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角度看红楼梦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满族习俗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

满族习俗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

满族习俗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代表。

而这部小说的创作离不开满族习俗的影响。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婚嫁礼仪等方面都深深地影响了《红楼梦》。

首先,满族的女性地位在满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满族习俗中,男女平等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女性的地位比男性更高。

这种女性地位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也得到了体现。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形象丰满,她们不仅具备了传统的温柔贤惠的品质,也拥有了独立自主、生动活泼的性格特点。

例如林黛玉,她天真烂漫,聪明有才,不愿屈从于男权社会的压迫,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

创作中赋予了林黛玉掌握《石头记》的权力,这种赋权对于书中的女性地位非常重要。

其次,满族习俗中的婚嫁礼仪贯穿了整个小说的创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观念十分重要,而满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却与汉族有很大差异。

在满族婚姻习俗中,追求蒙古和满洲少数民族传统的婚姻方式和风格,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很繁琐,要考虑到很多细节。

这种满族婚姻习俗也贯穿了《红楼梦》的创作。

小说中的婚姻环节描写十分细腻,如宝玉与黛玉、贾琏与薛宝钗的婚礼场景,充分展现了满族婚姻习俗的细致。

最后,满族宗教信仰对《红楼梦》的创作也有极大的影响。

在满族的宗教信仰中,草原神灵是信仰的核心。

满洲的萨满教在民间受到极高的关注和尊信,萨满教在满族人生命中的意义非常重要。

《红楼梦》中的一些场景或角色名字,也与满洲的萨满教相关。

例如,曹雪芹创作时曾将宁荣二字商来自满语,江南地区人们把东北移民称为“宁荣人”,这样起名的用意也是表达小说中的萨满文化精神。

总之,《红楼梦》的创作离不开满族习俗的影响。

满族文化虽然被汉文化深刻影响,但小说中对满汉文化的平等并存,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有对新兴文化的发掘,非常具有现代价值。

红楼梦的中国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红楼梦的中国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红楼梦的中国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写贵族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像画,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首先,红楼梦描绘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与婚姻观念。

小说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家族的兴衰和家族成员的婚姻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族的延续和家族荣誉是至高无上的。

小说中,贾母作为贾家的家族长老,她的权威和地位不可动摇。

而贾宝玉作为贾家的继承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家族的关注和期望。

婚姻观念方面,小说中描绘了包括婚姻介绍、婚姻仪式、婚姻嫁娶等一系列传统的婚姻习俗。

这些家族制度和婚姻观念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族和婚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礼教与文化传统。

小说中,贾府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家族成员们要遵守各种礼教规范。

例如,封建社会中的男女有严格的性别分工,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小说中的贾母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妇女形象,她忠诚地履行着家庭妇女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小说中还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文化传统。

贾宝玉、黛玉等人都是文人雅士,他们的诗词才华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文化风尚。

再次,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家族仪式。

小说中,贾府的家族成员们都要遵循宗法制度,尊重家族的祖先和家族的规矩。

家族的重要仪式,例如祭祀祖先、祭祀家族的神灵等,都在小说中有所描写。

这些宗法制度和家族仪式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宗族观念和家族意识。

最后,红楼梦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宴会文化与民俗风情。

小说中,贾府的宴会场景频繁出现,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宴会礼仪和饮食文化。

宴会是贵族社会交际的重要场合,也是展示家族荣誉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

小说中的宴会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宴会文化和民俗风情,例如宴会的座次、宴会的菜肴、宴会的礼仪等。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贵族家庭的生活,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与民俗风情。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1《红楼梦》是一部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名著,其中不乏描写满族人文化和习俗的片段。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

本文将从《红楼梦》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满族的文化和习俗。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北方草原。

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以骑射和游牧为生,奉行“舍生取义”、“勇武刚毅”等精神,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是婚姻习俗。

满族的婚姻习俗独具特色,婚姻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私事,更是家族、部落之间的联姻。

在《红楼梦》中,贾母和贾政为了家族的利益,不得不安排贾宝玉和史湘云的婚事,这就是典型的满族婚姻模式。

在满族传统的婚礼上,有“请礼”、“迎娶”、“抬嫁”、“迎亲”等流程,还有特殊的婚俗习惯,比如新娘要在担架上被抬进门槛,以示谦卑和纯洁。

其次是服饰习俗。

满族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男士喜欢穿长袍和紧身裤,女士则喜欢穿袍子和褂子。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史湘云的穿着和装饰都有满族的影子,比如穿褂子、戴花饰、挑绣鞋等。

此外,满族人还有打马球和划船的习俗,这些都需要特殊的服装,例如马球队员要穿马靴和鞭子,船夫要穿蓑衣和渔帽。

第三是宗教信仰。

满族人信奉多种宗教,包括萨满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在《红楼梦》中,宝玉亲眼见到了贾母带着家里的佛像和道士祭拜祖先的仪式,这充分展示了满族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文化。

