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目录: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新理性主义
第四节:新地域主义
第五节:解构主义
第六节:新现代
第七节:高技派的新发展
第八节:简约的设计倾向
历年真题:
北京首斗机场三号楼的建筑师是。
(10填空)
阿尔瓦罗.西扎是(国名)建筑师。
(07填空)
艾森曼曾经对位于意大利科莫的长期进行研究,该建筑的设计者是。
(10填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的作者是。
(06填空)
MVRDV是(国名)建筑师小组的名称。
(06填空)
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师。
(10填空)
《建构文化研究》的作者是。
(09填空)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是(国名)现代建筑师。
(03填空)
位于德国维尔布的维特拉家具博物馆(vitra international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and design museum,weil am rhine)的设计者是。
(04填空)
20世纪60年代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思潮,它是——
《S M L XL》的作者是——
《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的作者是。
(07填空)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0名词解释)
威尼斯学派(12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06名词解释)
后现代(03名词解释)
妹岛和世(11名词解释)
扎哈。
哈迪德(13名词解释)
伊东丰雄(14名词解释?)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
在开始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建筑界又不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和新的探索,以至于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名称来包容,一般将其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认识,也有将这些纷繁的建筑现象统称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确切地说,后现代思考开始于西方世界对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的全面反思:20世纪60年代,高速发展——》70年代起逐渐凸显的城市问题,环境破坏问题,能源危机问题以及第三世界问题等等,引发了重新思考;现代化力量的扩展削弱了国家,地域和种族间的差异性导致了文化传统的破坏,而对科学和理性的一味崇拜,也造成了对人性,自然与个性的忽视。
后现代开始重新关注这种个性与差异性。
后现代尽管包含的内容宽泛,但有一个共同的时代特征:对现代主义所建立的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性开始提出质疑与批判。
就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种种现象看,建筑的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的特征,如果说后现代时期所包含的纷繁复杂的建筑思潮与倾向还存在共同性的话,那就是它都始于对现代建筑运动的质疑与批判,(自60年代后期起首先始于西方的,对现代主义思想以及现代建筑发展状况的种种批判)
西方的现代建筑运动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达到高潮,以现代派建筑大师的思想与实践为代表所推动发展的现代建筑派,关注大量住宅需求的设计实验,强调建筑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
但这个时期现代派建筑师的作品为数还不多,而且在20世纪30,30年代中叶,由于一些政治因素和官方的介入和支持,如在当时的苏维埃,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甚至美国,先锋派倡导的现代性被变异成一种特殊的,被称为“新传统”的纪念性风格。
更因为德国现代主义阵营的大师流亡国外,现代建筑并未很快在欧洲建立主导地位。
到了战后,现代建筑派获得新生命,得到普及和发展。
战后,技术至上的意识形态还演绎出新的未来主义:富勒1968年用一个透明的大穹窿覆盖纽约曼哈顿中心区;Y。
弗里德曼1959提出所谓空间城市的未来主义方案。
无疑,6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技派代,其代表是英国的阿基格拉姆集团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
阿基格拉姆的成员设想以强大的建造技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应对不断变换的城市需要,新陈代谢派更是将这种设想推向了实践领域。
(阿基格拉姆学派亦译“建筑电讯团”或“阿基格拉姆集团”)1960年以彼得•库克(Peter Cook)为核心,为伦敦二建筑专业学生集团为主体成立的建筑集团,他们把使用建筑的人看成是“软件”、把建筑设备看成是“硬件”,是建筑的主要部分。
“硬件”可依据“软件”的意图充分为之服务。
至于建筑本身,他们强调最终将被建筑设备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筑”(Non-Architecture)或“建筑之外”(Beyond Architecture)。
阿基格拉姆学派反对传统、反对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提倡自由,对技术抱着乐观的态度。
