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研究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情景说”与“移情说”比较管窥——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例

“情景说”与“移情说”比较管窥——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例

文学研究“情景说”与“移情说”比较管窥———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例王立群①(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关键词]移情说;情景说;审美主体;创作主体;认知模式[摘 要]王国维的情景说和李普斯的移情说所谈的都是情感与外物的关系问题,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一对相类似的概念,但是从他们对主、客体的界定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来看,情景说主要是创作论,而移情说主要是审美欣赏理论,二者貌似而有本质区别。

[中图分类号]I 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06(2005)08-0017-03在我们谈到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情景说时,很容易联想到李普斯的移情说。

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呢?本文将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情与景的关系的论述,与李普斯的移情说进行比较研究,以期通过对这一个个案的研究,发现中西文论之间的关于审美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些共同规律。

一、对于客体的界定在我们试图把李普斯的移情说与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情景说作一个比较时,我们将会发现,李普斯所说的“客体”和中国文艺理论中的“景”是完全不同的一对概念。

李普斯认为,所谓客体,并不是我们面对的道芮式(Dorische )石柱本身,“而是石柱所呈现给我们的那些线、面和体形,而不是有那些线所撑持的、由那些面所煨成的或把一种物体空间填塞起来的物质堆。

”[1-1]李普斯再三论述了这一问题。

“米雍的回身向着的掷铁饼者弯着腰,伸着胳膊,头向后转着。

这一切动作都不是制成雕像的那块大理石而是雕像所表现的那个人所发出的。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人在雕像上并没现出实体而只现出形式和像是人的空间,只有这个空间意象对于我们的幻想才是由人的生命所充塞起来的。

大理石只是表现的材料,表现的对象却是禁闭在那空间中的生命。

”[1-2]他以一个演员演戏的例子试图证明这一点。

他认为,一个演员今天演国王,明天演乞丐,但是,演员本身既不是国王也不是乞丐。

如果把演员本人和他所扮演的艺术角色混为一谈,“他对于艺术作品就显示出很少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研究

王国维《人间词》研究

Research on Wang Guowei's Renjian ci 作者: 张兵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复旦学报》编辑部,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8页
主题词: 《人间词》;境界;观照价值
摘要:王国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他的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其在学术上的巨大声誉所遮掩,在研究上形成不应有的'空白'.王国维的<人间词>是他的<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核心内容'境界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实践,表现了王国维在清末深沉的感情体验,其孤寂、苦闷、焦虑、彷徨的内心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时代观照价值.由于<人间词>与<人间词话>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人间词>融情入景、'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亦是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核心理论'境界
说'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研究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

92915 美学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一、《人间词话》审美意境解读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开篇第二则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心领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了解西方的近代文论,他所说的“造境”,相当于西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以艺术的幻想和虚构,营造神奇瑰丽的超现实境界,藉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王国维从创作方法角度论词,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事实上,在三百多年的宋词创作史上,从欧阳修、晏小山到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直到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堪称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我认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辛。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任何一首优秀的词作,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这种情感因何而发,会抒什么情感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理解词的重要一环。

在理解词作中所写物象,必须发挥想象,境充空白,揣摩词作主旨。

所谓“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词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诗”是不错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词中的物象入手。

词的语言精炼,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词作讲究简洁、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语,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

而词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词系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定稿)第六十三则中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法。

有元一代词家,皆在能办此也”。

其实,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以极其省俭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寒秋中游子思归的画面。

词曲中物象“藤、树、道、风、马”具体却并不清晰,因此光找出这些物象还不够,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透过“形”看到“神”,挖出作品的主旨。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作为近代中国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判和解析,尤其是在其提出的“境界”理论,成为了一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指针。

此文以该“境界”理论为核心,试图深入阐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认为作品所展现的境界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外化,也是读者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

这一理论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字表达,更注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境界”理论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

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如诗经、楚辞、汉赋等传统文学形式的审美标准,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影响。

在“境界”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创新。

(二)人文精神的体现“境界”理论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即对人的关注和尊重。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描绘不同的境界,表达了对人的情感、思想和命运的关注,同时也引导读者去思考和感受这些境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审美观念的更新“境界”理论对传统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更新和拓展。

它不再仅仅关注作品的文字表达和形式美,更注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审美观念的更新,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人的内心世界,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四、“境界”理论的美学思想(一)情感与审美的统一“境界”理论认为,情感是审美的核心。

