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文论(一)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郑声淫,放郑声
语出《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 声淫,佞人殆 。”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论语阳货》)朱熹《诗集传》云:“郑卫之乐皆为 淫声, ……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翅七之五;卫 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 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 淫有甚于卫矣.故夫子论为邦,独以郑声为戒而不及卫,盖 举重而言,固自有次第也.诗可以观,岂不信哉!” 孔子的观点反映了他一贯坚持的中和美学原则以及对于 通俗文艺的看法。 这也是中外文艺史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源自文库1、不学诗,无以言
语出《论语季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 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 与?”(《论语阳货》)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 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这些看法反映了孔子功利主义的文艺观。
12、游于艺
语出《论语· 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仁,游于艺。” 朱熹曰:志者,心之 所之之谓;德者,得也,得其道一于心而不失 之谓也;依者,不违之谓;艺,则礼乐之文, 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 不可阙者也。 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 伯》) 这是孔子关于人性完善与文艺关系的深刻看法。
9、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语出《论语· 八佾》:“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这是孔子对《诗经· 关睢》的评论,反映了 他的一条重要的文艺批评原则,即中和之美。朱熹 《诗集传序》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 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孔子评价《诗经》的思 想内容标举“无邪”、“中和之美”的原则,不完全 切合《诗经》的真实面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和之美的批评原则,有合理的因素。刘勰主张“酌 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附其实”(《文心雕龙· 辨 骚》),这种辨证思想和中和美的原则也有渊源关系。
这是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语出《论语阳 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 兴,感发意志;观,考见得失;群,群居相切磋; 怨,怨刺上政。文艺具有美感、认识、教育、疏导等作用。 孔子的目的是“事父”、“事君”,有其局限性。孔子的 兴观群怨说以及事父、事君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王夫之说:“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后世对于文 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看法也受到孔子的影响。
先秦儒家文论(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孔子因求仕得不到重用,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先后删《诗》、《书》,订《礼》、 《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 《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1、诗言志
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语).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 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强调诗歌既应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 用; 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志并 重,功利性与艺术性两不偏废,情志并重是中国文学 史上的主流.
2、三不朽
《左传襄公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 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言”主要指关于政治/德教的言辞,也包括古代的 文学在内. 三不朽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言辞和文学的重视.
3、修辞立其诚
《周易· 乾卦· 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 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指言辞纯正,能够表达充实正确的思想内容。 修辞,建立言辞。诚,即正。 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 质与文的关系上强调质(即内容),而又不 忽视文(即形式);在作家的品德与作品的 关系上,强调作家的修养对其文辞的影响。
7、巧言令色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 矣仁。”巧言指浮华不实的话,令色指伪 善的面孔。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言和辞是表达人 的思想的,从其言辞,足以知其人,孔子 主张德与言的统一,甚至认为言辞(文学) 的作用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8、事父、事君,兴观群怨
4、思无邪
孔子提出评价诗歌的标准.语出<论语为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思无邪者, 此诗之言。诗之本体,论功颂德,止僻防 邪,大抵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把内容纯正,符合礼教的诗称为“无邪”, 这是孔子重视文艺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 的体现。
5、文质彬彬
小结
思考: 概括起来,孔子对于文艺 的看法主要有哪些?这些观 点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孔子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论述。语 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指修饰、文饰,也就是指言行举止的外 在表现。史,本来指掌文辞的官,因为是 为统治者、当权者服务,所以好话居多, 辞多浮夸。彬彬,是指文质相半的样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并茂是孔子 一贯的主张。
6、绘事后素
语出《论语· 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 诗矣!” 朱熹集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於素也。 《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後素功。谓先以粉地 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後可加文 饰。后因以“绘事后素”比喻有良好的质地, 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孔子的“绘事后素”讲的是人品德的修养,也涉 及到文质关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