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态学课件(第十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M × n)/m
其中,N是昆虫种群大小的估计值,M为标记和释放到自然 界的昆虫数量,n为标记和释放之后随机捕捉总昆虫数量, m为n个捕获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注意: M≥20!
调查表格示例
56
0
1
2
7
7
46
34
2
7
7
7
46
64
6
6
46
7
• 例 44
44
46
46
0
0
44
44
46
0
0
0
0
0
0
064
• 第Ⅲ型为S型,即脊椎动物型。被食者稀少时,捕食量很少, 随着被食者密度上升,被捕食的数量逐渐增加,然后捕食效 率逐渐降低,达到充分饱享,捕食数量不再上升。
• 功能反应Ⅱ型不呈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被食者饱享 问题。因逐步饱享导致所谓的“处理时间” 发生变化。
• 捕食者的“处理时间”,包括对被食者的控制时间、取食时 间、消化停顿等。在处理猎物时,寻觅活动停止。当被食者 密度增加,一个捕食者可能捕获更多的猎物,从而处理时间 增加,又影响其寻觅、捕食更多的猎物,即寻觅效率降低。
胡萝卜潜蝇-胡萝卜-细辛脑
甘蓝花蝇-甘蓝-异硫氰酸烯丙酯
洋葱花蝇-洋葱-丙基二硫醚
1.嗅觉定向
昆虫绝大部分嗅感器位于触角。羽毛状触角可以看作是最发 达的“气味滤器”。它的各个分枝的表面有成千上万的、 与分枝相垂直的感觉毛,从而使表面积大大增加。巨大的 表面和特别的几何排列,使触角能够从过往的气流中有效 地筛选出气味分子。触角上的嗅觉感器有毛形、锥形、腔 锥形和板形等。前二者具有象毛一样的外形;腔锥形感器 是包埋在由表皮内陷而成的、开口在表面上的腔内的一个 钉状物;板形感器则是一个环形的表面结构,其上有很多 微孔。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嗅觉感器接受气味信息而引导 昆虫找到宿主植物的。
• 5.按表1整理实验数据,绘出回归线图,求出塑料面盆中黄粉虫数量的 估计值。
试验四:天敌的功能反应
试验四:天敌的功能反应
功能反应: 捕食者与猎物种群相互关系模型揭示出捕 食者对猎物密度的变化可作出不同类型反应.随着 猎物密度的增加,每个捕食者可捕获更多猎物或可 较快地捕获猎物,此现象称捕食者的功能反应.
生命表如下所示:
x(d) nx
dx Nmx lx
qx
Lx
Tx
ex
mx lxmx xlxmx vx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求和
x(d)---年龄
nx------各年龄开始的存活数目。 nx+1 =nx - dx 指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目。
64
4
0
0
0
46
46
46
5
4
6
46
4
6
4
4
64
4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6
0
4
44
6
46
46
0
整理成频次表、计算方差、平均数
• S2= ∑2(Xi-平均数) 总样方数 — 1
扩散系数(DI)= S2/m
对于任一昆虫种群, DI>1,判定为聚集分布; DI <1,判 定为均匀分布; DI =1,判定为随机分布。
实验三、去除取样法
实验三、去除取样法调查种群数量
在一封闭种群里,随着连续捕捉, 种群数量渐少,单位努力捕获 量逐渐降低,而逐次捕捉的累 积数逐渐增大。如果将单位努 力下的逐次捕获数(作为Y轴) 对捕获累积数(作为X轴)作 图,利用统计学的直线回归法, 可以得到一条回归线,将回归 线延长至与X轴相交,交点处 X轴的数据就是种群数量的估 计值。
1/y
8
16
26.4 47.25 75.40
0.125 0.0625 0.0379 0.0209 0.0133
实验求证与应用举例
Na=aTN/(1+aThN) 未知数:a、T、Th; 变形:Na=N/[1/aT +(Th /T)N) 1/aT =
[n∑(1/xy) —∑(1/x)∑(1/y) ] [n∑ (1/x2) — ∑2 (1/x)]
昆虫生态学实验
试验一:昆虫发育起点和有效 积温常数测定
有效积温法则
• Reaumur有效积温法则:变温生物只有在生长温度高于某 其发育起点温度(C)时才开始发育;在适温区内,完成 某特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为一常数(K): K=(T-C)×N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
表格示例
温度 T1 T2 T3 …… Tn
• 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及适量以腐烂有机质为 食的生物(微小动物和微生物)与某些其他非生物物质一起 放入一个广口瓶中,密封后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 系统──生态瓶。