此外,满族人还有独特的纪念祖先和英雄的仪式和庆典,例如祭祖典礼、守边节等。

第四是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肉和奶制品,如牛肉、羊肉、牛奶、酸奶等。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饮食多样且讲究,添碗、回锅肉等满族菜品也有出现。

此外,满族人还有烤全羊等特殊的宴席和宴请规矩,比如喝酒时要碰杯,并说一些祝酒话语。

最后是音乐舞蹈。

满族人热爱歌舞,能歌善舞。

其中有满族舞、火神舞、喜鹊舞等。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妹妹秦钟舞美豔动人,舞姿优美,引来了宝玉和黛玉的赞美。

以中秋节、元宵节为例浅谈《红楼梦》中的节日民俗

以中秋节、元宵节为例浅谈《红楼梦》中的节日民俗

以中秋节、元宵节为例浅谈《红楼梦》中的节日民俗关于文化认同,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近些年为文化保护应运而生的概念,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中的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红楼梦》作为我国最经典的古代小说之一,堪称一部民俗百科全书。

作者曹雪芹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18世纪中叶清代社会各领域的民俗风情,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相当罕见。

全书叙述描写的民俗事象大致六百余项,几乎遍及所有回目,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器物等物质民俗,还是宗教、巫术、祭祀礼仪、民间游艺、神话传说、梦兆、图戳、民谣、谜语等精神民俗,《红楼梦》都有所涉及——而这些的题材,都是我们现今所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藏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维系民族血脉的元素反过来又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形成民族特有的精神传承。

”郭若愚先生曾写《红楼梦风物考》一书,其中将《红楼梦》全书中有关岁时风俗辑录排比,写成《红楼梦岁时志》,梳理出《红楼梦》中描写节日习俗遍布农历每个月份:正月元宵灯、烟火;二月打秋千、斗草;三月清明扫墓、放风筝;四月赏芍药、饯花会;五月端午吃粽、染指甲;六月赏荷、喝梅汤;七月乞巧、掬促织;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打围;十一月拉冰床;十二月除夕守岁。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描摹之细,独秀于林。

正因如此,我们简直无法在这样一篇论文中一一细述。

但为了说明本文的意旨,又不得不撮其要者列十例,以窥一斑。

1.小说开卷第1回讲了一段“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接着作者又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绛珠还泪”。

这两个神话故事,都能找到它们的所本,追根溯源又都属于“民俗”的范畴。

在整部小说中,这两则神话故事是贯穿始终的两条重要线索。

前者,那块补天不成的遗石是远古传下来的“石头”崇拜的风俗。

它幻化为宝玉脖子上的那块晶莹的玉坠,随身而藏,是“护身符”。

“石头”(玉)在,宝玉就聪明灵秀,“石头”(玉)不在,宝玉则浑浑噩噩、疯疯颠颠,最后归于青埂峰下。

出于青埂归于青埂,有始有终。

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没有重视,忽略了这条线索。

后者,“绛珠还泪”的故事,从西方灵河岸(神界)写到现实(红尘)的贾府,幻化(投胎)成林黛玉以泪水还报神瑛侍者(贾宝玉)的浇灌之恩。

这则故事取之于舜死,其妃娥皇、女英哭舜而泪化斑竹的传说。

林黛玉居处以竹掩映潇湘馆,以潇湘妃子为号,就是暗示这段姻缘,最终黛玉泪尽而亡,欠债的还了债。

民俗(神话传说),在曹雪芹的生花妙笔下敷演出一段美丽动人的小说故事,民俗资料成为了曹雪芹创作的源泉之一。

2.小说第2回,作者借冷子兴之口又讲出一个刚满周岁的贾宝玉“抓周”的故事。

所谓“抓周”,又曰“抓取”,这就是民俗的艺术再现。

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了这种民俗活动。

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中,已经有了“抓周”的记载。

又如小说第3回,贾宝玉与林黛玉初会时,他身上戴的“寄名锁”、“护身符”;第8回写到的“长命锁”、“记名符”;薛宝钗胸前挂的绣有“芳龄永继”、“不离不弃”八字的“金锁”和史湘云佩带的“金麒麟”,都属于民俗事象的艺术描写。

这种“民俗”,世代皆有,《清稗类钞·风俗》类中就作过记载。

3.小说中写了不少死人的情节,前四十回有秦可卿、秦钟、贾天祥、金钏儿、晴雯等人;中四十回有尤氏姊妹、贾敬等人;后四十回有林黛玉、贾母等人。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本报告以红楼梦为案例,探讨了民俗文化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反映的传统婚嫁、祭祀、节庆等民俗活动,以及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批判。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认为红楼梦既是对民俗文化的再现和传承,也是对封建制度和社会习俗的批判,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传统婚嫁文化红楼梦中描绘了贾宝玉、贾府众多女子的婚嫁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

