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1页(共4页)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2页(共4页)
2018-2019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6年级)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古代人类遗址,把我国的人类历史推进到大约170万年前(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半坡聚落遗址
2.根据片段联想:①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 ②能够直立行走 ③已经使用火
④过着群居生活,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山顶洞人
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 .神话传说
B .史书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掘
4.“你来自元谋,我来自周口,拉起你毛茸茸的小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诗中所
涉及的两种原始人类都具有的特征是( )
①使用火 ②会制作工具 ③建造房屋 ④挖水井 ⑤种植水稻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5.“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6.“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
居民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7. 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 .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 .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
C .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8.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许多海内外人士皆会齐聚轩辕故里—河南新郑,参加盛大的新郑 祭祖大典。这盛大的祭祖典礼纪念的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大禹
9. 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
B .商
C .周
D .秦
10.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那么, “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制的制度是( )
A.奴隶制
B. 世袭制
C.禅让制
D. 分封制
11、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 )
A.通过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B.凭借家族特权,继承首领位置
C.治水建立功业,人民拥戴上台
D.通过禅让制度,大家推荐继位
12. 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属于( )
A .11世纪40年代
B .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 .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D .10世纪40年代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3.《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奴隶制 D .分封制
1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黄帝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15.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 )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 ) A 、耧车 B 、水排 C 、牛耕 D 、曲辕犁
第二卷
一、选择题(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在表格里,每题1分,共15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3页(共4页)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4页(共4页)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16小题9分,17小题6分,第18题18分,共35分) 16.材料一:
图一 图二
观察图片,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的建造者分别是什么原始居民?(2分)
(2) 材料一中的原始居民分别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2分)
(3) 图一、图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什么?(2分)他们都使用后什么石器(1分)
(4) 他们分别位于什么流域?(2分)
17.(8分)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传说中哪个部落?(2分)
(2)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指谁?(4分)
18.材料一:
观察图片,请回答:
(1) 材料所讲述的是什么朝代(2分)的什么制度?(2分)
(2) 请从高到低写出图中人物相应的贵族等级名称。(4分)
(3)图片A 对B 授予哪些权利?(2分)B 必须对A 履行什么义务?(2分)
(4)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