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方证机理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名方——肾气丸

中医名方——肾气丸

中医名方——肾气丸张小医说,说医解案。

有意切磋,欢迎来稿。

本方为补肾助阳的第一名方。

具有抗衰老,抗氧化,强壮身体,免疫调节等作用。

临床以腰痛脚软,精神不振,夜间多尿,或小便不利,舌淡胖,脉沉无力为使用要点。

(清·吴谦等编《御纂医宗金鉴》,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推荐配方】干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3克,附子10克。

【功效】温补肾阳,化生肾气。

【病机】肾阳不足。

【主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

【副证】1.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入夜尤甚,2.阳痿,早泄,精弱不育。

3.消渴,哮喘。

(明·刘文泰等敕编《本草品汇精要》,弘治十八年精抄彩绘本,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舌脉】舌淡,脉沉。

【方解】方用辛热的附子温壮元阳,辛温的桂枝,温通阳气,二药相合,温肾助阳化气,共为君药。

然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阳虚则阴不化,故重用于地黄滋补肾阴,用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共为臣药。

君臣相伍,一阳一阴,阳得阴生则温而不燥,阴得阳化则滋而不腻。

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其立方之旨,在于“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之义。

方中佐以泽泻通调水道;茯苓健脾渗湿;丹皮清泻肝火。

此三味寓泻于补,使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可能助湿敛邪之虞。

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现代使用】常用于治疗男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不育症),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糖尿病,神经性尿频,尿崩症,尿失禁,小儿遗尿,神经性耳鸣,耳聋,甲减,哮喘,肾炎,肾病综合征,神经衰弱,腰椎间盘突出症,面色黧黑症等。

(明·刘文泰等敕编《本草品汇精要》,弘治十八年精抄彩绘本,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临床加减】1.阳痿不起,加阳起石10克,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

2.精弱不育,合枸杞子15克,韭菜子15克,巴戟天10克。

(完整版)实用方剂学---肾气丸

(完整版)实用方剂学---肾气丸

实用方剂学---肾气丸第四节壮阳剂一温煦肾阳剂肾气丸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升,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转胞不得溺,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

【方论选萃】明王履: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而王海藏韪之。

愚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众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益兼补气也。

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

若果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

其附子、官桂,虽非足少阴经本药,然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况浮、中、沉无所不至,又为通行诸经引用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是亦右肾命门药也。

易老亦曰补肾用肉桂。

然则桂、附亦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

惟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焦火也。

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且泽泻也,显曰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

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

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己。

寇氏何疑其泻肾,而为接引桂、附等之说乎且泽泻固能泻肾,然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虽欲泻之,而力莫能施矣。

……夫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六味地黄丸,则惟阴虚者用之也(《医经溯洄集》)。

明吴昆: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

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

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

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出自医圣张仲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由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八味药组成,乃补益肾气之名方。

此丸充肾气而和阴阳,乃补益肾气的标杆。

凡肾气亏虚所致各种病证,皆可用之加减。

一、肾气丸出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共有三处条辨提及肾气丸,如下:肾气丸是基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泻之”之说,依肾之性而设的“补”肾之剂。

本方君以辛味之附子、桂枝温之:附子辛热纯阳,其性走而不守,可通行十二经,补先天命门真火;桂枝辛甘而温,引阳入肾,为温通阳气之要药;干地黄味厚滋甜,可滋阴补肾,直入少阴而壮肾中真水;山药性味甘平,皮黄入脾,得土中之专精,又其体滑多涎且黏稠色白,犹如肾所藏之精,故既能补益脾肾之精气,又能强阴固肾;山茱萸可补益肝肾,固涩精气;茯苓渗湿健脾,降阴中之阳;泽泻利小便起肾气,降阴中之阴;牡丹皮苦辛而寒,能清透相火之伏郁,而助肾气之微生。

二、肾气丸的主要病证特征(1)关键指征:①阳虚失煦的症状,如腰部疼痛,下半身寒凉、痿软无力,少腹拘急。

②气化失司的症状,如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

③肾虚失摄的症状,如阳痿早泻。

(2)舌脉:舌淡胖,少苔,脉沉弱。

三、肾气丸主治病证肾气丸常用于治疗肾阳亏虚所引起的水肿、尿频频急起夜多、腰酸腿痛,阳痿、早泄、不育不孕、膀胱咳、慢性腹泻、梦交、产后痹证、骨质疏松、顽固性遗尿等。

1、☞膀胱咳《素问·咳论篇》云:“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肾气丸治疗膀胱咳患者,疗效颇佳。

2、☞尿频尿急起夜多《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尿频之症多因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气化不宣所致。

3、☞下肢水肿《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曰:“水虽制于脾,实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

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肾气丸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等,主治肾阳亏虚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和总结,不仅扩大了临床使用范围,而且衍化出许多名方,现就肾气丸的临床运用作一探讨。

一.肾的生理特点、治疗要点1.1肾的生理特点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藏精[1],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具充脑、荣发、坚骨、固齿之用,有生发、温煦、滋养五脏六腑之功,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证为主,故有“肾无实证”之说。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肾病常见的证候有肾气不固、肾阳虚衰、肾阴亏虚,以及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虚标实证如阳虚水泛、阴虚火旺等。