我们分析了这些描写中的细节,包括嫁娶礼节、配偶选择、婚嫁流程等,明确了红楼梦对传统婚嫁文化的继承和再现。

二、红楼梦中的祭祀文化红楼梦中的许多情节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比如贾府的重大祭祀仪式,以及宝玉与黛玉等人的祭祀行为。

我们研究了这些祭祀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象征意义,揭示了红楼梦中对于祭祀文化的描绘和思考。

三、红楼梦中的节庆文化红楼梦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我们分析了红楼梦中这些节庆活动的庆祝方式、习俗特点和文化意义,发现红楼梦对于节庆文化的描写充满了情感与细致。

四、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批判红楼梦不仅呈现了纷繁复杂的民俗文化,还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通过贾府的显贵奢华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歪曲。

同时,红楼梦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也表现在对于婚姻制度、家族观念、爱情观念等方面。

结论:红楼梦作为一部民俗文化巨著,通过对红楼梦中蕴涵的民俗元素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嫁、祭祀和节庆习俗,以及封建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红楼梦的研究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

红楼梦中节日等岁令时俗的叙事功能分析的论文

红楼梦中节日等岁令时俗的叙事功能分析的论文

红楼梦中节日等岁令时俗的叙事功能分析的论文红楼梦中节日等岁令时俗的叙事功能分析的论文摘要:每一次重大的节日,必然有一次盛大的宴会,宴会描写是具有特质的情节类型。

首先作为一个时间单位,这个特定的时间为人物出场的言行表现以及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合适的机会。

反复的节日宴会描写,在叙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描写节日的同时也不断预示着故事下一步的情节发展。

关键词:《红楼梦》;节日;叙事功能《红楼梦》故事主要通过描写贾府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展开,而节日又常常是众多家庭成员聚集庆祝的重要时刻。

因此在小说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内容。

《红楼梦》中所写的节日众多,有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春节等。

一、《红楼梦》里的节日描写在《红楼梦》里描写了很多的节日描写,例如:第一回写中秋团圆之节,甄士隐邀贾雨村宴饮赏月;又写到元宵佳节“甄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灶火花灯”结果丢了英莲的情节。

第十八回写“贾元春归省庆元宵”的铺陈和气派。

第十九回写农历正月初袭人母亲来贾府接袭人回家去“吃年茶”的习俗;又写了宁府“内中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的热闹场面,还写了宝玉借“腊八粥”的习俗编排故事与黛玉闹着玩的情节。

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祭饯花神的有趣仪式。

第三十一回写了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王夫人治酒席请薛家母女过节的情景。

第三十八回写重阳节众姐妹赏菊饮酒吃螃蟹竞吟《菊花诗》的传统习俗。

第五十三回先写腊月二十九荣宁二府换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的风俗,再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祭奠仪式和礼节,还有除夕散压岁钱、荷包、金银果、摆合欢宴的场景。

接下来又写正月初一贾母率众人进宫拜年并贺元春生日的盛事。

接着又具体繁复地描写了大观园庆元宵的家宴、灯彩、烟火和吃元宵的节日活动。

第五十四回写元宵夜贾母一行人带着小厮们放烟火爆竹的热闹情景。

第七十回写宝玉黛玉们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快乐。

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写中秋节期间,贾府“射鹄子”、“抢新快”(一种) 、抹骨牌打天九、击鼓传花、斗叶(斗纸牌) 、联诗等游戏活动和焚斗香、秉风烛、陈献瓜果月饼、合家上香拜月赏月的民俗活动。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项。

民俗是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民族生活在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上层文化一同构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

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化的全景式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令与民俗文化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的特点,有极强的群众性。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致说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因而,节日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同时,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间之所以成为节日,还在于它伴有相应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都伴生了许多民俗活动。

《红楼梦》也对节日进行了描写,大致说来有三项内容:其一,叙述节日中的民俗活动。

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贾府在元宵节迎接贵妃元春"归省"的盛典,接驾的礼仪胜过节日风俗。

书中写到:"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了贵族家庭欢度元宵节的过程,重点叙述人物活动。

其二,揭示节日文化的内涵。

二十七回描写大观园芒种节的文化景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奠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主要是女孩子的事。

所以,在这一天,大观园内的小姐们都"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

"一时也道不尽。

红楼梦中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

红楼梦中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

红楼梦中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一部爱情悲剧,更是一部展示了丰富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的作品。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曹雪芹对于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民间信仰的描写。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神仙和鬼魂的描绘。

