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进行读写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高效进行读写训练
概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
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写作的“练笔点”。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与消化,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提高写作兴趣。
可以说,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快速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有效途径。
如何才能将阅读与写作高效地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
字的能力呢?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它准确地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阅读与写作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只有读好了书,才能下得“好笔”。
因此,教会学生读好书,是一线语文教师教学的关键。
在我看来,要教会学生读好书,教师可充分利用我们的课本教材,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一、回放经典,仿写教材
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为阅读和写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文本材料。
叶
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师要想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先要引导学生把这个例子——教材吃透。
选进教材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多出自名家之手,每篇课文都很精彩,用来当作范文再好不过,这些课文有很多东西值得学生去借鉴。
例如:题材的选取、材料的安排、布局谋篇等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典范。
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强化语言形式,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背影》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
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在学习《背影》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选择表现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的。
课文中“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
还有文章结尾描写的背影,更是画龙点睛之笔,阅读父亲的来信,使父亲对“我”的爱跃然纸上。
作者正是通过极平凡小事的叙述,来刻画父亲这一形象,表达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后,我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段作文。
有的学生选取母亲所做的感动他的小事:爱心早餐、夜晚叠被角、雨天送伞等小事来叙述;有的则抓住父亲的外貌:粗糙的手掌、两鬓的白发、微拱的肩膀等细节来
描写。
通过教师对课文写作方法分析总结,学生们都能较好地模仿,写出不少优秀的文章。
像这样,在学习课文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技巧写作,其效果可见一斑。
教师能结合平时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读写结合,对学生的作文提高将会有很大帮助。
二、发挥想象。
拓展教材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小说、童话、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或描写人物栩栩如生,或叙述故事曲折生动,或内容深刻意蕴丰富。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教材背后的空白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或改写,以此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写作创新能力。
研读每册教材,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经典范文会给我们留下遐想的空间。
在学完
课文,紧扣文章主题,对一些情节进行创造性的续写或改写,对于深化主题,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在学生深深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中时,为了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得以凸现,我紧扣文章结尾,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以下情景进行练笔:①当我们凝望老人的遗像,我们似乎看到了……②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带上灵车时,海鸥们……③作为一个游客,了解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我想说……这样的读写训练,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给学生以无限想象空间,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走进文本当中,与主人公、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续写主要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它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改换写作角度,丰富写作内容,对文本背后蕴含的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留白”进行补充。
再如:讲解童话《地毯下的尘土》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我向学生提问“假如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根本就没有想到地毯下的尘土,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要求学生对童话进行续写,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学生都能够通过大胆地想象进行写作。
通过续写,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就更明确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地毯下出现的金币只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
改编课文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
体裁或样式。
它在原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删一些情节,可以改变题目,改变叙述人称,也可以改变体裁,改变文章顺序等。
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失为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
如《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
的乐府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色彩。
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讲解小说写作的技法,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
文章改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展示,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换另一种思考的角度,不仅能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张扬个性,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就得到了不断提高。
三、有感而发,感悟教材
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下都有几篇学生喜爱的情感丰富
的名家名作会悄悄走进学生的心里。
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体验,让文本世界与学生的精神世界贯通。
教材中诸多范文能给学生们以正能量,教师可以顺势引领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識,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文佳句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实际教学中,在学生研读课文后,我会引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以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等形式,抒写学习所得、所思,既内化了文章,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一篇好文章,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
教材中所选的许多课文,
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
因此,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深入剖析思想内涵,寻求作品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当感人的。
在学习《钓鱼的启示》后,领悟了“规则面前不可商量”“要抗拒诱惑做出正
确的行为”这一启示,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化身为文中人物。
说他所说,想他所想,做他所做,再读《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联系生活,写写“生活中的启示”。
这样的读写训练给学生理解文章架设了坡度,增强了感性认识,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文本内涵。
教师设计的此时的写,不是一般的语言训练,这种写,有效促进了阅读,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
又如,在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时,可将课文《伤仲永》与之比较,两
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竞无所成。
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完课文,我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有的学生从“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方面来谈,有的学生从“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这一观点来说,也有学生认为“孩
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都能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与成才的关系。
读后感的写作要以原文为基础,重点放在“感”上。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才能真正实现“读”与“感”的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写作的“练笔点”。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与消化,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提高写作兴趣。
可以说,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快速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