在作品中,情感和审美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作者通过描绘不同的境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引导读者去感受这些境界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二)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境界”理论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在作品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思想施雪琼程元岳浩然(中国矿业大学)摘要: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率先把我国的传统古典文论与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相融合.一反数千年来儒教道统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批判模式.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来观照和点化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西批评思维方法的汇通.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批评现。

本文力从王国维个人经历入手.探讨他的理论选择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基础.并选取典型角度分析他的批评思想的中外文学资源.最后梳理一下王国维及其文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人的启示。

关键词:《人间词话》中国诗学西方诗学启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新1日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一、知人论世王国维批判思想新旧色彩驳杂.体现了文学批评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性。

这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征息息相关,时代造就了王国维。

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时期。

学无东西的经历使他能把西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融合起来.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与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学术研究。

他本人“体素赢弱,性复忧郁”.多病的人生恰逢多难的时代,使得他对人生问题的体察尤为细微和深沉。

他的《人间词》基本主题是人间无凭,人世难以思量,人生短促,这也是王国维对宇宙人生一贯的哲学态度和艺术感觉。

因此.叔本华悲观主义唯意志论哲学之所以和王国维一拍即合,不仅因为王国维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神。

顺应当时的时势思潮.还因为在“悲观主义人生论”上.二人有着深度的契合点。

二、《人间词话>的中国诗学诗学渊源(-一)“境界”说与“神韵”说、“兴趣”说的关系《人间词话》核心理论是“境界”说。

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并非王国维首创.但是他把境界升格为审美批评的高级的核心的概念,以此涵括统摄传统批评的其他审美范畴,诸如风骨、气象、神韵、趣味等。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瑰宝,以其独到的“境界”理论而著称。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诗词艺术的内在规律,也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阐释,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概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理论,强调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然之境与心灵之境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艺术作品的境界是通过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将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精神空间。

这一理论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等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境界”理论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生命之源和情感寄托。

通过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艺术家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抒发,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二)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境界”理论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这种交融不仅表现在艺术家的心灵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也体现在读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心灵的沟通中。

(三)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鼓励艺术创新。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艺术家应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一)提升文化自信“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精华,有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的瑰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邃的见解,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境界”理论作为其核心概念,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指导意义,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丰富的内涵。

本文旨在深入阐释《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理论,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境界”理论的内涵“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中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既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情感、意境等,也指人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精神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境界”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所创造出的独特世界。

这个“世界”既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可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影。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解读(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境界”理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人应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这种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此外,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这种思想也在“境界”理论中得到了体现。

因此,传统文化为“境界”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背景。

(二)文学创作的指导“境界”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通过艺术手法将“境界”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同时,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也应关注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境界”理论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境界”理论在现代文化中的价值(一)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境界”理论对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通过研究“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

(二)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境界”理论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而“境界”作为一种精神世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灵的避难所和精神的慰藉。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03
在《人间词话》中,古典诗词不仅表达了爱情的情感,还蕴含着对爱情的思考和哲理。这些诗词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引导读者思考爱情的本质和意义。
爱情表达
离别之痛
古典诗词中,离别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对亲人、友人或爱人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基调。
王国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在苏州、上海等地接受新式教育,并游学日本、美国等地。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巨匠”。
作者介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以“人间”为名,通过对历代词人的评价和赏析,探讨了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并对词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目录
《人间词话》简介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赏析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理论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风格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意象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01
CHAPTER
《人间词话》简介
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戏曲理论家。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落花意象
酒在诗词中常常作为诗人排遣忧愁、抒发豪情的方式,也是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佳酿。
总结词
在《人间词话》中,酒意象常与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相联系,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通过饮酒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豪情。
详细描述
酒意象
06
CHAPTER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究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究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究作者:邝家玉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09期【摘要】境界说是《人间词话》中的核心理论。

本文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语》手稿本全编与删定稿文本出发,对王国维的独拈出的“境界”一词的三个层次展开研究。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意境;诗词【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一、作者小传王国维,字静安,近代杰出学者。

他在文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成就极为卓著。

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传统教育,却在科举时“不终场而归”,在读到康有为、梁启超的论疏后“弃帖括而不为”。

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著作对其有巨大影响。

溥仪被逐出宫时,王国维欲以死勤王未遂。

后于1927年6月,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厚”一纸遗书,带着满腔悲愤与一生的苦闷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二、探究内容《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判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

其中“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对中国传统美学亦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成果(一)境界之重“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整理手稿将其付之书局时,将此条列在第一。