插入式城市:阿基格拉姆派建筑师库克于1964年设计了一种插入式城市,这是一幢建筑在已有交通设施和其他各种市政设施上面的网状构架,上可插入形似插座似的房屋或构筑物。
它们寿命一般为40年,可以轮流地每20年在构架插座上由起重设备拔掉一批和插上一批。
这也是他们对未来高科技与乌托邦时代城市的设想。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植文彦、菊竹清川、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
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
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
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
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
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建筑观。
)
这些高技派建筑师们真正的热情最终都投入到了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城市巨型结构的空间时代形象上,无论是R.赫隆所谓的行走式城市,P.库克的插入式城市,还是菊竹清训所谓的海上城市。
巴黎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显然是阿基格拉姆派城市巨型结构的一次建筑实验。
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设计已经明显地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理解的分化状态——“重理”和“偏情”,以小沙里宁,乌特松和沙龙等人为代表,其作品高度的形式表现与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同样重要。
但无论是强调逻辑还是赞赏表现,在理性精神或形式创造的作用被强化的同时,现实中的复杂性与人的需要却被忽视了;而一些风格的模仿更是造成现代建筑广泛传播所带来的场所性及地方特色失落的直接原因。
毫无疑问,现代主义的理想在在战后城市发展的实践中所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是人们对其产生质疑的最大理由。
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1933年制定的,以“功能城市”思想为核心的雅典宪章,直接影响了战后欧洲众多城市有关重建,更新或开发的规划实践。
主要源于从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构想所制定的雅典宪章,形成了以居住,娱乐,工作和交通四大功能来理解城市结构的规划思想,其实质关注的是功能秩序和生产合理化。
结果带来城市中简单,死板的功能分区,也带来单一类型的城市居住方式。
印度的昌迪加尔和巴西的巴西利亚,这两个规划都是在柯布的直接参与或影响下(科斯塔)付诸实施的。
(补充:1922年柯布发表《明日城市》,并同年提出“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1925年提出“巴黎中心区改建”方案;1931/1933推出了“光明城市”模式,强调用技术手段来引导人口的集中,形成以高层建筑为主体,拥有大片绿色空间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1933CIAM提出了一个现代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光明城市的提出在30年代,而真正实施这一理念实在1956年的印度昌迪加尔)
当上述种种弊端不足呈现时,一批批判现代主义的声音在20世纪50,60已经出现:50年代末,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分离出来的第十次小组(TEAM X)已经十分尖锐地揭示了功能城市规划思想的不足:第十次小组的成员开始用居住与城镇的归属感问题来重新理解城市。
代表人物,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以一种更接近现象学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房屋,街道,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以之与功能城市的四大功能分区概念相对抗。
第十次小组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荷兰建筑师A.范.艾克从更深层次批判现代建筑消除了“风格”和“场所感”,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生活。
路易斯.康:这一时期个别建筑师的设计实践由于显现了与现代建筑运动不尽相同的策略而被看作建筑走向后现代的重要转型任务。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是最具影响力的。
尽管康……但在康的设计创作中,非现代主义因素直接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兴趣与对形式意义的重新理解上。
古典传统的建筑与中世纪的历史建筑都可能成为他设计创作的形式来源。
与前辈现代派建筑师不同的是,康超越了建筑形式依据建造技术与功能需要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形式本身存在的独立性与精神意义,并重新思考建筑的历史地位。
这些思想在索尔克生物研究所(1959-1965)体现。
他与历史独特的对话方式引领了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使得建筑形式本身所能建构的意义得到关注。
他的思想与实践对于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有很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在不到十年里出现的几部理论著作应该说是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公开而严肃反击的开始:
美国城市理论家J.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书中对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的规划思想公开挑战,甚至对在这之前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内的近代种种工业化城市的规划思想提出批判。
她不回避城市的发展变迁与资金投入和金融运作有直接
关系这样的现实问题,但她最尖锐批驳的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规划理念完全无视城市原有的邻里关系和对地域性的历史资源的研究,她通过对自己居住的纽约街区街道空间各种可能的多样性与活力的挖掘,与新规划的建成的低收入社会住宅区相比,后者由于街道生活被抹杀而显得死气沉沉。
他指出,被现代建筑师忽视的那些隐藏在街道中的秩序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包括日常生活的模式和人际关系网络。
对于这些城市现存价值的保持才是规划中极为关键的。
1966年出版的两部著作可以说是战后建筑发展观念性转变的更重要的标志:一部是美国建筑师R.文图里所著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另一部是欧洲意大利建筑师A.罗西所著的《城市建筑》。
文图里着眼于建筑本身的设计范畴,批判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
而罗西更关注于揭示技术决定论者对城市历史的破坏作用,提出了城市中的建筑需要融入历史,城市形态和记忆来诠释。
虽然两者是在不同的文脉环境中形成各自的批判性和设计途径,但他们都共同促进了对历史价值的回归,显现了对建筑回归历史的社会责任。
现代建筑运动明确地以摆脱历史的途径获得其自身的历史地位,而文图里和罗西的理论鼓励了以后的一批建筑师抵抗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重新审视历史的价值,并获得了尊重地方传统和城市文脉的建筑设计时间的成果和经验。
1969年埃及建筑师H.法赛发表《为了穷苦者的建筑》——》可以看出,关怀地域特征称为60年代以后…..
对历史与地域特征的价值回归也促进了对历史建筑与城市历史环境的极大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方面以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著作《拼贴城市》为代表的理论学说,建立了一种重新认识城市的崭新理念;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逐渐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
如意大利建筑师C.斯卡帕,他以独特方式将传统手工艺与历史元素纳入现代设计,并出色完成了诸多历史建筑改造设计---1956-1964,维罗纳古城堡中的中世纪博物馆改造设计。
//20世纪70年代由T.库哈斯规划的阿姆斯特丹附近的阿尔麦尔,整个新区既是现代的,又有宜人的建筑与步行街尺度,尊重了荷兰传统生活方式。
从强调技术与理性转向对人文关怀的后现代时期,,,,1972年,文图里的又一部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发表,呼吁建筑师关注商业文化景观。
///F.盖里为自己在圣。
莫尼卡的自宅所做的改建,以“废料建筑”的形象大胆改变着现代建筑固有形式概念/////相比之下一些建筑师放弃了形式的先入为主,进而转向对建筑社会性的关注:英国建筑师R.厄斯金设计的拜克墙低租金社会住宅综合体,比利时建筑师L.克罗尔设计的鲁汶大学医学院住宅楼,二者都让业主使用者参与.荷兰建筑师N.哈布拉肯—》“支撑体系大众住宅”
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结构主义学派的实践探索也开始了建筑形式创造的新思维,结构主义学派以范.艾克和H.赫茨伯格为代表,同样充满社会人文关怀,认为建筑师的任务并不是提供任何现成结论,而应提供空间框架,最终由使用者自己选择,占有并呈现特征,结构主义学派最著名的实例就是赫茨伯格设计的在荷兰的中央贝赫保险公司大楼。
高技派传统仍在延续,这一时期的建筑师对技术的热情已经不再投入到制造巨型结构的幻想中,而是转向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各种建筑使用问题的设计创造。
如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建筑,利用大空间组织建立了自然调节高层建筑室内气候的设计模式。
1980年代引起轰动的努维尔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卓越的立面形式:高度技术与高度感人融合。
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状况总体上呈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
西方建筑界出现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后现
代主义真正被广泛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是因为更多的理论著作的出现,以及一系列对现代主义原则离经叛道的建筑作品的出场。
到80年代,它被描述为一种乐于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讽喻手法的折衷风格,因此,它后来也被称作后现代古典建筑或称作后现代形式主义(Postmodern-formalism)美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中心
2.三大理论倡导者
(1)罗伯特·文丘里(美国建筑师)。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厌烦(Lessisbore)”。
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