• 由于生态瓶内系统结构简单,对环境变化敏感,系统内各种 成分相对量的多少,均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 金鱼藻、小鱼、鱼虫要鲜活,生命力强;淤泥要无污染,不
能用一般的土来代替;砂子要洗净;河水清洁,无污染;自 来水需提前3天晾晒。
(二)生态瓶的制作
1.在广口瓶中放入少量淤泥,并加入适量的水,将淤泥平铺在瓶底。 2.将洗净的砂子放入广口瓶,摊平,厚约1cm。 3.将水沿瓶壁缓缓加入为广口瓶容积的4/5。加水时不要将淤泥冲
出。 4.加入适量绿色植物,长镊子将植物根插入砂子中。 5.加入适量鱼虫。水蚤易死亡,加入量要少。水丝蚓必须要加。 6.加入小鱼2条。注意不要用金鱼,因为金鱼的耐逆性很差。 7.将瓶口作凡士林密封,生态瓶制作完成。 8.将制成的生态瓶放在太阳光下。注意光线不能太强,以免瓶内温
试验六:种群的Logistic 增长
• (1)K值的估计采用三点法 首先做N-t散点图,取散点图中横坐标(时间轴)上等距离
的三个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的值,按照顺序记做N1 N2 N3。 K= 2N1N2N3 —(N1+N3)N22
N1N3-N22 代入上式,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a, t的值。
试验七: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试验六:种群Logistic 增长
试验六:种群的Logistic 增长
• 昆虫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最简单的表 现形式为Logistic 增长。数学模型为 Nt=k/[1+ ea-rt]
其中,K为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是 与初始数量N0有关的常数;r为种群最大的瞬时增 长率,t为时间。
捕食者对被食者密度变化的功能反应
实验原理
• 捕食者对被食者密度变化的功能反应可划分为3种类型: • 第I型为线性型。其特点是随着被食者密度而增加,功能反应
曲线呈直线上升,到达上部平坦部分表示捕食者已经饱享。
• 第Ⅱ型是凸型的,为无脊椎动物型。被食者密度增加的初期, 被捕食的数量上升很快,以后逐渐变慢而到充分饱享不再上 升。
试验七: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抗虫棉 普通棉 海岛棉
蚜虫 5658 546 453
红蜘蛛 4554 632 243
棉铃虫 5 67 24
红铃虫 9 56 68
合计 10226 1301 788
Simpson指数:D=1-∑(Pi)2
试验八:群落的相似性
• 最简单的相似性指数是根据群落中有无各个物种 来估计,估计公式如下:
举例:龟纹瓢虫成虫数量(P)与捕食麦蚜量(Na)、捕食 率的关系
P
1
2
3
4
5
6
Na 82 104 116 108 134.2 131.4
E
0.410 0.260 0.1453 0.0675 0.0599 0.0411
结果:lgE= — 0.4928 — 0.7637lgP 干扰常数m为0.7637
ex---生命期望平均余年(平均生命期望) ex = Tx / nx
mx--每雌产雌率 mx = Nmx / nx Nmx为当天新生小蚤数。
vx---生殖价(表征某一年龄的雌体对未来种群的增长可能做出的贡献)
指x到x+1期个体未来产仔数的期望值,t 为其 x龄(包括x 龄)以后的
各年龄,
w表示最后一次产仔的年龄。
• 正关联可能是一个种依赖于另一个种而存在,或两者受生物 的和非生物的环境因子制约而生长在一起。负关联则是由于 空间排挤、竞争或他感作用,或不同的生境要求而发生。
• 种间关联研究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样方法示例
X
+
-
+a
Y
-
c
b
a+b
d
c+d
a+c b+d a+b+c+d
样方号
A
B
C
D
E
1
+
+
-
+
-
2 3 4 5 6 7 8
• 样方法
V
ad bc
a bc d a cb d
2
N(ad bc)2
a bc da cbd
实验十、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
• 原理: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由四大成分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 ;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 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属于开放式生态系统,只有人 工建立的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才属于封闭式系统, 不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但允许阳光的透入和热 能的散失。生态瓶即属于封闭式系统。
