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_陈金刚
清冷空灵,如梦如幻——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

清冷空灵,如梦如幻——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宋坚【期刊名称】《钦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6)004【摘要】Having poetry in the paintings and paintings in poetry,the poetry and paintings melt into one another are common features appear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aintings.Chinese poetry and paintings embodi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of clari%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诗画互证,这是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中国诗画都在追求空灵飘渺、静穆深远的审美意境,体现了禅道理论对诗画艺术的深刻影响。
中国禅道哲学重视幻化和妙悟理论,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空寂之境,展现了鱼跃鸢飞、花开花落的无限生机景象,启迪着诗画艺术追求淡尽风烟、澹泊空明的审美境界。
禅道和诗画艺术的相通圆融,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意蕴空间,给我们很深的审美启示。
【总页数】5页(P19-23)【作者】宋坚【作者单位】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广西钦州5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相关文献】1.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 [J], 陈金刚;李倩2.打破时空界限与抒胸怀创意境——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两大特征 [J], 王玲娟3.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境的空间感 [J], 于林立4.心弦之诗:清灵空淡,如梦如幻——略论马思聪《牧歌》旋律的诗意和审美意境[J], 张璐5.心弦之诗:清灵空淡,如梦如幻——略论马思聪《牧歌》旋律的诗意和审美意境[J], 张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诗境

摘 要: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 家,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很 高。王维出身于官宦之 家,精通音律与绘画,王维还好佛道,将禅 意 融入 生活 及诗歌 创 作之 中,他诗 歌 中所 描绘 的 山水 情 态将禅 的 静默观 照和 山水 审 美体验 合 二为 一 ,既体 现 了山水 的清 晖 ,又饱 含 幽远 的禅 趣 。宋代 苏轼曾对王维山水诗作出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的评价 ,王维山水田园诗是集空灵诗境和幽美画境 、幽远禅境于一体的 艺术 品 ,在他 的诗 中, 自然 的妙景 和 心灵 的妙 境融 为 一体 ,充 满着诗 情 画 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禅悟;静趣 ;美感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 “ 空灵 ”的文化 内涵是禅宗的 “ 悟”。禅宗 的 “ 悟 ”是一种瞬 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 ,就是要从当下的富有 生命 的感性世界,去领悟永恒空寂的本体 。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王维,王维 的很多 山水田园诗都在色彩 明丽而又幽深清远 的意象世界中,传达 出
无所 事,顺运 自然 的人 ,他是一位暂且摆脱 了人世烦忧困扰的人,更 是一位 “ 无心”、 “ 无念 ”,进入 了 “ 空灵 ”境界的。 静与清也是密不可分的。清 ,即指澄澈、透 明。而 “ 空灵”之境 与澄澈、安宁也是分不开的。如: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的色彩,卓然自立,独擅诗坛,闪耀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彩。
在唐代山水诗的创作群体中,王维又因其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被誉为“天下文宗”。
在其恬淡闲远、清秀隽永的山水诗中,我们欣赏一幅幅空灵迷朦、意象玲珑的山水风景画时,更能谛听到其禅趣的私语:“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据统计,王维受禅学影响的诗作,约170多首,接近他诗作总量的一半。
禅宗认为,“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只要达到“明心见性”,一念觉悟到了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净就是佛了。
这对于笃信佛教的王维而言,正是他一生虔诚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而禅宗的审美观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禅趣美,自然成为其诗歌艺术的亮点。
一、空灵之美。
“空”是佛家常用的概念,指世界的虚有不实,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以禅心观物,以“空性”为美,以“灵寂”为乐,故其诗呈现出空灵的禅意。
“朝焚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磬巢鸟下,行踏空林落叶声”;“荒城白萧索,万里山河空”……这些诗句与诗人超然物外,空灵自适的禅趣追求相契合,给人以清空灵寂的美感。
空灵,它包含着空虚和灵动、静默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这对矛盾统一的二极,它是空与灵的统一,虚同时也是在艺术中的表现与发挥。
王维浸濡于山水间,山月凝照,心与境寂,神与物游,道与玄契,在一片空灵澄沏中捕捉大自然最为细微的天籁:静夜中桂花纷纷飘落之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霏霏细雨中的秋风拂过之声(“袅袅秋风动”),微风里的细枝摇动之声(“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月明之夜石上淙淙的流水之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空中之音,旷谷之响,源自大自然的最精微处,呈现出幻化闪现、宁静空灵的审美境界。
浅谈王维山水诗的美与意境

社币 斗 纵横
浅谈王维 山水诗的美 与意境
刘 孝 莹
( 哈 尔滨 学 院 , 黑龙 江
,
哈 尔滨 1 5 0 0 8 6)
摘 要 :王维是我 国古代 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 的诗工笔精细更胜谢灵运、谢跳 ,一首诗仿若一幅美轮美奂的泼墨 山水 画 ,美的动人 心魄。他 又善 以禅趣入 诗 中,使诗 不仅仅 为诗 ,更上 了一重让人妙 想入神的境界 ,形神兼备。脱俗、淡远的风格 直备受历朝历代诗人追捧。本文就品味一下王维这位伟 大的诗人是怎么寓禅于诗,怎么用诗 画 出那么精美的画卷 ,看他在诗 中饱含着怎样 的音 乐家气质 。 关键词 :山水诗 ;美;意境
一
、
