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咖啡、可可病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咖啡、可可病害 coffee、cocoa、diseases
第一节咖啡锈病
第二节咖啡炭疽病 第三节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第四节咖啡其它病害
第五节可可肿枝病 第六节可可黑果病 第七节可可其它病害
1
第一节咖啡锈病Coffee rust
1861年在东非的维多利亚湖畔首次发现以来。 1868年,斯里兰卡首次发生咖啡锈病大流行。
枝条受害后呈现凹陷病斑,随后枝条枯死,其 上长出黑色小点。
浆果呈现暗褐色至灰黑色近圆形凹陷大病斑, 其上长出粉红色粘液孢子堆。
返回 19
病原
(1)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为害咖啡叶片、枝
条和成熟浆果。(中国)
(2)咖啡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offeanum Noack)为害小粒种绿色浆果。
返回
3
咖啡锈病
返回
4
病原
担子菌、冬孢纲、锈菌目、驼孢锈属
1、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et Br):引起黄锈病(如中国)。
2、咖啡锈菌(Hemileia coffeicola)引起
灰锈病(如非洲)。
形态
生物学特性
返回
5
咖啡锈病Hemileia vastatrix2-1
9
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病株上残留的病叶。病菌以菌丝 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或越夏。
传播途径:主要靠气流传播夏孢子,雨水、人 畜和昆虫也能传播。图
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叶龄、品种抗性和病原 菌生理小种毒性有关。通常与温度关系较密切, 如在22℃左右潜育期为14~15天,25℃为15~18 天,18℃为25~29天。
返回 6
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锈病Hemileia vastatrix2-2
返回
7
形态
菌丝有隔膜,分枝多,在叶片薄壁细胞间生长。 夏孢子堆从叶片背气孔长出,肾形、柠檬形或 三角形,有明显的驼背,其背面密生许多圆锥 形的瘤状突起,腹面光滑无刺,橙黄色。图
冬孢子罕见,陀螺形或不规则形,米黄色,表 面光滑,基部突起,上部有乳头状突起。图
1922年中国台湾省首次报道发生此病。估计每 年造成咖啡产量损失达15%~30%。
症状 病害循环 防治 发病条件
病原
返回
2
症状
叶上出现浅黄色水渍状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 圈,从叶背气孔长出橙黄色粉状夏孢子堆。图
病斑扩大后连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部变褐 干枯,落叶和枯枝,植株生势衰弱,甚至死亡。
(3)Colletotrichum kahawae为害小粒种
绿色浆果。 返回
20
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染病的叶片、枝条或浆果 为该病。
遇上潮湿天气病部产生分生孢子盘,其 上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直接由叶片、浆 果、嫩枝条表皮或伤口侵入。
返回 21
发病条件
病菌的生长、繁殖如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都 要求很高的相对湿度。
第二节咖啡炭疽病Coffee anthracnose
本病为害叶片、枝条、绿色浆果和成熟的浆果, 引起落叶、枯枝和浆果腐烂。其中在非洲发生 的为害绿色浆果的炭疽病所造成的损失最大, 严重时产量损失达80%。
症状
病原
返回
病害循环 发病条件
防治
18
症状
叶缘呈现出不规则的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中 央灰白色,边缘黄色,其上有许多黑色小点排 列成同心轮纹。图
返回
8
生物学特性
返回
病原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
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夏孢子可存活6个月左右。
夏孢子萌芽最适温度21~22℃。必须与水膜接 触才能萌发,700lux以上的光照对夏孢子萌发 有抑制作用。
驼孢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1975年葡萄牙的 咖啡锈病研究中心鉴定出咖啡锈菌生理小种32 个,其中3号生理小种是世界性分布。中国云 南、海南、广西植区现已发现有36个生理小种。
