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伤寒论》三阴三阳辩证】
【《伤寒论》三阴三阳辩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其实应该称之为“三阴三阳辨证”,即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再三分阴阳,将疾病的位置、阶段、过程、性质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组概念,太阳、少阴属表,阳明、太阴属里,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
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
阳明病属于里证、热证;太阴病属于里证、寒证;少阳病偏于表里不和;厥阴病偏于上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学会识证用方,即可临床看病伯父告诫我读《伤寒论》时,不必陷入原文的争论,不必“死于注下”,一定要掌握“方证对应”这个核心。
他说:“古人云‘有是证,必用是方’。
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必用小柴胡汤;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必用桂枝汤。
使用经方治病,势必如此,要方证对应。
”中医看病,不必了解身体出现了哪些病理改变,不必查清楚致病因子,医生甚至不必具备解剖、生理学的知识。
之所以不需要这些,是因为人一旦有病,身体自然会有反应,多数有证候表现,根据这些证候表现,就可以选择相应治疗的方剂。
这个过程,中医叫做“辨证施治”。
中医是“辨证”为主,以证为核心。
张仲景对于经方的贡献,不在于创制了经方,而在于将经方纳入到“六经辨证”体系中,使得269首经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群体的效用。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的方法,不仅用于辨治伤寒这种外感病,也用于辨治其他各种杂病。
这意味着,对所有疾病的治疗,都是采用统一的辨证论治方法。
在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中,尚保存了六经辨证的方法论,而在800年之后,宋代整理的《金匮要略》中,已经完全见不到六经辨证的踪影,用的是按病归类,分篇论述的方法。
当代有的医家认为:“仲景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
这是一种误判!在《金匮要略》的各篇中,根本找不到系统的脏腑辨证的证据。
宋代在整理《伤寒杂病论》时所造成的历史失误,导致六经辨证的辉煌成就,从此黯然失色!上个世纪初,日本卓有见识的经方派医家,试图恢复《伤寒杂病论》的原貌,特别是汤本求真编写的《皇汉医学》,1927年一经出版,就在中国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潇洒如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俗称“六经”。
自宋以后,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由此而形成的伤寒学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一人一伤寒。
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
本着以仲景解仲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笔者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位”概念,它揭示了外感热病在不同时间阶段和空间结构中的基本规律。
“六病”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其意义在于仲景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1 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伤寒论伤寒例》说:“夫欲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与“时序”同步,即“因时之序”。
正如《内经》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时序包括辰序、日序、月序、节序、年序等不同的时间、时期呈现的节律性。
造成出现时序的规律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即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动变化,揭示了人与天地相应更深刻的“因天之序”的重要思想。
人体阴阳气血与日月星辰、四时八正的变化有同步效应,即人体的“生物钟”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不断进化的结果。
因此,《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
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
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
日序与时病的发展转归即病程关系密切,如伤寒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而下、由阳而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变规律,以及后世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的传变趋势。
辰序与时病的显现愈解关系密切,一日之中病有轻有重、病势有显有隐,这对于辨识和鉴别脉证有重要意义,如热入血分的发热夜间明显,阳明潮热下午为甚,风寒表证发热中午前后较重。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一)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先,我简单的给⼤家讲⼀下中医这个传统医学,从远古时代所形成的流派,那时有三⼤流派。
古传中医,流派有三,⼀⽈经⽅派,⼀⽈医经派,⼀⽈祝由派,可参考史记记载各派详细的著作名。
经⽅派,以本草为核⼼,总结远古以降先⼈治病之经验效⽅,加以总结归纳,提炼出⽅证相应说,升华为理论并再指导临床,以其千古皆效,可重复性极⾼⽽著名,故称为经⽅派,可经万世检验皆效之⽅剂之意也。
经⽅派,以神农⼤神为最⾼祖师。
医经派,以经络为经,脏腑为纬,以针刺艾灸导引按摩等为术,也是先⼈总结实践之效验⽅法,并道法⾃然⽽升华为理论并再指导临床。