这凸显了他对“境界”这一美学范畴的重视。

“境界”一说并不仅限于词,亦适用于诗文,甚至可以沿用至现代、未来的文字中。

“境界”可是评判文字的标准,可是评析作品的入手点。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对说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一千古名句,朴实无华,却让多少人拍手称绝?大漠的广阔荒凉竟在这寥寥十字中展露无遗了。

作者的功力自然蕴含在诗中了,读书人却未必说得清妙在何处。

这约莫就是那似乎有些虚无缥缈的“境界”了。

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在读者面前铺开作者的所思所见,让读者身历其境,这样应当称得上有“境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参考文献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参考文献1. 陈寅恪. (1995). 中囯文化史讲演录. 台北: 中华书局.2. 黄宗羲. (1983). 理学大全. 北京: 中华书局.3. 丁韪良, 孙云鹤. (2002). 中华文化探源. 北京: 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 吴晗. (2009). 中华文化源流. 北京: 我国书店.5. 黄震. (2005). 我国文化史大纲. 北京: 中华书局.6. 钱穆. (1998). 中囯文化史讲义. 北京: 中华书局.7. 王国维. (1981). 人间词话.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8. 胡适. (2001). 我国文化新探. 北京: 我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9. 张兴年. (2006). 我国文化. 北京: 我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0. 温儒敏. (2010). 我国文化通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国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之一。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参考文献的形式探讨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1. 《中囯文化史讲演录》作者:陈寅恪, 出版时间:1995年,出版地:台北这本书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派别及其特点、文学、宗教、思想、美术、音乐、科技、社会制度、人物生活等方面对我国文化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

作者陈寅恪是一位著名的我国文化史学家,他对我国文化的研究深入浅出,文风朴实而深刻,能够为读者全面系统地呈现我国文化的演进历程。

2. 《理学大全》作者:黄宗羲, 出版时间:1983年,出版地:北京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他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理学大全》是其代表作之一,全面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理学的思想体系,对于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之用典观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之用典观

综览此二则词话 , 可知王国维极为赞赏苏东坡的这首咏物词《 水龙吟》 : 似花 还似 非花 , 无人 惜从教 坠 。抛 家傍路 , 也 思量 却是 , 无情 有 思。 萦损 柔肠 , 困酣娇 眼 ,
欲 开还 闭。梦 随风万里 , 郎去 处 , 寻 又被 莺呼起 。 不恨 此 花 飞尽 , 西 园、 恨 落红 难 缀。 晓 来 雨 过, 遗踪何 在?一 池碎 萍。春 色三分 , 二分 尘土 , 一分流 水。 细看来 , 不是 杨 华 , 点点是 离人 泪。 细 品此 词 , 我们 会发现此 词 明显用 典 处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是 词 中“ 落红 难 缀 ” “ ” ,红 便是 “ ” 代 字。二 是 花 的
《 元戏 典考 》 宋 是代 表他美 学 和文学 理论 研究 水平 的三 部力作 。其 中影 响最 为广 泛 深刻 的就 是 《 问词 人
话》 人间词话》 。《 的中心论题就是 “ 境界说” 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 的核心 内容。由“ , 境界说” 出发 , 他 又提 出 “ ” “ 隔 ” “ 隔 与 不 、 有我 之境 ” 无我 之境 ” “ 境 ” 写 境 ” “ 与“ 、造 与“ 、 三种 境 界 ” “ 子 之 心 ” “ 乎 、赤 、入 于内” 出乎其外” 与“ 等许多经典论述 , 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示人 以顿悟 , 发人以深思 。 在《 人间词话》 王国维对诗词创作中使用替代字 、 中, 隶事 , 即用典 , 也提 出了 自己的观点。用典亦 称用 事 , 诗文 中引用 过去 之有关 人 、 、 、 之史 实 , 凡 地 事 物 或语 言文 字 , 以为 比喻 , 增 加词 句 之 含 蓄与 典 而 雅者 , 即称 “ 用典 ” 。刘 勰在 《 文心雕 龙 》 里诠 释 “ 典 ” 说是 “ 用 , 据事 以类 义 , 援古 以证今 ” 即是 用 来 以古 , 比今 , 以古证今 , 借古抒怀。那么王国维对诗词创作中用典的观点是怎样的呢?观其词话 , 知其观点 : 词忌用替代字。美成《 解语花》 桂华流瓦” 境界极妙 , 以“ 之“ , 惜 桂华” 字代“ 耳。梦 二 月”