身 自然之 中,体 味着 自然界美妙的无处不在的声音 。落花的 声音 ,鸟儿的蹄 唱 ,虫儿 的呜 叫,以及 深山中若 隐若现的古 钟声 。诗 中流淌着这些大 自然平凡却悦耳 的声响。他总是能 最准确 的对其进行捕捉 ,并用 自己的笔静静描绘 。所 以我们 今时今 日读他的诗觉得极具魅力 。 唐人殷潘在称王维诗歌” 着 壁成绘 ” 的同时 ,又称其” 在泉为珠” 《 史鉴类 编》将王维的 诗又称为 : ” 有声 画” , 说” 王维之作 ,如上林春晓 , 芳树微烘 , 百啭流莺 ,宫商迭奏. ” 这些都注意到了王维已经将声音巧妙 的融入 了 自己的诗歌 中去 。唐代是妄为生活 的年代 ,也是我 国历史长河 中音乐较为鼎 盛的一个时期。音乐使人们 的精神 生活丰富 ,同时也带给了诗人们新 的创作灵感 。如大诗人 自
居易, 韩愈,李贺等, 都有作品摹写观乐时的音乐声响: 或
描写音品 ,如”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 ;或模 拟情状 ,如 ” 第五弦声 最掩抑 ,陇水冻咽流不得 。” ;或用不 同角度描绘声音 ,如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 。十 f ] 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 皇。” , 等等 , 不胜枚举。不过 , 王维没有一首诗是直接描述声乐的。那为什么我们又说王维 擅长以音乐家气质入诗呢?昔伯牙鼓琴 ,其高山流水之志 , 正与王维诗歌 的声情气韵相合。所 不同的只是 , 感动王维的 则纯来 自于大 自 然 。王维在诗中传达的,完全是大 自 然的音 响在他心弦上 的鸣奏 。 所以 ,王维 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声响 ,但是今 时今 日, 我们仍然可以从他 的诗中欣赏到深山林 中空灵之声 : ” 空 山不见人 , 但 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也 可 以欣赏到他 的无人之境却耳 中有钟声的意境 “ 不知香积寺 ,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 深 山何处钟?”传统的乐论认为 : ” 夫乐者 ,天地之体 ,万物之性也 。” 音乐 的美不是人赋予 的, 而是它本身就很美 。音乐为什么这么美 ,是 因为他们 能传达 自然 的声音 ,尤当音乐能应天地之节 ,表达先于人而存在的” 天 籁” 时 ,这种乐声就是” 及天地至和之音” ,是音乐 中最美 的声音 。而王维恰恰做 到了这一点 ,并且做得相 当漂亮。
王维山水诗空灵意境中的生命诉求

王维山水诗空灵意境中的生命诉求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的山水诗诗境明秀,兴象玲珑,营造出一种融空明之境与宁静之美为一体的空灵境界,对压抑而又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与哲学的阐释,较为成功地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王维作品入选不算太多,但其诗文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以其精致的描绘笔法,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雅的审美情趣,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不容小觑。
王维钟爱文学,精通音乐,擅长绘画,精研佛理。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里,以旷逸恬淡、清新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空灵明秀的独特诗境。
王维仕途沉浮坎坷,饱经磨难,他能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个体生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大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我。
一.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动佛教强调有中悟空,幻中解空。
所谓现实世界所有表象皆是幻象,本质终归为空。
空幻观留给王维的艺术观是丰富的,深刻的。
在众多的诗篇中,他甚至以“空”字直接入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出塞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积雨辋川庄作》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秋夜独坐》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酬张少府》实象非象,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探索到事物空幻的本质,并从中形成生命之流,是王维诗歌的一种基调。
以《终南山》为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是一首出色的山水诗,诗人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朝晕夕阴、气象万千的终南诸峰。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诗境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诗境作者:李燕妮来源:《卷宗》2015年第07期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很高。
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精通音律与绘画,王维还好佛道,将禅意融入生活及诗歌创作之中,他诗歌中所描绘的山水情态将禅的静默观照和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既体现了山水的清晖,又饱含幽远的禅趣。
宋代苏轼曾对王维山水诗作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评价,王维山水田园诗是集空灵诗境和幽美画境、幽远禅境于一体的艺术品,在他的诗中,自然的妙景和心灵的妙境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禅悟;静趣;美感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禅宗的“悟”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就是要从当下的富有生命的感性世界,去领悟永恒空寂的本体。
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王维,王维的很多山水田园诗都在色彩明丽而又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中,传达出诗人对于无限和永恒的生命本体的体验。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的最大特色是静,“空灵”是一种“静趣”。
它体现了“禅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就是在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静观花开花落、大化流行,得到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
“空灵”的美感在于使人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
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以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从当下这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体验宇宙的永恒。
