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企业融资方式概述 (1)
(一)企业融资方式的分类和比较 (1)
1、按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是否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分类 (1)
2、按照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是否存在有产权关系分类 (2)
3、按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向分类 (3)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现状 (4)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5)
(一)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因素分析 (5)
1、外部宏观因素 (6)
2、内部微观因素 (7)
(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与融资方式的选择 (8)
1、企业初创期的融资方式 (8)
2、企业成长期的融资方式 (9)
3、企业成熟期的融资方式 (10)
三、企业融资方式的趋势分析 (11)
(一)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11)
(二)向融资多元化方向发展 (11)
(三)提高企业自我积累能力 (12)
(四)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12)
四、结论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企业融资是企业走向市场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无论经营的是家庭式零售店,或是发展迅速的科技公司,还是中型制造商,都应该不断地为未来的融资做好计划。
资金就如同企业的血液,让企业资金在不停的流动中增值,是资本运作的根本目的。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利润必须在资本运作中才能实现。
一个强大的企业如果没有有效的融资本领,那么这个企业迟早都要在竞争中被击垮。
因此,融资成功与否绝对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一、企业融资方式概述
融资的“资’,指的是货币资金,“融”是相互调剂。
融资就是货币资金的调剂融通的意思,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下,货币的借贷、资金的有偿筹集与分配,都属于融资的范畴,具体表现为银行存款、贷款、商业信用、金融信托、融资性租赁、有价证券发行和转让等。
(一)企业融资方式的分类和比较
企业的融资方式很多,且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和揭示融资方式的特点。
1.按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是否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分类
企业融资方式按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是否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
所谓直接融资,就是指由企业直接或委托中介机构面向社会所进行的筹资。
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
现实生活中,属于直接融资的具体的融资方式有:股票融资(包括优先股、普通股、可回购股票)、债券融资(抵押债券、信用证券)、认股权证、租赁融资(金融租赁、经营租赁)等等。
(2)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有金融机构参与的筹资活动。
在间接融资方式下金融机构不仅仅是“代办”,而更主要的是“参与”,金融机构参与企业的融资活动,是为了自身营利的目的。
间接融资一般是由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
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广泛地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然后贷放给或投资于企业。
(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较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融资成本不同。
直接融资成本包括证券中介机构的承销费用、证券印刷费、评审费、资产评估费以及付给股东的股息红利等,而间接融资成本包括付给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利息、借贷手续费等。
从表面看,直接融资的融资成本低于间接融资,因为金融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经济单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它为企业融资肯定要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而间接融资就省去了这部分费用。
但是,据美国公司债券发行成本占发行额的比例的实证资料分析,债券的发行规模越大,融资成本越低,因为融资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随着融资规模的扩大,单位融资成本变低,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实现了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此时会比向银行借款有利。
但是当规模较小时,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可能会低于直接融资的单位融资成本,使间接融资成本较低。
所以采取哪种融资方式融资必须结合融资数量和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来确定。
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更受欢迎。
因为,第一,间接融资的投资者的回报是有固定期限和固定数量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支付投资者的利息,会时刻注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对投资者来说风险较小。
第二,投资者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企业投资,金融机构一般都具有较多的专业投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承受风险的能力,并且追求盈利给了他们监督企业的动力。
而直接融资的中介评估机构则不能保证公平性和公正性,他们很可能为了个人利益做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
第三,间接融资的种类较多、方式灵活,可以为企业提供期限和利率不同的资金,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按照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是否存在有产权关系分类
企业融资方式按照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是否存在有产权关系可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1)债权融资
所谓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信用方式取得资金,并须按预先的利率
支付报酬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
就其性质而言,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资金使用权的临时让渡的融资方式。
包括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租赁和商业信用几种具体方式。
(2)股权融资
所谓股权融资,则是指企业为了获取可供长期或永久使用的资金而采取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
这种方式所筹集的资金直接构成了企业的资本,其性质是企业的自有资金。
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
(3)混合融资
所谓混合融资,是指既具有债权性又具有股权性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可转换债券,若投资者在转换期间未将其转换成股票,则显示债权性。
若投资者行使了转换权,则显示股权性。
(4)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较
从投资者来看,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控成本不同。