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赖肾气之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影响膀胱,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的改变。

膀胱的病变有虚有实,以实为主,实证常见膀胱湿热,以及尿路结石、血瘀、气滞等证候;虚证如遗尿等常由肾虚引起。

1.2治疗要点肾病多虚,宜“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2]。

肾阴亏虚,宜滋养肾阴;肾阳虚衰,宜温补肾阳,但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应适当配伍补阳之品,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又应适当配伍补阴药物,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肾虚之证,分为阴虚、阳虚两类。

阳虚之变,为寒证;阴虚之变,为热证。

治疗肾阴虚忌用辛燥,忌过于苦寒,宜施甘润益肾之剂,使虚火降而阴自复,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肾阳虚忌用凉润和表散,宜施甘温助阳之晶,使沉寒散而阳能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若阴阳俱虚,精气两伤,则当两补阴阳。

肾为阴阳之根而藏精,“精气夺则虚”,肾阴肾阳亏虚,其病往往深重,治此纯虚之证,宜酌情佐以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资其生化之源。

方剂选萃:肾气丸

方剂选萃:肾气丸

方剂选萃:肾气丸肾气丸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官附子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升,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转胞不得溺,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

【方论选萃】明王履: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而王海藏韪之。

愚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众药佐之,非只为补血之剂,益兼补气也。

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

如果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

其附子、官桂,虽非足少阴经本药,然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况浮、中、沉无所不至,又为通行诸经引用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是亦右肾命门药也。

易老亦曰补肾用肉桂。

然则桂、附亦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

惟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焦火也。

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且泽泻也,显曰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

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

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己。

寇氏何疑其泻肾,而为接引桂、附等之说乎且泽泻固能泻肾,然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虽欲泻之,而力莫能施矣。

……夫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六味地黄丸,则惟阴虚者用之也(《医经溯洄集》)。

明吴昆: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

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

肾气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肾气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肾气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应用导读】肾阴阳俱虚证以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耳鸣,小便异常,手足不温,或手足心热,自汗,或盗汗,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沉弱为主。

【方药解读】肾气丸是辨治肾阴阳俱虚证的重要代表方,由干地黄八两(24g),山药(薯蓣)四两(12g),山茱萸四两(12g),泽泻三两(9g),茯苓三两(9g),牡丹皮三两(9g),桂枝一两(3g),附子炮一两(3g)所组成,以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为主。

运用肾气丸,若是辨治肾阴阳俱虚证,最好用肾气丸原方用量比例;若辨治以阴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生地黄用量;若辨治以阳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附子、桂枝用量;若辨治以血热为主,可酌情调整生地黄、牡丹皮用量;若辨治以气虚为主,可酌情调整山药、茯苓用量;若是辨治夹水气,可酌情调整茯苓、泽泻用量;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方运用则是最佳选择。

1.药用个性(1)干地黄味甘、苦,性寒;以甘为主,苦为次。

甘寒旨在滋补,苦寒旨在清热。

(2)附子味辛、甘,性热。

辛热旨在散寒,甘热旨在补阳。

(3)桂枝味辛、甘,性温。

辛温旨在通阳,甘温旨在益气助阳。

(4)山药味甘,性平。

甘平旨在益气化阴。

(5)山茱萸味酸、涩,性温。

酸温旨在温阳生津,涩温旨在固精。

(6)茯苓味淡、甘,性平。

淡平旨在渗利,甘平旨在益气。

(7)泽泻味甘、淡、咸,性寒。

甘寒旨在益阴,淡寒旨在清利,咸寒旨在软坚。

(8)牡丹皮味苦、辛,性寒。

苦寒旨在清热,辛寒旨在凉血。

2.药用配伍(1)干地黄与山药:甘寒相济旨在滋阴清热,甘平相济旨在益气化阴。

(2)干地黄与山茱萸:酸甘相济旨在化阴,甘温相济旨在补阳。

(3)干地黄与牡丹皮:甘苦寒相济旨在益阴退热,辛甘寒相济旨在行散滋润透热。

(4)附子与桂枝:辛热相济旨在散寒,甘热相济旨在化阳。

(5)附子、桂枝与干地黄:甘寒相济旨在滋阴清热,甘热相济旨在温补阳气。

(6)附子、桂枝与干地黄、牡丹皮、泽泻:寒热相济既补阳又滋阴。

(7)附子、桂枝与山药:辛甘化阳旨在补阳,辛热壮阳旨在散寒。

【黄煌:肾气丸的误用与临床方证】

【黄煌:肾气丸的误用与临床方证】

【黄煌:肾气丸的误用与临床方证】一、金匮肾气丸的误用为什么要说这个话题呢?因为临床上这张方误用的非常多。

名气很大,是补肾阳的一张著名方剂,但是由于肾虚概念模糊,现在这张方被误用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