所以“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1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文化内涵分析“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禅宗的“悟”是对于宇宙本体的体验和领悟,是形而上的“悟”,而不是对于一般知识的领悟。
禅宗主张在日常的富有生命的客观世界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领悟永恒的空寂的生命本体,由这种领悟和体验所得到的禅悟和喜悦将生成“空灵”这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出自《五灯会元》中天柱崇惠禅师和门徒的对话,禅师认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便是禅人当下的境界,“万古长空”象征着天地的悠悠和万化的静寂,指本体的空和静。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摘要:王维作为盛唐山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其语言的高度清新洗炼,诗歌意境的空灵、深远,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样意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巧妙将诗作与美景融为一体,深具禅意。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作品中品味这种独特意境。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文:王维(701-762),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官居汾州司马,故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
母亲崔氏,是个虔诚的禅宗弟子,这对王维日后接受禅学思想有着较深的影响。
王维多才多艺,于音乐、绘画方面造诣尤深。
王维跟许多唐代诗人一样年轻气盛,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
受张九龄提携出仕,后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政局出现很大变动,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转折。
他从此“无可无不可”“万事不关心”,亦官亦隐,逍遥度日。
隐居在蓝田辋川别墅,常与友人弹琴赋诗,萧吟终日。
后来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入兵长安迫其接受伪职。
当时,王维在被囚禁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菩提寺中作诗抒发对帝京沦陷的悲痛和对唐王朝的思念。
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以后,王维虽因接受伪职被论罪,但因上述的诗以及他弟弟的平叛之功,所以不久就得到赦免,而且官职升迁,最后官至尚书右丞。
但晚年的王维,早已无意于仕途,退朝之后,常以礼佛为事。
上元二年(761),卒于蓝田辋川别业,年六十一岁。
王维的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他思想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这个时期主要创作边塞诗和游侠诗,如《少年行》、《老将成》等。
这些诗笔力雄健,风格豪放。
王维后期因政治挫折,生活上半官半隐,王维又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里。
所以他思想中又表现出遁世、隐居、万事不关心的消极面,“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正是他这种心态。
这一时期他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维山水诗中空寂闲静意境的审美探微

王维山水诗中空寂闲静意境的审美探微【摘要】王维受佛教禅宗哲学的影响颇深,在其创作过程中,他将禅宗的虚静空明融入到山水诗的创作之中,创造出一种空寂闲静的意境。
笔者从王维的山水诗入手,在具体的分析论述中探寻其空寂闲静的意境美以及其独创性和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空寂闲静;意境;禅宗前言王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诗坛中独占一隅,备受称赞。
唐代宗称王维为“天下文宗”,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标举王维与王昌龄,储光曦共为开元诗坛的代表,并指出王维的诗“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为殊,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杜甫称王维的诗为“秀句”,谓“最为秀句寰区满, 未绝风流相国能。
”苏轼亦评价其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直到现在,赞叹声依旧不绝于耳。
综观王维的山水诗,空灵静谧,清丽悠然,超脱世外,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宁静清空的世界。
这里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遇而安;有“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超脱淡然;有“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的安详静穆,为我们创造出一种空寂闲静的意境。
一、王维山水诗中空寂闲静意境的具体表现王维的山水诗创造了空寂闲静的意境,在诗中,“空”字随处可见,如“空山”、“空林”、“空翠”等。
它所传达出来的是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在这里,有无相生,动静结合,虚实交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空寂的审美环境,空灵秀丽,流连忘返。
“静”是佛家术语,也是中国哲学的范畴之一,在《老子》中就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
在王维的诗中,诗人置身于大自然,抛弃杂念、排除功利,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与自然有了紧密的契合,造就了一种的闲静心境,自由自在,无为无碍。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这种空寂闲静的意境随处可见。
《辛夷坞》中豁达之意缓缓外露,“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作者用“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写出了芙蓉花在空寂无人处自开自落的景象。
诗中表现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正因为作者内心的空寂与淡然才会从容的看待自然与人生。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第一篇: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_陈金刚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陈金刚李倩摘要:王维山水诗的最大贡献,在内容上是诗与禅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是诗与画的融合。