其效⽤也是⼤彰,名传天下,今⼈多以医经派之内经为中医之源头即因此也。
医经派,以黄帝⼤神为最⾼祖师。
⽽祝由派,据传来⾃远古洪荒时代的共⼯⼤神,其后⾃巫彭巫咸⽽下,善于以精神⼒量之运⽤以愈病,据传有神奇的功能,惜⾃有清⼀朝,已渐失传矣。
祝由派,以共⼯⼤神为最⾼祖师。
备注⼀下:古传还有⼀种说法,说第三⼤流派是素⼥脉诀派,这个不正确啊。
其实素⼥派是医经派⾥的⼀个分⽀,古代黄帝素⼥是⼀家。
简要⾔此,在于说明中医⾃古是有流派的,则各⾃有其长,有其短,吾辈中医学⼦,当宗⼀家,⽽兼学别家,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为善学者。
我们理清了这些,才知道从何处着⼿,真正⾛进伤寒论(内经)这些古传医学的⼤门,因其各⾃侧重点不同,⾃然要求学习⽅法也有区别。
但是,这并不是说其它流派就不需要我们学习了,恰恰相反,在你学好⼀个流派的功夫后,更是要⽤功的去学另⼀流派的知识,并融会它,发展它。
现在我们开始进⼊伤寒论的⼤门,《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传承了《汤液经法》,并结合他的经验,总结增⼴后⽽成,并创造性的发明了三阴三阳辨证法,亦即后世称为的六经辨证法。
伤寒杂病论在后⾯我简称为《伤寒》,包含现在讲的伤寒论与⾦匮要略。
在仲景以前,中医⼏⼤流派,都是⽤脏腑,经络这些辨证法,但都不及三阴三阳辨证法精当⽽准确,标准。
这套⽅法,重复率极⾼,不同的⼈来辨,基本上都能得出⽅向与处⽅基本相同的结果。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哲眼看中医医统三才而立论,医道才能得其全。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天地不外阴阳,阴阳不离五行,日月为易道阴阳,阴阳者,天地之大本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
人禀天地,命属阴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分阴阳,男女有别,老少各异。
《礼记》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三世者,《伏羲八卦》,《神农本草》,《黄帝内外经》是也。
为医者,上顺天和,以疗人患,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者不能医国及人。
治医首先要识人,试观人身,鼻之下曰人中,自此而上,耳目鼻皆偶,自此而下,口与二阴皆奇,三偶为阴,为坤,为地,三奇为阳,为乾,为天,地天合成一泰卦也。
泰者,太也,太也者,大也,天为一大,太为大一,一即天一生水之一,一,水也,坎也,肾也,气也,数也。
泰,上从大,下从水,水即一也,一是水,土下皆水,水是气,所以能载十,故从十从一而为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推而广之,人中之后为督,为诸阳之会,人中之前为任,为诸阴之海,偶窍开阳位,奇窍开阴位,阳之用在阴,阴之用在阳也。
故耳目鼻主精气神,为五脏之用,口二阴主传送出入,为六腑之用。
阳奇,故耳目鼻聚于一,阴偶,故大小二便与口分为二,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后天之阴,自外而入。
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
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
龙马以河图启瑞,神龟以洛书效珍,剖混沌之先机,昭乾坤之大法,方以类聚,人以群分,河洛生成变化之道,圣人先知而不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世道衰微,天机隐秘,故不通造化之妙,焉知仲景之旨,只有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方可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
乾为天,为圆,为阳,为父,坤为地,为方,为阴,为母。
人禀天地,命受父母,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精即人之命根也。
乾三阳,坤三阴,三阳为父,三阴为母,三阳三阴者人也。
三阳从地生,三阴从天长,天地之道,不离乎五太,太者,泰也。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与中医现代临床 ppt课件
病机,日久则可致虚损,导致络脉瘀结,变生百 证。 少阳气郁体质之人,也可见于太阴脾虚体质之人。
糖尿病多发于阳明胃热、少阴肾虚、厥阴肝旺和 阳明病及其常见方证 少阳病及其常见方证
太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少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厥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研究结果
《伤寒论》三阴三阳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
少阴体质之人
厥阴体质之人
研究内容——三阴三阳病变概述
病理情况下,感受外邪,或遭遇其他致病
因素,三阴三阳六系统生理功能失调,就 会表现为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
太阳系统病变 阳明系统病变 少阳系统病变
太阴系统病变
少阴系统病变
厥阴系统病变
研究内容——三阴三阳辨证方法
三阴三阳辨证实质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
与中医现代临床
研究背景 《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争议很大。计有
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 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 合说等。今多倾向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辨证主 要用于风寒外感病,有违仲景原意。本文则重点 针对三阴三阳实质、三阴三阳辨证及其临床意义 开展探索性研究。
强调“读白文”,充分尊重原著
置《伤寒论》于其时代,参考同时期医学
著作
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古为今用” 适当参考注释书,不泥历代注家之说
大胆提出假说,根据原著,结合临床,小
心求证,继承创新
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特点
“脏藏于内,象见于外”