在红楼梦中,有许多神仙和鬼魂的形象出现,比如贾母梦见了王夫人的鬼魂,王熙凤与神仙王熙凤的对话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民间对于神仙和鬼魂的信仰,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敬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和鬼魂是人们常常提及的话题,人们相信神仙和鬼魂有着超凡的能力和智慧,可以对人间的事物产生影响。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成功地将民间信仰融入了小说的情节之中,使得小说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此外,红楼梦中还描绘了许多与民间风俗习惯相关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比如在贾府中,贾母的生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庆祝活动非常盛大。

在这一天,贾府的大小姐们会穿上华丽的服饰,参与各种仪式和游戏。

这种庆祝活动反映了中国古代贵族家庭的风俗习惯,也展示了贾府的繁华和富有。

此外,红楼梦中还描绘了许多关于婚嫁习俗的场景,比如黛玉和宝玉的订婚仪式、贾琏与王熙凤的婚礼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婚嫁习俗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家庭和婚姻的理解和思考。

除了以上的描写之外,红楼梦中还有许多细节展示了作者对于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的深入思考。

比如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描绘了贾母在庙里祈福的情景,这不仅展示了贾母对于信仰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庙宇的崇拜和敬畏。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关于节日和祭祀的描写,比如元宵节、清明节、祭祖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节日的重视和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的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是作者曹雪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描绘。

通过对于神仙和鬼魂的描写,作者展示了民间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敬畏;通过对于节日和婚嫁习俗的描绘,作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社会描绘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满族习俗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满族习俗,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满族习俗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满族习俗的生动描绘,如满族服饰、满族饮食、满族婚丧嫁娶等。

这些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我们研究满族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进行研究。

我们将对满族服饰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我们将关注满族饮食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分析其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关联。

我们还将对满族婚丧嫁娶等习俗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红楼梦》中满族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满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描写《红楼梦》作为一部描绘清代上层社会生活的巨著,其中不仅反映了汉族封建社会的诸多习俗,也深刻地展现了满族的独特风俗。

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习俗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满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的服饰文化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满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色彩,成为了小说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例如,贾宝玉身上的蟒袍、马褂,以及他佩戴的玉佩、金链等,都是满族服饰中的典型元素。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满族服饰的华丽与精致,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身份认同。

满族的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细致的描写。

《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

《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

从红楼梦看中国姓名:***班级:******学号:********从红楼梦看中国民俗——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

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

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和“宗教信仰”。

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

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红楼梦;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正文】“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

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

书本是将圣贤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吉本在封建社会时期,《红楼梦》是一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弘中华之传统文化于海内外的华夏瑰宝。

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稳如泰山,五岳之首的不朽名著,集当时文明成果之精华的百科全书。

在我看来,《红楼梦》如同一朵兀自从百花园中绽放出来的光鲜艳丽、艳冠群芳的百花之最,不同于昙花的转瞬即逝,却有如梅花的傲骨红梅,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原因除了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成就之外,更因为它是一本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各基本层面的巨著。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了。

一.《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宗教信仰贯穿于《红楼梦》的始末。

宗教信仰也被称为一种“心理民俗”,它也是人类心理活动和信息的传承。

《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民俗描写的艺术价值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红楼梦》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的描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红楼梦》;民俗文化;小说主题;历史背景;人物形象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史学家丹纳曾经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这一点已经由经验证实;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

”丹纳的这一精辟见解,虽然当时是就绘画艺术而言,但作为一种艺术理论的概括,它对作为“艺术品”的小说的“解释”,是具有同样理论意义的。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红楼梦》中的民俗描写,蕴涵的民俗文化之丰富,具有典范意义。

翻开《红楼梦》,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绛珠还泪”的传说;从冷子兴酒肆演说荣国府到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贾元春省亲大观园;从品茶栊翠庵到寿怡红开夜宴;从“拣佛豆”“结寿缘”到群芳“放晦气”;从傻大姐误拾“绣春囊”到抄检大观园,回回可以找到民俗事象。

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动人的故事中,曹雪芹都把民俗事象作为一种背景,作为一种烘托,揉进艺术的构思之中。

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

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

在这众多的门类中,又有哪一门类中没有民俗的内容呢?曹雪芹历经十年不寻常的辛苦创作《红楼梦》,巧妙地运用民俗的特殊功能,把广泛的民俗事象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细胞。

尽管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并非是处处“匠心独运”、按头制帽,有不少地方是随文而出,随笔点染,但都成为了小说有机体上不可能少的血肉。

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 祝珊珊探究红楼民俗节日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引言:在《红楼梦》这部旷世杰作中,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个哀婉缠绵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而且还把各类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融为一体,从而使人们了解贾府是如何由鼎盛,跌落到家散人亡的悲惨命运。