我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年轻人精神萎靡、没有力、早泄阳痿,就说自己肾虚,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他们怎么来辨别使用的?就是根据怕热怕冷,如果口干舌燥就吃六味地黄丸,如果怕冷、手脚冷等就吃金匮肾气丸。

但是这个人长得怎样?长得炯炯有神,头发根根竖起,脸上油光锃亮,脉弦滑有力,如果做腹诊,腹主动脉往往非常有力。

这种体质怎么能吃六味地黄丸,尤其是金匮肾气丸!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肾虚,而且现在肾阳虚肾阴虚的概念铺天盖地。

这种问题其实早就有了,也不是现在的人才会出现。

我在八十年代曾经读过徐灵胎的一本书叫《医贯砭》,是他对赵献可的《医贯》批判性的创作。

《医贯》是讲命门学说的,特别强调命门火衰,用的是八味丸,就是金匮肾气丸;阴虚,肾水不足用六味地黄丸。

徐灵胎在《医贯砭》中说:“细读此书,何必潇潇然著成书卷。

”他说只要两句话就可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阴虚用六味,阳虚用八味足矣。

读者也不必要把这本书读完,只要记两张方就行了,用调侃的语言说:“千圣之妙诀已传,济世之良法已尽,所以天下庸医,一见此书,无不狂喜,以为天下有如此做名医之捷径,恨读之犹晚也。

”原来读中医这么方便,只要记住阴虚用六味,阳虚用八味就可以了。

徐灵胎说:“杀人之法,从此遍天下矣。

”就是说,这种观念带来的问题就是导致我们千古相传的良方妙法都无需传承,这样医学就没有了规矩,医生就是杀人的人。

所以当时他专门对赵献可的文章逐字逐句进行了批判。

看了《医贯砭》这本书,我震动很大,因为我原来也是这个思路,六味地黄丸肾阴虚,八味丸肾阳虚,那时候我也这么用。

徐灵胎说,八味丸,就是金匮肾气丸,其实是一张通肾气利小便的方子,不是泛泛的温阳补肾。

每张方都应该有功效主治,不是泛泛的按照阴虚阳虚简单的去概括病情。

补益剂—肾气丸(方剂学课件)

补益剂—肾气丸(方剂学课件)
第八章
第二节 肾气丸
补益剂
壹 、肾 气 丸
《金匮要略》“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八味肾气丸主之”。
壹 、肾 气 丸
组成
1
附子、桂枝、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功效
2
补肾助阳
主治
3
补肾助阳
壹 、肾 气 丸
1
2
病机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
肾阳不足 不能温煦下焦--腰膝冷痛,下半身有冷感 不能化气行水--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肾虚不摄--阳痿早泄 膀胱失约--小便频数,小便反多甚则小便失禁 舌淡苔白,尺脉沉微。
贰 、 辨证要点
本方是补肾助阳的常用方
①证治要点
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细。
②症状:
若夜尿多者,可加五味子固肾缩尿; 若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可重用炮附子、 并将桂枝、干地黄易为官桂、熟地,加车前子、 川牛膝,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即济生肾气丸。
叁、现 代 应 用
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 低下、 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 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 综合征属肾阳不足者。
壹 、肾 气 丸
附子(30g)

桂枝(30g)
温阳诸药之首,温阳补火 温通阳气之要药,温阳化气
温补肾阳
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滋补肾阴 阴中求阳
壹 、肾 气 丸
水火并补
1
可鼓舞肾气,以奏温煦之功 可使阳有所附,肾气充沛
滋阴助阳,补肾化气
2
制方特色
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补泄兼施,以泄助补,补而不滞
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并调
肆、作业