由于这两种融合,他成功地创造出空灵清远的艺术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中,他是独树一帜的。
如果说佛教传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那么王维的山水诗,便是禅意的诗化。
关键词:王维;禅宗;山水诗;意境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2-0095-05谈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文章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外在样态上的描述,缺少对其“空灵清远”独特性所在的阐析。
笔者认为,王维山水诗意境的审美特征是空灵清远,而本质问题则是画境与禅境的圆融一体。
这是他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
大体说来,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虽然也具有空灵清远的外在表现形态,但他主要是以“玄”学眼光来观照山水,是诗学与玄学的合一;陶渊明的作品自然清淳,风格与王维亦有类似之处,但诗中却缺乏浓郁的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涵永清悠,诗境虚清空灵,风格清丽淡远,在“以画为诗”的画境中,蕴含有浓郁的禅意,通体折射出浓厚的佛性之光。
一、王维山水诗:画境与禅境的圆融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自己也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能够融入绘画方面的种种技巧与观念,使得他的山水诗呈现出“诗中有画”的突出特点。
但“诗中有画”只是王维山水诗外在样态上的审美特征,画境和诗情中所含蕴的质核是浓厚的佛学意味和佛性之光。
正是这种画境与禅境的圆融,才构成王维山水诗具有中国诗史上“这一个”的特性。
根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略作统计,在王维各类诗体中出现“空”字大约有90次①,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语符,在诗中有着极丰富的内涵。
如“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以上诸例是王维诗中常见的主要用法。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论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作者:田莉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王维作为盛唐山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其语言的高度清新洗炼,诗歌意境的空灵、深远,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意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巧妙将诗作与美景融为一体,深具禅意。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作品中品味这种独特意境。
一、追溯山水诗的渊源回顾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先秦时代,汉末建安时期,魏晋以后,盛唐时代几个重要发展时期。
先秦时代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中,有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兼葭》)。
这里,诗人对山水景物的描写,目的並不是为了表現山水景物本身的美,而是利用山水景物的描寫,來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内容。
正如《尚书·尧典》中所言“诗言志”、《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可免也”,这些议论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对诗歌的功能的解读。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中,自然景物处于诗歌内容的从属地位,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
直到汉末建安时期,中国诗歌史上才出现了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即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魏晋以后,由于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士大夫们希企隐逸,寄情山水以远祸,山水诗开始兴起,产生了第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
谢诗语言富丽精工,喜雕琢,追求形似。
盛唐时代,政治、经济的全面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众多优秀的杰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的山水诗派,极大地丰富发展了田园山水诗的诗歌内容。
与孟浩然相比,王维的山水诗歌独具一格,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开创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在创造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上,在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细致品味上,在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上,都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
试论王维山水诗之空灵风格

3 1
21 0 0年十月刊
才
淡的心境和超然物外 的情志 。如 《 鹿柴 》: “ 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写的是鹿 空 柴 附近 的空 山深林在傍 晚时分 的幽静景色。在这 空寂清冷的山林,杳无人迹 ,只听到几声人语 ;落 E 的余光反射入幽暗 l
的深林 ,斑驳 的树影映照于青苔上 。诗歌以动衬静 , “ 人语 ”响过之后 ,不 见人 的 “ 空山”显得更加的寂静 ;以 “ 返景 ” 来 反衬深林 的幽暗,短暂的 “ 返景 ”之后是更加漫长而无际的幽暗。在 空寂 的诗境 中,表现出了作者对尘世的厌倦,对 大 自然 的热爱 ,让人感受 到一种寂静的心境 。再 如 《 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 秋。明月松 间照 ,清泉石上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杰出的山水诗人之一,他的山水诗始终以空灵清远的
意境著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山水诗。
首先,王维的山水诗以自然景色为切入点,他通过诗歌中的具象
形象来表现出山水之美,他所表现出的山水之美不仅仅是表面景色,
更是对整个自然景观的诗化表现。
这样的诗歌如同一片纯净的天空,
让人感受到空灵之美。
然后,王维的山水诗以诗意为核心,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出了
一种宁静、恬淡、平和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正好和现代社会中的喧嚣
和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表现的是一种远离尘世的心灵境界,而