计算公式:
Y a bX
n
b
( xi x)( yi y)
i 1
S XY
n
(xi x)2
S XX
i 1
a y bx
实验记录表
取样次数 每次捕获数(Y)累积捕获数(X)
X2
XY
1
19
0
2
16
19
3
10
35
4
12
45
5
9
57
6
7
66
去除取样法室内实验
• 1.取1000g麸皮放在塑料面盆内,麸皮的厚度约6cm;将黄粉虫(约 200条)放入盆中。让黄粉虫在麸皮中充分扩散,约30分钟后进行下一 步骤。
• 2.用小烧杯从塑料面盆中随机取出含有黄粉虫的麸皮,倒入土壤筛中, 检出并计数黄粉虫的数量。共需取麸皮总量的1/5~1/4。
• 3.将取出的麸皮放回塑料面盆中,使基质保持原来的体积。使塑料面 盆中未取出的黄粉虫继续扩散,20~30分钟后进行第二次取样。
• 4.重复步骤2~3,计数黄粉虫的数量。如此重复4~6次,则可明显看出 每次捕获数量逐次减少。
Th /T = [ ∑(1/y) — 1/aT ∑(1/x)] n
实验五、捕食者干扰作用
实验五、捕食者干扰作用测试
哈塞尔干扰公式:在一定空间内,捕食者自身的数量对其捕 食的猎物数量有干扰作用。
E=Q×P –m E为捕食率=Na/(N*P) Q为搜索常数, m为干扰常数, P为一定空间内捕食者的数量, Na为1头捕食者平均捕食猎物的数量。
发育历期 N1 N2 N3 ……. Nn
计算公式
• K= n∑(T/N)—∑(1/N)×∑T n∑(1/N2)—∑2(1/N)
C= ∑(1/N2)×∑T—∑(1/N)× ∑(T/N)
n∑(1/N2)—∑2(1/N)
试验二:标志重捕法
• 基本假设:从种群中取样得到的个体经过标记、释放后又 能充分地分布在原种群中;再次重捕取样得到的样本中标 志动物的预期比例,与种群中标记昆虫所占的比例相同, 因而可以根据重捕昆虫中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来估计该种 群的总数。
S=2 c/( a + b ) 其中: S:相似性指数 a: 样本(或群落)A中的总种数 b:样本(或群落)B中的总种数 c: 两个样本(或群落)中共有的物种数
实验九、种间关联
• 原理:在一个特定的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 则相互排斥。如果两个种一起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它们 就为正关联,如果它们共同出现的次数少于期望值,则可认 为它们为负关联,如果两个种一起出现的次数近似于期望值, 它们就为无关联。
dx------各年龄死亡个体数。
dx = nx- nx+1 指从x到x+1期的死亡数目。
lx----存活分数
lx = nx / n0
qx---各年龄死亡率
qx = dx / nx
Lx---每个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 Lx = (nx + nx+1)/2
Tx---x年龄的全部个体的剩余寿命之和 单位:个体·时间
T X lX mX lX mX
R0 lX mX
rm
ln (R0 ) T
Tx Lx (个体 • 天)
x
Vx
w tx
lt lx
mt
触角电位(EAG)技术
触角按其形状可分为羽状、棒槌状、球杆状、念珠状和刚毛状等。
Schneider首次成功记录了触角电位(EAG),即将一活的触角基 部、顶部分别连参考电极和记录电极,当用化学物质去刺激 触角时,触角上面的感受器就会产生神经脉冲。这些脉冲的 累加效果可由记录电极传至放大器、记录仪等,并加以分析。 Guerin & Stadler(1982)
Holling圆盘方程
Holling圆盘方程:Na= aTN / (1+aThN) Na:每个捕食者所攻击的猎物数量 a: 常数,捕食者的攻击率 N:猎物数量 Th:处理时间 T:总时间
麦蚜密度x
10
20
40
80
160
1/x
0.1000 0.0500 0.0250 0.0125 0.0063
平均1头龟纹瓢虫捕食的麦蚜 量y
度太高,影响生物的存活。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 每一点变化。
实验十一、生命表编制
一、实验原理: 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
工具,它包括了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 活数及平均期望年龄值等。也可以利用生命表中的数 据,描绘存活曲线图加以说明,并可计算反映种群增 长内的禀相增应长统率计rm等参。数在,适如当:的世实代验历安期排T、下周,限还增可长计率算R影0、响 种群的关键因子Kx 。
其中,N是昆虫种群大小的估计值,M为标记和释放到自然 界的昆虫数量,n为标记和释放之后随机捕捉总昆虫数量, m为n个捕获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注意: M≥20!