湿度:夏孢子必须与水膜接触才能萌发,相对 湿度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夏孢子堆和有利于 夏孢子侵入。露水是云南省锈病流行的又一重 要因素。
返回
13
2.海拔高度
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锈病发生就轻。海拔 700m以上的山区,潜育期超过30天,锈病不会 严重。
返回 14
3.品种
3号生理小种为主,所占的比例大,分布广,遍及全世 界41个国家。
大粒种咖啡锈菌生理小种不侵染小粒种,只侵染大粒 种。
咖啡锈菌含有5个毒性基因:V1、V2、V3、 V4和V5; 而咖啡抗病基因有6个以上: SH1、SH2、 SH3、 SH4、 SH5、SH6等。
S.288是从大粒种与小粒种天然杂交种Kawisari中选出来
的,含有SH3抗病基因和SH3、SH5基因型,抗生理小
在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有水膜的条件下,温度 20℃持续7小时孢子才能萌发。
病害在冷凉及高温季节都能发生,但是雨季发 生较重。
返回 22
防治
1.实施检疫:咖啡浆果炭疽病。 2.农业措施: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
中耕除草,行间覆盖,清除枯枝落叶, 控制结果量,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 病力。 3.化学防治: 1%波尔多液、1%敌菌 丹、0.4%氧化亚铜、0.5%氯氧化铜, 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返回
种2号等。
返回
15
4.咖啡园立地环境和栽培管理
空旷的及适当的荫蔽咖啡园,对夏孢子萌发不 利。
合理施肥,保持适当的结果量,防止咖啡树早 衰,能增强抗病力。
返回 16
防治
1 .农业防治措施
(1)适当种植荫蔽树。
(2)充分利用防风林的生态效应 。
(3)合理密植。2m ×1.5m,每公顷约3000株。
(4)搞好园间卫生。
(5)合理施肥 。每生产250公斤鲜果,需要氮肥5kg, 磷肥0.5kg,钾肥6.25kg。
2.选种抗病品种。 S.288、S.333和S.795系列品种、墨 西哥11号品种。
3.化学防治:0.5%波尔多液、50%氧化亚铜、50%氢
氧化铜、王铜、粉锈宁和萎锈宁。
返回 17
返回 10
病 害 循 环
返回 11
发病条件
▲1.气候 ▲2.海拔高度 ▲3.品种 ▲4.咖啡园立地环境和栽培管理&
返回 12
1.气候
温度:病菌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 中国锈病的流行季节,其平均温度约在 18~26℃。云南省德宏州为4月下旬到11月下旬; 广西水口4、5、6月份;海南11~3月份流行。
第一节咖啡锈病
第二节咖啡炭疽病 第三节咖啡细菌性叶斑病 第四节咖啡其它病害
第五节可可肿枝病 第六节可可黑果病 第七节可可其它病害
1
第一节咖啡锈病Coffee rust
1861年在东非的维多利亚湖畔首次发现以来。 1868年,斯里兰卡首次发生咖啡锈病大流行。
枝条受害后呈现凹陷病斑,随后枝条枯死,其 上长出黑色小点。
浆果呈现暗褐色至灰黑色近圆形凹陷大病斑, 其上长出粉红色粘液孢子堆。
返回 19
病原
(1)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为害咖啡叶片、枝
条和成熟浆果。(中国)
(2)咖啡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offeanum Noack)为害小粒种绿色浆果。
返回
3
咖啡锈病
返回
4
病原
担子菌、冬孢纲、锈菌目、驼孢锈属
1、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 vastatrix
Berk.et Br):引起黄锈病(如中国)。
2、咖啡锈菌(Hemileia coffeicola)引起
灰锈病(如非洲)。
形态
生物学特性
返回
5
咖啡锈病Hemileia vastatrix2-1
9
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病株上残留的病叶。病菌以菌丝 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或越夏。
传播途径:主要靠气流传播夏孢子,雨水、人 畜和昆虫也能传播。图
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叶龄、品种抗性和病原 菌生理小种毒性有关。通常与温度关系较密切, 如在22℃左右潜育期为14~15天,25℃为15~18 天,18℃为25~29天。
返回 6
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锈病Hemileia vastatrix2-2
返回
7
形态
菌丝有隔膜,分枝多,在叶片薄壁细胞间生长。 夏孢子堆从叶片背气孔长出,肾形、柠檬形或 三角形,有明显的驼背,其背面密生许多圆锥 形的瘤状突起,腹面光滑无刺,橙黄色。图
冬孢子罕见,陀螺形或不规则形,米黄色,表 面光滑,基部突起,上部有乳头状突起。图
1922年中国台湾省首次报道发生此病。估计每 年造成咖啡产量损失达15%~30%。
症状 病害循环 防治 发病条件