——“由外揣内”、“审证求因” 与 “黑箱”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人长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医Βιβλιοθήκη 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说的影响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12柴瑞震,陈业兴(1.运城市中医医院,山西运城044000;2.海口市琼山区人民医院,海南海口571100)“六经脉”,摘要:《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病”。
“六经”《伤寒论》“六经”《伤寒论》。
应该使用不见后面的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并不等于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于“三阴三阳六病辨证”“六病辨证”,《伤寒论》或简称才符合的原义。
》;“六经”;“六病”;张仲景关键词:《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12)04-0397-03《伤寒论》“六经”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确实系历代医家《伤寒论》所争论之焦点,亦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
大家都“六经”。
《伤寒知道并不是从《伤寒论》中提出的中医术语“六经”论》无之说,用“六经”来解释《伤寒论》三阴三阳六。
“六经”病,是宋代朱肱、庞安时等人的认识的内涵是什么?“六经”就是太阳经脉、阳明经脉、少阳经脉、太阴经脉、呢。
长期以来对少阴经脉、厥阴经脉等六经脉,简称“六经”“六经”《素问·热论》的争论,使我们的理解有误。
在中,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指的是六经脉,《素问·热论》“经脉”篇中省略了后面的二字,并非三阴三阳这六个概念就是经脉的专有名称,后人及许多中医书籍都:“六经是指太阳、,说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其实:“六经是是误解。
其中漏掉了“经脉”两字,正确的说法是指太阳经脉、阳明经脉、少阳经脉、太阴经脉、少阴经脉、厥阴”经脉而言。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不是专指六经脉。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实质,是建立在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基础上的。
这里分别从其经络、脏腑、气化三者加以讨论。
一、三阳三阴的经络问题从《伤寒论》中的经络病象如太阳病头项背腰强痛和少阳病目眩耳聋、胸胁满痛以及厥阴病巅顶头痛等来看,必须肯定其三阳三阴是与经络有关的。
但又应该承认,三阳三阴病篇的经络病象反应不够普遍,而且有些主要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往来寒热、但热不寒和但寒不热等,并非经络所能解释。
因而它和《素问·热论》所说的三阳三阴热病都以经络病象为主者相比,确实是有所不同的。
郝万山《<内经>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音频可在明医微课公众号或明医APP中的明医微课版块免费收听!正因如此,才有人认为,《素问·热论》是针灸家言,故以经络为主,并在“热论”之后即继之以“刺热”;《伤寒论》是汤液家言,故备载一百一十三方,而很少用到针灸,可见《伤寒论》的六经并非经络之经。
但我认为,说《伤寒论》之六经并非全指经络,其六经辨证并非单指经络辨证则可,说《伤寒论》之六经及其六经辨证完全与经络无关则不可。
因为《伤寒论》的三阳三阴确实是在经络脏腑的物质基础上论证其气化活动的,而其气化活动,则是以脏腑为根源,并以经络为通道的。
所以它必须包括经络、脏腑、气化在内,而且是三者缺一不可的。
我们既要注意经络形态上的病变反应,更要重视经络功能上的气化活动,并把它结合到荣卫气行等理论来研究。
前人认为,《伤寒论》中的传经有正传和邪传之别。
正传是正气由里出表,邪传是邪气由表入里。
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8)和三阳三阴的“欲解时”(9)(198)(272)(275)(291)(328)等就应从正传来理解;又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4)和“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以及“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270)等,就应从邪传来理解。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辩证】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辩证】《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辩证1、太阳病病在表,有三种症状第一、太阳伤寒症状是无汗,全身肌肉酸痛,骨节酸痛,就是病在表。
为什么要强调无汗?因为毛孔闭锁掉了,不能流汗,很多汗液走不出来,本应该走毛孔体表出来,但没办法出来结果汗回流,回流后毛孔收住了。
等于是说毛孔不通了,水会滞留在身上肌肉上,这水本应该在身上循环的,结果这水因为表寒受到,感受到风寒,外受到寒,皮肤毛孔收住,造成这水在肌肉里没有办法正常地运行,就是肌肉酸痛了;如果水到了骨节没法运行,骨关节就酸痛了。
因此病人无汗、恶寒(怕冷),因为很多水没有办法汽化。
健康的状态下,水是汽化的,当水没办法汽化时,停在肌肉里变成寒水就是冷水,冷水在肌肉里、在关节上就是恶寒怕冷,这种就是表证。
这时候用麻黄汤。
还有一种表证,比如伤于寒的症状,病人会有恶寒的现象。
第二、太阳中风症状是有汗,恶风。
风吹到时会感觉到:风吹来太难过,想躲开风的感觉,就叫恶风。
有汗是说汗不是因为运动而流出来,而是会有一点点出汗的现象,这时候用桂枝汤。
第三、太阳温病症状是后项强几几然。
除温病的方子就是葛根汤。
为什么用葛根汤呢?例如小朋友最多冬天里在外面玩,或是夏天在外面玩,玩的时候跑得全身都是汗,这时候受到风寒,或是在流汗猛地跳到水里去,结果受到风寒,这小孩子在得到感冒的时候是津液丧失的状态之下得到感冒。
所以其身体里面温热,太热了要流汗,这时候得到感冒,就这感冒整个病是把所有水锁在项背的地方,这些都是属于太阳表证的症状。
这时候用葛根汤来把水给蒸发掉。
总而言之:太阳表证就是在最表层出现的身体状况,第一层防御系统,受到外部侵害了,这就是太阳病。
2、阳明病或少阳病人体防御系统第二层,有两种:一种是进入阳明,一种是进入少阳。
如果病进入阳明的话,会引起肠胃不适,甚至会便秘,有的人会下痢,有的人胃口没有,有的人拉肚子。
