发 人 们 的美 好 幻 想. 产生 “ 横 看成 岭侧 成峰 ” 的美 景 欣 赏优 雅 的 山峰 . 无 需 身 临 其
境: 领 略大海的汹涌 , 也 不 必 登 上
西方美学家布洛在研究审美经验时发现了距离在审美经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1912年论文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
从 美 学角 度浅 析 “ 距 离产 生 美’ ’
“ 心 理距 离 说 ” . 认 为审 美 主 体 与客
体 之 间 只 有 保 持 适 度 的 、非 功 利 的、 非 实用的心理距 离 。 审 美 才 能 够 进行 . “ 心理 距 离 ” 是 产 生 美 与美 感 的根 源 。扩 展 开来 , “ 距离 ” 在 审

两种_距离_两种_审美现代性_以布洛和齐美尔为例

两种_距离_两种_审美现代性_以布洛和齐美尔为例

西方文艺理论研究两种“距离”,两种“审美现代性”——以布洛和齐美尔为例金惠敏内容提要 在西方美学史研究中,“距离”是一个老话题了,似乎烂熟到无话可讲的地步。

但是,如果把距离问题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由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审美现代性”联系起来,那么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却远未穷尽。

本文以布洛和齐美尔的距离说为例,提出了两种“距离”,即“艺术的距离”和“社会的距离”,相应地提出了两种“审美现代性”,即“艺术的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的审美现代性”,从而展示了“距离”与当代生活的相关性。

关键词 距离 心理距离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在西方美学史研究中,“距离”是一个老话题了,似乎烂熟到无话可讲的地步。

但近年来,学界关于全球化和电子媒介所造成的“趋零距离”如何危及,如果不至于“终结”的话,文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形式的存在的讨论和争鸣,使得这个沉默多年的话题大有复兴之势。

对于“文学终结”论与“距离”的关系问题,笔者已有专论①,此处不再重复。

本文将从另外一条思路进入这个问题,我们就从“心理距离”开始。

一、“心理距离”说与“审美现代性”说到“心理距离”,自然是以爱德华・布洛的论述在美学史上最为典型,它最系统,最严密,也最有影响。

但如果说它是布洛的首创,恐怕要加上很多的限定方可说得通。

观其理论谱系,朱光潜先生早就指出:“‘心理距离’说可以在德国美学中找到根源。

叔本华已经把审美经验说成是‘彻底改变看待事物的普遍方式’。

”②其实,叔本华也只是更具体地使用过“距离”一词,不过因出处冷僻而不大为人注意罢了:“我们的生命履历就像一幅马赛克图案:惟当与其拉开一定的距离,我们方才能够认识它、鉴赏它。

”③朱光潜对“距离”的分析是,“就我说,距离是‘超脱’;就物说,距离是‘孤立’”④。

这是对布洛“心理距离”说的阐发,也是对叔本华由哲学而美学的“距离”的解读。

距离在审美主体而言,是“超脱”于为利害盘算所困扰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在对象或客体而言,则是将其从与我们的功利性关系中“孤立”出来,审美活动由此距离化而发生。

论譬喻的远近和诗歌翻译中美感的变化

论譬喻的远近和诗歌翻译中美感的变化

景物 时突 出诗人 主 观感 觉 和情 感 意 绪 以 营造 意象
说” 的实质指 出了人 的审美 活动 和人 的现实活动 的本质 区别 ; 强调审美活动 中的普遍差异性 , 为审
美 活 动 的独 特性 和非规 律性 寻找理 论根 据 , 完全排 斥 对美 的本 质 的追 究 , 强调 审美 活动 中主体 方面 的 美感 和艺术修 养 的重 要性 。他认 为美 学 距 离 是一
关键词 : 譬喻 ; 诗歌翻译 ; 美感 ; 变化 中图分类号 : 1 . H3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 5 2 1 ) 4— 15— 5 17 7 3 (0 0 0 0 2 0