王国维《人间词话》创作观研究综述

王国维《人间词话》创作观研究综述

王国维《人间词话》创作观研究综述
王国维是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民族主义者,他的重要代表作《人间词话》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文本,其创作观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

本文通过解读《人间词话》,对王国维的创作观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他的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

首先,从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来看,《人间词话》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及社会变革的复杂性。

它描写了贫苦百姓面对社会赤字、不平等和庞大负担的痛苦,抨击政府无力进行改革。

这也表明了新文学运动首先强调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并认为文字可以表达民族情感。

其次,从创作观的角度来看,《人间词话》的主题是调和先人的伟大遗产和当代新生活方式的抗争。

在小说中,王国维把古老的传统以及现代的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展示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例如,主角张立山结合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以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展现了民族主义的思想。

最后,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人间词话》的故事叙述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今拟古”的神话式叙事模式,通过人物的个人遭遇和感受,记录了改革面前的抗争和困境。

从布局上来看,作品采用嵌套的式叙述法,从宏观到细微,层层展开,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

总之,通过对《人间词话》的研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王国维创作观的思想核心:尊重文化传统,融合现代文化,追求民族自觉性,力图通过作品影响社会正义。

该作品的理念从未过时,在今天仍然具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提升当代社会的正义感和民族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五)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五)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五)作者:彭玉平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6期2005年《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手稿》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人间词话》手稿原入藏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书于其弟王国华(健安)杭州养正书塾札记簿,署名“王静安”,手稿凡20页,扉页书《戏效季英作口号诗》六首。

影印本据此仿真复制,寒碧撰序。

《人间词》凡48页,书眉“删”“选”诸字及少量评点文字,乃王国维友人吴昌绶手笔。

《人间词话》凡39页,正文、圈识、序号皆为王国维遗墨。

手稿久藏深闺,有缘亲见者甚少,数十年间,仅滕咸惠、陈杏珍、刘烜、佛雏等数人得睹真迹,词话手稿文字也由此经整理呈现读者眼前。

但手稿文字屡有增删修订,甚者汗漫难识、段落错综,诸家虽同据手稿移录,也颇有文字不一处,此影印出版,正可弥合同异,裁定文字。

由其增删之迹更可窥见其词学调整之一斑。

潘知常《王国维独上高楼》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联合出版。

该书为乐黛云主编“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之一种。

该书序篇“文化神州丧一身”之外,包括“最后的挽歌”“王国维的贡献”“王国维的末路”“评《红楼梦》”“‘境界’说”“王国维比我们多出什么”“大事因缘”七章,后有结束语“爱的圣徒”,附录“参考文献”和“王国维年谱”。

与《人间词话》及其相关理论有关的主要是四、五、六三章。

李维新注译《人间词话》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吴德健、虞坤林校订《人间词话》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

李科林校注《人间词话、人间词》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第2版出版。

2006年祖保泉《王国维词解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祖保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撰《试论王国维的词》,刊《词学》第一辑。

此书以《王国维遗书》本“观堂长短句”“苕华词”为底本,参校《清名家词》本“观堂长短句”及“删余稿”、《教育世界》本“人间词甲稿”和“人间词乙稿”,录词凡115首。

此书在“《观堂长短句》解说”“《苕华词》解说”之外,前有“例言”“王国维生平简述”“读王国维词的几点体会”几个部分,其中“读王国维词的几点体会”对王国维词的哲理味和艺术性作了概括分析。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二)-论文