所以经方里像承气汤,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五个泻心汤等都可以治疗肠胃的问题。
三阴三阳的时、位、性
三阴三阳的时、位、性三阴三阳的时、位、性三阴三阳的哲学基础是“一分为三”和“一分为二”的有机结合。
“一分为三”是古人的宇宙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
“一分为二”则是方法论,是事物的属性。
在《周易》中“一分为三”被称作“三极(才)之道”,“一分为二”称作“一阴一阳之为道”。
三阴三阳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六爻之动”。
一、六时三阴三阳的内涵三阴三阳是古天文历法的内容,六爻历把一天分为三阴三阳六时,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为初始之阳,生于日出,少阳为最盛之阳,应于日中,阳明为末了之阳,终于日入;太阴为初始之阴,生于合夜,少阴为最盛之阴,应于夜半,厥阴为末了之阴,终于平旦。
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节,则太阳始于春分,少阳应于夏至,阳明止于秋分;太阴始于秋分,少阴应于冬至,厥阴止于春分。
二、三阴三阳与八卦的关系阳卦格阳太阳少阳阳明乾艮坎震阴卦关阴太阴少阴厥阴坤兑离巽三阴三阳与八卦的这种关系,是构成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的哲学基础。
三、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解读“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冬至为离,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则变为巽,由少阴转化为厥阴;夏至为坎,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则变为震,由少阳进入阳明。
所以说:“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也”。
《周易?系辞》说:“时不离象,象不离时”,“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把“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解作少阳、厥阴开始于《素问?六微旨大论》。
其排序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变太少为大小,完全歪曲了三阴三阳的始、中、末的原始含义。
四、三阴三阳的开合枢《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开为开始,合为终了,枢为过渡,太阳为三阳之始,阳明为三阳之终,太阴为三阴之初,厥阴为三阴之末。
厥阴、太阳阴阳相交,阳明、太阴阴阳相易,以应春秋二分;少阳、少阴各主阴阳之枢,以应冬夏二至。
讲解「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的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受益终生
讲解「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的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受益终生一、伤寒三阳三阴的八纲辨证《伤寒论》六经病篇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其中并以阴阳为辨证总纲。
如太阳病篇指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7)本条不冠以“太阳病”,而冠以“病有”二字,可见是泛指六经病而言。
柯韵伯《伤寒论注》列此条于“伤寒总论”之首作为总纲固然是对的,但他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来解释“发于阳”和“发于阴”,则是不够妥当的。
我认为本条所谓“发于阳”和“发于阴”之阴阳,是概括六经之三阴三阳而言。
所谓“发于阳”,即发于三阳,由于寒邪侵犯三阳,体内阳气亢进,正气抗邪有力,正阳亢进则发热,寒邪收引则恶寒,故“发热恶寒”。
属于太阳的多见头项背腰强痛,属于阳明的多见头额眉心连目眶胀痛,属于少阳的多见头角掣痛、昏眩胸胁苦满。
所谓“发于阴”,即发于三阴,由于寒邪侵犯三阴,体内阳气衰退,正气抗邪无力,正阳衰退则无热,寒邪收引则恶寒,故“无热恶寒”。
属于太阴的多见腹满时痛、吐利不渴、食不下,属于少阴的多见脉微细、但欲寐,属于厥阴的多见寒厥昏痉或少腹痛引入阴筋或巅顶头痛。
柯氏把本条和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相提并论,认为“已发热”就是发热恶寒的发于阳,“未发热”就是无热恶寒的发于阴。
前者尚是,后者则非。
因为“未发热”的“未”字和“无热”的“无”字是不能等同的。
太阳伤寒发热的或“已”或“未”,是迟早的问题,终久必发热(由于正阳亢进之故);三阴伤寒的“无热”,则是始终不发热(由于正阳衰退之故)。
柯氏不仅认为3条“未发热”是太阳病发于阴,而且认为188条“不发热而恶寒者”是阳明病发于阴,266条“伤寒,脉弦细”是少阳病发于阴,并强调指出“发阴,指阳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这就未免求深反晦了。
至其所谓“三阴之反发热者,便是发于阳”,则恰自证其前言之非,因为这正能说明伤寒直中三阴本来是无热的;若三阴伤寒而反见发热,如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则是因为寒中少阴而又外伤太阳之故,由于寒邪直中少阴,故脉沉,由于寒邪外伤太阳,故发热。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临床发挥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临床发挥《伤寒论》之“三阴三阳”,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归纳概括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首先是不同于五脏五系统的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由于人体生理情况下六系统功能存在不平衡,三阴三阳又是人群体质六分类。
而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
当然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适合于多种内伤杂病。