方剂应用之肾气丸

方剂应用之肾气丸

证属肾气亏虚,清阳不升;治宜补肾 升阳;方用肾气丸加味:生地 20g、丹皮 10g、泽泻10g、山药30g、茯苓20g、山 茱萸15g、肉桂5g、制附片6g、黄芪20g、 党参20g、升麻 12g、淫羊藿 10g。 7剂, 水煎服。二诊,诉服完药后,饱受数月嗜 睡之苦竟奇迹般烟消云散,清晨可恢复自 动起床,精神不振及畏寒乏力诸症亦明显 好转。效不更方,守原方续服 7 剂,巩固 疗效。
《金匮要略》方剂临床运用 异病同治肾气丸
湖北中医药大学 戴天木
肾气丸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泽泻、茯苓、丹皮各三 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组成, 功能调补阴阳,化生肾气,用于治疗 脚气上入、虚劳腰痛、痰饮、消渴、 妇人转胞等疾病。现代临床将该方广 泛用于治疗各科数十种疾病,充分体 现了异病同治思想。现就本人运用该 方的体会,举病案四则如下:
治疗方案:保留降压西药,其他西药全停;中医辨证 施治。脉症合参,证属脾肾阳虚,痰饮内停,湿热下注, 经络不通;治宜补益脾肾,通阳利饮,兼利湿泄浊,活血 通络。方用肾气丸合防己茯苓汤化裁。基本方:桂枝10g、 制附片 6g 、生地 15g 、丹皮 15g 、泽泻 15~30g 、山茱萸 10~15g、茯苓15~30g、山药30g、车前仁15g、川牛膝 15g、黄芪 30~50g、益母草 15g、泽兰10g、萆薢 30g、 土茯苓30g、威灵仙20g、防己6 g、大黄3~6g。每日1剂, 水煎服。若水肿太盛,以五苓散易肾气丸,加强化气行水 之力,待肿势有所减轻,再继用肾气丸;痰多加半夏;嗳 气加砂仁;眩晕加天麻、钩藤;痛风关节剧痛,加玄胡、 三七。
脉症合参,证属脾肾亏损,阴阳两虚,兼气虚血瘀。 治以补益脾肾,调补阴阳兼益气活血。方用肾气丸加味: 熟地、山药、黄芪、芡实、金樱子、益母草、葛根、山楂 各 30g,泽泻、茯苓、丹参、制首乌各20g,山茱萸15g, 丹皮、车前子各10g,肉桂、附于各5g。每日1剂,水煎3 次分服。治疗过程中,视病情变化,药物略有出入,但肾 气丸原方始终未变。服药 1 周,诸症渐减, 3 周后水肿尽 退,血压稳定,诸症续减,复查尿蛋白定性竟为“±”, 24h尿蛋白定量0.3g,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亦 随之下降。服药 40 剂,诸症悉除,尿蛋白转为阴性。守 方续服,其后连续 3 次化验尿常规蛋白均为阴性。服药 2 个月后将上方改为水泛丸长期坚持服用以巩固疗效。4个 月后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亦均转正常。至今已 10余年,每年体检肾功能均正常,蛋白尿阴性。

黄煌经方100首之八十八:肾气丸(转载)

黄煌经方100首之八十八:肾气丸(转载)

黄煌经方100首之八十八:肾气丸(转载)88、肾气丸(转载)[组成用法]干地黄15~50g、山药10~30g、山茱萸6~20g、泽泻10~30g、牡丹皮6~15g、茯苓10~30g、桂枝6~12g、附子6~12g。

将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或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方证]1.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多尿。

2.腰腹疼痛,小腰或拘急疼痛,或麻木,或软弱无力。

3.痰液、唾液、白带等量多且清稀如水。

4.严重的疲劳倦怠感,肌肤虚浮,或有水肿,手足常怕冷畏寒,时常出现烦热感。

[现代应用]1.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醛固酮增多症、糖尿病、尿崩症、阿狄森氏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等内分泌机能失调性疾病。

2.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核、糖尿病肾病,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括约肌麻痹、神经性尿频、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疾病出现排尿困难、排尿减少或增多,水肿时有用本方的机会。

产后水肿或尿闭、术后尿失禁、脊髓性尿潴留也可参照辨治。

3.五官科疾病如老年性或糖尿病性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浑浊、角膜炎、眼底出血、眼睑抽搐症、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梅尼埃综合征、神经性耳鸣、耳聋、耳漏、喉疳、舌痹、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齿痛等也可见到本方证。

4.其他如还用于皮肤科疾病如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苔藓样皮炎、肛门瘙痒症、黑变病等;生殖系统的阳痿、遗精、早泄、不育、不孕、带下病、阴缩精出、痛经、产褥热等;运动系统的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脊柱畸形症;消化系统的肝硬化腹水,痔疮、脱肛等;呼吸系统的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尿血、咯血、吐血、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以及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中风后遣症等。

[经验参考]日本汉方医把肾气丸又叫作“八味丸”。

观仲景之方,用药多为2~5味,由此可知肾气丸在经方中应当属于大方了。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有五处条文,所主之证比较多,又该如何应用呢?首先,肾气丸为丸剂,且见于杂病的《金匮要略》,可知本方多用于慢性病。

肾气丸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肾气丸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肾气丸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肾气丸【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蓣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作用功效】温肾壮阴,化气行水。

【主治】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第五)。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第六15)。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

肾气丸亦主之。

(第十二17)。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第十三3)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第二十二19)。

【方解】本方功能补肾阴,助肾阳,利水邪。

方中附子温阳补火;桂枝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而助气化。

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以使阴生阳长。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补于泻,可制纯补留邪之患。

诸药合用,助阳化气,滋阴生气,补而不滞。

【方论】柯琴曰: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也,然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间,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元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临床应用与医案】1.消渴(病毒性肝炎并发糖尿病)李某某,男,56岁。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年,近日自觉口渴喜饮,小便色白频数量多。

尿愈多而渴愈甚,大有饮一溲一之势,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畏寒怕冷,大便干燥,2日一行。