《人间词》《人间词话》研究论著编年叙录(二)-论文



篇: 吴文祺《 文学革命 的先驱者——王静庵先生 》 、 缪钺《 王静安与叔本
华》 。 以探 讨境 界说 的 内涵 为主 , 也涉 及 到对 隔与不 隔 、 有 我 之境 与 无
我 之境 等话 题 。以港 台学者 的论 文 为主 体 , 另 收少 量 三 四十 年代 大 陆 学 者 的论文 , 主要反 映 了八 十 年代 之前 以港 台为 中心 的有 关 《 人 间 词 话》 的重要 研究 成果 。 赵 尊岳 撰《 人 间词 话 笺 》 。赵 尊 岳 晚 年 编《 珍 重 阁词学 总 目》 中列
报道。
( 作 者单位 : 中山大 学 中文 系)
二序作者之考证又添一迷障。唐圭璋《 词话丛编》 即据此本收录。
1 9 6 1 年
王幼安 校 订之 《 人 间 词话 》 由香 港商 务 印书 馆 出版 , 王幼
维《 人 间词话 》 中被 删掉 的 4则补 入下 卷 , 总数 1 4 2则 。
1 9 7 2年
周 策纵 《 论 王 国维人 间词 》 由香港 万有 图书公 司出版 。 《 人 间词 话 英汉对 照 》 由同文 书店 出版 。
此 书 为“ 专 著” 类第 l 1 种 。此 书似 无单 行本 , 待考。 陈茂村 《 王 国维 人 间词话 研究 》 , 台湾政 治大 学 中文研 究所 论文 。
滕咸 惠《 王 国维 人 间词 话新 注 》 ( 选 录) 刊发 《 山东 大学 文科 论 文集
刊) ) 1 9 7 9年第 2 期 。此 为 1 9 8 1年 出版 之《 人 间词 话新 注 》 的前期 成果 。
眉批 , 第2 5  ̄2 9 则 为 陈乃 乾 录 自《 词辨》 眉 批 。故 《 人 间词 话 》 条 目的 增 补是经 过众 手而 得 以完 成 的 。此 书 的注 释 是 徐 调孚 和 周 振 甫 两人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为例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为例

二、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传统文化 精神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传统文化 精神的精髓。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境界说”是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他 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必须要有真实、深刻和独立的意境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 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得益 彰,体现了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一、《艺概》对《人间词话》的 直接启迪
《艺概》是刘熙载对自己历年来谈文论艺的札记所做的集中整理和修订,是中 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人间词话》则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 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作品。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大量引用了 《艺概》中的内容,这无疑证明了《艺概》对《人间词话》有着直接的启迪作 用。
概述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20世纪初。这部作品集中体现 了他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间词话》 中,王国维对美的本质、文学的价值、诗人的使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 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的宝贵资料。
分析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传承与创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主张 创新。他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应深入学习古人精华,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勇 于创新。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学价值。
参考内容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 诗词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从现代美学观念出发,把传统的"境界"说进行了 一番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与艺术实践的需要。
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 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

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儒道互补思想[论文]

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儒道互补思想[论文]

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的儒道互补思想摘要:《人间词话》中关于诗词创作的一些思想有看似矛盾之处,本文理出《人间词话》中主要相对概念并进行阐释,从而发现在这些看似矛盾的概念之下有其统一之处,即中国传统的儒道互补思想。

关键词:人间词话境界儒道互补有研究者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传统人格观念上,存在三种状态:一种是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协调状态,无论是“达”是“穷”,都自由自在,乐得其所;一种是“达”逝“穷”遇的分离状态,这些人身处纷乱的现实,有明显的忧患、变革意识,却没有抛弃传统观念的决心;还有是超越传统“达”与“穷”的意念,面对现实,从外来的思想中寻找人生出路。

[1]就具体个人思想而言,情况往往是复杂的。

在《人间词话》中,我们发现王国维的词学思想和人生观有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他一方面赞同有我之境,标举气象,对屈原这样忧生忧世的诗人颇为喜爱,另一方面又推崇无我之境,强调词作中的自然,对陶渊明等人十分赞赏。

在这矛盾中,我们能否找出其中的相合之处呢?(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是《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

王国维说“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没有用西方式的逻辑语言定义“境界”的具体内涵,而是用传统中国文人的方式,注重文学审美经验的具体性。

王国维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阐述也是从传统中国的物我关系角度划分的: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有我之境中,物具我情,物因情活,物是用来传达人的情感。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惜春伤逝的“我”在“雨横风狂”的天气里本想向作为知己的“花”探一探消息,诉一诉衷肠,结果花自飘零,花似乎带上浓厚的悲伤之感。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中国近代文化的瑰宝,他的《人间词话》被誉为词学的瑰宝。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的“境界”理论具有深刻的艺术哲学意义,也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尝试对这一“境界”理论进行深入的文化阐释,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价值。

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为核心,对词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他提出,“境界”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达到的精神状态和审美境界,也是作品所表现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交融与互动。

这种“境界”既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的文化风貌。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境界”理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在传统文化中,诗词是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载体。

王国维的“境界”理论正是从诗词的创作和鉴赏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审美观念的更新与升华“境界”理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具有审美观念的更新与升华。

它强调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达到的精神状态和审美境界,突出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这种审美观念的更新与升华,使艺术作品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一)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境界”理论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标准,也激发了更多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同时,“境界”理论还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文学批评更具深度和广度。

(二)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研究与传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五、结论综上所述,王国维的“境界”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艺术哲学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审美观念的更新与升华,以及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研究成果:《人间词话》这本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中国要作品。