调查表格示例
56
0
1
2
7
7
46
34
2
7
7
7
46
64
6
6
46
7
• 例 44
44
46
46
0
0
44
44
46
0
0
0
0
0
0
064
• 第Ⅲ型为S型,即脊椎动物型。被食者稀少时,捕食量很少, 随着被食者密度上升,被捕食的数量逐渐增加,然后捕食效 率逐渐降低,达到充分饱享,捕食数量不再上升。
• 功能反应Ⅱ型不呈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被食者饱享 问题。因逐步饱享导致所谓的“处理时间” 发生变化。
• 捕食者的“处理时间”,包括对被食者的控制时间、取食时 间、消化停顿等。在处理猎物时,寻觅活动停止。当被食者 密度增加,一个捕食者可能捕获更多的猎物,从而处理时间 增加,又影响其寻觅、捕食更多的猎物,即寻觅效率降低。
胡萝卜潜蝇-胡萝卜-细辛脑
甘蓝花蝇-甘蓝-异硫氰酸烯丙酯
洋葱花蝇-洋葱-丙基二硫醚
1.嗅觉定向
昆虫绝大部分嗅感器位于触角。羽毛状触角可以看作是最发 达的“气味滤器”。它的各个分枝的表面有成千上万的、 与分枝相垂直的感觉毛,从而使表面积大大增加。巨大的 表面和特别的几何排列,使触角能够从过往的气流中有效 地筛选出气味分子。触角上的嗅觉感器有毛形、锥形、腔 锥形和板形等。前二者具有象毛一样的外形;腔锥形感器 是包埋在由表皮内陷而成的、开口在表面上的腔内的一个 钉状物;板形感器则是一个环形的表面结构,其上有很多 微孔。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嗅觉感器接受气味信息而引导 昆虫找到宿主植物的。
• 5.按表1整理实验数据,绘出回归线图,求出塑料面盆中黄粉虫数量的 估计值。
试验四:天敌的功能反应
试验四:天敌的功能反应
功能反应: 捕食者与猎物种群相互关系模型揭示出捕 食者对猎物密度的变化可作出不同类型反应.随着 猎物密度的增加,每个捕食者可捕获更多猎物或可 较快地捕获猎物,此现象称捕食者的功能反应.
生命表如下所示:
x(d) nx
dx Nmx lx
qx
Lx
Tx
ex
mx lxmx xlxmx vx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求和
x(d)---年龄
nx------各年龄开始的存活数目。 nx+1 =nx - dx 指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目。
64
4
0
0
0
46
46
46
5
4
6
46
4
6
4
4
64
4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6
0
4
44
6
46
46
0
整理成频次表、计算方差、平均数
• S2= ∑2(Xi-平均数) 总样方数 — 1
扩散系数(DI)= S2/m
对于任一昆虫种群, DI>1,判定为聚集分布; DI <1,判 定为均匀分布; DI =1,判定为随机分布。
实验三、去除取样法
实验三、去除取样法调查种群数量
在一封闭种群里,随着连续捕捉, 种群数量渐少,单位努力捕获 量逐渐降低,而逐次捕捉的累 积数逐渐增大。如果将单位努 力下的逐次捕获数(作为Y轴) 对捕获累积数(作为X轴)作 图,利用统计学的直线回归法, 可以得到一条回归线,将回归 线延长至与X轴相交,交点处 X轴的数据就是种群数量的估 计值。
1/y
8
16
26.4 47.25 75.40
0.125 0.0625 0.0379 0.0209 0.0133
实验求证与应用举例
Na=aTN/(1+aThN) 未知数:a、T、Th; 变形:Na=N/[1/aT +(Th /T)N) 1/aT =
[n∑(1/xy) —∑(1/x)∑(1/y) ] [n∑ (1/x2) — ∑2 (1/x)]
昆虫生态学实验
试验一:昆虫发育起点和有效 积温常数测定
有效积温法则
• Reaumur有效积温法则:变温生物只有在生长温度高于某 其发育起点温度(C)时才开始发育;在适温区内,完成 某特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为一常数(K): K=(T-C)×N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
表格示例
温度 T1 T2 T3 …… Tn
• 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及适量以腐烂有机质为 食的生物(微小动物和微生物)与某些其他非生物物质一起 放入一个广口瓶中,密封后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 系统──生态瓶。
• 由于生态瓶内系统结构简单,对环境变化敏感,系统内各种 成分相对量的多少,均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 金鱼藻、小鱼、鱼虫要鲜活,生命力强;淤泥要无污染,不
