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小说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当代历史小说的题材演变与叙事特征
前言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描写主题的小说。
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
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历史题材文学逐渐成为百家争鸣:凌力、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政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苏童、刘震云、格非、莫言、赵玫等灵动飞扬、形态各异的新历史写作与革命历史写作,乃至戏说类、新编类、反讽类的先锋历史写作,历史题材文学与创作手法日益呈现出多元的状态。
历史小说的题材演变与叙事特征
1无论是寻根派、新写实还是先锋派作家,都纷纷将视野投向广阔而幽深的历史空间,形成了对历史的个人化的多元书写。
新历史小说无疑体现出了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如注重历史的虚构性、历史的偶然性,重视“小写”的复数历史,民间立场的突出,注重历史与当下的对话等。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直接影响到新历史小说的历史叙事。
传统历史小说所呈现的,一般是公众意义上的历史,如重大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而在新历史小说这里,却是对“个人记忆”的呈现。
新历史小说这一文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英雄史诗的解构和叙事视角的转变上。
女性主义的新历史小说,将历史限定在“房间里的故事”,更是个人化历史叙事的典型代表。
细心审视新历史小说,可以看到,政治化的意识形态逐渐被民间立场所取代。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民间话语取代政治权力话语;民间美学得以张扬。
而民间自在状态的文化和审美,又表现出巨大的包容性,体现为一种善恶共存、美丑合一的复杂状态。
共和国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为阶级斗争故事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完成了一次从“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到“一切历史都是欲望的历史”的颠覆。
新历史小说找到了“阶级斗争”的替换物,认为引起改朝换代、推动历史发展变迁的便是“人的欲望”。
新历史小说中充满了欲望化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欲望化的故事,揭示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欲望,把对历史的认识集中到“人性”的剖析。
有一部分新历史小说却很重视寓言化的历史指向。
这与偶然性恰恰是相对立的,但也正好表明了新历史小说创
作的历史意识并非千篇一律。
历史的寓言化,在于某些历史现象的发展只有一个无法逃避的命运,它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新历史小说的寓言化体现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审美意识和艺术手法的融合。
2中国历史小说在经历了近代“小说革命”之后开始了其现代转化,逐渐发展为现代历史小说。
在20世纪初的时代激荡中,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
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现代历史小说散发出浓厚的时代气息,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缩影。
历史观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历史小说创作与批评中的众多分歧实际上均源于不同的历史观。
历史观念的差异,造成了作品的多样性。
与此相适应,作家在各自的创作过程中,又使用了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
这些手法主要有象征手法、心理意识和精神分析、散文化和诗化、戏拟、荒诞、讽刺等。
根据中国现代作家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内容,现代历史小说可以分为文化哲理类、道德剖析类、斗争冲突类、心理分析类、侠骨柔情类和客观再现类等六种。
3、梁启超对历史小说功利性的重视、吴趼人对历史小说趣味的强调、五四前后的历史小说写作实践对人性的追求等对当代历史小说的重要意义,现当代历史小说在写作中必须首先满足这一系列规则。
历史小说主要通过史诗式和史传式两种叙事模式来建构小说的实用性价值。
当代历史小说与时代气质紧密关联;这一悲剧意识表现在小说中,则是英雄的追求及其失败以及普通人的劳心苦役的生命形式;这两种悲剧都发生在有限情境中,当代历史小说中的有限情境主要分为传奇时空和传记时空两种;在悲剧实现的过程中,小说突出了历史感,与真实感的建构方式类似,当代历史小说的历史感是从物质更是从文化等层面来烘托的。
在实用理性和悲剧意识展开
4、凌力以深厚的文史功底、独到的人文意向、丰富细腻的女性视角和驾驭鸿篇巨制的能力在历史题材小说中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起文学评论界的极大关注。
凌力小说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蕴、艺术特色、女性视角四方面体现了其多重价值。
她的历史小说始终以实用理性作为价值内核,具有鲜明的现时关怀;把民间历史作为一个不能缺席的存在,与正史互为呼应;大度高远的多元化开放性的眼光聚焦于王朝兴亡之际,这种辨证的唯物史观使作品达到对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种体悟和把握。
凌力她一方面着力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开掘和反思,吸收其
精髓、批判其惰性;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西方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凌力作为女性作家,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选择和塑造,对叙事及修辞的干预,都明显地表现出与男性作家所不同的写作倾向。
但是凌力的女性意识还是传统的、平和的,她更强调两性之间一种依存大于对抗的关系。
她的创作遵循的原则可称做“随心所欲不逾矩”;同时她的小说又自觉地与丰富的人性相结合,将历史转化为活生生的心史和情史。
5、二月河的清帝系列中,对康雍乾三朝盛世的速写是极为独特的,将身体与三朝圣君的文韬武略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小说文本体达出新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刷新了读者阅读的视野,与当下文化有许多脉息呼应之处。