在《红楼梦》中回回可以找到一些民俗事象,曹公把各类民俗事象作为丝丝彩线,融入故事之中,使各色人物鲜活呈现。

本文我们讨论《红楼梦》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中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希望增强大家的民俗文化意识,了解民俗生活背后的贾府命运的走势。

1 民俗的概念在中国,“民俗”一词出现较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根据钟敬文先生的分类,《红楼梦》中涉及的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物质民俗文化,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那些可感知的存在。

社会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与家庭、民族,甚至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组成关系,包括社会制度、岁时节日等方面。

精神民俗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文化现象,它一般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等。

语言民俗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等。

岁时节日,属于社会民俗类,也被我们称为“传统节日”,主要是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特定时日。

2 《红楼梦》中的三个节日2.1 《红楼梦》中的三次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和“上元节”等,大家一起吃元宵(或汤圆)、踩高跷、放烟火等。

《红楼梦》第一回中第一次提到元宵习俗。

民间闹元宵的民俗有人们扮演各式杂耍人员,边行进,边表演,另有五彩花灯,火树银花。

正是在这样以一个狂欢节,香菱被家仆霍起带出赏灯而遭拐卖,自此开始了自己多灾多难的一生。

第二次元宵节是在第十八回中,我们看到“金银焕彩”“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等,在“元妃省亲”中,我们看到从景致到排场无不显得极尽奢华,这使得娘娘本人都感叹“太过奢靡了”。

满族习俗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

满族习俗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

满族习俗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描绘了一个荣府的衰落与兴盛,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在小说中不断交织,在叙事上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

而其中不少的描写和情节,都与满族习俗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满族习俗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角度来探讨这部经典小说的内涵。

首先,由于清朝时期祖宗娶了满族女子,所以《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名称、行为和礼仪等方面,都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汉满文化交融。

例如,在书中出现的“元妃”、“李纨”等人物名字,都是满洲姓氏,而“俗话说嫁人要嫁讲究,双方要好相认”,则是满族婚礼习俗中的强调。

另外,小说中还多次描述了宴席上的敬酒、赠礼等行为,这些也是满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这些满族文化的细节描写,别具一格,让小说更加贴近现实,更有观赏和理解的价值。

其次,满族习俗也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

例如,书中出现的“贾母”这一人物,就是基于满族女性的形象所塑造出来的。

在满族家庭中,妇女地位较高,家庭成员也以女性为主导。

书中描述“贾母”温柔慈爱,对子孙关怀备至,这与满族妇女传统文化中崇尚家庭、教养子孙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样的人物形象也让小说更为细致深入,更有代表性。

除此之外,满族文化在小说中也与爱情和婚姻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书中出现了很多恋爱的场景和夫妻相处的描写,而这些情节也与满族的爱情观和婚姻制度密不可分。

满族婚礼有“拜堂、还礼、洞房、归寝”四个环节。

“拜堂”指男女双方在祠堂之前朗诵礼词,才开始拜堂,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规矩。

“归寝”则是新人在新房彼此嫁娶的过程,同样也有许多细小的仪式需要遵守。

这些仪式和规矩,则在小说中被细腻地描绘出来。

例如书中出现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过于相爱但最终悲剧了结,这也和女性在满族文化中婚姻取向、传承家族财产等方面的困境有关。

总体来说,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满族习俗影响下的人物性格、细节描写以及情节发展都印刻在作品中,这些元素凸显了这部经典小说的文化内核和艺术价值。

红楼梦中的江南风情与民俗习惯

红楼梦中的江南风情与民俗习惯

红楼梦中的江南风情与民俗习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府和王府两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观园,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沉寂。

其中,江南风情与民俗习惯是小说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江南地区的风情与民俗习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小说中的大观园就位于江南地区,园中的建筑、景观、植被等都体现了江南的独特风格。

例如,大观园中的湖泊、桥梁、亭台楼阁等景观,都与江南的水乡特色相契合。

在小说中,作者以精细描写的笔墨,将大观园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南的秀美与宁静。

除了景观之外,江南地区的民俗习惯也贯穿于整个小说中。

例如,在小说中,宴会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

贾府和王府的宴会常常举办,宴会上的酒菜、礼仪、谈笑风生等都展现了江南人的热情好客和细致入微的待客之道。

同时,小说中还描绘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都是江南地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在红楼梦中,江南风情与民俗习惯不仅仅是作为背景的装点,更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

例如,小说中的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形象。

她聪明、敏感,对诗词歌赋有着独特的天赋。

黛玉的性格与江南的温婉、柔情相契合,她的诗词才华也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熏陶。

另外,小说中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线也与江南的传统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江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宝黛之间的爱情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制约下发展,最终以悲剧收场。