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 ,19 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
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费城母亲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等。
(2)罗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
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在《现代古典主义》(Modeill Classicism)一书中完整地归纳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依据,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类型,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奠基理论著作。
(3)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国作家、建筑家
1977年发表的《后现代建筑语言》,体现价值多元的后现代建筑要点“就是他本身的两重性”------“双重译码”
3.后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作
(1)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1962)
设计人:文丘里与劳奇
(2)意大利广场(圣·约瑟夫喷泉广场)(1975年)
设计人:C·摩尔
(3)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1978年)
设计人:P·约翰逊
(4)波特兰市市政厅(1980年)
设计人:格雷夫斯,还有海豚旅馆与天鹅旅馆
(5)奥地利维也纳旅社(1976年)
设计人:H.霍莱因(奥地利建筑师)
(6)德国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扩建工程(1982年),
设计人:J.斯特林
(7)筑波市政大厦(1979年)
设计人:矶崎新
4.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创作实践当中的共同特征
(1)回归历史,喜用古典建筑元素
(2)追求隐喻的设计手法,以各种符号的广泛使用和装饰手段来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
(3)走向大众和通俗文化,戏谑地使用古典元素
斯特恩将这样一些后现代建筑的特征总结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
二、“新理性主义” (威尼斯学派)
1.基本概念
也称“坦丹扎学派”,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中心在意大利,后向欧洲其它国家扩展,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A·罗西。
新理性主义运动要寻找的是:一种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
产生背景:(1)早在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建筑运动方兴未艾,意大利也涌现了一批积极探索者,与柯布为代表的激进的先锋派建筑时所持主张不同的是,他们想把意大利古典建筑的民族传统价值与机器时代的结构逻辑进行新的更具理性的综合,这就是以G.特拉尼为代表的,被称为意大利理性建筑运动的7人小组的基本思想。
60年代开始的新理性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那一时期的思想理论发展起来;(2)60年代末反叛文化浪潮,一方面多元化,另一方面彷徨,在此危机中建筑界又开始呼唤向传统职业价值学习的回归,以A.罗西和G.格拉西为代表的意大利理性建筑师开始“回归秩序”的建筑探索。
新理性主义的兴起以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的发表为标志。
一是以1966年罗西的《城市建筑》,另一部是格拉西的《建筑的结构逻辑》,在他们的理论中,回归秩序的途径就是引用类型分析方法,其中以罗西的类型学理论最有影响。
罗西的类型学方法与以往有所不同,他超越了一般关于建筑性质特征的识别与认同的讨论,而是把建筑现象归源于人类普遍的建筑经验的心理积存。
罗西认为,建筑的本质是文化的产物,建筑的生成联系着一种深层结构,而这种深层结构存在于由城市历史积淀的集体记忆之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隐藏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一种文化中的原型特征。
这就是他对类型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罗西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几种基本类型,而建筑的形式语言也可以简约到几个最典型的,简单的几何元素;但这些基本类型和典型元素存在于历史形成的传
统城市建筑中,是从这些建筑中抽取的。
从罗西看来,传统的城市建筑潜藏着一些历史积淀形成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着这个城市所有建筑的形式特征。
(1)圣.卡塔多公墓:1971年,罗西设计,是他类型学理论的一次典型实践。
从中可看出,罗西的类型学方法有着两个关键的特征:一方面他立足于抽象和形而上的概念,试图建立一种绝对的,普遍而永恒的建筑形式原则;另一方面,罗西又极为强调与一项设计任务相关的具体历史环境,立足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和理解,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形成对类型的认识,以寻找形式创造的依据。