近年来评价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文章虽然如雨后春笋,但很少有人关注二月河在小说中着意设置的生命压抑和身体狂欢这一重大命题,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削减了二月河创作成就的考量。
二月河小说文本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既是对生命压抑的颠覆,更是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一种写作策略。
他对历史小说在契合市场规律和读者需求方面所做的审美探索,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学术空间,值得学界及时深入地去总结。
6、莫言以充满魔幻色调的叙述、狂欢化的叙事美学、汪洋态肆的个人化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建立了莫言式历史小说。
应该说,叙事是莫言小说世界中最令人眩目的亮点。
他将已运用得较为纯熟的现代叙事技巧,和传统的民间小说形式或民族语言进行更好的整合,使其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进一步深化和成熟,将“异己的艺术新质融化为本己的生命形态”。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莫言的叙事策略由倾向西化逐渐向民族化、传统化的方向靠拢,但这种向传统的回归并不意味着从现代叙事中抽身而退,而是对传统在承继基础上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超越。
莫言小说创作具有其独特的叙事伦理原则,即“作为老百姓的写作”,透过对这一叙事伦理原则的考察,可以看清莫言创作的价值。
其作品在对存在于人类世界中一个永恒的苦难主题淋漓尽致的表达之外,还对人类原始生命力进行了歌颂和赞扬,莫言不仅关注着个体人的存在,更关注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并在其创作中逐渐走向对人性的纵向挖掘。
7、格非的创作和其笔下的人物显得别具一格。
他笔下时空记忆的肆意飘散,无法触摸的情感思绪,暧昧模糊的语言、意象,因果链断裂的是非关联,残次勾连的叙事变奏,以及陷入困境迷途的疯子人物系列,如诗如画地构筑了明丽忧伤、
恍惚神秘的审美格调,在当代文坛堪称惊艳。
与余华、苏童等先锋作家相比,格非似乎更接近文学内质,更富有瑰丽的想象力和奇幻的创造力。
他在文本中寄予着深刻的人生哲思,关注着人类的精神境遇,并试图在这些疯子非理性、非正常的呓语行为中,揭示和寻找抵御精神病疾的支撑点。
纵观其创作,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作品形象,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当下精神品质的内在指向,时代境遇下人们思想的迷惑、困窘和精神的分裂、错乱是作者极力呈现的重点,叙事的迷宫或叙事的循环恰是当下人的精神潜在危机在文本中的内化形式。
而充斥文本中的病态人物系列,并没有得到学界系统化、综合化的分析研究。
尽管在新时期小说中,尤其是先锋小说中对人的“弱化”、“物化”都是一个常态化的命题,但格非笔下这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弱化”人物与叙事的关联,以及涵盖的文本内的审美价值、文本外的社会学价值,还鲜有人注意。
就连“疯子叙事”这一概念在格非的研究领域,乃至现当代文学史上也是少有人提及。
8、相同的“革命”与“历史”,因讲述话语年代的差异呈现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意义图景。
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叙事”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写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连续性改写,它在文学观念、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文本叙述结构等方面均拓展出新的叙事形态,显现出诸多有别于“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风格特征。
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亮剑》、《历史的天空》等新革命历史小说为代表,形成了“革命历史叙事”新的叙述模式和美学风格,诞生了大量“革命历史叙事”的异质性因素,形成新时代对“革命历史叙事”的重构景观,成为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新的文学现象。
该文侧重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革命历史小说”现象进行审美解析和文化透视。
以“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为参照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讨论“新革命历史小说”在革命起源、爱情、暴力、时间和空间等四个层面上的叙事意图重构和叙事策略调整;在“新革命历史小说”人物图谱中,着重考察英雄形象、政委形象、国民党军官形象、女性形象等类型人物塑造的嬗变。
“新革命历史小说”是90年代以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者整合而成的复杂文本,它的创作与接受在不同层面受到时代文化思潮的左右与制约。
小结
中国现当代历史小说中存在文化意识形态与个人意志之间的对话。
在小说发展与文化沿革的双重语境中,它以言语与历史为材料,在生产中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限制,呈现出多样的叙事特征。
朱海霞:《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和历史叙事》,《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宋庆万:《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类型研究》,《河北大学》,2009年
蔡爱国:《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与文本分析》。
《苏州大学》,2006年
王雅萍:《多维视野下的凌力历史小说创作》,《浙江大学》,2007年
刘克:《生命压抑的诗性宣泄——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狂欢化叙事策略》,《南都学坛》,2003年06期
刘国辉:《莫言小说叙事论》,《延边大学》,2005年
李玉森:《论格非小说中的疯子叙事》,《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彭东祉:《革命历史叙事的“延异”与“重构”》,《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