《伤寒论》是最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对于其三阴三阳的实质,古今医家争议很大,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目前多倾向于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即六经,是三阴三阳相应的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功能的综合体。
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主要适用于风寒为主的外感病。
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种外感热病,并不限于风寒外感,甚至有医家主张“六经钤百病”,认为可以统治内伤、外感各种疾病。
我们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尤其致力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略有所悟,并对应用三阴三阳辨证方法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略有所得。
故敢陈管见,愿教正高明。
1、三阴三阳六系统生理和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众所周知,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时代,是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形成时期。
限于当时的条件,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只能通过疾病的表现来分析,只能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思路,采取宏观观察的方法来进行。
同时,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又受到当时哲学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巨大影响。
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归纳人体生理功能则为五脏五大系统,即脏象学说。
由此,派生出脏腑辨证方法。
以阴阳学说为指导,阴阳可进一步分为三阴三阳,则可归纳人体生理功能为三阴三阳六个系统。
由此,产生了三阴三阳辨证方法。
三阴三阳六系统与五脏系统,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绝对不能等同视之,以此代彼。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浅析
《 伤寒论》 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理论体 系浅析
] ! = 磁
霄盛 隧学诼
2 01 4年 第 1 5卷 第 5期
An a l y s i s o n t h e o r y s y s t e m o f t r e a t me n t b a s e d o n s y n d r o m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t hr e e y i n a n d t hr e e y a n g
分 为三 ” 是 宇 宙 的 生成 论 , 是 对 空 间结 构 和
间的符号就由。一 ●演变为( 】 I , 这就是最初 “ 阴” 和 “ 阳” 的含 义 , 而 中间 的那条 分界 线就 是一 极 。
1 . 2 三 阴三 阳最 初是对 昼 夜时 间 的进一步 划 分 随着 时 代 的推 移 , 仅用 “ 昼夜 ” 或“ 阴阳” 表 征 时 间 已无 法满 足 当时 的生 产 生 活需 要 , 于是 由“ 昼夜 ” 逐 渐 衍生 出 “ 六时” ( 上午 、 中午 、 下午 、 前夜 、 子夜 、 后
“
一
然 现象 , 二者 最直 观 的 区别 是 “ 白” 和“ 黑” , 其 最 原始 的 象 形 表 意 符 号 可 能 是 。和 ● ,时 间 的 变 化 就 是 。和 ●的交替 , 即 。一 ●一 。一 ●… …・ 。 随后先 民 们 把 一昼 一夜 的时间 概念抽 象 为一 日,于是 记 录时
时间秩 序 的划分 , “ 一 分为 三 ” 将 空 间分 为 前 中后 、 上
中下 或左 中右 , 将 时 间分为 过去 、 现在 、 将来 或 昨天 、
今天、 明天 。 在“ 一分为三 ” 的时空观 中 , 时 间与空 间相 互 依存 , 时 间只 能是某 一空 间 的时 间 , 否则 时 间将无 所依 附 ; 空 间也 只能是 某一 时 间的空 间 , 否 则空 间将 变成静 止而死 寂的空 间。这种一 分为 i的观点在 《 易 经》 中被称 为“ 三才之 道” , 《 易经 ・ 系辞下传 》 日: “ 易之 为 书也 , 广大悉备 , 有 天道焉 , 有人道焉 , 有地道焉 。 兼
三阴三阳时解读伤寒论疾病
三阴三阳时解读伤寒论疾病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干,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并云: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28星宿乃太阳与太阴(太岁,北斗)运行的坐标。
日逆行12宫(星纪玄号等),斗顺行12宫,两两相合(北斗在子,日在丑,北斗在丑,日在子)。
24节气分于12月中,每个节气都有日躔之星宿为标志。
戌月霜降日缠房(卯),卯月春分日缠奎(戌)。
日躔节气从霜降至谷雨,此时天气为寒。
人之气从北斗而行房至毕为阳,为昼,“平旦阳受气矣,日中为阳眬,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此天人相应也,乃三阳时也。
平旦太阳时,日中阳明时,日西少阳时。
大六壬贵人排布诀云:从戌到巳阳顺行亦本此。
斗建酉月昴宿日缠辰,斗建寅月心宿雨水日躔亥,此时天气为热。
北斗行昴至心为夜行,“夜半为阴眬,鸡鸣而阴衰,平旦阴尽”此天人相应也,乃三阴时也。
黄昏太阴时,夜半少阴时,鸡鸣厥阴时。
岐伯曰:寅为生入之首,卯为天地门户”大六壬贵人排布诀云:从辰到亥阴逆就亦本此。
日为君行天令,人需秉令而行,此乃君子之行,吉也。
故而《周易·复卦》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如若冒犯天令则病矣,所谓小人触冒也。
故而《伤寒论》“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根据上述天人顺逆相应的关系则知伤寒犯病必然从三阳经开始也,此即伤寒从太阳而传经之根源也。
三阴三阳指病位
三阴三阳指病位《伤寒论》三阴三阳指病位——从“欲解时”谈“六病”本质●用阳气的“升降出入”——“圆运动”的模式来定位“三阴三阳”,即以人体阳气运动的不同状态来解读这些难题,正是“欲解时”带给我们的思路。
●“升降出入”是人体阳气顺应自然规律运行的方式,时辰是自然界阳气变化规律的客观尺度,而“欲解时”是两者的结合。