大体来说,几百年的《人间词话》研究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研究者有吴文祺、任访秋、李常之、朱光潜、钱钟书、顾随等,由于当时的学术思想相当自由,而且大多研究者都具有与王国维相近的学术背景与知识积累,他们视野开阔并深邃,对《人间词话》的理解和分析是相当精辟的,既肯定《人间词话》对西方哲学、美学的横向吸收关系,揭示了《人间词话》的现代文化内涵,也肯定了《人间词话》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纵向继承关系,揭示了《人间词话》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没有思维偏执的研究状态下,有着深刻的洞见,使得《人间词话》以相当真的面目呈现于读者面前,也为《人间词话》的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主要研究者有王达津、李泽厚、叶秀山、吴奔星、吴文治、钟仲联、佛雏等,由于当时的研究处于极左思想的形成和施虐时期,研究的思路、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突出阶级斗争,强调唯心与唯物的对立,成为研究《人间词话》的指导性思想,对《人间词话》的文艺观进行“马列主义”的检验和清理,成为了这一阶段研究《人间词话》的重中之重,关于《人间词话》研究史上的唯心说以王达津、叶秀山、吴文治、为代表,其唯物说以陈咏、李泽厚、汤大民、吴本星为代表。

另一方面,此时大量论文对“境界”的分析,也使“境界”的突出地位得到了确认,并为其在日后成为一个能够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学体系的核心范畴而作了理论上的舆论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1970年代至现在)较为复杂,在大陆,开始突破了唯心和唯物的简单划分,立足于文论自身来谈《人间词话》的成就与不足,而且一些问题和观点得到了真正为那个意义上的分析和肯定。

在香港、台湾,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叶嘉莹、黄维樑等对《人间词话》的研究,尤其是叶嘉莹以开阔的视野、见解的新颖,分析的细腻,将《人间词话》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间词话》文论话语英译研究

《人间词话》文论话语英译研究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1.04.018《人间词话》文论话语英译研究费钰茜,孟祥春(1.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外语与通识教研部,辽宁沈阳110167;2.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要:对《人间词话》原本的研究甚众,而对其英译研究甚少。

在诗学范畴下选取核心话语进行案例对比分析,可得出涂译本的“三失”和李译本的“二失”。

对两译本不足之处的解决之道在于“中西互参互释”,即英译时应首先考察话语在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内涵,再考察话语是否有西方文化的外延,翻译出其文论话语的特色,推动中西方文论话语的对话与交流,进而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文论话语;“中西互参互释”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1)04-0090-03收稿日期:2021-07-16作者简介:费钰茜(1995-),女,辽宁锦州人,硕士。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诗学词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人间词话》现有两个经典英译本,香港学者涂经诒的译本《人间词话》汉英对照版再版于2016年,美国汉学家李又安(Adele Austin Rickett )英译的《人间词话》出版于1977年。

在诗学范畴下将《人间词话》中的文论话语分类整理,可分为诗意、诗人和诗品三个方面。

选取典型例子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涂经诒译本(以下简称“涂译本”)的“三失”和李又安译本(以下简称“李译本”)的“二失”,提出采用“中西互参互释”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一、《人间词话》诗学范畴英译比较研究《人间词话》体现了王国维中西融通的特点。

书中话语有的根植于中国传统诗学,有的既有中国传统诗学的特点,又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以下将从诗意、诗人、诗风诗品三个方面选取核心话语示例对其加以分析。

1.诗意《人间词话》开篇即论“境界”,“境界说”是王国维诗学的一大特色。

王国维开篇即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all
王国维,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文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all
王国维,傅杰.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all
王国维,佛雏.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all
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all
王国维,黄霖.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all
王国维,叶长海.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all
刘寅生,袁英光.王国维全集•书信[M].北京:中华书局,1984:all
王庆祥,萧立文.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all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all
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all
顾之京.顾随:诗文丛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all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all
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all
张本楠.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all
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all
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all
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all
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all
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all
袁英光.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all
周一平,沈茶英.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all
姚卫群.佛学概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all
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all 王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all
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all 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all
毛庆其.台湾学者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all
牛宏宝等.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all
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all
程文超.一九O三:前夜的涌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all
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all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all
王玉华.悲剧人生的审美超越——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核[D].未刊稿:all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all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all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all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all
鲍桑葵.美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all
贝霍夫斯基.叔本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all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all
金惠敏.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all
高利克.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a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