红楼梦中还通过描绘江南风情与民俗习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小说中的贾府和王府虽然富丽堂皇,但也隐藏着许多丑恶的现象。

例如,贾府中的奢侈浪费、虚荣心理,以及王府中的权谋勾心斗角等,都是封建社会的阴暗面。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小说以江南风情与民俗习惯为切入点,对封建社会的腐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总之,红楼梦中的江南风情与民俗习惯是小说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了中国传统社会民俗文化的瑰宝。

本报告将对《红楼梦》中所展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2. 民俗文化在《红楼梦》中的体现2.1 家族文化《红楼梦》以贾府为主要舞台,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贾府的宏伟建筑、仪式性的祭祀活动到家族内部的婚嫁、丧葬等传统仪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特点。

2.2 婚嫁习俗婚嫁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而在《红楼梦》中,婚嫁的描写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

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嫁过程被描写得尤为详细,展现了当时的婚嫁习俗和礼仪。

从婚嫁仪式的准备、婚庆活动的举办,到婚后新娘的入府,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婚嫁习俗的独特之处。

2.3 宴会礼仪宴会是中国古代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机会。

在《红楼梦》中,贵族成员之间的宴会被频繁地描写。

宴会上的宾客来往、礼仪动作、菜肴摆设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交宴会的规矩和仪式,彰显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品位。

2.4 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民俗活动,也是人们释放压力,展示情感的重要时刻。

《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节日庆典,如元宵节、寿诞庆典等。

通过对节日庆典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节日的重视,以及庆典活动所体现的吉祥和祝福。

3. 红楼梦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红楼梦》中所展现的家族文化、婚嫁习俗、宴会礼仪和节日庆典等传统民俗,成为后来古代小说中常见的元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这些传统民俗也被其他文学作品所借鉴,继续影响着中国文化。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贾府中不同社会阶层和角色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性。

这种社会的等级观念和身份意识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观念,形成了一种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五篇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五篇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五篇第一篇:《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论文题目:《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姓名:xxx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xxxxxxxxxx摘要:民俗是社会生活史的活化石。

《红楼梦》中透过民俗文化写出了许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落井下石。

写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写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红楼梦》可谓是那个年代的活化石。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名著,它还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从饮食、服饰,到民间游戏娱乐,从岁时风俗、婚俗、葬仪,到建筑、工艺,再到医学,无不体现着《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因此《红楼梦》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红学”。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涉及广泛,在这些民俗中蕴含了许多文章。

首先,写出了贾府的奢侈。

例如:贾府的饮食、服饰文化,以及建筑、工艺文化则突出表现了贾府这个大家族的奢侈,从上到下,上到太太、奶奶,下到丫鬟,皆是如此。

其次,折射出人物形象及个人命运。

例如:贾府的婚俗、葬仪,民间游戏娱乐、岁时风俗,则深刻揭示了贾府众人的人物性格及命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十分注意风俗民情的描写,给红楼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关键词:奢侈个人命运盛久必衰正文:引言《红楼梦》涉及的民俗文化颇多,且丰富多彩,仅从饮食、服饰,民间游戏娱乐、岁时风俗、婚俗、葬仪、建筑、工艺、医学几个方面便可罗列出众多内容。

以下皆是其内容。

一、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大概很少有小说不描写吃的。

但是不少小说,包括《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也只是为写吃喝而写吃喝,写法相对单调贫乏。

如《水浒传》凡写到吃喝,无非是,“但是下口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肥鹅熟肉,细巧果子”。

《金瓶梅》系世情小说,理应在吃食上精细,但也是粗粗几笔,无甚特色,总是“入口即化”几个字读来味同嚼蜡。

《红楼梦》却不同,每次谈吃,随着场合的不同,不仅吃的东西不同,吃的方法也不同,而且围绕着吃,人物的情态性格、生活的矛盾斗争都像活的一样浮现在读者面前。

红楼梦节日文化分析作文

红楼梦节日文化分析作文

红楼梦节日文化分析作文English Response:Analysis of Festive Culture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Festive culture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rich and multi-layered, reflecting the social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the time. Festival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novel, serving as occasions for celebration, reflec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mong the characters.One prominent festival in the novel is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marks the end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s. During this festival,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engage in various activities such as lantern-making, lantern riddle guessing, and enjoying festive foods together. For instance, in Chapter 15, Jia Baoyu and his cousins participate in the Lantern Festival celebrations by hanging lanterns and solving lantern riddles. This reflects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bonding and communal activities during festive occasions.Another notable festival i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Moon Festival, which is celebrated with mooncakes, lanterns, and family gatherings.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depicted a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 and expressing affection. For example, in Chapter 21, the Jia family gathers to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enjoying mooncakes and appreciating the full moon together. This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familial love and unity during festivals.Furthermore, weddings and birthdays are celebrated as significant festive occasions in the novel. Weddings, such as the one between Jia Baoyu and Xue Baochai, are depicted as grand events with elaborate ceremonies and rituals, symbolizing the union of familie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lineage. Birthdays, especially those of prominent characters like Lady Dowager, are celebrated with feasts, performances, and gifts, showcasing the importance of age and statu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Overall, festivals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erve not only as occasions for merriment and enjoyment but also as platforms for exploring themes such as family, tradition, and societal norms. Through vivid descriptions and engaging narratives, the novel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festive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enriching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cultural milieu.中文回答:《红楼梦》中的节日文化分析。