金匮肾气丸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金匮肾气丸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而成壮火以食气。
肾脏内藏阴阳, 其阴阳平 衡特别重要。肾藏五脏 之精, 主要靠后天脾胃来 补养, 五脏之精有余则下 藏于肾, 从而使肾中精气 保持旺盛。
反之, 五脏精气不足, 则必然 消耗肾精, 造成肾精亏损, 所 谓“久病及肾”, 因此肾兼 有储藏和调节精气的作用。
方中生地黄补肝肾之阴, 山茱萸补心、肝之气, 山 药补气养阴、涩精, 补中 兼涩, 补脾肺肾之精气, 具有收摄阴阳, 以成冲和 之气的功能;
可见仲景立方本意不在补肾回阳以扶阳之不足, 而在于填精化气以复肾脏气化:从滋阴以恋阳 的角度,补纳肾中真阳之气,以恢复其气化功能, 这从方名不曰“肾阳丸”而曰“肾气丸”亦能
窥其一二。故以干地黄、山药、山茱萸等大剂 滋阴药补肾填精,少佐桂枝、炮附子辛散温通、 助阳化气,正合《内经》“少火生气”之旨。诚 如清·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转 引柯琴所言“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 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 也”。
易见的。 !
如:桂枝、附子辅以干地黄、山茱 萸、山药既能补真阳,又能补真阴, 即所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使精 气充盛;桂枝、附子配茯苓、泽泻 既能温阳气,又能泻水湿;桂枝配 丹皮既能活血通脉,又能助阳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桂枝、丹皮、 茯苓、泽泻合用,其活血、通 脉、利水之功不可小视。因 此,不能将肾气丸视作简单的 温阳填塞固摄剂。
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夫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 气丸亦主之。”肾气虚弱,气化失司,不能化水, 则水泛心下而为短气。肾气不足,膀胱气化无 权,则可见小便不利。“当从小便去之”,是说 本证治法,宜化气利水,使气化水行,饮有出路,
则短气自除。故用金匮肾气丸温肾化水以增强 肾的气化功能,从而达到小便利、微饮去、短 气平的治疗目的。

肾气丸的临床新用道医网

肾气丸的临床新用道医网

肾气丸的临床新用道医网该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等篇。

组方:干地黄24 g,山茱萸12 g,山药12 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 g,桂枝3 g,炮附子3 g。

功能:补肾壮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阴阳两虚证。

用法:上药研末,蜜调为丸。

用方指征:腰膝冷痛,四肢发凉,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遗尿,浮肿,消渴,咳嗽喘促,脉细弱。

传统方义:①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而成。

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桂枝、附子补肾阳,体现了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泉源不竭;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

②本方为治疗一切虚损之证基本方。

肾为先天之本,肾寓真阴真阳,真阴真阳是一身阴阳之根本,故凡肾虚,一定要引起全身性虚弱表现;而其他脏腑虚甚,时间较久,也必累及于肾。

本方肾之阴阳同调,助阳而不伤阴,补阴而不碍阳,是协调全身阴阳基本方。

这在理论上确定了本方药简效宏,作用广泛。

③现代研究证明,本方具有良好的滋补强壮作用,是抗衰老良方。

对阳痿、遗精、滑精、早泄、男性不育、女性冲任虚损、胞冷不孕、性冷淡等有特殊疗效,另外,本方在治疗肾炎、肾病、尿毒症、眩晕、耳鸣、耳聋、目暗昏花、糖尿病、小儿疳积等疾病中,疗效显著。

在《金匮要略》当中,就治疗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烦热不得卧,饮食如故,转胞不得溺5种病证。

④日本汉方届认为本证最常见主要症状为脐下不仁,虚劳和脚气为次症;项背强、头痛、夜尿、睡眠障碍为客症,也是决定应用本方的有力根据;客症不能代替主症。

⑤本方治疗心性或肾性水肿,一般最长90 d,最短21 d,服药两周后开始消肿,尿量增加,且无毒副作用。

⑥本方在许多疑难杂症治疗中常收良效。

如长期低热、高血压、失眠、淋病、肢端动脉痉挛、鼻出血、口疮、老年性白内障、神经衰弱、皮肤瘙痒、多尿、蛋白尿、血尿、黑疸,又有用酒石酸锑钾治疗血吸虫病,出现浮肿、蛋白尿、血尿时,以本方治疗,肾损害得复。

肾气丸原理

肾气丸原理

肾气丸原理
肾气丸是一种中草药方剂,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肾虚、腰膝酸软、遗精、尿频等症状的目的。

肾气丸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其中包括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这些药物通过配伍,共同发挥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补肾气等作用。

肾气丸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肾阳虚衰来实现的。

在中医理论中,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虚会导致一系列的寒症,如畏寒肢冷、性功能减退、夜尿频繁等。

而肾气丸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通过增加体内的阳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肾气丸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从而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虽然肾气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肾虚、腰膝酸软等症状,但在使用时还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不同的病症,需要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在使用肾气丸期间,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饮食清淡等。

最后,对于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来说,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肾气丸。

总的来说,肾气丸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肾虚等目的。

但具体使用方案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并且在使用期间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肾气丸方证以及临床应用

肾气丸方证以及临床应用

古代的理虚方,经典的老年病用方,有温阳利水强壮等功效,适用于以腰痛膝软、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以及老年人的调理。

“总以通肾气,利小便为主,此八味之正义也”(《医贯砭》)干地黄《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生者优良。