这样的境界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不能轻易得到的。
再次,王维的山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虚实手法,他利用虚实的对比,推动了诗歌的氛围气质,从而呈现出了一种静谧而生动的景象。
这样的山水诗中,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描写,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诗歌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山水之美的认知之门。
最后,王维的诗歌作品既是蕴藏着中国文化的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而且也是清泉甘露般的文化财富,他的山水诗作品也是中国山水
诗的优秀典范。
他的山水诗通过艺术手法和意境的运用,使得我们更
加清晰地了解了自然之美,其中的清新、幽远、宁静以及空灵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以空灵清远的意境著称,其精妙的艺术手法
和沉淀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山水诗这样一种瑰宝级
别的文学形式。
他的山水诗给我们带来了人间天堂般的美好感受,让
我们在快乐中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让我们重拾生命的本质,
找到了那份平静的自我。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作者:陈金刚李倩来源:《江汉论坛》2009年第02期摘要:王维山水诗的最大贡献,在内容上是诗与禅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是诗与画的融合。
由于这两种融合,他成功地创造出空灵清远的艺术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中,他是独树一帜的。
如果说佛教传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那么王维的山水诗,便是禅意的诗化。
关键词:王维;禅宗;山水诗;意境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2-0095-05谈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文章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外在样态上的描述,缺少对其“空灵清远”独特性所在的阐析。
笔者认为,王维山水诗意境的审美特征是空灵清远,而本质问题则是画境与禅境的圆融一体。
这是他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
大体说来,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虽然也具有空灵清远的外在表现形态,但他主要是以“玄”学眼光来观照山水,是诗学与玄学的合一;陶渊明的作品自然清淳,风格与王维亦有类似之处,但诗中却缺乏浓郁的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涵永清悠,诗境虚清空灵,风格清丽淡远,在“以画为诗”的画境中,蕴含有浓郁的禅意,通体折射出浓厚的佛性之光。
一、王维山水诗:画境与禅境的圆融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自己也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能够融入绘画方面的种种技巧与观念,使得他的山水诗呈现出“诗中有画”的突出特点。
但“诗中有画”只是王维山水诗外在样态上的审美特征,画境和诗情中所含蕴的质核是浓厚的佛学意味和佛性之光。
正是这种画境与禅境的圆融,才构成王维山水诗具有中国诗史上“这一个”的特性。
根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略作统计,在王维各类诗体中出现“空”字大约有90次,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语符,在诗中有着极丰富的内涵。
如“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以上诸例是王维诗中常见的主要用法。
“空灵淡远”—浅论王维的山水画精神

“空灵淡远”—浅论王维的山水画精神作者:高丽丽来源:《神州》2011年第05期摘要:王维作为盛唐时我国山水画中的开创人物。
文学上是盛唐之迹“王孟”诗派的倡导者,绘画方面乃“文人画之祖”,是稍晚于李思训的又一大山水宗师。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
以诗、书、画自娱来抒写胸中逸气,将情感寄托于自然山水和诗歌绘画当中,并在山水画中融入了佛学、禅学的思想,淡泊名致,宁静致远,以清静之心观照自然,创破墨山水画技法,实为后代文人画之先河。
关键词:王维;山水画;山水诗;破墨法;禅宗;文人画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名字取自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
今山西祁县人。
他是一个多才的艺术家,在音乐、诗歌、绘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建树。
玄宗开远进士,官至右丞,世称“王右丞”,他二十一岁成进士,起初仕途顺利但晚年退远仕坛,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新唐书》本传道“(维)工笔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英豪贵人,虚左以通,宁薛褚王,待若师友”。
王维的画至今流传极少,,但我们可以从他流传下来的画论和诗作中来更深入探究他画作中所体现的精神。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的形成原因王维的画论中清幽绝俗的意境,与他一生所追求的“湛然常寂”是分不开的。
王维幼随母亲习佛经,常年素食,清心寡欲。
王维性情,在恬淡平和中又有重情的一面,中年丧妻后终生未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廖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于是他便到山林泉水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孤独与寂寞中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
特别是他55岁那年安史之乱使他被迫卷入了政治漩涡,不得不退隐兰田惘川。
从此他便将自然山川和诗歌绘画作为解放精神和安顿身心的乐园,王维同样把现实世界中所无法满足的,移入到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虚境中去弥补。
正是这样一种生活上的经历,使王维无论在作诗还是画作中都流露着一种“禅宗”的思想。
禅宗在理性上并不主张反叛,在感性上也并不真正主张放纵,而主张“净心”“觉悟”,它所昭示的不触动现存秩序的自由精神与文人士大夫尚存的本能的自由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符合的。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
陈金刚;李倩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王维山水诗的最大贡献,在内容上是诗与禅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是诗与画的融合.由于这两种融合,他成功地创造出空灵清远的艺术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中,他是独树一帜的.如果说佛教传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那么王维的山水诗,便是禅意的诗化.