譬喻 的概 念

种 赏心 悦 目和怡 情 的 心 理 状 态 。美 感 作 为 一种
( ) 洛 的 审美距 离说 二 布 布洛 ( d adB l n h 1 8 - 1 3 ) 士 心理 E w r ul g ,8 0 9 4 瑞 o
学 家 、 言 学 家 。 10 语 9 2年 任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教 授 。 11 92年在英 国心 理 学 杂 志 第 五卷 第 二期 发表 《 作
特殊 的认 识 , 其 本 质 上 说 , 是 一 种 社 会 意 识 。 就 它
美感 同其它的社会意识一样 , 也是为一定 的物质生 产方 式所 制 约并 为一 定 的社 会 存 在 所 决 定 的 。美 感是 在 生产 劳动 和社 会实 践基 础 上产 生 出来 的 , 并 随着 历 史 的发展 而发 展 变化 , 它是 对 客观 现实 的一 种特殊的能力反映。美感 的产生和发展 , 其根源和 本质 , 根 结底 取决 于人 们 的社会 物 质生 活 J 归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及答案2019-2021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及答案2019-202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037美学历年真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21年10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美学思想是()A、系统的理论思考B、朦胧的审美体验C、具体的审美活动D、主观的审美感受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A、美的科学B、艺术的科学C、美感经验的科学D、感性认识的科学3、在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的是()A、审美趣味B、审美理想C、审美需要D、审美观念4、“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句话说明审美对象具有()A、实体性B、确定性C、有限性D、开放性5、审美对象是()A、先于审美主体而存在的B、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C、由审美主体主观创造的D、在审美活动中现实生成的6、提出“劳动先于艺术”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A、马克思B、普列汉诺夫C、卢卡契D、列宁7、在审美形态的划分标准中,统摄性是指()A、同一性B、地域性C、融具体于抽象D、集杂多于统一8、明确把美划分为“秀美”与“威严”两种类型的美学家是()A、西塞罗B、休谟C、黑格尔D、席勒9、审美形态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这说明了审美形态的()A、普适性B、历史性C、贯通性D、二重性10、认为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的美学家是()A、康德B、荷迦兹C、苏格拉底D、柏拉图11、开启现代丑学的是()A、波德莱尔的《恶之花》B、雨果的《克伦威尔)序》C、阿多诺的《美学理论》D、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12、博克进行比较研究的两种审美形态是()A、悲剧与喜剧B、荒诞与丑C、壮美与滑稽D、优美与崇高13、杜威的美学思想属于()A、解释学B、实用主义C、存在主义D、分析美学14、叔本华认为审美是一种()A、感性活动B、理性活动C、意志活动D、观审活动1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比德说B、畅神说C、言志说D、比兴说16、夏夫兹博里认为,审辨美丑的能力依赖于()A、内在感官B、外在感官C、视觉器官D、听觉器官17、在英加登看来,审美经验开始于()A、审美感知B、审美理解C、原始情感D、原始想象18、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要素是()A、感知B、想象C、情感D、理解19、立普斯提出了()A、净化说B、移情说C、心理距离说D、审美距离说20、雕塑属于()A、时间艺术B、语言艺术C、空间艺术D、视听艺术21、但丁提出,文学作品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A、抽象的意义B、神秘的意义C、现代的意义D、传统的意义22、艺术接受的核心是()A、形式的鉴赏B、作品的评价C、意义的阐释D、意象的重建23、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的代表是()A、古埃及的雕刻B、古埃及的建筑C、古巴比伦的建筑D、古希腊的雕刻24、“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句话指的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的()A、艺术想象力B、艺术敏感C、艺术技巧D、艺术灵感25、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理论是()A、心理距离说B、有意味的形式说C、欲望升华说D、集体无意识说26、美育在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于()A、明清B、近代C、现代D、当代27、提出“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的是()A、孔子B、徐幹C、孟子D、王勃28、席勒认为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是()A、人格教育B、情感教育C、道德教育D、审美教育29、贺拉斯“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A、美育与德育的统一B、美育与智育的统一C、美育与体育的统一D、德育与智育的统一30、美育的怡情养性功能指的是()A、通过调节达到心理平衡B、追求智力的提高C、依靠强制的手段D、依靠道德说教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审美中布洛“心理距离说”与康德“想象力”

审美中布洛“心理距离说”与康德“想象力”

审美中布洛“心理距离说”与康德“想象力”作者:张红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1912年布洛在英国心理学杂志第五卷第二期发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提出“心理距离说”。

他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

他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使人们更加重视美感效应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然后才从这些心理事实出发,考察种族、气候、地理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社会方面对心理的影响,这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而且对鉴赏力的品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布洛在批判传统美学拘泥于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专注于由对艺术品的观赏而生的心理效应——审美意识或态度,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一、“心理距离说”的解释机制布洛的这种关于对审美态度的学说在西方美学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美学导论类的书籍在书的开始辟出一章来论述这一学说,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直推崇并致力于推广、发展此审美理论,甚至在他1956年发表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对自己介绍的所有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但是惟独对“距离说”仍情有独钟,在觉得今是而昨非、仿佛前半生都是白活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抛弃它。

布洛这种学说源自于在大海航行时遇到浓雾、欣赏戏剧时攻击剧中演员等经验实例中总结得出的审美理论,要求审美者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过大就欣赏不到美,心理距离过小也会失去美感。

那么怎么来解决“距离的内在矛盾”呢?布洛的回答是“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之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朱光潜先生对布洛提出的“距离极限”作了这样的解释:“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洛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洛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洛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布洛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英国美学家、文学家。

美学上的主要功绩在于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

布洛生前主要工作是担任剑桥大学意大利文学的教席。

布洛一生著有二十一本专著,四本译著,这些著述大多是有关文学、美学和文化研究的,其中主要美学著作有:《内容与形式》(1904年)、《现代美学概念》(1907年)、《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年)、《对美学的发生学研究》(1913年)、《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1919年)、《艺术中的精神与媒介》 (1920年)、《当代实验美学研究》(1921年)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现代美学概念》和《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