《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①止血:崩漏配阿胶,大便出血配黄芩。

内补当归建中汤条下有“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二十一)。

最大量方(六两)胶艾汤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二十)。

黄土汤治“下血,先便后血”;亦主“吐血衄血”(十六)。

鲜生地治疗热病或急症出血尤佳。

如炙甘草汤。

后世犀角地黄汤是治疗出血的专方,多用于吐血、衄血及温病发斑,《千金方》用生地黄汁与大黄粉同用治疗吐血。

②理虚:《金匮要略》大黄蛰虫丸、薯蓣丸、肾气丸等治疗虚劳病的丸剂也采用干地黄。

③利小便:“地黄主治血证及水病也。

”(吉益东洞)其依据主要为肾气丸主治。

【经典方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六篇·十五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十七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三篇·三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十九条》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方证关键词】1、虚劳虚,指消瘦;劳,为乏力。

虚劳,为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

肌肉萎缩、皮肤干枯、肤色黑暗、体重减轻、精力衰退、骨骼松脆等。

虚弱的老年人以及许多慢性虚损性疾病可以考虑本方证。

肾气丸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肾气丸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肾气丸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本文目录 [hide]•1 【肾气丸组成】•2 【肾气丸方歌】•3 【肾气丸方解】•4 【肾气丸主治】•5 【肾气丸医案】•6 【医案分析】•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肾气丸的论述o7.6.1 使用注意o7.5.1 辨证要点o7.5.2 随证加减o7.1 主证分析o7.2 功用o7.3 方解o7.4 配伍特点o7.5 运用o7.6 运用【肾气丸组成】干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泽泻9g 茯苓9g 牡丹皮9g 桂枝3g 附子3g【肾气丸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肾气丸方解】本方为肾阳不足之证而设。

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则腰脊膝胫酸痛乏力,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肾主水,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甚则发为水肿,痰饮,脚气等;若阳虚膀胱失约,则小便反多,夜尿尤频;肾阳不足,水液失于蒸化,津不上承,则口渴不已;舌质淡而胖,尺脉沉细或沉弱而迟,皆为肾阳虚弱之象。

诸症皆由肾阳不足,温煦无能,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治宜补肾助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辅以化气利水。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共为君药。

肾为水火之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气无阴则不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阴生则阳长,同为臣药。

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碍湿之虞,俱为佐药。

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配伍特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少量温阳补火药与大队滋阴益精药为伍,旨在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二是以补为主,佐用通散渗利,寓泻于补,使补而不滞。

古今名医论经方——《金匮》肾气丸

古今名医论经方——《金匮》肾气丸

古今名医论经方——《金匮》肾气丸大医双合DaYiShuanghe第119期每天一期,弘扬中医COURSE ARRANGEMENT组成:干地黄八两(24g)薯蓣四两(12g)山茱萸四两(12g)泽泻三两(9g)茯苓三两(9g)牡丹皮三两(9g)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各3g)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现代用法:蜜丸,每服6g,日2次,白酒或淡盐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补肾助阳,化生肾气。

主治:肾阳气不足证。

方解:方用干地黄(今多用熟地黄)为君,滋补肾阴,益精填髓。

《本草经疏》谓:“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

”臣以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薯蓣(山药)健脾气,固肾精。

二药与地黄相配,补肾填精,谓之“三补”。

臣以附子、桂枝,温肾助阳,生发少火,鼓舞肾气。

佐以茯苓健脾益肾,泽泻、丹皮降相火而制虚阳浮动,且茯苓、泽泻均有渗湿泄浊、通调水道之功。

三者配伍,与“三补”相对而言,谓之“三泻”,即补中有泻,泻清中之浊以纯清中之清,而益肾精,且补而不滞。

诸药相合,非峻补元阳,乃阴中求阳,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少火生气”之意。

配伍特点:重用“三补三泻”,以益精泻浊;少佐温热助阳,以“少火生气”。

运用:本方为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之代表方。

以腰膝酸软,腰以下冷,小便失常,舌淡而胖,脉沉无力为辩证要点。

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古今名家注:程林:肾气丸者,补肾中真阳而利小便也,以肾与膀胱为表里,桂、附以益肾中之阳,则阳气自能开通沟渠,宣行便溺,脬系自不了戾矣。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李彣:方名肾气丸者,气属阳,补肾中真阳之气也。

内具六味丸,壮肾水以滋小便之源,附、桂益命门火,以化膀胱之气,则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

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肾气丸也。

(吴谦等《医宗金鉴》)沈明宗:此劳肾中真阳之方也。

肾气受伤,精气痹着不宣,腰痛而少腹拘急,阴痹阳郁,开阖之机不转,则小便不利。

肾气丸临证应用发微?---?汗出

肾气丸临证应用发微?---?汗出

肾气丸临证应用发微 --- 汗出
肾气丸临证应用发微
作者/唐深真
肾气丸我们都不陌生,是仲景治虚劳的名方,历来讲肾气丸的,多从其中之理入手,今天谈一下肾气丸在临床上的方证应用。

