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张传恒)4地幔柱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幔柱概念的由来
全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Morgan (证明地球表面存在绕极旋转运动)于1971年首 次提出热幔柱的概念。他认为Wilson所指的 固定热地幔区实际上是一个产生于地幔底部 附近的热幔柱,热点火山链则是长期活动的 热幔柱熔融物质在上覆运动板块上留下的轨 迹。他根据全球热点分布数量推测地幔中大 约存在20多个热幔柱,现在一般认为(王登 红,1998)全球共有至少45个热点,其中大 陆14个,大洋中30多个(51个?)。
二、地幔柱的基本特征
1. 形态特征 2.化学成分特征 3.运动特征
(1)地幔柱的启动和上升 (2)地幔柱的脉冲运动特征 (3)地幔对流对地幔柱运动的影响
2.地幔柱的化学成分特征
构成热点的大洋岛玄武岩的化学成分能较好 地反映地幔柱的化学成分特征(地幔探针)与大 洋中脊玄武岩相比,大洋岛玄武岩富含大离子不 相 容 元 素 , 并 且 有 较 高 的 87Sr/86Sr 和 较 高 143Nd/144Nd。据此Compbell—Griffths(1992)认 为热幔柱的化学成分特征反映元素源于富集型地 幔(相当于下地幔)。
一、地幔柱概念的由来
1963年,加拿大Wilson首次注意到太平洋 夏威夷—天皇火山岛链玄武岩喷出年龄的变化 规律,提出了热点假说用来解释其成因,但该 论文被《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拒绝发表,而后 发表在《加拿大物理学杂志》,他认为这些火 山岛链是太平洋板块移过一个产生大量岩浆的 固定热地幔区形成的。他将这个固定热地幔区 称为热点构造。到70年代初,wilson的热点构 造才得到多数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承认, 而地幔柱概念正是在Wilson的热点构造研究基 础上提出来的。
3.地幔柱的运动特征
(2)热幔柱的脉冲运动特征
Scott(1986)用一个细管将稀溶液从盛 满蜂蜜容器的底部注入,在液柱中产生了单 波,当注射速度加快时,液柱中单波由线形 变为非线性,据此Scott等(1986)认为热幔 柱是以单波脉冲形式向上运动,这种认识被 后 期 许 多 研 究 者 所 证 实 、 承 认 。 Larson (1991)认为热幔柱的单波脉冲运动特征是 导致地磁极周期反转,气候和海平面周期变 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热幔柱的化学成分特征表明它主要来源于富集型地 幔(即下地幔);
研究表明,如果D”层受到某种热扰动,其物 质的粘度会降低,流动性增强,在热梯度的驱动 下,所有受扰动作用的高温低粘度物质会向热边 界层最低处汇聚,并在那里形成地幔柱。
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热幔柱上升速率是非 常慢的,认为一个典型的热幔柱从D”层到达地表 (或近地表)大约需要100Ma,其相对移动速度 一般低于1cm/a,大规模的溢流玄武岩是热幔柱 经过长期积累和捕虏周围地幔所形成的巨大球状 顶冠减压熔融喷发产物,在通道打通之前,热幔 柱不可能快速上升,因为上升过程和喷发过程都 会导致热量的大量散失,从而减少地幔柱的活动 能力。
地幔柱的概念
地球深部核幔边界附近的高温低粘度层(D” 层)可以产生柱状上升的热物质体。热物质体 在经过地幔达到冷的岩石圈时,顶部常呈喇叭 形张开,形成一个具有球状顶冠和狭窄尾柱的 热物质体构造—热幔柱构造。热幔柱巨大的球 状顶冠在上升过程中可以引起地壳上隆和大规 模溢流玄武岩火山作用(形成大陆或大洋溢流 玄武岩),并且可以造成区域变质作用,地壳 熔融作用及不同规模地壳伸展。随上覆板块运 动,热幔柱狭窄的尾柱会产生一系列热点火山 链。
课堂讨论
讨论题目:地幔柱假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地质意义 。 主要内容:
1.地幔柱概念的由来与沿革 2.地幔柱的基本特征 3.地幔柱研究的地质意义 4.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关系
第四章 地幔柱构造
第四章 地幔柱构造
一、地幔柱概念的由来 二、地幔柱的基本特征 三、地幔柱研究的地质意义 四、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关系 五、冷幔柱和超级地幔柱的研究
(1)地幔柱的启动和上升 (2)地幔柱的脉冲运动特征 (3)地幔对流对地幔柱运动的影响
1. 形态特征
目前有关地幔基本特征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地 幔柱作用产物—热点火山链和大陆溢流玄武岩的 直接观察和对地幔柱所进行的各种模拟实验研究。
Whitehead -Luther(1975)用染色水从高粘度 和高密度的葡萄糖浆底部注入。结果产生大头细 尾形态。他们认为从地球深部高温低粘度D”层产 生的热幔柱的形态应与此相似。他们实验还证明, 热幔柱顶冠大小与尾柱直径粗细的比例关系主要 取决于热幔柱和周围物质的粘度差,粘度差愈大, 尾柱愈细。Olson等(1988)用计算机进行二维对 流模拟实验也产生了类似形态。日本学者丸山茂 德等(1991)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推测地幔柱 的形态。
微弱横波,为稍具刚性的核内过渡层 5100km(莱曼面)
固态层
@
夏威夷火山链
板 块 运动
热 点 固定
@
@
第四章 地幔柱构造
一、地幔柱概念的由来 二、地幔柱的基本特征 三、地幔柱研究的地质意义 四、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关系 五、冷幔柱和超级地幔柱的研究
二、地幔柱的基本特征
1. 形态特征: 2.化学成分特征: 3.运动特征:
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
地壳
A层


B层
地E层
核 F层 核
内核 G层
40km( 莫霍面) B’ B” B’”
400km
下界为150 km 低速层,下界为250 km 下界为400 km
670km D’ D”
2900km(古登堡面)
为D层底部200 km速度梯度接近0
横波波速为0,液态 4170km
有人认为在上升过程中,热幔柱头部化学成 分是不断变化的,是有源区成分和捕获的地幔成 分复合的特征,而热幔柱狭窄尾部在上升过程中 近于基本上不捕获周围地幔物质,因而其化学成 分变化主要反映源区化学成分。
二、地幔柱的基本特征
1. 形态特征: 2.化学成分特征: 3.运动特征:
(1)地幔柱的启动和上升 (2)地幔柱的脉冲运动特征 (3)地幔对流对地幔柱运动的影响
3.地幔柱的运动特征
(1)地幔柱的启动和上升
热幔柱的活动需要一个热边界层,这样的热边界层在 地幔中的上下地幔界面的密度界面( 670km ),或 是核幔边界的D”层,一般认为是启动于核幔边界的 D”层 。
①理论分析表明:要产生直径为1000km的热幔柱球状 头部,形成大规模溢流玄武岩,热幔柱只有启动于下 地幔底部才能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