对罗西来说,类型研究的一个关键就是去揭示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这在他著名的《城市建筑》一书中充分论述,他站在城市历史主义的立场,认为建筑应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城市与建筑的历史关联)。
因此建筑形式的自然法则可以通过城市中建筑类型的研究获得。
(2)米兰的格拉拉公寓(1970-1973年)
设计人:A·罗西
(3)为1980年威尼斯双年展设计的水上剧场(1979)是其又一代表作。
(4)罗西后期的作品日渐显出了对更丰富的材质与构造的追求以及对地方历史的更戏剧性的提炼: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设计的博尼芳丹博物馆(1990-1994)
建筑师及理论家格拉西也是这场运动中颇有建树的任务,他的著作《建筑的逻辑结构》是倡导新理性主义思想的又一力作。
新理性主义的探索还包含了意大利以外的一些重要的建筑师:在瑞士南部的提挈诺地区,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活跃着一支尝试将历史传统与现代建筑结合的建筑探索队伍,形成了所谓的提挈诺学派。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瑞士建筑师M.博塔就是这个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70年代,博塔从一系列的独立住宅设计中逐渐建立了自己在建筑界的影响。
一方面,博塔致力于以类型学的方法从历史中寻找建筑形式的逻辑表达,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大都是由纯粹的几何体组成,体现着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精神。
博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回应历史的策略是更多地关注提挈诺地区的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他“回归秩序”的途径是喜用单个完整的几何体,以减法的方式处理内部空间,建立建筑自身的完整建筑。
(1)在圣.维塔莱河旁的住宅是博塔形成自己建筑道路的第一个重要作品,棱柱体和圆柱体在他以后的系列住宅世界中一直出现
(2)卢加诺的戈塔尔多银行:博塔在许多城市公共建筑的设计也体现出同样的思想与策略
(3)1995年落成的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新理性主义的探索在德国也有相应。
建筑师O.M.昂格尔斯:(1)马尔堡市利特街的住宅(2)法兰克福旧宅改建的博物馆
除此之外,新理性主义运动还有两位颇受关注的人物:卢森堡建筑师R.克里尔和L.克里尔:L.克里尔所做的:卢森堡市中心规划;R.克里尔所著的《城市空间》
毫无疑问,新理性主义运动的核心:是抵抗功能主义和技术至上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及其建筑,试图将建筑重新返回到城市历史文脉中,并以类型学的方式建立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原则,以保持城市历史与建筑艺术的延续性。
///新理性主义强调历史,但主要关注建筑的深层结构,与后现代建筑中引用历史符号不同。
评价:但从实际看,新理性主义的类型学方法和抽象概念更适合作为一种理解城市与建筑的途径而不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建筑实践原则。
2.代表著作及理论
(1)格拉希的《建筑的结构逻辑》。
(2)A·罗西的《城市建筑》(1966年),揭示了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
在这两部著作中指出回归秩序的途径就是引用从类推法而产生的类型分析方法。
3.代表人物:罗西、博塔
4,代表作品,,,,
三、新地域主义
1.基本概念
是一种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这些实践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努力目标,那就是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现代建筑日渐国际化的趋势和“国际式”风格的无限蔓延甚至拙劣模仿,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单一化和地方精神的失落。
--》对建筑地域性的关注逐渐成为自觉意识,并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新地域主义的倾向就是这一文化反思在建筑领域的直接反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地域主义实践首先是任何权威性设计原则与风格的反抗,它关注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现状,(比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文脉主义要表现得更为全面和深刻,后现代建筑师往往是将传统的形式作为符号,从历史中抽取出来用于新的建筑中)而新地域主义则是关注于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班牙建筑界人才辈出///西班牙新地域主义的真正活跃是70年代开始的,至80年代已出现了像J.R.莫奈奥这样的优秀建筑师
马德里建筑师莫奈奥自70年代开始的实践活动已使他成为西班牙地域主义活动的活跃人物。
(1)马德里银行大楼1973-1976
(2)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
在葡萄牙——A.西扎,西扎的智慧,在于他能把对场所精神特有的敏感性同创造富有力度的现代建筑的才能融合在一起,他设计的作品总是既像环境中的自然组成,又显然赋予环境以新的生命。
外形简洁,外墙光洁的建筑体量,极其灵活地穿插在起伏的自然地貌或错综的城市脉络中,这就是西扎作品最突显的特征。
(1)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是西扎为西班牙圣地亚哥市设计的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