●仲景以“欲解时”标志“六病”,让我们从中窥得“三阴三阳”的本质就是邪气中人深浅的阶段标志,即病位。
●此病位非指脏腑,非指经络,但与之均有关,是把脏腑经络中与外邪中人相关的内容提炼出来,组合成新的概念,无法用别的更具体的内容来解释,只能叫“三阴三阳”,其中已经包含了阴阳气的多少、虚实、寒热等内容。
在《伤寒论》现存原文中,有6条格式统一的“欲解时”条文,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6条“欲解时”条文在《伤寒论》的其他传本中也都义理相同地存在着,只是文字上稍有出入,如上条在其他传本中作“太阳病欲解时,从巳尽未”。
看来“欲解时”的问题在《伤寒论》研究中是无法回避的。
笔者通过质疑目前对“欲解时”研究的共识,试探这6条“欲解时”条文与“六病”本质的关系,希望与大家讨论。
对“欲解时”研究的共识共识一:“欲解时”是《伤寒论》中的“天人相应”学说“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人相应……生命存在于地球这个大环境中,从低级到高级,再到人类,人的生命活动,都与太阳密切相关,人体的阳气随天阳的变化而变化”,这段文字摘于李心机《伤寒论通释》中对“太阳病欲解时”条文的解释,是说通过“欲解”这个桥梁,让人们发现了“人的病”与“天之时”联动的规律。
任何尊重张仲景原意的学者,在面对这6条整齐划一的原文时,都应该领会到将《伤寒论》仅仅定位于“症候群”、“方症相应”的狭隘和局限,以“方症相应”入门则可,欲以之“登堂入室”或谓之“尖端”则不可。
在探讨“欲解时”条文时,很多学者表达了他们的共识,如岳美中教授说“人身阴阳,合于大自然的气候……六经病亦多随其主气而解”;万友生教授说“六经病欲解时间问题是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而立说的“。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怎么来归类确定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呢?这就是伤寒辨证法的提纲条文,今天我们学习六大类型的提纲条文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
对于伤寒论中的脉诊,我只要求大家目前练习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实脉(有力),虚脉(无力),这个大家在自己身上练习,找亲人练习,掌握自己的平时脉象状态,感觉脉在指下的变化运行。
一旦得外感了,再一比较,就清楚明白了。
至于伤寒论中的脉象,大家学习条文时去练习体会即可,最重要的是掌握住浮沉迟数虚实这六个基础脉。
而药物性味,则以神农本草经为标准,本经上没有而伤寒中有的药物,则再从名医别录中学习,再没有的则可看唐本草和中华本草。
下面进入太阳病提纲条文的学习。
师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即表阳证的提纲。
条文中讲一个脉象,一个主要症状,一个主观感觉。
临床上,符合此三者,表现为阳性,即可定义为太阳病。
这就很明显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太阳经发病有可能表现成这样,督脉发病难道不可以这样,其它经脉,脏腑有病变难道不可以表现为这样?那些死守太阳病就是太阳经病的人,要多想想为什么?是不是自己太固步自封了?脉浮---这是太阳病的主脉。
表示病位在表,也可表示有热。
左右手脉,以桡骨为关,向掌心去,为寸,向肘关节去,为尺。
具体的,大家请百度一下,有诊脉的图片可参考。
浮脉,就是手指轻轻放在寸关尺上,寸部就能感觉到脉动。
我们得外感时,最先浮的部位就是寸位,特别是左寸。
这是诊脉时的位置,虎口要向上,保持脉道畅通。
你们可以自行体会,虎口所处位置不同,脉会有细小变化。
太阳病,它的脉象以浮脉为最常见,而且是左寸浮最多见。
在有的时候,也可能脉象上没有太多变化,浮的不明显,这是其变。
事物都是有常,有变,大家一定要有这种圆融的中医辨证思想。
不仅脉是这样,就是提纲中这三者,也常常可以不全备,甚或只见其一,都可能是太阳病。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三)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三)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法(二)下面进入三阴病,太阴病的提纲,284、师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硬。
----太阴病是里阴寒证,病位和阳明病完全一样。
腹满而吐,食不下,腹部胀满,包含胃脘也就是心下痞满。
一般喜按,也有不喜按的如寒疝证,但都喜温。
腹部,可以上连及心下,也就是实体的胃脘,下及少腹,胀满,喜温喜按。
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胃里面虚寒,它消化不过来,就不想吃东西。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经常大便稀溏,这是虚寒的表现,腹部不但胀满,呕吐,还会经常疼痛。
太阴病就是这几个要点:胃口差,胃腹部容易胀满疼痛,喜温,易呕吐,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硬后溏。
太阴病不会口渴,若饮水也喜热饮不多饮,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润,或厚或腻,多伴有齿印,水饮重则舌面湿滑。
治疗的方法,就是理中丸或汤(人参,干姜,炙甘草,苍术),严重一点就是四逆汤(干姜,炙甘草,附子)。
中成药可以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肠胃中水湿重的,可选用附子汤。
胃寒湿而致呕吐伴胸部满胀的,可以选用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红枣,人参),若有痰食积在胸膈的,用三物白散(巴豆,桔梗,贝母)。
偏于腹部胀满的,可选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等等。
太阴病是里阴寒证,不能用下法,特别是不能误用阳明病的承气汤来下。
若里有寒,又有积滞必须下的,可以用温下法,如大黄附子汤(大黄,细辛,附子),三物备急丸(大黄,巴豆,干姜)这样的方子。
如果误用阳明病下法来治太阴病,就会造成胸下结硬的变证,这个胸下结硬,就是脏结证,形成寒实积聚,也就是现代的肿瘤,这样病情就加重了。
治太阴病就是要保住人的胃气,才能留人治病。
真正的死证,绝大多数都是胃气衰败所致,就是太阴,故有“死在太阴”之说。
在伤寒论中,把死证大部分条文是放在少阴病篇中列出的,这是有其意义的,因为少阴病是表阴证,是阴证的虚证,在表的时间极短,然后很快就会内传太阴形成少阴太阴并病或合病,死证放在少阴就是提示我们在少阴阶段要及时截断病情的发展,否则会越来越严重。
什么是《伤寒论》六经辨证里的三阴三阳?