条文中关于肾气丸的方证,共有五条,分别在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痰饮咳嗽,消渴,妇人杂病这五篇,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风历节: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血痹虚劳: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痰饮咳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杂病: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下面谈一下肾气丸在临床中具体的应用
汗出
用肾气丸治汗出,书中也没有给你明说,倒是虚劳篇有这么多一段话,“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这一条只给了脉,也没有给方,但是这里也是用肾气丸的指征,有人就要问了,你怎么知道要用肾气丸,仲景书中还讲了,“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这里给出了虚劳的脉,脉大,或者极虚,也正是肾气丸的脉,临床上就是这样,肾气丸的脉呢,或者脉弦滑而大,或者虚弱细微。

所以根据“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这条,就可以用肾气丸。

临床上就治过不少这样的病号,出汗多的厉害,动不动就出汗,面色还黧黑,脉摸上去细微的,这些都是可以用肾气丸的指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肾司二阴功能下降
肾虚腹泻,如五更泻用山萸肉、山药、补骨脂、五味子、 肉豆蔻等 (四神丸)
补肾注意事项:
①肾为水火之宅,补肾往往要阴阳并补。 偏阴虚者,滋阴药物为主 偏阳虚者,助阳药物要多用一些。 ②补肾不能碍脾,或脾肾并补 《金匮》中治疗虚劳病,首先以建中气为主。
③补五脏,要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
此方不用茯苓、泽泻、丹皮,加了益精填髓药物,适宜于肾阴虚, 主藏精功能减退者。
3.肾虚不育,寒热症状不明显
在用生地黄、山萸肉、山药、肉桂、附子阴阳双补补的 同时合上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复盆子、车前子、 五味子
黄某某 男 27岁 山东临沂市 2009.12.7 结婚2年未育。无任何不适,查精液常规:精子数少 1×106/ml(正常>20×106/ml),精子活动力不良。女方检查正常。 病人发育好,脉象、舌苔均正常。治则:补肾填精。 生熟地各15 山萸肉15 山药20 肉桂10 熟附子10 枸杞子15 菟丝子15 五味子10 复盆子10 车前子10 10剂量 水丸 一次5g 一日三次 2010.4.2 服药后检查,精子数明显上升,9×106/ml,活动力有所改善。继
3. 肾阴(气)虚——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
熟地黄八钱 山萸肉四钱 山药四钱 泽泻 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 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腹温开水送下。 功能:滋补肝肾。 肾阴虚,水液代谢失常,小便异常者,最适宜。如慢性肾炎、 慢性泌尿系炎症、肾病综合症、小儿脑积水等。 《方剂学》教材:“本方系将《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 枝、附子所组成。” 还应该注明:“将干地黄改成了熟地黄”。
桂附地黄丸与肾气丸的区别,在于地黄的应用。桂附地黄丸用熟地 鲜地黄-----新鲜根茎。甘苦、寒。清热凉血生津。 干地黄------ 将鲜地黄用水稍泡,洗净泥沙杂质,捞出焖 润,切片晒干或烘干。 甘苦,凉。滋阴养血。 熟地黄----干地黄加黄酒30%,拌和,入蒸器 中,蒸至内外黑润 ,取出晒干。或放蒸器中蒸 8小时焖一夜,次日翻过再蒸4~8小时,再焖一 夜,取出,晒至8成干,切片后,再晒干。 甘,微温。滋阴补血。
六、肾主纳气功能下降 肾虚咳喘 肾阴虚—都气丸(六味地黄丸 加五味子) 麦味地黄丸(六味地 黄丸加麦冬、五味 子) 肾阳虚——肾气丸加钟乳石、
七、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功能下降
肾虚耳鸣耳聋者,加磁石、石菖蒲等。
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加磁石、五味子) 脱发、白发用地黄、山萸肉、山药加何首乌、 黑豆、黑芝麻、当归等
注意: 现在同仁堂出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济生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又名加味肾气丸)《济生方》 熟地黄半两 炒山药一两 山茱萸一两 泽泻一两 茯苓一两 牡 丹皮一两 官桂半两 炮附子二个 川牛膝半两 车前子酒蒸一 两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米饮下。 主治肾阳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肾阳(气)虚 桂附地黄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肉桂20g 附子(制)2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 炼蜜30~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或加炼蜜 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 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景岳全书》:“右归丸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秉衰,或劳 倦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 ,饮食少进, 或呕恶膨胀,或反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 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 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 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等证, 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大怀熟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微炒三两 枸杞微炒 四两 鹿角胶炒珠四两 菟丝子制四两 杜仲姜汤炒四两 当归三两便溏勿用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制附子自二两 渐可加至五六两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 其效尤速。
左归丸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熟地黄八两 炒山药、山萸肉、枸杞子、制菟丝子 鹿角胶(炒珠)、龟板胶(炒珠)各四两,川牛膝(酒蒸)三两 为细末,先将熟地黄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余 丸,食前开水或淡盐汤送下。 鹿角胶偏于补阳,龟板胶偏于补阴。两胶合力,沟通任督二脉,益精 填髓。