【总页数】5页(P95-99)
【作者】陈金刚;李倩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127;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湖北武
汉,43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空灵中涌动着的禅味生命——王维山水诗审美趣味探析 [J], 李棘
2.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空灵美 [J], 李玥
3.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空灵美 [J], 李玥
4.禅音十方,空灵寂灭--王维山水诗的空寂美禅境 [J], 龚琰
5.从诗情与画意看“空灵”美——王维山水诗作的美学探微 [J], 楼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维山水诗的境界、神韵与气象

王维山水诗的境界、神韵与气象孙植【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16)5【摘要】Wang Wei is considered a "Budda of poetry"of his time,and his landscape poems are acclaimed as a "typical Chinese poetry",having unattainable realm,romantic charm and atmosphere. The realm of his landscape poems is reflected in Zen meditation and elegance;the romantic charm,in liberty and natural romance;the atmosphere,in grandness and unstrained move. This is where Wang Wei's poems have litera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作为一代“诗佛”,王维山水诗创作可谓“地道的中国诗”,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神韵与气象。
王维山水诗的境界主要表现为天音禅趣与清静雅逸,神韵主要表现为随意适性与天然风流,气象则主要表现为宏衍博洽与收放自如,而这些正是“诗佛”的文学与文化意义之所在。
【总页数】5页(P77-81)【作者】孙植【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7【相关文献】1.诗境禅心——论王维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J], 吴青云2.评王维山水诗的境界 [J], 魏鸿雁3.论孔孚新山水诗对王维山水诗的继承与变革 [J], 李芳宇4.“空灵之神韵”与“神性之意味”——王维与华兹华斯自然诗呈现的审美境界之比较 [J], 许辉5.浅谈山水诗中颜色词的涵义——以王维山水诗中颜色词为例 [J], 付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空灵意境

论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空灵意境
张羽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2(000)022
【摘要】道家思想在我国山水画中的融入随处可见,无论是北宋郭河阳的“林泉之志”还是南宋宗炳的“含道映物”,道家思想都隐含其中。
而其中道家思想哲学中“空”的意境影响着我国山水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笔者从宗教文化和传统审美的角度分析我国山水画空灵意境的思想根源。
【总页数】1页(P16-16)
【作者】张羽
【作者单位】安徽亳州市涡阳县第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2
【相关文献】
1.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 [J], 陈金刚;李倩
2.清冷空灵,如梦如幻——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 [J], 宋坚
3.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J], 羊草
4.徜徉山水间品味画中境——"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展览综述 [J], 张楠
5.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J], 羊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陈金刚李倩摘要:王维山水诗的最大贡献,在内容上是诗与禅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是诗与画的融合。
由于这两种融合,他成功地创造出空灵清远的艺术意境,在中国诗歌史中,他是独树一帜的。
如果说佛教传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那么王维的山水诗,便是禅意的诗化。
关键词:王维;禅宗;山水诗;意境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2-0095-05谈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文章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外在样态上的描述,缺少对其“空灵清远”独特性所在的阐析。
笔者认为,王维山水诗意境的审美特征是空灵清远,而本质问题则是画境与禅境的圆融一体。
这是他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