什么是《伤寒论》六经辨证里的三阴三阳?伤寒论最主要的体系就是六经辨证。
很多人对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不太了解。
伤寒论是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伤寒论里的很多方子都来自于《汤液经法》《胎胪药录》等医书。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这个在《辅行诀》里就有相关的说明。
张仲景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分类,更容易判断病症的位置,方便用药。
张仲景的《伤寒论》说简单也很简单,就像是用药的说明书,你有什么症状了,就用哪个经方。
日本现在废医存药,很多人就是靠《伤寒论》里和症状条文用药。
日本的药店里有很多伤寒论里的汉方药。
张仲景实际上是把复杂的医学简单化了。
但要是深入学习伤寒论,又能有更高领悟。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表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变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张仲景把原有道家的名字改成了新的名字。
比如小青龙汤,白虎汤这些还保留着原来的名字。
最早的经方实际上是道家创建的。
经方用药的结构非常巧妙。
不是像现在的药方,根据某个药的功效进行简单的加减,就能得到某个效果。
经方的用药组合往往药简力专。
几个药进行简单的配合,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也是经方的神奇之处。
后世的时方大多是在经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用药,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六经辨证里的三阴三阳,实际上是把病症进行了分类。
这里的三阴三阳不仅包括经脉,还包括不同的脏腑。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摘要】《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关于三阴三阳时位辨证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三阴三阳的概念及来源出发,详细阐述了《伤寒论》中对三阴三阳时位的阐述,以及其辨证方法和临床应用。
同时还探讨了三阴三阳时位对疾病的预后影响。
结论部分强调了三阴三阳时位辨证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其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这些内容总结了三阴三阳时位辨证的重要性,为中医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关键词】《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概念、来源、阐述、辨证方法、临床应用、预后影响、重要性、研究、现代医学、意义。
1. 引言1.1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关于三阴三阳时位辨证的内容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三阴三阳时位辨证是指根据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特点,将人体分为三阴三阳六部分,并根据不同部位的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三阴指手太阴、足太阴、厥阴;三阳指手阳明、足阳明、少阳。
这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对《伤寒论》中关于三阴三阳时位的阐述、辨证方法、临床应用和对疾病预后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一辨证方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本文旨在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探寻其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研究其必要性和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2. 正文2.1 三阴三阳的概念及来源三阴三阳的概念源自于中医学,是指人体的三阴三阳气的动态平衡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三阳包括太阳、少阳、阳明三经,三阳气是具有热性质的阳气;三阴包括少阴、厥阴、太阴三经,三阴气是具有寒凉性质的阴气。
三阴三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任何一方面的失衡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阳有足阳明、手阳明、太阳三经,三阴有厥阴、太阴、少阴三经,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来辨证施治。
三阴三阳的概念在《伤寒论》中有详细的阐述,通过对疾病表现的分析,指导医生辨证论治。
三阴三阳辨证(下)
三阴三阳辨证(下)四、太阴“太阴之上,湿气主之”。
在天而言,是暑热时节,地气外出,地表的水分被上蒸于外。
此时天地间湿气最重、万物化生最为繁盛。
对应于人体,就是摄入的水谷经脾胃的运化后化生精微、敷布奉养于周身。
这一功能过程发生了病变,则为太阴病。
例如当病人“脏有寒”而阳气不足以运化水谷时,则会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病症。
太阴与阳明是人体摄入水谷后腐熟、运化这一整体过程的两个方面。
五、少阴“少阴之上,热气主之”。
在天而言,是春末夏初之时,地气上升,启动地表的水液、营养与万物的生机,使“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对应到人体,就是在精气神的综合调节下,保持人体的“神机系统”与“气立系统”的协调完整,使人体能正常地适应天地大环境。
“神机”与“气立”是《黄帝内经》中的概念。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大意是:在生命体的内部,能自主调控生命过程的机制,叫做“神机”,升降出入的气化过程是由神机启动的,“神”如果离开这个事物,它的神机就会停息。
生命体生存所依赖的天地外环境,是对生命体的气机运动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外在因素,称之为“气立”。
如果生命体隔离了外在的生存环境,其气化也必然灭绝。
对于人体而言,由卫气和津液系统来调节、适应“气立”外环境的功能(也就是“太阳”的生理过程),是由肾藏精、精化气、心藏神等的内在“神机”系统来调控的。
这个内在的“神机系统”的生理过程,就是少阴。
所以,少阴和太阳是人体适应外环境这一大整体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太阳主司的与外环境相适应的功能,是由少阴提供物质、功能、信息等所有层面的支持与调节。
如果少阴这个生理功能所需的阳气和阴液不足,伤寒后不能正常支持人体完成应有的自愈反应,则为少阴病。
阳气不足以外出行使本有的功能或阳气太虚、外出太过而不能固摄,则为少阴寒化证;阴液不足,阳气相对盛而表现为邪热上扰,则为少阴热化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马文辉1,孙小红2(1.太原三部六病研究所门诊部,山西太原030013;2.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心血管科,山西太原030012)[摘要]《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
通过对《伤寒论》中的六时、六病、合病、并病及六病欲解时的探讨,以及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划分,提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并与空间病位相关联,因而认为“六病”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可揭示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关键词]伤寒论;三阴三阳;六时;六病[中图分类号]R222.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77(2005)04-0257-03D i s c u s s i o no f t i m e a n d s p a c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t h r e e-y i na n d t h r e e-y a n g i n S h a n g h a nL u nM A W e n-H u i1,S U NX i a o-H o n g2(1.C I i n i co f S a n b uL i u b i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T a i y u a n,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030013,C h i n a;2.D e p a r t m e n t o fC a r d i o v a s c u I a rD i s e a s e s,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i a I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I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T a i y u a n,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030012,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r e e-y i na n dt h r e e-y a n g”i n!"