前者,布洛为现代美学研究界定了方法原则;后者,布洛从此方法原则出发,提出了奠定其在美学界声誉的“心理距离说”。

在《现代美学概念》一书中,布洛围绕“美是什么”,“美的标准何在”,“美的根源何在”这三个问题,对前人的美学思想作了一个综合考察,由此布洛指出,前人美学思想均失足于二个错识的假设,其一,假设美的客观性的存在;其二,假设美的绝对性的存在。

布洛认为,现代美学研究必须抛弃传统美学的这种专注于客体对象的视角,现代美学必须成为一种心理学的美学,即把注意力由对客体对象的关注转到对美感效应的考察上。

现代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是客体对象本身,而只能是美感经验,这种专注主体的心理学美学较之于传统美学,具有无比的优点:第一,传统美学专注于美的对象本身,往往顾此失彼,解释不了所有美的对象,唯有专注于美感经验才能解释一切美的对象,因为无论美的对象有多少殊异,在美感经验中总能找到某种共同的东西;第二,传统美学专注于美的对象,解释不了美感差异的事实,唯有专注于主体,才能从主体的种族、气候、环境、社会、教育、宗教等角度去解释美感差异现象。

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

移情说侧重主体—美是(有选择 性的)外物与人心相融合的结果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 物本身
挺端直孤此青开万题 如如立根树山国草 画 壮君撑邈生遍披已 士子鸿无何沧古凉松 胸身蒙倚峰海松露
李 商 隐
——

无 名
借柳杨杨 问条花柳 行折漫青 人尽漫青 归花搅着 不飞天地 归尽飞垂
淮 上 与 友 人 别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778——865),字诚 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筋柳 骨”。字体方圆兼施,平正精确, 挺拔清朗,世称‘柳体“。 作品:《玄秘塔碑》、《神策军 纪圣功德碑》。
《玄秘塔碑》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别 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 (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 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 年十四,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 宋亡后,他作为南宋遗逸而仕元 朝,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 夫,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 品,史满天下”。死后封魏国公, 谥号文敏。 字体秀媚圆润,袅娜轻盈。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 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 名天下”。
三、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 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 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 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 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 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2、阿恩海姆简介
〒 仕 女 图 册 〓
焦 秉 贞
《 的通清 秋 位天代 千主置文画 闲要至,家 戏作近擅、 图品而画天 》:远肖文 。《,像学 织至,家 耕大熟。 图而悉山 》小西东 、,方济 《采画宁 张用法人 照敏。。 肖感他是 像透所天 》视画主 、法的教 《。人传 列 物教 朝 、士 贤 山汤 后 水若 故 、望 事 楼的 》 观门 、 生

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
当然,如果这个岸上的人,是位船员家属,因为有涉及了利害关系,雾在他眼中的感觉,:/thread-391414-1-1.html
编辑本段二、如何把握适当的“距离”
距离饱含着美学因素,不仅要求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同时必须遵循和体现“距离美”的原则。
一、把握好“时间距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这里面是脱离不开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柏拉图说:“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的反映那么美就是不存在的。
那么究竟何种状态的事物是较为容易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呢。毫无疑问,在当静止(相对)与运动(相对,因为运动是绝对的,但人的意识所造成的反映却认为运动是相对的)这两种状态进行比较时,答案很显然是运动,因为人的认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运动(相对)中的事物会改变他所处的时空条件,这时我们会认识到事物的更多价值,也就有更多的可能发现其中的正面价值。
关于这一点,布洛曾举过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海雾。对于航行中的船员、水手来说,弥漫的海雾让他们无法看清航线,预示着触礁、危险、死亡,他们当然感觉不出这海雾是美的。而对于岸上的人,前面那些危险与他毫不相干,就会对其产生美感体验。如宋朝的秦观同学,感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是何等凄美的景色!于是把它写到了自己的词里。
美学上的“心理距离”学说,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EdwardBullough)在1912年提出。他的学说认为,心理距离并不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观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实际利害关系的分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非功利性),而使得美感有别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比如在航海业尚不发达的时代乘船遇雾,如果不能摆脱现实的利害,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由海雾所造成的景象就会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负担,使我们除了忧虑自身的安危之外,再也顾不了别的。

反之,我们如将自身的安危置于度外,尽情观赏海雾所造成的奇观,眼前的奇景便可使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

布洛还指出,在日常的经验之中,事物总是向我们显示其实用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弃绝自身的欲望,以纯然不计利害的眼光来静观事物的客观特性。

透过距离看事物的方式是特殊的观物方式,不使事物与我们的需求相钩搭,在这种情况下事物才单纯地为我们所观赏。

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极容易达到距离的极限而产生失距的现象,所以他们每每不能像艺术家那样,不起利害不起意欲,但以纯粹无杂的审美眼光来观赏对象。

叔本华指出,在审美观照之时,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置身于这一直观中的同时也不再是个体的人了,因为个体的人已自失于这种直观之中了。

他已经是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

8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