大体说来,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虽然也具有空灵清远的外在表现形态,但他主要是以“玄”学眼光来观照山水,是诗学与玄学的合一;陶渊明的作品自然清淳,风格与王维亦有类似之处,但诗中却缺乏浓郁的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涵永清悠,诗境虚清空灵,风格清丽淡远,在“以画为诗”的画境中,蕴含有浓郁的禅意,通体折射出浓厚的佛性之光。
一、王维山水诗:画境与禅境的圆融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自己也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能够融入绘画方面的种种技巧与观念,使得他的山水诗呈现出“诗中有画”的突出特点。
但“诗中有画”只是王维山水诗外在样态上的审美特征,画境和诗情中所含蕴的质核是浓厚的佛学意味和佛性之光。
正是这种画境与禅境的圆融,才构成王维山水诗具有中国诗史上“这一个”的特性。
根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略作统计,在王维各类诗体中出现“空”字大约有90次①,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语符,在诗中有着极丰富的内涵。
如“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以上诸例是王维诗中常见的主要用法。
这些由“空”字修饰的意象群,在营造诗歌清幽冷寂的意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一“空”字意象群是属于王维所特有的。
王维在诗中用空字,并不是语汇的贫乏,而是有意在写景时以“空”字点化,把人们的思维引向静寂悠远、澄空净滤的禅境中。
其所造成的意象与佛理禅思有着直接的关系。
诗人善于把远近的景物重叠,营造一种奇特的空间感。
如“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晓行巴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在这里,空间不是用几何的形式堆叠而成,而是以音乐的方式呈现,故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无不谱写着诗人画家的心灵律动。
而他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之六)则是通过时间上的一点,来显现景物(或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情态。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王维有意打破自然程序在异质的事物后面找到与情感同质的意象,组合成心灵的艺术空间。
他的《雪中芭蕉》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创作,被后来“文人画”写意山水视为典范。
他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所展开的画面只有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一个广阔、迷濛、变幻虚无的空间,创造出空灵缥缈的意境,从中渗透出一种雄浑、壮阔、豪迈的感觉。
由于王维善于以活生生的材料和活灵灵的感悟将禅宗理念与审美意趣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充满情韵的心理时空。
他山水诗歌中的禅宗理念的表达,大都清淡隽永,回味深长。
所以清人沈德潜曾说王维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②,指的是王维诗歌所构造的意象、境界隐寓着禅理,而他诗中的禅理就在那奇妙的心理时空中。
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比较,王维没有谢灵运那种因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和典丽工致的语言所造成的繁复深涩感,相反,他的语言是清秀流畅的。
前人曾评其诗“诸词清婉流丽”,“辞情闲雅,音调雅驯”③。
被人们称赞不已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形象地勾画出了辋川积雨的景物特征,展示了清空幽美的境界,抒发了诗人清淡闲雅的情怀。
诗中既有嫩绿秧苗与白鹭的色彩对比,又有浓绿树荫与黄鹂的色彩对比,而就整个画面来看,白鹭飞起的动态,与黄鹂鸣啭的声音,又形成了另外一种对比。
其审美内涵十分丰富,是声色交融的典型诗作。
从中我们更深刻地体味到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佳处所在,从而也才真正理解了王维诗中的色彩美及其清雅格调。
此诗曾被清人赵殿成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
王维的山水诗以清丽淡远取胜,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大至山色江流,小至苔绿蝉音,远至天外,近至衣边,都作了精心的刻划。
他喜用“远眺”、“坐看”将一切自然景色尽收眼底,而且使读者同样能感受到他所刻划的清新秀美、栩栩如生的景色。
如《山中》、《辋川别业》、《春园即事》、《田园乐》的色彩都是很斑斓的,令人目不暇接。
王维喜用青、白二色,给人以寂静、清凉的暗示。
据统计,王维诗中出现的“白”色91次,“青”色62次,而且经常将“青”、“白”二色对举使用。
从诗歌美学的角度看,“青”、“白”二色更能体现王维对萧疏清雅、闲静淡远的审美情趣的追求。
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意境苍茫。
中国古代山水画不注重明暗,而王维诗中则十分强调“明”、“暗”,从而使诗歌所引发的想象画面获得了如同油画和摄影的用光效果。
如《辋川集》中的《木兰柴》一诗:“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这首诗先描写夕阳返照的余晖,在这柔和的光照下,飞鸟彩翠明灭,夕岚隐曜,深巷半显半隐,如同一幅幅水银灯下的特写。
在寥寥20个字里,把光线描写得如此生动,真可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诗人以画家的创作方法,将绘画艺术引入诗中,使其诗具有不隔之美。
诗人还善于经营布置构图,达到整体把握,重点突出,使之成为想象中画面的结合点。