红楼梦社会风俗700字赏析

红楼梦社会风俗700字赏析

红楼梦社会风俗700字赏析我是很喜欢红楼梦的,从初中开始就已经把《红楼梦》通看了好几遍。

那时候不懂得什么叫“品位”。

只觉得故事精彩,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生活认知能力的提高,阅历的丰富与思想的深入,越来越觉得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关怀才更让人赞叹。

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

我们常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直爽坦率的史湘云等形象给予我许多心灵上的启迪;宝玉,贾环,薛蟠……一个又一个鲜明的角色,令我记忆犹新;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各成员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使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尤其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她虽身世凄苦,容貌娇美,却秉承了曹雪芹一贯的主张——“孤标傲世,追求纯洁爱情”!而且她的命运也注定要走向悲剧。

正因如此,她死前的呐喊至今回响在耳畔,至今让我久久无法释怀。

她临终前呼唤紫鹃的声音至今依旧萦绕在脑海里……对我来说,那些曾经受过她恩惠的老太太固然值得敬重,甚至令人肃然起敬。

而在现实生活中,刘姥姥之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人往往令我亲近。

同样是勤俭持家,一个处处精打细算,舍不得花钱,弄到最后“鸡飞蛋打”;另外一个却丝毫没有吝啬的念头,即便是来到城市住进宾馆,出门用餐却宁愿坐公交车,把省下来的钱拿去救济穷人。

后者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往往给人留下良好的口碑,并被人称颂为:高尚。

俗话说得好:穷人和富人相比,就差两根金条;普通百姓与贵族子弟相比,就差五十座豪宅;伟人与平民百姓相比,就差点儿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本领。

第一次读这本书还在小学时期,课余闲暇的娱乐方式仅限于玩电子游戏机,直到偶尔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后,我发现自己再也离不开它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俗角度看红楼梦毕业论文
从民俗角度看红楼梦毕业论文是一篇分析《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的论文,《红楼梦》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红楼梦讲述的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民俗角度看红楼梦毕业论文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要害词:红楼梦民俗文化特点艺术价值
《红楼梦》所属时代为18世纪中叶的清朝。

清朝,既是封建制度的连续,又是它走向崩溃并最终灭亡的一朝。

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民俗的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共有的特点,而更有独特之处。

19世纪中期,法国闻名文艺理论家、史学家丹纳曾经说过:要知道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需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这一点已经由经验证实;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

[1]丹纳的这一精辟见解,虽然当时是就绘画艺术而言,但作为一种艺术理论的概括,它对作为艺术品的小说的解释,是具有同样理论意义的。

所以当我们研究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就不能忽视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

因为,风俗[2](或称为民俗)同样是决定《红楼梦》成为千古不朽的古典名著的基本原因。

一、清代的民俗及其特征
《红楼梦》所属时代,即18世纪中叶的清代社会。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风俗概况,首先就要明晓清王朝成立的一些过程和它的社会成分的构成。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朱明帝国末年,正当天崩地解,先是李自成率领农民大起义以百战百胜之势攻入北京城,后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少数民族; ;满族,经过缓
慢的进展成立起后金政权,在辽东一带攻城掠地,打败明王朝的防备军队,逐渐向山海关一带逼近。

1644年,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浩浩荡荡开进北京城,推翻明王朝的时候,后金政权在汉族地主阶级的勾结下打开了东部防线的山海关大门。

不久,满洲贵族统治者打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城,成立起以满洲贵族为最高统治者的清王朝,是为清代之始。

清王朝,既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连续,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崩溃崩溃、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王朝。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进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

由于它在自身进展过程中受到时代、地域、民族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清代的中国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定在巨大的社会变更之中受到它赖以保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所影响并发生变化。

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一般民俗的集体性、变异性、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共有的特点,并且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示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民俗的民族性方面,满汉民族彼此交汇,互相吸纳,走向融合。

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入主中原以后,从龙人关的满洲军队、家属,除一部分定居北京以外,还被派驻到很多重要的城防地区,例如浙江的乍浦、广州、扬州及西部边陲,都有满洲旗士兵驻守。