李士材《方论》:“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 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厚,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
肾精
先天之精 阴——肾精中具有濡润、闭藏作用的部分 又称元阴、真阴、真水
肾精
后天之精 阳——肾精中具有长养、温煦作用的部分 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
肾气
肾精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功能表现(狭义)
肾脏本体及肾精、肾液及血液等一切属阴的物质——肾阴 肾 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濡润 、滋养、温煦、推动、固摄等方 面的功能(广义肾气)——肾阳
桂附地黄丸偏温热,适用于肾阳虚而寒象明显者。
肾阳虚以遗尿为主者,加桑螵蛸、益智仁、复盆子等。
苗某某 男 17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四方台区
2004.5.24 从小尿床,经针灸、中药治疗病情反复。近3~4个月尿床加重。每夜有时尿 床3~4次,中午午休时也尿床。体质消瘦,纳差。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腰酸痛。血压偏低。脉细无力。舌苔薄白。一周前由黑龙江来山东,由姑 父(平原县五凤楼镇姜庄)带其来诊。诊为脾肾两虚。方: 熟地黄10 山萸肉15 炒山药15 茯苓15 泽泻10 丹皮10 肉桂10 熟附子10 党参15 白术10 炙甘草10 益智仁15 桑螵蛸10 复盆子10 水煎服 14剂 2004.6.7 服药后,现午休时已不尿床。第1周夜间尿床4次 ,第二周尿床2次。上方继 服14剂. 2004.6.21 近一周尿床1次,饮食较前增加,精神好转,明显感觉有力气。上方加枸杞 子15 取药14剂. 10剂量作水丸,然后带丸药回东北服药。
2.肾气丸阴阳双补,平补肾气
干地黄八两 肉桂一两 山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十六两
附子一两 ————————二两 滋阴药是助阳药的八倍
《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医宗金鉴》:“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 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 气也 。”
续服药。 现在病人仍在继续用药。
五、肾主骨生髓功能下降 出现骨骼方面病症时
在用地黄、山茱萸、山药、肉桂、附子补 肾的基础上加强筋壮骨的药物如骨碎补、补 骨脂、独活、川断、桑寄生、猪骨髓、龙骨、 牡蛎等。
董某 男 65
山东莱芜口镇
2006.12.29
两膝关节疼痛5年,行走困难,每走200~300米即需要休息。 每劳累后疼痛加重,拍片两膝关节明显增生。脉沉弦,苔薄白。 生地15 山萸肉15 山药15 肉桂10 熟附子15 独活15 杜仲15 怀牛膝15 秦艽10 川断15 骨碎补15 当归10 川芎10 赤芍10 黄芪15 党参15 茯苓15 炒白术10 10付量水丸 每次5g 一日三次 服药一剂(2400g,服4个月多),病人疼痛明显减轻。 能连续走2~3里路。 继续作水丸,10剂量。 可加羊胫骨、千年健等。 如果是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等病与风湿有关的可加入五 加皮、狗脊等既能补肝肾,又能祛风湿。
右归丸----适宜于肾阳虚衰,肾主藏精生理功能 减退。 除一般肾阳虚症状外,生殖方面的变化 突出。如阳痿、遗精、不育等
注意右归丸太滋腻,会影响饮食。 临床应用时: ①熟地黄、鹿角胶用量要减少 ②肉桂、附子各用二两即可。 ③一定肾阳虚,虚寒症状明显时,才可用。 (动物实验证明)
2.肾阴(气)虚——左归丸
生肾气即恢复肾的生理功能,尤其肾主水的生 理功能。
泽泻、茯苓、丹皮调节水液代谢。
因此肾气丸应是阴阳双补以平补肾气为主。
为什么后世将肾气丸作为补肾阳的代表方? 肾气与肾阳的关系——气为阳 血为阴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
肾气虚往往出现寒象 肾气丸作为补肾阳的代表方是可以的,但 不是最佳选择。
三、肾虚,主水生理功能下降 1. 肾气虚 无明显寒热症状——肾气丸
如补阴:补肾阴——六味地黄丸
补肝阴——一贯煎 补心阴——补心丹 补肺阴——麦门冬汤 补阳: 补心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论》115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 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 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补脾阳——附子理中汤 补肾阳——桂附地黄丸 右归丸
百合病
肾气丸方证机理及其临床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 陶汉华
需要讨论的问题: 1.肾气丸是补肾气还是补肾阳? 2.肾气丸中地黄是用生地黄还是用熟地黄? 3.肾气丸及其类方临床如何区别应用?
一、《金匮》关于肾气丸原文
金匮中所治五种病证: 虚劳病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 味肾气丸主之。” 痰饮病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 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消渴病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 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杂病篇:“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 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 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中风历节病篇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 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萸肉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 五丸,日再服。
原文原方主旨: 1.异病同治 共同病机——肾气虚衰 2.共有症状:小便异常 小便不利 小便频数、量多
二、肾气丸阴阳双补平补肾气
1、肾精、肾气、肾阴、肾阳概念
知柏地黄丸 又名“滋阴八味丸” 《景岳全书· 新方八 阵》 熟地黄八两 山药 山萸肉各四两 牡丹皮 茯苓 泽泻、黄柏(盐水炒)、知母(盐水炒)各三两 为细末,炼蜜为丸 ,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腹 或午前白开水或淡盐汤送下。 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等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