病原
返回
2
症状
叶上出现浅黄色水渍状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 圈,从叶背气孔长出橙黄色粉状夏孢子堆。图
病斑扩大后连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部变褐 干枯,落叶和枯枝,植株生势衰弱,甚至死亡。
(3)Colletotrichum kahawae为害小粒种
绿色浆果。 返回
20
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染病的叶片、枝条或浆果 为该病。
遇上潮湿天气病部产生分生孢子盘,其 上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直接由叶片、浆 果、嫩枝条表皮或伤口侵入。
返回 21
发病条件
病菌的生长、繁殖如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都 要求很高的相对湿度。
第二节咖啡炭疽病Coffee anthracnose
本病为害叶片、枝条、绿色浆果和成熟的浆果, 引起落叶、枯枝和浆果腐烂。其中在非洲发生 的为害绿色浆果的炭疽病所造成的损失最大, 严重时产量损失达80%。
症状
病原
返回
病害循环 发病条件
防治
18
症状
叶缘呈现出不规则的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中 央灰白色,边缘黄色,其上有许多黑色小点排 列成同心轮纹。图
返回
8
生物学特性
返回
病原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
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夏孢子可存活6个月左右。
夏孢子萌芽最适温度21~22℃。必须与水膜接 触才能萌发,700lux以上的光照对夏孢子萌发 有抑制作用。
驼孢锈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1975年葡萄牙的 咖啡锈病研究中心鉴定出咖啡锈菌生理小种32 个,其中3号生理小种是世界性分布。中国云 南、海南、广西植区现已发现有36个生理小种。
湿度:夏孢子必须与水膜接触才能萌发,相对 湿度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夏孢子堆和有利于 夏孢子侵入。露水是云南省锈病流行的又一重 要因素。
返回
13
2.海拔高度
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锈病发生就轻。海拔 700m以上的山区,潜育期超过30天,锈病不会 严重。
返回 14
3.品种
3号生理小种为主,所占的比例大,分布广,遍及全世 界41个国家。
大粒种咖啡锈菌生理小种不侵染小粒种,只侵染大粒 种。
咖啡锈菌含有5个毒性基因:V1、V2、V3、 V4和V5; 而咖啡抗病基因有6个以上: SH1、SH2、 SH3、 SH4、 SH5、SH6等。
S.288是从大粒种与小粒种天然杂交种Kawisari中选出来
的,含有SH3抗病基因和SH3、SH5基因型,抗生理小
在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有水膜的条件下,温度 20℃持续7小时孢子才能萌发。
病害在冷凉及高温季节都能发生,但是雨季发 生较重。
返回 22
防治
1.实施检疫:咖啡浆果炭疽病。 2.农业措施: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
中耕除草,行间覆盖,清除枯枝落叶, 控制结果量,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 病力。 3.化学防治: 1%波尔多液、1%敌菌 丹、0.4%氧化亚铜、0.5%氯氧化铜, 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返回
种2号等。
返回
15
4.咖啡园立地环境和栽培管理
空旷的及适当的荫蔽咖啡园,对夏孢子萌发不 利。
合理施肥,保持适当的结果量,防止咖啡树早 衰,能增强抗病力。
返回 16
防治
1 .农业防治措施
(1)适当种植荫蔽树。
(2)充分利用防风林的生态效应 。
(3)合理密植。2m ×1.5m,每公顷约3000株。
(4)搞好园间卫生。
(5)合理施肥 。每生产250公斤鲜果,需要氮肥5kg, 磷肥0.5kg,钾肥6.25kg。
2.选种抗病品种。 S.288、S.333和S.795系列品种、墨 西哥11号品种。
3.化学防治:0.5%波尔多液、50%氧化亚铜、50%氢
氧化铜、王铜、粉锈宁和萎锈宁。
返回 17
返回 10
病 害 循 环
返回 11
发病条件
▲1.气候 ▲2.海拔高度 ▲3.品种 ▲4.咖啡园立地环境和栽培管理&
返回 12
1.气候
温度:病菌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 中国锈病的流行季节,其平均温度约在 18~26℃。云南省德宏州为4月下旬到11月下旬; 广西水口4、5、6月份;海南11~3月份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