这种监控成本是由于投资者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造成的.由于股权合约下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并且投资者是众多分散的散户,存在搭便车的现象,所以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很大,因此监控的成本也很大。
而债权合约是一种强制性规定债务人必须定期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的契约,只有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才会审查债务人的财务,因而监控的成本较低。
从融资者的角度看,债权融资比股权融资的成本要低,因为债权融资的利息是作为成本在税前扣除的,有抵消税金的作用;而在股权融资中,政府要对股东的资本利得和利息收入以及企业双重征税。
另外,债权融资可以带来杠杆效应,利用外来资金扩大企业利润从而增加股东的利益。
3.按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向分类
企业融资方式按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向分,可把企业融资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1)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储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方式。
(2)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的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产,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融资方式,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融资租赁等等。
(3)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比较
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
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
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的自主性大,只要公司内部决策层通过,基本不受外界的影响,并且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应该是各种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所重视和采用,其不足是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期,不能适应大规模融资的需要。
相比之下,外源融资效率较高,不受自身积累速度的影响,但是其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现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依赖内部融资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
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
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
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
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2.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
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
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7年至2007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16983.5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6.38%;银行贷款融资额为342 272.23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0.43%;企业债券融资额为4 563.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2.20%。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面向公众发行证券。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
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
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第一,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第二,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
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3.存在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
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
发行股票总比债券融资
得到优先考虑,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第一,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
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
第二,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利息可以抵税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在融资时可以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比较,每种融资方式都有其优缺点。
由于每种融资方式的特点不同,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长久下来,每个企业不止选择一种融资方式,至于具体选择哪些融资方式,应该考虑影响融资决策的因素,比较优劣,并结合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抉择。
(一)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因素分析
1.外部宏观因素
(1)政府的导向作用
国家为了规范资本市场秩序,稳定金融市场,常用信贷和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因此,国家的信贷政策、税率变动、重点产业扶植对企业筹资决策具有导向作用。
特别是税收因素,税收方面的制定问题在所得税方面,鉴于我国公司所得税率偏高,企业倾向于采取利息可以抵税的债权融资,这将不利于企业初期的融资。
(2)市场环境的竞争因素
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要受到收益大小的影响,而企业收益的高低与企业所处的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较弱,或具有垄断性,则收益可能稳步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大量举债,因而在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可以较高。
相反,如果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强,或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由于有利可图,会吸引更多的新企业加入同一行业,使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必然对销售收入和利润的稳定增长
带来消极作用。
这时,企业应考虑增加权益资本,降低负债,以避免财务风险。
(3)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任何投资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投资策略,包括投资规模、投资产业选择、投资阶段选择和地点偏好。
明确和公开的投资策略有利于投资者保持一致的形象,吸引对口的风险项目,也便于企业选择融资对象。
企业只有很好地总结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后,才能更好地设计融资方案。
投资者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选择风险企业:观察企业接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通过相对业绩比较考察企业的能力与道德水平;实行参与决策型即关系型投资;采用分阶段投资策略;采取普通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借贷等多种等灵活多样而不失控制权的投资方式;预先做出风险资本退出和企业购回权安排等。
