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邯郸历史文化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邯郸历史文化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古赵都邯郸,是一个让人因深厚的古文化而值得回味的城市。

文化底蕴是历史的一种积淀。

它莫可名状,却也悠然不尽。

踏访邯郸,在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人们探寻到了现代邯郸的历史印痕,也更感受到在演绎传承中的邯郸古文化魅力。

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的河北省邯郸市,有着八千多年文明史和三千一百余年建城史,孕育而成了以“赵文化”为核心的女娲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石窟文化,以及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

“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是对邯郸古文化的有力注解。

据不完全统计,与邯郸历史文化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

邯郸学步、胡服骑射、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每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都记录着邯郸的历史沧桑。

文化已成为邯郸的一张名片。

但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这张邯郸文化名片还不够靓丽。

“要打造邯郸市的文化产业,把文化的资源、历史的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优势。

”邯郸市市长郭大建的话语中透露出,要以“胡服骑射”的精神发展邯郸的现代文化产业,激活邯郸古文化的“黄粱美梦”。

由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排演的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取材于邯郸的成语典故“黄粱美梦”,并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平调落子进行演绎。

近期,该剧在河北省以及周边省市演出,场场爆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黄粱梦》在邯郸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

“它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改变了过去‘政府主动,剧团被动’的局面,‘不找市长找市场’,今后我们继续走市场化、
产业化运作,依托邯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一台台精品戏剧。

”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团长贾平安说。

“最终目标是进军国家大剧院”,邯郸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郭新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述《黄粱梦》的最高追求。

这也反映出邯郸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方向。

根据邯郸市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邯郸提出构建以邯郸为中心的区域文化中心、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思路。

在重点推进广府文化产业园区、漳河文化产业园区和赵王城遗址公园、邺城遗址保护开发、梦城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馆陶黑陶、峰峰矿区磁州窑、大名草编、“永不分梨”文化酿酒基地等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和邯郸市文化艺术中心、涉县娲皇宫和129师司令部景区、东太行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八大重点项目。

梦文化产业园将是邯郸市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杰作。

这个依托中国唯一以梦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黄粱梦吕仙祠的改扩建项目,将开发建设集梦庙、梦园、梦镇、梦湖等于一身的“梦想之都”,其中的“梦文化创意园“汇聚国际文化创意大厦、报业大厦、广电大厦、文化广场、大剧院和演播厅等项目。

投资10亿元的国际文化创意大厦,高88层,建成后将成为邯郸市文化类标志性建筑。

而依托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永年县广府古城,打造以“古城、水城、太极城”为重点的广府太极文化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和影响。

2008年,广府古城接待游客突破40万人次,按规划,到2013年广府文化旅游年收入将达到1.5亿元,年利润7800万元。

即将迎来第六届永年广府太极拳年会的广府古城,已成为国际性的太极文化展示基地,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

在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大文化产业,也蕴藏着无限商机。

邯郸市“永不分梨”文化酿酒基地,仿制邯郸出土的贝布币形状制成酒瓶,用印制邯郸历史文化的竹简做外包装,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客商青睐。

而其以战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为特色的厂区,已成为邯郸市著名工业旅游景观。

2006年,被认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磁州窑,具有几千年的烧制历史,为世人留下大量艺术瑰宝。

如今,作为中国北方较大规模艺术瓷民营企业——安际衡的大家陶艺公司已成为规模化的磁州窑文化产业振兴基地,它在不断发掘磁州窑历史文化基础上制作出的陶瓷工艺品远销世界各地。

“邯郸市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邯郸市市长郭大建说,“现在,我们敞开大门热情欢迎文化方面的领军人物和有志之士,开发挖掘邯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帮助邯郸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胡服骑射精神下的现代文化产业朝阳,照醒并激活了邯郸历史文化的“黄粱美梦”。

(中新网邯郸8月22日电记者徐艳辉)
整合邯郸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邯郸旅游市场
邯郸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然而邯郸历史文化由于存在种种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我认为邯郸的旅游应依托其特有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根据邯郸文化的分布特点采取以“邯郸市为中心,周围各县为烘托”的方针,打造中原文化旅游中心,以文化旅游推动邯郸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邯郸经济发展增加新的亮点。

邯郸旅游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不足。

过去邯郸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能源型工业。

这些工业大都为污染工业,又进一步破坏了环境,阻碍了旅游的发展。

近几年,政府才开始对旅游业加以重视,旅游业在邯郸正在蓬勃发展。

2、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难度大。

邯郸地区拥有赵文化、曹魏文化、梦文化、磁山文化等多种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文化,但是由于历史较为久远,使邯郸的历史景点表现为散、乱、小、失真等特点,其旅游价值大打折扣。