#$%"#$&’$(()*#+,-*.$/.012#+".%*$,3 4,-*#-*-),ac I a s s i cw r i t t e nb y Z 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i nH a nD y n a s t y,h a sb e e na I w a y s t h ef o c u so fd i s p u t ei n s u c c e s s i v ed y n a s t i e s.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r e e-y i na n dt h r e e-y a n g”h a sn o tb e e n f u I I y r e v e a I e du p t i I I n o w. T h r o u g h s t u d y i n g t h es i xd i v i s i o n so fd a y a n dn i g h t,t h es i xd i s e a s e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s y n d r o m e s,t h e c o m p I i c a t e dd i s e a s e s,t h ec o m p I e t e r e c o v e r y t i m ea n d t h e s p a c ed i v i s i o n o f“t h r e e-y i n a n d t h r e e-y a n g”,t h e a u t h o r s d r a wa c o n c I u s i o n t h a t t h e“t h r e e-y i n a n d t h r e e-y a n g”i n!"#$%"#$&’$i s a c o n c e p t o f t i m e-s e q u e n c e, w h i c h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t h e I o c a t i o n o f d i s e a s e i n s p a c e.S o 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t h e“s i x d i s e a s e s”i n!"#$%5 "#$&’$i sa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 f o re x o g e n o u s f e b r i I ed i s e a s e s,a n dt h i s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r e v e a I sas o r to f i n n e r r e I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e m e r g e n c e,d e v e I o p m e n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f e b r i I ed i s e a s e s a n d t h e t i m e.K E Y W O R D S!"#$%"#$&’$;t h r e e-y i na n d t h r e e-y a n g;s i xd i v i s i o n s o f d a y a n dn i g h t;s i xd i s e a s e sJC h i n I n t e g rM e d,2005,3(4):257-259*《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俗称“六经”。
自宋以后,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由此而形成的伤寒学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一人一伤寒。
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
本着以仲景解仲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笔者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位”概念,它揭示了外感热病在不同时间阶段和空间结构中的基本规律。
“六病”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其意义在于仲景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1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伤寒论$伤寒例》说:“夫欲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与“时序”同步,即“因时之序”。
正如《内经》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时序包括辰序、日序、月序、节序、年序等不同的时间、时期呈现的节律性。
造成出现时序的规律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即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动变化,揭示了人与天地相应更深刻的“因天之序”的重要思想。
人体阴阳气血与日月[作者简介]马文辉(1965-),男,硕士,副主任医师.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t o:MA W e n-H u i,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E-m a i l:m a w e n h u i3366@126.c o m星辰、四时八正的变化有同步效应,即人体的“生物钟”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不断进化的结果。
因此,《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
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
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
日序与时病的发展转归即病程关系密切,如伤寒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而下、由阳而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变规律,以及后世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的传变趋势。
辰序与时病的显现愈解关系密切,一日之中病有轻有重、病势有显有隐,这对于辨识和鉴别脉证有重要意义,如热入血分的发热夜间明显,阳明潮热下午为甚,风寒表证发热中午前后较重。
因而,三阴三阳所指不同,所言也异。
这样就形成了《伤寒论》特殊的对外感热病的三阴三阳的时间分类方法。
2六病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伤寒论》的编排体例是按三阴三阳六病进行分类的。
那么六病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在伤寒学派中各家认识大相径庭。
2.1六时的概念《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把一天之阳分而为三,平旦、日中、日西。
《素问$金匮真言论》也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天之阳始于平旦,终于黄昏。
一天之阴始于黄昏,终于平旦。
平旦为寅时,日中为午时,黄昏为戌时,鸡鸣为丑时,阳起于寅而终于戌,阴起于戌而终于寅。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为阳,戌亥子丑寅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平旦、日中、日西、黄昏、合夜、鸡鸣等为“天时”,而十二时辰等为“时标”。
人体生物钟是与天时相应,“时标”即今天的“机械钟”,仅是人们认识和标识时间的一种方法。
机械钟(时标)不随时节、地域而变化,而“天时”就不同了,它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概念。
时病(外感热病)的表现形式、发病特点与昼夜时序节律同步,三阳占去一天的三分之二,三阴只占三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附天数的思想。
2.2六病时与六病欲解时《伤寒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六病时,但却论述了六病欲解时,少阳病从寅至辰上,太阳病从巳至未上,阳明病从申至戌上,太阴病从亥至丑上,少阴病从子至寅上,厥阴病从丑至卯上。
对六病欲解时,历代医家争议非常大,认为它与临床实际不符。
藏东来[1]认为:欲解(x iè)时就是六病时,即搞清楚、弄明白六病的时辰。
“病时是指发病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病程则是为病后的天数日期(涉及病的传变、痊愈或死亡)。
病时有着病程的特异性,病程有着病时的连续性。
六病都有一定的病时和一定的病位,亦有病程发展的日期过程,就是六病时位的基本含义”。
《周髀算经》记有测天的方法:“冬至日加(指漏壶上纪时的指标所指的时刻)酉之时,西游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