(4)信用评级机构的意见
信用评级机构在企业融资决策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企业对前景过于乐观,而评级机构认为风险较大,则企业信用等级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不完全的社会公众或金融机构对企业风险的评价往往会比较倾向于评级机构的意见,这会使金融机构不给企业贷款、投资者不愿向企业投资,或要求收回投资等,所以,企业的融资过程必然会受到信用评级机构态度的制约。
一个良好的社会评价意见可以促进企业的融资。
2.内部微观因素
(1)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支出的一切费用。
企业融资成本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企业选择哪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内部融资一般是无偿使用的,它无须对外支付实际资本成本,但留存盈利意味着公司股东放弃普通股股利,其资本成本就是股东对外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股东自然要求与直接购买普通股股票的投资者一样的收益。
就外部融资而言,无论是权益性融资还是债务性融资,都必须支付资本成本,表现形式分别为股利和利息。
但一般来讲,债务性融资的资本成本比权益性融资的资本成本低。
这是因为权益性融资为持续终身投资,当公司破产时投资者不仅要承担减少收益的风险,还要承担破产风险,而债务出
资人只是当公司破产清算后仍不能还本付息时,才面临受到损失的可能。
对于出资人的利益来说,权益性融资的收益不及债务融资的收益稳定;对于融资者的利益来说,采用债务融资时,债务利息有避税功能。
因此债务性融资比权益性融资的风险要小,资本成本低。
在理论上,资本成本的估算并非难事,但在实践中,它却涉及较为复杂的问题。
(2)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与企业融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制定融资结构的同时资本结构基本上也就确定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中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
由于短期资金的需求量和筹集是经常变化的,且在整个资金总量中所占比重不稳定,因此,不列入资本结构的范围。
一个企业资本结构实际上是公司各利益关系人(股东、经理和债权人)相互博弈的结果,尤其是经理与股东的博弈。
它反映了双方不同的谈判能力和实力。
股权资本的过度扩张会“稀释”股东权益,导致股票价格下跌,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而过度负债又必然会增加公司的财务危机成本和代理成本,直接威胁到经理人员的利益。
可见,对于公司的资本结构,经理人员和股东面临着不同偏好,成本与收益函数不同。
公司最终资本结构取决于个利益关系人特别是经理、股东不同偏好的合力。
(3)企业的内部条件
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
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情况等。
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4)融资者的风险性偏好
在融资期限决策时,可以有中庸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类型。
中庸型融资的原则是,企业对波动性资产采用短期融资的方式筹资,对永久性资产则采用长期融资的方式筹资。
这种融资决策的优点是,企业既可以避免因资金来源期限太短引起的还债风险,也可以减少由于过多的借入长期资金而支付的高额利息。
(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的选择
在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外部融资环境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发展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企业在各阶段的融资特点也就不同。
企业在创业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内源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三种融资方式也必将有所侧重。
1.企业初创期的融资方式
创业阶段的企业由于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经营风险大,信息严重不透明,所以企业能够选择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
此时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应考虑多数是内部微观因素,主要有融资成本和企业的内部条件。
创业阶段的企业要求几乎为零的融资成本,所以企业起步时所需要的产权资金一般只能来自业主的个人投资,以个人名义向亲戚朋友的借款和以个人资产抵押方式从商业银行筹措的少量资金。
投入营运后,所需的周期性周转资金主要从银行、信用社及其它渠道获得,但数量较少创业阶段资金的问题一直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根据2007年,IFC(国际金融公司)对北京、广州、杭州三地的500家企业的调查(如下表2.1)。
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创业阶段所需要的资金大部分依靠内源融资,其所占的比例达到83.2%以上。
依靠个人储蓄创业在广州和杭州尤为典型。
原始资本中自筹资金的份额超过85%,股权融资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仅为1.9%。
在此阶段,由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决定了企业不能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在债权融资中,商业信贷是主要的融资形式占债权融资总额的65.16%。
企业创业期,可以通过资依附于大型企业,与之建立长期的供货关系,通过赊销原材料的方法来维持企业的生产。
另外由于企业创业期经营风险较大,信用评级机构的意见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初创期企业的看法,所以金融机构对其贷款的限制较多,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是十分有限的仅为1%,而从信用社获得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
非正式信贷融资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和融资租赁这两项的费用虽然非常高,但是由于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所以不得不求助于非正式信贷融资。
表2.1 企业资金来源
单位%
数据来源IFC对北京、广州和杭州的500家企业的调查
2.企业成长期的融资方式
企业由创业阶段过渡到成长阶段后,企业面临着业务扩展的转折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未能及时筹集到所需的发展资金,将错失扩充壮大的良机。
此时单靠内源融资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除了从留存收益或前述渠道筹措产权资金外,外源融资也很关键。
由于在此阶段企业已经有了初步的业务记录,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因而外源融资渠道有所增加。
此时政府政府的导向因素起了关键作用,鉴于我国企业的所得税率偏高,且股权融资利息无法起抵税作用,所以成长阶段的企业在对外部融资选择上,一般企业多选择从金融机构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中长期债务资金。
根据IFC的调查(如下表2.2),在成长阶段,抽样企业的融资仍然主要依靠内部渠道。
企业内源融资比例为63.1%,其中业主投资依然占绝大部分。
债权融资中银行贷款的比重有所提升,达到19%,主要由短期银行贷款和少部分中期银行贷款构成。
商业信贷的比例几乎没有变,但事实上,由于发展阶段企业需要的资金数额急剧上升,商业信贷的绝对数额有所增加。
企业此时还可获得一定量的信用社贷款,但比例不是很大占4.2%。
股权融资全部来源于非正式股权,非正式股权主要包括风险投资和少部分天使投资。
发行股票以及发行债券融资依然不起作用。
可以看出,我国现时的融资环境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金融机构还未对企业进行开放,提供信贷的政策还比较苛刻,从金融机构获得债权融资还是较难的。
成长阶段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阶段,如果企业能够顺利地过渡到成熟阶段,企业的资金流入量开始大于流出量,资金回笼比较正常,企业的发展比较平稳。
同时企业在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投入也不断地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