虽然有学者对此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长期使宝贵的历史文化处于“可听而不可看”的处境,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3、城市建设缺少特色。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对赵文化的突出不够重视,单纯的进行现代化建设,对历史古迹被动的保护,没有进行适当的开发,许多古迹遗址现在只剩下名字和传说,有赵文化氛围的建筑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现代建筑,没有一点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4、旅游相关设施落后。

大多数来邯郸旅游的游客仅限于观光,且大多数游客的邯郸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只是看热闹很少有人能看出“门道”。

而景点旁边又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和导游的解说,无法体现景点的文化价值,使其旅游价值大大降低。

5、对邯郸文化的宣传不够重视。

政府对邯郸文化宣传工作力度不够,邯郸居民对本地文化态度冷淡,以至于外地人慕名而来,而邯郸人对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

建议:
1、依托赵文化资源,建立小型主题公园或文化街。

可在赵王城遗址附近建一座“赵王城”或赵文化街,把赵文化具体化、形象化、集中化。

2、根据文化分布特点建立周边各县环形旅游路线。

开发赵文化的同时,也应注重周边其他文化资源的开发,以丰富邯郸旅游资源,增加看点。

3、适当开发其它旅游。

如风景观赏旅游、农园旅游等。

【邯郸】七千年文化浓缩的精华,造就中国成语之都
邯郸是春秋战国时代赵国的古都,孕育了千百年的燕赵文化。

这里曾经见证了胡服骑射,战国争雄,还有各种各样的故事。

武灵丛台
沐着七千年的燕赵古风,她踩着微步向我走来。

她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她有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珍贵记忆;她浓缩着华夏文明的遗传基因。

她,就是邯郸……
从女娲补天,战国争雄,到邯郸学步,胡服骑射,这块土地上无数的远古故事,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都诉说着她的辉煌和沧桑。

邯郸博物馆内的“骏马奔腾”
震撼:7000年前邯郸人创三项世界之最
1972年,一个让邯郸人刻骨难忘的年代,正处于文革中的邯郸人和往年一样,在农闲时节兴修起水利。

然而,这一次,邯郸收获的不只于此,一个遗址的出土,改写了她的历史。

那一年,位于邯郸武安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台地上,修沟挖渠的农民意外发现了一些石器、陶器和骨器等物件。

似乎是受了燕赵古风的熏染,农民们意识到了她的重要性,于是停止了挖渠,将她保护起来。

1976年,当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这个遗址时,眼前所见令他们惊呆,在这里他们发现了房基、粮窖400多个,出土各种文物、遗物5000余件,还有石器、陶器、骨器和粟的碳化物、野生动物及家禽骨骼标本若干。

这些文物证明,早在7300多年前,先民们已经居于半地穴式的房子之中,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足以证明,邯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之后,专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考证。

他们注意到,在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三项“世界之最”:一是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类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鸡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人中国的说法,将中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了5000多年。

邯郸市博物馆专家介绍,磁山文化的发现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把新石器仰韶文化考古年代上溯了1000多年,浓缩了新旧石器时代之
邯郸市博物馆专家介绍,磁山文化的发现是中国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把新石器仰韶文化考古年代上溯了1000多年,浓缩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的一段距离,为研究原始社会提供了新的重要佐证。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地之一。

壮举:1500多条成语造就“中国成语之都”
在七千年的长河中,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经过数千年的提炼和沉淀,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据不完全统计与邯郸历史有关的成语有1500条之多,2005年邯郸被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邯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成语典故呢?这恐怕与邯郸深厚的历史文化分不开。

春秋战国时邯郸就是赵国的都城,从战国到东汉中期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是战国七雄之一;汉代末期邺城的兴起;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相继在此建都,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在这里上演,才呈现出成语典故集聚的现象。

产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有的至今仍有遗迹可寻,如旧城南街的回车巷,传说是赵国上相蔺相如回避大将军廉颇的地方。

从史书对两人的记载中产生的典故还有“怒发冲冠”、“两虎相斗”、“负荆请罪”、“刎颈之交”、“价值连城”等。

贵族使用的“熨斗”
今邯郸市区西南的赵王城遗址曾是赵国的王城,从兴建到焚毁的158年间,见证赵国的盛衰荣辱,上演过一幕幕内政外交的活剧,从中也留下了不少成语典故。

如,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与时俱进,下令“遂胡服,招骑射”,而产生了典故“胡服骑射”;那篇《触龙说赵太后》产生的成语则是“盛气凌人”、“舍本求末”。

一座名城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往往相得益彰,看来从历史深处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是产生成语典故的肥土沃野。

所以今天,当你漫步于邯郸城中,不管和谁交谈,她都会随口给你引经据典说出几个成语典故。

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