在王维的诗中,除了如画的视觉形象,还充满了生动的听觉形象。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风声、竹声、松声、泉声、虫鸣声和鸟声,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东溪玩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为一体。
《史鉴类编》称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真所谓有声画也”。
王维的山水诗格高调清,秀丽淡雅,充满了“空”、“寂”、“闲”、“静”的禅趣,他诗中的景物描写,能够像绘画一样,注意山水景物的静态表现。
一般来说,诗宜叙述动作,画宜描写静物。
但王维山水诗却打破了这种诗与画的界限,他着力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山水景物的静态之美,使其山水诗中的景物成为一幅幅清幽寂静的优美画面。
即使其中也有动态、音响的描写,但根本的目的,还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的。
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别》),这些诗中的景物似乎在时间的某一点上是静止的,凝固的,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不过在他诗中更多的情况是通过动来写静的,用局部的动态描写来衬托山水景物的整体的静谧。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这里桂花飘落,本是极微小的“动”,月亮升起也是极缓慢的“动”。
而这个极微小、极缓慢的“动”,却映衬出夜间山谷的幽静。
王维在其山水诗中,生动地传达出了自己微妙的禅悟体验,表现了一种以静为终极目的的动静情致。
如“山静泉愈响,松高枝转疏”(《赠东岳焦炼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这些诗句中的动静描写,几乎成为一种固定的结构,“静”的永恒与“动”的虚幻相映衬,使意境中的禅趣表现得幽妙而深切。
王维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空寂的意境。
如《辛夷坞》描写山中芙蓉花自开自落、《萍池》描绘春池绿萍反复开合,表现寂静。
《鸟鸣涧》描写夜晚山中的鸟鸣声、《鹿柴》空山深林中的人语声、《竹里馆》月夜竹林中的琴声与啸声表现寂静。
前两首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寂静,后三首则从听觉的角度感受静寂,然而不论是视觉还是听觉,诗人都不是描写死寂,而是以动作、声响衬静,表现了诗人对万物静中有动,虽动而常静的禅宗思想的领悟。
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犹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卷,千百年来人们对它吟咏不绝,评叹不已。
在诗中,他调动各种手段,诸如层次、色彩、光线、音响等描写山水景物:“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他将比兴形象和景物描绘融为一体,使意境空灵清远。
涵泳在这美好、清丽、充满自然生机的世界,怎能不令人神往、赞叹!无怪乎《诗人玉屑》称王维诗为“清深闲淡”,殷璠《河岳英灵集》赞美其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④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王维融画入诗,是经常放弃时间艺术在过程中展现事物的优势,采取描绘同一时间中各种景物以构成画面的方法,通过视点的转换,景物的剪接,把时间过程蕴藏在空间的转换之中,使诗画浑然不觉地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王维山水诗境的最大特点是空寂,而静则是这空寂的最大表现。
动作为静的对立面在王维山水诗中是为静服务的。
而且,动与静是产生艺术意境的重要途径。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动与静的巧妙运用,对于表现禅宗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宗白华先生曾说过:“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
”王维通过对禅宗理念的深刻领会,从静处去认识自然、人生、社会、历史,将内心追求在动静的变化中含蓄地吐露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领悟和审美的愉悦,激起读者心中的共鸣,达到了对禅宗理念的表现目的,从而在其山水诗中更加自然地表现出禅的境界。
王维在其山水诗创作过程中,总是以超越的方式去审视自然,将心灵与世界融为一体。
从观念上看,远离尘世是王维山水诗的主旨。
如果将他的山水诗细分一下,其中经常出现的,大约有隐士、浣女、渔夫、樵夫;或者是自然景物、田园、仙境、佛寺或道师、僧人,对人世间的是非是闭口不谈的。
他喜用静、空、清来描绘自然环境的静美,或展现自然环境下朴素人生的恬静。
前者如《鸟鸣涧》、《鹿柴》、《辛夷坞》,远离尘嚣;后者如《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毫无俗念。
与宋代范仲淹相比,他显然没有“进亦忧,退亦忧”的感叹,而是寄情山水,完全忘掉自己,与自然合而为一,诚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唯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虽然王维与苏轼生于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崇尚禅宗、佛理的情趣不谋而合。
王维诗中的景物,并不是自在的自然景物,而是经过诗人感悟后的景物,也就是说,他是以情意为主导取象,景为情用,将自然景物(山水)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是倾诉衷肠的对象,是慰藉心灵的良伴,所有的离别之情、寂寞之情、惆怅之情、孤独之情等等在自然的怀抱中都冰然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