能用一般的土来代替;砂子要洗净;河水清洁,无污染;自 来水需提前3天晾晒。
(二)生态瓶的制作
1.在广口瓶中放入少量淤泥,并加入适量的水,将淤泥平铺在瓶底。 2.将洗净的砂子放入广口瓶,摊平,厚约1cm。 3.将水沿瓶壁缓缓加入为广口瓶容积的4/5。加水时不要将淤泥冲
出。 4.加入适量绿色植物,长镊子将植物根插入砂子中。 5.加入适量鱼虫。水蚤易死亡,加入量要少。水丝蚓必须要加。 6.加入小鱼2条。注意不要用金鱼,因为金鱼的耐逆性很差。 7.将瓶口作凡士林密封,生态瓶制作完成。 8.将制成的生态瓶放在太阳光下。注意光线不能太强,以免瓶内温
试验六:种群的Logistic 增长
• (1)K值的估计采用三点法 首先做N-t散点图,取散点图中横坐标(时间轴)上等距离
的三个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的值,按照顺序记做N1 N2 N3。 K= 2N1N2N3 —(N1+N3)N22
N1N3-N22 代入上式,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a, t的值。
试验七: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试验六:种群Logistic 增长
试验六:种群的Logistic 增长
• 昆虫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最简单的表 现形式为Logistic 增长。数学模型为 Nt=k/[1+ ea-rt]
其中,K为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是 与初始数量N0有关的常数;r为种群最大的瞬时增 长率,t为时间。
捕食者对被食者密度变化的功能反应
实验原理
• 捕食者对被食者密度变化的功能反应可划分为3种类型: • 第I型为线性型。其特点是随着被食者密度而增加,功能反应
曲线呈直线上升,到达上部平坦部分表示捕食者已经饱享。
• 第Ⅱ型是凸型的,为无脊椎动物型。被食者密度增加的初期, 被捕食的数量上升很快,以后逐渐变慢而到充分饱享不再上 升。
试验七: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抗虫棉 普通棉 海岛棉
蚜虫 5658 546 453
红蜘蛛 4554 632 243
棉铃虫 5 67 24
红铃虫 9 56 68
合计 10226 1301 788
Simpson指数:D=1-∑(Pi)2
试验八:群落的相似性
• 最简单的相似性指数是根据群落中有无各个物种 来估计,估计公式如下:
举例:龟纹瓢虫成虫数量(P)与捕食麦蚜量(Na)、捕食 率的关系
P
1
2
3
4
5
6
Na 82 104 116 108 134.2 131.4
E
0.410 0.260 0.1453 0.0675 0.0599 0.0411
结果:lgE= — 0.4928 — 0.7637lgP 干扰常数m为0.7637
ex---生命期望平均余年(平均生命期望) ex = Tx / nx
mx--每雌产雌率 mx = Nmx / nx Nmx为当天新生小蚤数。
vx---生殖价(表征某一年龄的雌体对未来种群的增长可能做出的贡献)
指x到x+1期个体未来产仔数的期望值,t 为其 x龄(包括x 龄)以后的
各年龄,
w表示最后一次产仔的年龄。
• 正关联可能是一个种依赖于另一个种而存在,或两者受生物 的和非生物的环境因子制约而生长在一起。负关联则是由于 空间排挤、竞争或他感作用,或不同的生境要求而发生。
• 种间关联研究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样方法示例
X
+
-
+a
Y
-
c
b
a+b
d
c+d
a+c b+d a+b+c+d
样方号
A
B
C
D
E
1
+
+
-
+
-
2 3 4 5 6 7 8
• 样方法
V
ad bc
a bc d a cb d
2
N(ad bc)2
a bc da cbd
实验十、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
• 原理:从营养结构上讲,生态系统由四大成分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 ;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 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属于开放式生态系统,只有人 工建立的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才属于封闭式系统, 不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但允许阳光的透入和热 能的散失。生态瓶即属于封闭式系统。
