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胡塞尔现象学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胡塞尔现象学美学的基础
——意向性理论
哲学1301 20130238 田云
摘要:胡塞尔作为20世纪现象学派的创始人,现象学的思想贯穿在他整个思想体系当中,他的美学思想就深受现象学的思想内涵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现象学意向性理论。
意向性理论的研究改变了人的思维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美学的研究方法。
要研究美学离不开我们对现象学的意识性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现象学,现象学美学,意向性理论
一、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内涵
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胡塞尔是以意向性理论为基础来构建他的哲学体系,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也就是建立在这种意向性的理论之上的。
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
表达是其意向性理论的基础。
在他看来表达是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把现实当中的物质赋予特定的含义。
但是在另外的一个方面,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这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赋予一个东西特定的含义再在一定的时间通过一定的行为在有需要的时候在拿出来用。
因此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可能会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写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其差别显然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除了表达这个基础的研究之外,胡塞尔还重视对表达意向性活动的不同阶段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意向行为,意义和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
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2这也就是说我们的意向性的理论的表达,不仅仅与主体有关系还与作用的客观对象有关系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二、意向性理论对美学的改变
现象学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因为这主要体现在实施表达的主体和被实施表达的客体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胡塞尔认为这种方式首先意味着一种研究方法。
现象学在美学上实现从思维方式到提问方式的转换,从对世界的预设走向直接面对事件本身,关注鲜活的物象本身不作思想和感性的剥离;注重解释与描述,把美看作是生成的过程,而不再仅仅不是先验的存在。
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除了在内容上对美学研究的改变之外,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当然在美学研究的方面也就改变了美学一些研究方法。
主要表现在:
首先,“意向性”使得人们认识到任何客观的概念,都是有着“意向性”的主体的意识所建构而来的,因为所有的存在的事物的含义都是我们通过表达而赋予他们的特定的含义。
因而不存在某种完全客观的知识。
表现在美学精神上,便是从本体上证明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及建构能力,从而使我们对美学原理的研究更加的注重主客观地有效的统一。
因为任何知识都是主体的某种建构,美学所建构的世界应是一种关系,而不是某种现存的东西。
美这种现象不是一种客体属性或主观心理,因而是一种关系而非某种实体。
其次,这种“意向性”概念使得美学有了一个更加广泛的物质基础。
意向性要求如对象“是其所是”那样去观察对象,而胡塞尔的最终目的仍是如何真正的认识所有的存在者。
意向性不能只指向一种认识的最终奠基,认识只是主体的其中一项视域,存在的主体首先整体地在世生存,才是一个真实的主体(此在),此在的最终本质是“筹划着”在世,是自由在世而非认识外物。
三、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与美学的关系的总述
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使得审美的主体的真实存在得到真正的尊敬,从而使得前此一切哲学中的主体概念都暴露出其虚妄性和不现实性。
这就使得现实生存的人类个体首次成为审美的起点。
胡塞尔曾指出:“现象学的直观和’纯粹’
艺术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
○3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指出:审美的主体不是某种透
明的存在,他有着自已的某种现实本质,外物的构成依赖于主体的内在意向。
因而主体是一个有着历史和时间性的存在,这就超越了原来哲学或美学中对心灵的透明性追求,从而使得现实存在的人类主体首次在哲学和美学中成了探讨问题的基础,使得美学也有可能尊重现实生存的人类。
现象学的意向性在分析审美的过程中,将经验作为审美的现象基础,从而超越了前此美学中的实体主义倾向。
美从此成了个人对存在的某种领悟,是此在生存过程中活生生自我在场的明证。
按照现象学的方法,审美过程的起点是应有着意向性的主体的经验,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将人类经验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所有认识性的知识和精神性的知识,都只能从经验中推导而来,因而,对经验进行研究,探讨人类经验的构成和为人类经验寻求解放的方式,一直是现象学运动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362页,18行○2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46页,23行
○3胡塞尔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97,第1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