数以万计的满族人,将满族的民俗民风带到全国各地;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处不有。

清初期,最高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对满族军民保持古朴的民风民俗都极为重视,三令五申不准满汉通婚、讲满语书满文,甚至开设官学、宗学,以强化满族意识,防止汉化。

统治者的政令、谕旨,在今日故宫清代档案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

对满族是一套,对汉族则采取两套做法:一是以开科取士网罗汉族知识分子,大唱满汉臣工为一体的高调;另一方面对汉民男子强迫易服蓄发留辫子,对具有反抗意识的汉族知识分子实行严酷的文字狱,镇压反清志士。

因此,这一时期的满汉民族杂处、交汇,各行其俗,互不相扰。

但是,随着大清平定三藩之乱,社会逐渐走向安宁并进入繁荣时期后,汉化的潮流势不可挡。

出身于满族家庭的王公贵族首先以说汉语、穿汉服、看汉戏为时尚,竞相仿效,防范汉化的大坝也就开始坍塌了,这时实际上是满汉民俗互相吸纳。

到了乾隆中期以后,满族人的汉化成为大势所趋了。

特殊是在北京,满汉风俗的融合形态更为明显,其痕迹在今日老北京人的品质、性格、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乃至服饰衣着、节日礼仪诸方面还深刻地保留着。

人们常谓京味小说,本色上是满汉文化(包罗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

2.南北民俗的互动与融合。

民俗有鲜亮的地域性,南北地域不同,出现北方的粗犷、南方的柔弱等多方面的差异性。

清代伊始,满洲八旗军队南征北战,北方的民俗随着征战的部队和家属传到了南方,使南方的民俗逐渐揉进了北方的风格。

这仅是南北民俗互动、融合的一个方面,并且早已有之。

清代为了进展经济,开通南北大运河,作为南北贯穿的主要通道,商贸往来日繁,文人不断北上参加科考,又将南方民俗带到了北方,这是南北民族融会的第二条渠道。

第三,康熙、乾隆两帝喜欢出游,祖孙数次南巡,对南北民俗的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南方的戏曲、饮食、园林在这两代皇帝时期不仅被带进了京城,并且真正达到了开花结果的目的,使北京城呈现出南北民俗大融合的新景象。

3.西学东渐,中外文化碰撞,外来民俗文化渗透到华夏民俗之中。

自汉唐以来,外来民俗文化一直不断地输入中国,为古老的华夏民俗文化所吸纳。

例如,印度佛教的传入,日本、朝鲜僧人、留学生的来华,丝绸之路的贸易,大量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无不为华夏民俗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时到明朝中后期,郑和七下西洋,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新时期。

待到清中叶,从宫廷内部到民间大众,都能接受西方文化的沐浴。

西方民俗的渗透力已穿过那座古老的城墙,在中华大地上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人们可以清楚看到:清代的民俗所具有的典型性,亦即多元性是前所未有的。

例如,元朝也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同样定都北京(元大都)。

但是,元代的中国民俗特征却不像清朝那样明显。

究其原因:①元朝历史短暂,蒙古族大军南征北战,始终没有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稳按期。

或许由于这个原因,尽管蒙古族军队把本身的民俗民风带到东南西北,四方传播,但却没有产生有力的影响和被吸纳;②元朝统治者缺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残酷的攻掠激起了汉族地主阶级和一般大众的普遍恶感,所以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也遭到广大汉民族的拒绝吸纳,更谈不上融合了。

在这两点上,满族统治阶级初期走了同样的路。

但满族统治者待天下稍定之后,很快改弦更张,对满汉文化(当然包罗民俗)采取双轨制,走向满汉一体之路。

所出版的书籍满汉对比,称作合璧,在饮食方面有了满汉全席。

凡此种种,恐怕也是满洲贵族为什么会以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达三百年之久的一个原因。

对此,我们在研究清代的中国民俗文化时,应该特殊注重,并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解释。

有人把清代的中国文化说成是满族文化,或是把满族文化说成是清代的中国文化,这都是错误的。

以民族而言,清代的民俗既不是单一的满族民俗,也不是单一的汉族民俗,即使在北京城也是如此。

例如,蒙、回、藏等少数民族民俗也渗透和影响着中原汉民族的民俗。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受到满族民俗的影响较大、较多、较深。

反之,这一时代的汉民族的民俗对满族的民俗的影响也较大、较多、较深,这都是历史事实。

总之,综观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构成是极为复杂而丰富的。

它既有中国民俗构成、进展中的共同性,又有它所处历史时代的特别性。

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伟编巨制中对这一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了充分的、艺术的展示,被誉为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

他为我们后人知道和熟悉这一时代的风俗民情的全貌,提供了一面宝贵的风俗宝鉴。

123全文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