计算公式:
Y a bX
n
b
( xi x)( yi y)
i 1
S XY
n
(xi x)2
S XX
i 1
a y bx
实验记录表
取样次数 每次捕获数(Y)累积捕获数(X)
X2
XY
1
19
0
2
16
19
3
10
35
4
12
45
5
9
57
6
7
66
去除取样法室内实验
• 1.取1000g麸皮放在塑料面盆内,麸皮的厚度约6cm;将黄粉虫(约 200条)放入盆中。让黄粉虫在麸皮中充分扩散,约30分钟后进行下一 步骤。
• 2.用小烧杯从塑料面盆中随机取出含有黄粉虫的麸皮,倒入土壤筛中, 检出并计数黄粉虫的数量。共需取麸皮总量的1/5~1/4。
• 3.将取出的麸皮放回塑料面盆中,使基质保持原来的体积。使塑料面 盆中未取出的黄粉虫继续扩散,20~30分钟后进行第二次取样。
• 4.重复步骤2~3,计数黄粉虫的数量。如此重复4~6次,则可明显看出 每次捕获数量逐次减少。
Th /T = [ ∑(1/y) — 1/aT ∑(1/x)] n
实验五、捕食者干扰作用
实验五、捕食者干扰作用测试
哈塞尔干扰公式:在一定空间内,捕食者自身的数量对其捕 食的猎物数量有干扰作用。
E=Q×P –m E为捕食率=Na/(N*P) Q为搜索常数, m为干扰常数, P为一定空间内捕食者的数量, Na为1头捕食者平均捕食猎物的数量。
发育历期 N1 N2 N3 ……. Nn
计算公式
• K= n∑(T/N)—∑(1/N)×∑T n∑(1/N2)—∑2(1/N)
C= ∑(1/N2)×∑T—∑(1/N)× ∑(T/N)
n∑(1/N2)—∑2(1/N)
试验二:标志重捕法
• 基本假设:从种群中取样得到的个体经过标记、释放后又 能充分地分布在原种群中;再次重捕取样得到的样本中标 志动物的预期比例,与种群中标记昆虫所占的比例相同, 因而可以根据重捕昆虫中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来估计该种 群的总数。
S=2 c/( a + b ) 其中: S:相似性指数 a: 样本(或群落)A中的总种数 b:样本(或群落)B中的总种数 c: 两个样本(或群落)中共有的物种数
实验九、种间关联
• 原理:在一个特定的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 则相互排斥。如果两个种一起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它们 就为正关联,如果它们共同出现的次数少于期望值,则可认 为它们为负关联,如果两个种一起出现的次数近似于期望值, 它们就为无关联。
dx------各年龄死亡个体数。
dx = nx- nx+1 指从x到x+1期的死亡数目。
lx----存活分数
lx = nx / n0
qx---各年龄死亡率
qx = dx / nx
Lx---每个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 Lx = (nx + nx+1)/2
Tx---x年龄的全部个体的剩余寿命之和 单位:个体·时间
T X lX mX lX mX
R0 lX mX
rm
ln (R0 ) T
Tx Lx (个体 • 天)
x
Vx
w tx
lt lx
mt
触角电位(EAG)技术
触角按其形状可分为羽状、棒槌状、球杆状、念珠状和刚毛状等。
Schneider首次成功记录了触角电位(EAG),即将一活的触角基 部、顶部分别连参考电极和记录电极,当用化学物质去刺激 触角时,触角上面的感受器就会产生神经脉冲。这些脉冲的 累加效果可由记录电极传至放大器、记录仪等,并加以分析。 Guerin & Stadler(1982)
Holling圆盘方程
Holling圆盘方程:Na= aTN / (1+aThN) Na:每个捕食者所攻击的猎物数量 a: 常数,捕食者的攻击率 N:猎物数量 Th:处理时间 T:总时间
麦蚜密度x
10
20
40
80
160
1/x
0.1000 0.0500 0.0250 0.0125 0.0063
平均1头龟纹瓢虫捕食的麦蚜 量y
度太高,影响生物的存活。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 每一点变化。
实验十一、生命表编制
一、实验原理: 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及存活情况的一种有用
工具,它包括了各年龄组的实际死亡数、死亡率、存 活数及平均期望年龄值等。也可以利用生命表中的数 据,描绘存活曲线图加以说明,并可计算反映种群增 长内的禀相增应长统率计rm等参。数在,适如当:的世实代验历安期排T、下周,限还增可长计率算R影0、响 种群的关键因子K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